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开心霾

(2014-10-30 12:36:43)
标签:

心理

佛学

分类: 《开启·心世界》

散开心霾        文/心理师李楠

1

连续的雾霾天。和友人吃饭出来,友人说:“这天儿,可得戴口罩,不然真是吸毒啊。”我随口回应:“是啊,是啊。”看着来来往往的戴着口罩的人们和雾蒙蒙的天儿,心中在想:大家可以通过口罩,防住外面的雾霾对自己的伤害,然而能防得住自己内心的“心霾”对自己的伤害吗?于是随口对友人说:“我们内心的心霾,对我们身心的伤害,比这雾霾更重哩!”

 

从心理学看,我们的“心霾”都有什么呢?

我想一想,可以简单的划归为三大类负面情绪:焦虑、怨恨、抑郁。这三类负面情绪,严重伤害着我们的身心。下面我们一一来看。

 

焦虑:这是现代人最常见的“心霾”,能够占到我咨询量的一半儿。不管是成人还是青少年,都很“焦虑”。为什么焦虑?一个高中生焦虑是因为怕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一个年轻人焦虑是担心自己的女友抛弃他;一个中年人焦虑,也许是因为买不起大房子;我们可以看到,焦虑的本质是一种担心。同时,焦虑也往往和我们内心的“欲望”有关。如果一个人内在的欲望更大,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显然其焦虑的水平也会更高。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其中有一苦和“焦虑”很像,就是:求不得苦。是啊,人生最大之苦,莫过于对于自己内心最渴望、最想要的,而不可得、得不到之苦。然而,作为一个心理师,我深深的质疑,我们内心所谓“最想要”的,对于我们真的那么重要吗?

 

怨恨:个人以为,现代人除了“焦虑”的心霾之外,最重的心霾就是怨恨了。也许是对父母的怨恨、对自己的怨恨、对伴侣的怨恨、对领导同事的怨恨、对社会国家的怨恨。不管哪一种怨恨,我们内心燃起的怨恨的毒火,都必将首先将自己的身心焚烧。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自己被自己内心燃起的熊熊怨火,烧的痛苦不堪,乃至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怨恨之苦,在佛教的八苦之中称为:“怨憎会苦”,《大毗婆沙论》云:“不可爱境,与身合时,引生众苦,故名非爱会苦。”意即不可爱的对境(人或事)常出现在自己身上,或者自己面前,引生各种不同的痛苦,这就叫怨憎会苦。

那种被怨恨之火焚烧身心的感受,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深有体会。我当然也有过。如果说,现在我内心的怨恨之火不那么炙热,并不是因为我人格多么高尚,而是因为自己过去无数次尝到过那种被自心怨恨之火焚烧的痛苦感受。真的是不想再品尝这种痛苦了,所以才主动用心理学及各种方法来熄灭自己内在的怨火。

 

抑郁:在咨询中,经常会发现抑郁往往和焦虑有着一种联系。事实就是,当一个人很焦虑的时候,一般不会很抑郁。从医学用药来说,对于焦虑的患者,需要用药镇静一下过于兴奋的神经,而对于抑郁患者,则需要用药提振一下过于低落的神经。而多年的咨询中,也让我感觉到,很多现代人,要么是活在焦虑之中,要么活在抑郁之中。要么就是充满过分欲望和渴求,进而非常焦虑,要么就