加载中…
个人资料
国学李树银
国学李树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344
  • 关注人气:3,4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谷梁传》翻译 —— 昭公卷第十八

(2011-07-31 10:02:59)
标签:

《谷梁传》翻译

——

昭公卷第十八

文化

分类: 【百万书库】

昭公卷第十八(起十四年尽三十二年)

昭公十四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八年)

经  十有四年,春,意如至自晋。

【译文】

十四年春,季孙意如从晋国回到鲁国,告祭祖庙。

传 大夫执则致,致则名。意如恶,然而致,见君臣之礼也。

【译文】

大夫出国,如果被抓,回国后要告祭祖庙,这样的要记载名字,季孙意如很坏。但是也要记他告祭祖庙。这是为表现君臣之礼义。

经  三月,曹伯滕卒。

【译文】

三月,曹武公去世。

经  夏,四月。

【译文】

夏季,四月。

经  秋,葬曹武公。

【译文】

秋天,安葬曹武公。

经  八月,莒子去疾卒。

【译文】

八月,莒国国君去疾去世。

经  冬,莒杀其公子意恢。

【译文】

冬天,莒国杀死它的公子意恢。

传 言公子而不言大夫,莒无大夫也。莒无大夫而曰公子意恢,意恢贤也。曹莒皆无大夫,其所以无大夫者,其义异也。

【译文】

称公子而不称大夫,因为莒国没有天子命封的的大夫。莒国没有天子命封的大夫而称公子意恢,是因为意恢贤德。曹国莒国都没有天子命封的大夫,其原因不同。

昭公十五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七年)

经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吴子夷末卒。

【译文】

十五年,春天,周历正月,吴君夷末去世。

经  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籥入,叔弓卒,去乐,卒事。

【译文】

二月癸酉日,在武宫举行祭祀,籥舞刚开始,叔弓猝死。撤去音乐,继续祭祀,直到完毕。

传 君在祭乐之中,闻大夫之丧,则去乐卒事,礼也。君在祭乐之中,大夫有变,以闻,可乎?大夫国体也。古之人重死,君命无所不通。

【译文】

君王在祭祀听乐当中,听说大夫死了,撤去音乐把祭祀进行完毕,这合乎礼。君王在祭祀当中,大夫有了急变,还让他听到乐音,可以吗?大夫是国的一部分呵。古人重视死,君王的命令没有达不到的地方。

经  夏,蔡朝吴出奔郑。

【译文】

夏天,蔡国的朝吴跑到郑国去。

经  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译文】

六月丁巳日,初一,出现日蚀。

经  秋,晋荀吴帅师伐鲜虞。

【译文】

秋天,晋国的荀吴领兵攻伐鲜虞。

经  冬,公如晋。

【译文】

冬天,昭公到晋国去。

昭公十六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六年)

经  十有六年,春,齐侯伐徐。

【译文】

十六年,春天,齐国攻伐徐国。

经  楚子诱戎蛮子杀之。

【译文】

楚平王诱骗戎蛮的国君,杀了他。

经  夏,公至自晋。

【译文】

昭公从晋回国,告祭祖庙。

经  秋,八年,己亥,晋侯夷卒。

【译文】

八月己亥日,晋昭公去世。

经  九月,大雩。

【译文】

九月,举行盛大的求雨祭祀。

经  季孙意如如晋。

【译文】

季孙意如到晋国去。

经  冬,十月,葬晋昭公。

【译文】

冬季,十月,安葬晋昭公。

昭公十七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五年)

经  十有七年,春,小邾子来朝。

【译文】

十七年,春天,小邾国国君来鲁朝见。

经  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译文】

夏季,六月甲戌日,初一,出现日蚀。

经  秋,郯子来朝。

【译文】

秋天,郯国国君来鲁朝见。

经  八月,晋荀吴帅师灭陆浑戎。

【译文】

八月,晋卿荀吴领兵灭了陆浑戎国。

经  有星孛于大辰。

【译文】

有彗星侵扫到大辰星宿。

传 一有一亡曰有。于大辰者,滥于大辰也。

【译文】

“有”指时有时无的有。“于大辰”,是说侵扫到大辰星宿。

经  楚人及吴战于长岸。

【译文】

楚国跟吴国在长岸作战。

传 两夷狄曰败,中国与夷狄亦曰败。楚人及吴战于长岸,进楚子,故曰战。

【译文】

楚国和夷狄打仗,要如实记载楚国的失败。中原诸侯国和楚国打仗,也要记录楚国的失败。楚国跟吴国在长岸打仗(楚败),为了进升楚王,所以称作战。

昭公十八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四年)

经  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曹伯须卒。

【译文】

十八年,春天,周历三月,曹平公去世。

经  夏,五月,壬午,宋、卫、陈、郑灾。

【译文】

夏季,五月,壬午日,宋、卫、陈、郑四国发生火灾。

传 其志,以同日也。其日,亦以同日也。或曰:“人有谓子产曰:‘某日有灾’,子产曰:‘天者神,子恶知之?”是人也,同日为四国灾也。

【译文】

记载,因为发生在同一天。记日子,也是因为在同一天。有人说:“一个人对子产说:‘某天有火灾’,子产说:‘天是神,您怎么能知道呢?’”这个人说对了,同一天四个国家发生火灾。

经  六月,邾人入鄅。

【译文】

六月,邾国攻入鄅国。

经  秋,葬曹平公。

【译文】

秋天,安葬曹平公。

经  冬,许迁于白羽。

【译文】

冬天,许国迁移到白羽。

昭公十九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三年)

经  十有九年,春,宋公伐邾。

【译文】

十九年,春天,宋国攻伐邾国。

经  夏,五月,戊辰,许世子弑其君买。

【译文】

夏季,五月戊辰日,许国太子杀死国君。

传 日弑,正卒也。正卒则止不弑也。不弑而曰弑,责止也。止曰:“我与夫弑者。”不立乎其位,以与其弟虺,哭泣歠饣干粥,嗌不容粒,未逾年而死。故君子即止自责而责之。

【译文】

记载被弑的日期,表明是正常死去。正常死去就说明太子止没有弑君。没弑君却记载弑君,是责备太子止。止说:“我跟那些弑君的太子同罪。”没继承君位,把君位给了他的弟弟虺,哭得喉咙都肿了,喝稠粥都咽不下去,没过一年就死了。所以君子就太子能自责这一点要求人们(学习)。

经  己卯,地震。

【译文】

己卯日发生地震。

经  秋,齐高发帅师伐莒。

【译文】

秋天,齐国高发领兵攻伐莒国。

经  冬,葬许悼公。

【译文】

冬天,安葬许悼公。

传 日卒时葬,不使止为弑父也。曰,子既生,不免于水火,母之罪也。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就师学问无方,心志不通,身之罪也。心志既通,而名誉不闻,友之罪也。名誉既闻,有司不举,有司之罪也。有司举之,王者不用,王者之过也。许世子不知尝药,累及许君也。

【译文】

许悼公死了记日期,安葬记季节,是为了不让太子止承担弑父的罪名。孩子出生后,被水火弄伤了,是母亲的罪过。梳上发髻到了童年,还不拜师学习,是父亲的罪过。到老师那儿,学习没方法,头脑不开窍,是自己的罪过。头脑已开窍(学得很好),可是声望不高,是朋友的罪过。有了声望,管事人不举荐,是管事人的罪过。管事人举荐,而君王不任用,是君王的过失。许太子不懂先尝药的道理,这罪责牵连到许君。

昭公二十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二年)

经  二十年,春,王正月。

【译文】

二十年,春天,周历正月。

经  夏,曹公孙会自梦出奔宋。

【译文】

夏天,曹国的公孙会逃到宋国。

传 自梦者,专乎梦也。曹无大夫,其曰公孙何也?言其以贵取之,而不以叛也。

【译文】

经文记“自梦”,表明梦地为公孙会专有。曹国没有天子的命封的大夫,称他公孙,是说他因地位高取得土地,不能带着土地叛逃。

经  秋,盗杀卫侯之兄辄。

【译文】

秋天,强盗杀死卫侯的哥哥。

传 盗,贱也。其曰兄,母兄也。目卫侯、卫侯累也。然则何为不为君也?有天疾者,不得入乎宗庙。辄者何也?曰:“两足不能相过”,齐谓綦,楚谓之蹑,卫谓之辄。

【译文】

强盗,是低贱人。称兄,表明是同母所生的兄长。指卫侯,是说牵连到卫侯。是兄为什么没当国君?因他天生有残疾,不能进宗庙。辄是什么病?两只脚不能互相迈过,齐国把这种病叫綦,楚国叫蹑,卫国叫辄。

经  冬,十月,宋华亥、向宁、华定出奔陈。

【译文】

冬季,十月,宋国的华亥、向宁和华定逃到陈国。

经  十有一月,辛卯,蔡侯庐卒。

【译文】

十一月辛卯日,蔡平公去世。

昭公二十一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一年)

经  二十有一年,春,王三月,葬蔡平公。

【译文】

二十一年,春天,周历三月,安葬蔡平公。

经  夏,晋侯使士鞅来聘。

【译文】

夏天,晋侯派士鞅来鲁访问。

经  宋华亥、向宁、华定自陈入于宋南里以叛。

【译文】

宋国的华亥、向宁、华定从陈国进入宋国的南部边区叛变宋。

传 自陈,陈有奉焉尔。入者,内弗受也。其曰宋南里,宋之南鄙也。以者,不以者也。叛,直叛也。

【译文】

经文记“自陈”,表明是陈国帮助的。用入字,表示陈国不接受他们。称宋南里,是宋国南部边区。用以字,表示不该凭藉(南里)的意思。用叛字,表示只是背叛(没有作乱)。

经  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译文】

秋季,七月壬午日,初一,出现日蚀。

经  八月,乙亥,叔辄卒。

【译文】

八月乙亥日,叔辄去世。

经  冬,蔡侯东出奔楚。

【译文】

冬天,蔡侯逃奔到楚国。

传 东者,东国也。何为谓之东也?王父诱而杀焉,父执而用焉。奔而又奔之。曰东,恶之而贬之也。

【译文】

东,就是东国。为什么称他名呢?他的祖父被诱骗杀死,父亲被抓而且做了牺牲品。(几代人)逃而又逃,称名,是对他表示憎恶和贬斥。

经  公如晋,至河乃复。

【译文】

昭公去晋国、到黄河边便返回了。

昭公二十二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年)

经  二十有二年,春,齐侯伐莒。

【译文】

二十二年,春天,齐国攻伐莒国。

经  宋华亥、向宁、华定自宋南里出奔楚。

【译文】

宋国华亥、向宁、华定从宋国南里逃奔楚国。

传 自宋南里者,专也。

【译文】

经文记“自宋南里”,表明那儿被三个大夫专有了。

经  大蒐于昌间。

【译文】

在昌间打猎习武。

传 秋而曰蒐。此春也,其曰蒐何也?以蒐事也。

【译文】

秋季打猎叫蒐。这是春季,为什么叫蒐?这是用打猎方式演习武功。

经  夏,四月,乙丑,天王崩。

【译文】

夏季,四月乙丑日,周景王驾崩。

经  六月,叔鞅如京师,葬景王。

【译文】

六月,叔鞅到京师,参加景王的葬礼。

经  王室乱。

【译文】

周王室大乱。

传 乱之为言,事未有所成也。

【译文】

王宫大乱,立新王的事没有成功。

经  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

【译文】

刘子、单子带着王猛出居在皇地。

传 以者,不以者也,王猛嫌也。

【译文】

用以字,表示不该带的意思。王猛有争国之嫌。

经  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王城。

【译文】

秋天,刘子,单子带王猛进入王城。

传 以者,不以者也。入者,内弗受也。

【译文】

用以字,表示不该带的意思。用入字,表示王城的人不愿他们进去。

经  冬,十月,王子猛卒。

【译文】

冬天,十月,王子猛死。

传 此不卒者。其曰卒,失嫌也。

【译文】

这个人,不该记载他的死。记下他的死,就没了争国之嫌。

经  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译文】

十二月癸酉日,初一,出现日蚀。

昭公二十三年

(公元前五日一十九年)

经  二十有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婼如晋。

【译文】

二十三年,春天,周历正月,叔孙婼到晋国去。

经  癸丑。叔鞅卒。

【译文】

癸丑日,鲁卿叔鞅去世。

经  晋人执我行人叔孙婼。

【译文】

晋国逮住了鲁国的使臣叔孙婼。

经  晋人围郊。

【译文】

晋国包围了周的郊邑。

经  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

【译文】

夏季,六月,蔡悼公死在楚国。

经  秋,七月,莒子庚与来奔。

【译文】

秋季,七月,莒国国君庚与逃到鲁国。

经  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甫,胡子髡、沈子盈灭。获陈夏齧。

【译文】

戊辰日,吴在鸡甫打败顿等六国军队,胡国国君,沈国国君死了,陈国大夫夏齧也被打死。

传 中国不言败,此其言败何也?中国不败,胡子髡,沈子盈其灭乎?其言败释其灭也。获者,非与之辞也,上下之称也。

【译文】

对中原诸侯国不记败,这次为什么记?因为胡国君髡和沈国君盈被打死了,记败,是为了解释他们的死。用获字,不是称赞的意思,是因为君臣(被打死)有不同称说。

经  天王居于狄泉。君氏立王子朝。

【译文】

天子出居狄泉,尹氏立王子朝为天子。

传 始王也。其曰天王,因其居而王之也。立者,不宜立者也。朝之不名何也?别嫌乎尹氏之朝也。

【译文】

刚开始称王。称天王,就在居住的地方称王。用立字,表明是不该立的人。为什么不直接称名而称公子朝?是为了区别于尹氏之朝。

经  八月,乙未,地震。

【译文】

八月乙未日,发生地震。

经  冬,公如晋,至河,有疾,乃复。

【译文】

冬,昭公到晋国去,到黄河边,有病,就返回了。

传 疾不志,此其志何也,释不得入乎晋也。

【译文】

有病不必记载,这次为什么记载?是解释昭公没进入晋国的原因。

昭公二十四年

(公元前五百一十八年)

经  二十有四年,春,王二月,丙戌,仲孙貜卒。

【译文】

二十四年,春天,周历二月,丙戌日,仲孙貜去世。

经  婼至自晋。

【译文】

叔孙婼从晋国回鲁,告祭祖庙。

传 大夫执则致,致则挈,由上致之也。

【译文】

大夫被抓后,回国要告祭祖庙,国君领着到祖庙前,由国君告祖。

经  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译文】

夏季,五月乙未日,初一,出现日蚀。

经  秋,八月,大雩。

【译文】

秋季,八月,举行盛大的求雨祭祀。

经  丁酉,杞伯郁釐卒。

【译文】

丁酉日,杞平公去世。

经  冬,吴灭巢。

【译文】

冬天,吴国灭掉巢国。

经  葬杞平公。

【译文】

安葬杞平公。

昭公二十五年

(公元前五百一十七年)

经  十二有五年,春,叔孙婼如宋。

【译文】

二十五年,春天,鲁卿叔孙婼到宋国去。

经  夏,叔倪会晋赵鞅、宋乐大心、卫北宫喜、郑游吉、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于黄父。

【译文】

夏天,叔倪同晋赵鞅、宋乐大心、卫北宫喜、郑游吉、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在黄父开会。

经  有瞿鸟鹆来巢。

【译文】

有八哥鸟飞来。

传 一有一亡曰有。来者,来中国也。瞿鸟鹆穴者而曰巢。

传 或曰,增之也。

【译文】

对时有时无的东西才强调有。来,表示来到中原一带。八哥鸟住的地方叫巢。有的说,这是妄增的。

经  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

【译文】

秋季,七月,上旬的辛日,举行盛大的求雨祭祀。下旬的辛日,又举行盛大的求雨祭祀。

传 季者。有中之辞也。又,有继之辞也。

【译文】

季,表示有中间的意思。又,表示接续的意思。

经  九月,己亥,公孙于齐,次于阳州,齐侯唁公于野井。

【译文】

九月己亥日,昭公流亡到齐国,住在阳州,齐侯到野井慰问昭公。

传 孙之为言犹孙也,讳奔也。次,止也。吊失国曰唁,唁公不得入于鲁也。

【译文】

孙就是指流亡。用孙字是为了避讳说流亡。次,是临时住留下来。慰问失去国家的人叫唁,是慰问昭公不能回到鲁国。

经  冬,十月,戊辰,叔孙w卒

【译文】

冬季,十月戊辰日,鲁卿叔孙婼去世。

经  十有一月,己亥,宋公佐卒于曲棘。

【译文】

十一月己亥日,宋公死在曲棘。

传 防公也。

【译文】

为了昭公的事访问。

经  十有二月,齐侯取郓。

【译文】

十二月,齐侯占取郓城。

传 取,易辞也。内不言取。以其为公取之,故易言之也。

【译文】

用取字,表示很容易就占领了。对鲁的城邑不能说取。因为齐侯是为了昭公而攻取郓城,所以说很容易就攻取了。

昭公二十六年

(公元前五百一十六年)

经  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宋元公。

【译文】

二十六年,春天,周历正月,安葬宋元公。

经  三月,公至自齐,居于郓。

【译文】

三月,昭公从齐回鲁,住在郓城。

传 公次于阳州,其曰至自齐何也?以齐侯之见公,可以言至自齐也。居于郓者,公在外也。至自齐,道义不外公也。

【译文】

昭公暂住在阳州,为什么说从齐国回来?因为齐侯见到了昭公,可以说从齐回国。居住在郓城,表示昭公在鲁都之外。从齐回来,按礼义,不能把昭公视为在外。

经  夏,公围成。

【译文】

夏天,昭公围攻成邑。

传 非国不言围。所以言围者,以大公也。

【译文】

不是对一个国家不必说围。这里说围的原因,是为强调昭公势力仍很强大。

经  秋,公会齐侯、莒子、邾子、杞伯、盟于专阝陵。

【译文】

秋天,昭公在专阝陵同齐侯、莒子、邾子、杞伯会盟。

经  公至自会,居于郓。

【译文】

昭公从会盟地回国,住在郓城。

经  九月,庚申,楚子居卒。

【译文】

九月庚申日,楚平王去世。

经  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

【译文】

冬天,十月,天子回到成周,尹氏、召伯、毛伯带着王子朝逃到楚国。

传 周有入无出也。远矣,非也。奔,直奔也。

【译文】

对周天子记进不记出。他们逃到远远的楚国,责备他们外逃。

经文记“奔”,表示径直逃跑的意思。

昭公二十七年

(公元前五百一十五年)

经  二十有七年,春,公如齐。

【译文】

二十七年,春天,昭公到齐国去。

经  公至自齐,居于郸。

【译文】

昭公从齐回鲁,住在郓城。

传 公在外也。

【译文】

昭公住在国都之外。

经  夏,四月,吴弑君僚。

【译文】

夏季,四月,吴公子杀了自己的国君。

经  楚杀其大夫却宛。

【译文】

楚人杀了自己的大夫却宛。

经  秋,晋士鞅、宋乐祁犁、卫北宫喜、曹人、邾人、滕人,会于扈。

【译文】

秋天,晋卿士鞅和宋卿乐祁犁、卫卿北宫喜、曹人、邾子、滕人在扈地开会。

经  冬,十月,曹伯午卒。

【译文】

冬季,十月,曹悼公去世。

经  邾快来奔。

【译文】

邾快逃到鲁国来。

经  公如齐。

【译文】

昭公到齐国去。

经  公至自齐,居于郓。

【译文】

昭公从齐回国,住在郓城。

昭公二十八年

(公元前五百一十四年)

经  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葬曹悼公。

【译文】

二十八年,春天,周历三月,安葬曹悼公。

经  公如晋,次于乾侯。

【译文】

昭公到晋国去,临时住在乾侯。

传 公在外也。

【译文】

昭公在国都以外(等候接见)。

经  夏,四月,丙戌,郑伯宁卒。

【译文】

夏季,四月丙戌日,郑定公去世。

经  六月,葬郑定公。

【译文】

六月,安葬郑定公。

经  秋,七月,癸巳,滕子宁卒。

【译文】

秋季,七月癸巳日,滕悼公去世。

经  冬,葬滕悼公。

【译文】

冬季,安葬滕悼公。

昭公二十九年

(公元前五百一十三年)

经  二十有九年,春,公至自乾侯,居于郓。齐侯使高张来唁公。

【译文】

二十九年春,昭公从乾侯回国,住在郓城。齐侯派高张来慰问昭公。

传 唁公不得入于鲁也。

【译文】

对昭公不能回国都表示慰问。

经  公如晋,次于乾侯。

【译文】

昭公到晋国去,暂住在乾侯。

经  夏,四月,庚子,叔倪卒。

【译文】

夏季,四月庚子日,叔倪去世。

传 季孙意如曰:“叔倪无病而死,此皆无公也,是天命也,非我罪也。”

【译文】

季孙意如说:“叔倪没有重病却死去,这都是因为没有国君呵。这是天命,不是我的罪过。”

经  秋,七月。

【译文】

秋季,七月。

经  冬,十月,郓溃。

【译文】

冬天,十月,郓城人逃散。

传 溃之为言,上下不相得也。上下不相得则恶矣,亦讥公也。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译文】

百姓逃散,就是指上上下下不投合。上上下下不合就坏了,这也是讥斥昭公。昭公逃出国都,百姓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似的。

昭公三十年

(公元前五百一十二年)

经  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译文】

三十年春,周历正月,昭公在乾侯。

传 中国不存公。存公故也。

【译文】

昭公在国中呆不下去,寄居在晋国、

经  夏,六月,庚辰,晋侯去疾卒。

【译文】

夏季,六月庚辰日,晋顷公去世。

经  秋,八月,葬晋顷公。

【译文】

秋季,八月,安葬晋顷公。

经  冬,十有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羽奔楚。

【译文】

冬季,十二月,吴国灭掉徐国,徐国君王逃到楚国。

昭公三十一年

(公元前五百一十一年)

经  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译文】

三十一年,春天,周历正月,昭公住在乾侯。

经  季孙意如会晋荀栎于适历。

【译文】

季孙意如在适历会见晋卿荀栎。

经  夏,四月,丁巳,薛伯谷卒。

【译文】

夏季,四月丁巳日,薛献公去世。

经  晋侯使荀栎唁公于乾侯。

【译文】

晋侯派荀栎到乾侯慰问鲁昭公。

传 唁公不得入于鲁也。曰:“既为君言之矣,不可者意如也。”【译文】

对昭公不能回国表示慰问。说:“已经为您说话了,季孙意如不同意。”

经  秋,葬薛献公。

【译文】

秋天,安葬薛献公。

经  冬,黑肱以滥来奔。

【译文】

冬天,黑肱从滥国逃奔鲁国。

传 其不言邾黑肱何也?别乎邾也。其不言滥子何也?非天子所封也。来奔,内不言叛也。

【译文】

为什么不称呼邾黑肱?不把他看做邾国人。为什么不称呼滥子?因为他不是天子封的诸侯。逃到鲁国来,鲁国(当然)不说他叛逃。

经  十有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译文】

十二月辛亥日,初一,出现日蚀。

昭公三十二年

(公元前五百一十年)

经  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译文】

三十二年,春天,周历正月,昭公住在乾侯。

经  取阚。

【译文】

(昭公)攻占了阚邑。

经  夏,吴伐越。

【译文】

夏天,吴国攻伐越国。

经  秋,七月。

【译文】

秋季,七月。

经  冬,仲孙何忌会晋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几、卫世叔申、郑国参、曹人、莒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城成周。

【译文】

冬天,仲孙何忌会合晋国的韩不信、齐国的高张、宋仲几、卫国的世叔申、郑国参、曹人、莒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在成周修固城墙。

传 天子微,诸侯不享觐。天子之在者,惟祭与号。故诸侯之大夫,相帅以城之,此变之正也。

【译文】

周天子衰微,诸侯不纳贡不朝见。天子仅存的,祗有祭祀和王号了。诸侯的大夫一个跟一个来京都筑城墙,这种变通的做法是对的。

经  十有二月,己未,公薨于乾侯。

【译文】

十二月己未日,昭公死在乾侯。

昭公卷第十八(起十四年尽三十二年)

昭公十四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八年)

经  十有四年,春,意如至自晋。

【译文】

十四年春,季孙意如从晋国回到鲁国,告祭祖庙。

传 大夫执则致,致则名。意如恶,然而致,见君臣之礼也。

【译文】

大夫出国,如果被抓,回国后要告祭祖庙,这样的要记载名字,季孙意如很坏。但是也要记他告祭祖庙。这是为表现君臣之礼义。

经  三月,曹伯滕卒。

【译文】

三月,曹武公去世。

经  夏,四月。

【译文】

夏季,四月。

经  秋,葬曹武公。

【译文】

秋天,安葬曹武公。

经  八月,莒子去疾卒。

【译文】

八月,莒国国君去疾去世。

经  冬,莒杀其公子意恢。

【译文】

冬天,莒国杀死它的公子意恢。

传 言公子而不言大夫,莒无大夫也。莒无大夫而曰公子意恢,意恢贤也。曹莒皆无大夫,其所以无大夫者,其义异也。

【译文】

称公子而不称大夫,因为莒国没有天子命封的的大夫。莒国没有天子命封的大夫而称公子意恢,是因为意恢贤德。曹国莒国都没有天子命封的大夫,其原因不同。

昭公十五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七年)

经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吴子夷末卒。

【译文】

十五年,春天,周历正月,吴君夷末去世。

经  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籥入,叔弓卒,去乐,卒事。

【译文】

二月癸酉日,在武宫举行祭祀,籥舞刚开始,叔弓猝死。撤去音乐,继续祭祀,直到完毕。

传 君在祭乐之中,闻大夫之丧,则去乐卒事,礼也。君在祭乐之中,大夫有变,以闻,可乎?大夫国体也。古之人重死,君命无所不通。

【译文】

君王在祭祀听乐当中,听说大夫死了,撤去音乐把祭祀进行完毕,这合乎礼。君王在祭祀当中,大夫有了急变,还让他听到乐音,可以吗?大夫是国的一部分呵。古人重视死,君王的命令没有达不到的地方。

经  夏,蔡朝吴出奔郑。

【译文】

夏天,蔡国的朝吴跑到郑国去。

经  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译文】

六月丁巳日,初一,出现日蚀。

经  秋,晋荀吴帅师伐鲜虞。

【译文】

秋天,晋国的荀吴领兵攻伐鲜虞。

经  冬,公如晋。

【译文】

冬天,昭公到晋国去。

昭公十六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六年)

经  十有六年,春,齐侯伐徐。

【译文】

十六年,春天,齐国攻伐徐国。

经  楚子诱戎蛮子杀之。

【译文】

楚平王诱骗戎蛮的国君,杀了他。

经  夏,公至自晋。

【译文】

昭公从晋回国,告祭祖庙。

经  秋,八年,己亥,晋侯夷卒。

【译文】

八月己亥日,晋昭公去世。

经  九月,大雩。

【译文】

九月,举行盛大的求雨祭祀。

经  季孙意如如晋。

【译文】

季孙意如到晋国去。

经  冬,十月,葬晋昭公。

【译文】

冬季,十月,安葬晋昭公。

昭公十七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五年)

经  十有七年,春,小邾子来朝。

【译文】

十七年,春天,小邾国国君来鲁朝见。

经  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译文】

夏季,六月甲戌日,初一,出现日蚀。

经  秋,郯子来朝。

【译文】

秋天,郯国国君来鲁朝见。

经  八月,晋荀吴帅师灭陆浑戎。

【译文】

八月,晋卿荀吴领兵灭了陆浑戎国。

经  有星孛于大辰。

【译文】

有彗星侵扫到大辰星宿。

传 一有一亡曰有。于大辰者,滥于大辰也。

【译文】

“有”指时有时无的有。“于大辰”,是说侵扫到大辰星宿。

经  楚人及吴战于长岸。

【译文】

楚国跟吴国在长岸作战。

传 两夷狄曰败,中国与夷狄亦曰败。楚人及吴战于长岸,进楚子,故曰战。

【译文】

楚国和夷狄打仗,要如实记载楚国的失败。中原诸侯国和楚国打仗,也要记录楚国的失败。楚国跟吴国在长岸打仗(楚败),为了进升楚王,所以称作战。

昭公十八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四年)

经  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曹伯须卒。

【译文】

十八年,春天,周历三月,曹平公去世。

经  夏,五月,壬午,宋、卫、陈、郑灾。

【译文】

夏季,五月,壬午日,宋、卫、陈、郑四国发生火灾。

传 其志,以同日也。其日,亦以同日也。或曰:“人有谓子产曰:‘某日有灾’,子产曰:‘天者神,子恶知之?”是人也,同日为四国灾也。

【译文】

记载,因为发生在同一天。记日子,也是因为在同一天。有人说:“一个人对子产说:‘某天有火灾’,子产说:‘天是神,您怎么能知道呢?’”这个人说对了,同一天四个国家发生火灾。

经  六月,邾人入鄅。

【译文】

六月,邾国攻入鄅国。

经  秋,葬曹平公。

【译文】

秋天,安葬曹平公。

经  冬,许迁于白羽。

【译文】

冬天,许国迁移到白羽。

昭公十九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三年)

经  十有九年,春,宋公伐邾。

【译文】

十九年,春天,宋国攻伐邾国。

经  夏,五月,戊辰,许世子弑其君买。

【译文】

夏季,五月戊辰日,许国太子杀死国君。

传 日弑,正卒也。正卒则止不弑也。不弑而曰弑,责止也。止曰:“我与夫弑者。”不立乎其位,以与其弟虺,哭泣歠饣干粥,嗌不容粒,未逾年而死。故君子即止自责而责之。

【译文】

记载被弑的日期,表明是正常死去。正常死去就说明太子止没有弑君。没弑君却记载弑君,是责备太子止。止说:“我跟那些弑君的太子同罪。”没继承君位,把君位给了他的弟弟虺,哭得喉咙都肿了,喝稠粥都咽不下去,没过一年就死了。所以君子就太子能自责这一点要求人们(学习)。

经  己卯,地震。

【译文】

己卯日发生地震。

经  秋,齐高发帅师伐莒。

【译文】

秋天,齐国高发领兵攻伐莒国。

经  冬,葬许悼公。

【译文】

冬天,安葬许悼公。

传 日卒时葬,不使止为弑父也。曰,子既生,不免于水火,母之罪也。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就师学问无方,心志不通,身之罪也。心志既通,而名誉不闻,友之罪也。名誉既闻,有司不举,有司之罪也。有司举之,王者不用,王者之过也。许世子不知尝药,累及许君也。

【译文】

许悼公死了记日期,安葬记季节,是为了不让太子止承担弑父的罪名。孩子出生后,被水火弄伤了,是母亲的罪过。梳上发髻到了童年,还不拜师学习,是父亲的罪过。到老师那儿,学习没方法,头脑不开窍,是自己的罪过。头脑已开窍(学得很好),可是声望不高,是朋友的罪过。有了声望,管事人不举荐,是管事人的罪过。管事人举荐,而君王不任用,是君王的过失。许太子不懂先尝药的道理,这罪责牵连到许君。

昭公二十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二年)

经  二十年,春,王正月。

【译文】

二十年,春天,周历正月。

经  夏,曹公孙会自梦出奔宋。

【译文】

夏天,曹国的公孙会逃到宋国。

传 自梦者,专乎梦也。曹无大夫,其曰公孙何也?言其以贵取之,而不以叛也。

【译文】

经文记“自梦”,表明梦地为公孙会专有。曹国没有天子的命封的大夫,称他公孙,是说他因地位高取得土地,不能带着土地叛逃。

经  秋,盗杀卫侯之兄辄。

【译文】

秋天,强盗杀死卫侯的哥哥。

传 盗,贱也。其曰兄,母兄也。目卫侯、卫侯累也。然则何为不为君也?有天疾者,不得入乎宗庙。辄者何也?曰:“两足不能相过”,齐谓綦,楚谓之蹑,卫谓之辄。

【译文】

强盗,是低贱人。称兄,表明是同母所生的兄长。指卫侯,是说牵连到卫侯。是兄为什么没当国君?因他天生有残疾,不能进宗庙。辄是什么病?两只脚不能互相迈过,齐国把这种病叫綦,楚国叫蹑,卫国叫辄。

经  冬,十月,宋华亥、向宁、华定出奔陈。

【译文】

冬季,十月,宋国的华亥、向宁和华定逃到陈国。

经  十有一月,辛卯,蔡侯庐卒。

【译文】

十一月辛卯日,蔡平公去世。

昭公二十一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一年)

经  二十有一年,春,王三月,葬蔡平公。

【译文】

二十一年,春天,周历三月,安葬蔡平公。

经  夏,晋侯使士鞅来聘。

【译文】

夏天,晋侯派士鞅来鲁访问。

经  宋华亥、向宁、华定自陈入于宋南里以叛。

【译文】

宋国的华亥、向宁、华定从陈国进入宋国的南部边区叛变宋。

传 自陈,陈有奉焉尔。入者,内弗受也。其曰宋南里,宋之南鄙也。以者,不以者也。叛,直叛也。

【译文】

经文记“自陈”,表明是陈国帮助的。用入字,表示陈国不接受他们。称宋南里,是宋国南部边区。用以字,表示不该凭藉(南里)的意思。用叛字,表示只是背叛(没有作乱)。

经  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译文】

秋季,七月壬午日,初一,出现日蚀。

经  八月,乙亥,叔辄卒。

【译文】

八月乙亥日,叔辄去世。

经  冬,蔡侯东出奔楚。

【译文】

冬天,蔡侯逃奔到楚国。

传 东者,东国也。何为谓之东也?王父诱而杀焉,父执而用焉。奔而又奔之。曰东,恶之而贬之也。

【译文】

东,就是东国。为什么称他名呢?他的祖父被诱骗杀死,父亲被抓而且做了牺牲品。(几代人)逃而又逃,称名,是对他表示憎恶和贬斥。

经  公如晋,至河乃复。

【译文】

昭公去晋国、到黄河边便返回了。

昭公二十二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年)

经  二十有二年,春,齐侯伐莒。

【译文】

二十二年,春天,齐国攻伐莒国。

经  宋华亥、向宁、华定自宋南里出奔楚。

【译文】

宋国华亥、向宁、华定从宋国南里逃奔楚国。

传 自宋南里者,专也。

【译文】

经文记“自宋南里”,表明那儿被三个大夫专有了。

经  大蒐于昌间。

【译文】

在昌间打猎习武。

传 秋而曰蒐。此春也,其曰蒐何也?以蒐事也。

【译文】

秋季打猎叫蒐。这是春季,为什么叫蒐?这是用打猎方式演习武功。

经  夏,四月,乙丑,天王崩。

【译文】

夏季,四月乙丑日,周景王驾崩。

经  六月,叔鞅如京师,葬景王。

【译文】

六月,叔鞅到京师,参加景王的葬礼。

经  王室乱。

【译文】

周王室大乱。

传 乱之为言,事未有所成也。

【译文】

王宫大乱,立新王的事没有成功。

经  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

【译文】

刘子、单子带着王猛出居在皇地。

传 以者,不以者也,王猛嫌也。

【译文】

用以字,表示不该带的意思。王猛有争国之嫌。

经  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王城。

【译文】

秋天,刘子,单子带王猛进入王城。

传 以者,不以者也。入者,内弗受也。

【译文】

用以字,表示不该带的意思。用入字,表示王城的人不愿他们进去。

经  冬,十月,王子猛卒。

【译文】

冬天,十月,王子猛死。

传 此不卒者。其曰卒,失嫌也。

【译文】

这个人,不该记载他的死。记下他的死,就没了争国之嫌。

经  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译文】

十二月癸酉日,初一,出现日蚀。

昭公二十三年

(公元前五日一十九年)

经  二十有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婼如晋。

【译文】

二十三年,春天,周历正月,叔孙婼到晋国去。

经  癸丑。叔鞅卒。

【译文】

癸丑日,鲁卿叔鞅去世。

经  晋人执我行人叔孙婼。

【译文】

晋国逮住了鲁国的使臣叔孙婼。

经  晋人围郊。

【译文】

晋国包围了周的郊邑。

经  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

【译文】

夏季,六月,蔡悼公死在楚国。

经  秋,七月,莒子庚与来奔。

【译文】

秋季,七月,莒国国君庚与逃到鲁国。

经  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甫,胡子髡、沈子盈灭。获陈夏齧。

【译文】

戊辰日,吴在鸡甫打败顿等六国军队,胡国国君,沈国国君死了,陈国大夫夏齧也被打死。

传 中国不言败,此其言败何也?中国不败,胡子髡,沈子盈其灭乎?其言败释其灭也。获者,非与之辞也,上下之称也。

【译文】

对中原诸侯国不记败,这次为什么记?因为胡国君髡和沈国君盈被打死了,记败,是为了解释他们的死。用获字,不是称赞的意思,是因为君臣(被打死)有不同称说。

经  天王居于狄泉。君氏立王子朝。

【译文】

天子出居狄泉,尹氏立王子朝为天子。

传 始王也。其曰天王,因其居而王之也。立者,不宜立者也。朝之不名何也?别嫌乎尹氏之朝也。

【译文】

刚开始称王。称天王,就在居住的地方称王。用立字,表明是不该立的人。为什么不直接称名而称公子朝?是为了区别于尹氏之朝。

经  八月,乙未,地震。

【译文】

八月乙未日,发生地震。

经  冬,公如晋,至河,有疾,乃复。

【译文】

冬,昭公到晋国去,到黄河边,有病,就返回了。

传 疾不志,此其志何也,释不得入乎晋也。

【译文】

有病不必记载,这次为什么记载?是解释昭公没进入晋国的原因。

昭公二十四年

(公元前五百一十八年)

经  二十有四年,春,王二月,丙戌,仲孙貜卒。

【译文】

二十四年,春天,周历二月,丙戌日,仲孙貜去世。

经  婼至自晋。

【译文】

叔孙婼从晋国回鲁,告祭祖庙。

传 大夫执则致,致则挈,由上致之也。

【译文】

大夫被抓后,回国要告祭祖庙,国君领着到祖庙前,由国君告祖。

经  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译文】

夏季,五月乙未日,初一,出现日蚀。

经  秋,八月,大雩。

【译文】

秋季,八月,举行盛大的求雨祭祀。

经  丁酉,杞伯郁釐卒。

【译文】

丁酉日,杞平公去世。

经  冬,吴灭巢。

【译文】

冬天,吴国灭掉巢国。

经  葬杞平公。

【译文】

安葬杞平公。

昭公二十五年

(公元前五百一十七年)

经  十二有五年,春,叔孙婼如宋。

【译文】

二十五年,春天,鲁卿叔孙婼到宋国去。

经  夏,叔倪会晋赵鞅、宋乐大心、卫北宫喜、郑游吉、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于黄父。

【译文】

夏天,叔倪同晋赵鞅、宋乐大心、卫北宫喜、郑游吉、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在黄父开会。

经  有瞿鸟鹆来巢。

【译文】

有八哥鸟飞来。

传 一有一亡曰有。来者,来中国也。瞿鸟鹆穴者而曰巢。

传 或曰,增之也。

【译文】

对时有时无的东西才强调有。来,表示来到中原一带。八哥鸟住的地方叫巢。有的说,这是妄增的。

经  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

【译文】

秋季,七月,上旬的辛日,举行盛大的求雨祭祀。下旬的辛日,又举行盛大的求雨祭祀。

传 季者。有中之辞也。又,有继之辞也。

【译文】

季,表示有中间的意思。又,表示接续的意思。

经  九月,己亥,公孙于齐,次于阳州,齐侯唁公于野井。

【译文】

九月己亥日,昭公流亡到齐国,住在阳州,齐侯到野井慰问昭公。

传 孙之为言犹孙也,讳奔也。次,止也。吊失国曰唁,唁公不得入于鲁也。

【译文】

孙就是指流亡。用孙字是为了避讳说流亡。次,是临时住留下来。慰问失去国家的人叫唁,是慰问昭公不能回到鲁国。

经  冬,十月,戊辰,叔孙w卒

【译文】

冬季,十月戊辰日,鲁卿叔孙婼去世。

经  十有一月,己亥,宋公佐卒于曲棘。

【译文】

十一月己亥日,宋公死在曲棘。

传 防公也。

【译文】

为了昭公的事访问。

经  十有二月,齐侯取郓。

【译文】

十二月,齐侯占取郓城。

传 取,易辞也。内不言取。以其为公取之,故易言之也。

【译文】

用取字,表示很容易就占领了。对鲁的城邑不能说取。因为齐侯是为了昭公而攻取郓城,所以说很容易就攻取了。

昭公二十六年

(公元前五百一十六年)

经  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宋元公。

【译文】

二十六年,春天,周历正月,安葬宋元公。

经  三月,公至自齐,居于郓。

【译文】

三月,昭公从齐回鲁,住在郓城。

传 公次于阳州,其曰至自齐何也?以齐侯之见公,可以言至自齐也。居于郓者,公在外也。至自齐,道义不外公也。

【译文】

昭公暂住在阳州,为什么说从齐国回来?因为齐侯见到了昭公,可以说从齐回国。居住在郓城,表示昭公在鲁都之外。从齐回来,按礼义,不能把昭公视为在外。

经  夏,公围成。

【译文】

夏天,昭公围攻成邑。

传 非国不言围。所以言围者,以大公也。

【译文】

不是对一个国家不必说围。这里说围的原因,是为强调昭公势力仍很强大。

经  秋,公会齐侯、莒子、邾子、杞伯、盟于专阝陵。

【译文】

秋天,昭公在专阝陵同齐侯、莒子、邾子、杞伯会盟。

经  公至自会,居于郓。

【译文】

昭公从会盟地回国,住在郓城。

经  九月,庚申,楚子居卒。

【译文】

九月庚申日,楚平王去世。

经  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

【译文】

冬天,十月,天子回到成周,尹氏、召伯、毛伯带着王子朝逃到楚国。

传 周有入无出也。远矣,非也。奔,直奔也。

【译文】

对周天子记进不记出。他们逃到远远的楚国,责备他们外逃。

经文记“奔”,表示径直逃跑的意思。

昭公二十七年

(公元前五百一十五年)

经  二十有七年,春,公如齐。

【译文】

二十七年,春天,昭公到齐国去。

经  公至自齐,居于郸。

【译文】

昭公从齐回鲁,住在郓城。

传 公在外也。

【译文】

昭公住在国都之外。

经  夏,四月,吴弑君僚。

【译文】

夏季,四月,吴公子杀了自己的国君。

经  楚杀其大夫却宛。

【译文】

楚人杀了自己的大夫却宛。

经  秋,晋士鞅、宋乐祁犁、卫北宫喜、曹人、邾人、滕人,会于扈。

【译文】

秋天,晋卿士鞅和宋卿乐祁犁、卫卿北宫喜、曹人、邾子、滕人在扈地开会。

经  冬,十月,曹伯午卒。

【译文】

冬季,十月,曹悼公去世。

经  邾快来奔。

【译文】

邾快逃到鲁国来。

经  公如齐。

【译文】

昭公到齐国去。

经  公至自齐,居于郓。

【译文】

昭公从齐回国,住在郓城。

昭公二十八年

(公元前五百一十四年)

经  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葬曹悼公。

【译文】

二十八年,春天,周历三月,安葬曹悼公。

经  公如晋,次于乾侯。

【译文】

昭公到晋国去,临时住在乾侯。

传 公在外也。

【译文】

昭公在国都以外(等候接见)。

经  夏,四月,丙戌,郑伯宁卒。

【译文】

夏季,四月丙戌日,郑定公去世。

经  六月,葬郑定公。

【译文】

六月,安葬郑定公。

经  秋,七月,癸巳,滕子宁卒。

【译文】

秋季,七月癸巳日,滕悼公去世。

经  冬,葬滕悼公。

【译文】

冬季,安葬滕悼公。

昭公二十九年

(公元前五百一十三年)

经  二十有九年,春,公至自乾侯,居于郓。齐侯使高张来唁公。

【译文】

二十九年春,昭公从乾侯回国,住在郓城。齐侯派高张来慰问昭公。

传 唁公不得入于鲁也。

【译文】

对昭公不能回国都表示慰问。

经  公如晋,次于乾侯。

【译文】

昭公到晋国去,暂住在乾侯。

经  夏,四月,庚子,叔倪卒。

【译文】

夏季,四月庚子日,叔倪去世。

传 季孙意如曰:“叔倪无病而死,此皆无公也,是天命也,非我罪也。”

【译文】

季孙意如说:“叔倪没有重病却死去,这都是因为没有国君呵。这是天命,不是我的罪过。”

经  秋,七月。

【译文】

秋季,七月。

经  冬,十月,郓溃。

【译文】

冬天,十月,郓城人逃散。

传 溃之为言,上下不相得也。上下不相得则恶矣,亦讥公也。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译文】

百姓逃散,就是指上上下下不投合。上上下下不合就坏了,这也是讥斥昭公。昭公逃出国都,百姓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似的。

昭公三十年

(公元前五百一十二年)

经  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译文】

三十年春,周历正月,昭公在乾侯。

传 中国不存公。存公故也。

【译文】

昭公在国中呆不下去,寄居在晋国、

经  夏,六月,庚辰,晋侯去疾卒。

【译文】

夏季,六月庚辰日,晋顷公去世。

经  秋,八月,葬晋顷公。

【译文】

秋季,八月,安葬晋顷公。

经  冬,十有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羽奔楚。

【译文】

冬季,十二月,吴国灭掉徐国,徐国君王逃到楚国。

昭公三十一年

(公元前五百一十一年)

经  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译文】

三十一年,春天,周历正月,昭公住在乾侯。

经  季孙意如会晋荀栎于适历。

【译文】

季孙意如在适历会见晋卿荀栎。

经  夏,四月,丁巳,薛伯谷卒。

【译文】

夏季,四月丁巳日,薛献公去世。

经  晋侯使荀栎唁公于乾侯。

【译文】

晋侯派荀栎到乾侯慰问鲁昭公。

传 唁公不得入于鲁也。曰:“既为君言之矣,不可者意如也。”【译文】

对昭公不能回国表示慰问。说:“已经为您说话了,季孙意如不同意。”

经  秋,葬薛献公。

【译文】

秋天,安葬薛献公。

经  冬,黑肱以滥来奔。

【译文】

冬天,黑肱从滥国逃奔鲁国。

传 其不言邾黑肱何也?别乎邾也。其不言滥子何也?非天子所封也。来奔,内不言叛也。

【译文】

为什么不称呼邾黑肱?不把他看做邾国人。为什么不称呼滥子?因为他不是天子封的诸侯。逃到鲁国来,鲁国(当然)不说他叛逃。

经  十有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译文】

十二月辛亥日,初一,出现日蚀。

昭公三十二年

(公元前五百一十年)

经  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译文】

三十二年,春天,周历正月,昭公住在乾侯。

经  取阚。

【译文】

(昭公)攻占了阚邑。

经  夏,吴伐越。

【译文】

夏天,吴国攻伐越国。

经  秋,七月。

【译文】

秋季,七月。

经  冬,仲孙何忌会晋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几、卫世叔申、郑国参、曹人、莒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城成周。

【译文】

冬天,仲孙何忌会合晋国的韩不信、齐国的高张、宋仲几、卫国的世叔申、郑国参、曹人、莒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在成周修固城墙。

传 天子微,诸侯不享觐。天子之在者,惟祭与号。故诸侯之大夫,相帅以城之,此变之正也。

【译文】

周天子衰微,诸侯不纳贡不朝见。天子仅存的,祗有祭祀和王号了。诸侯的大夫一个跟一个来京都筑城墙,这种变通的做法是对的。

经  十有二月,己未,公薨于乾侯。

【译文】

十二月己未日,昭公死在乾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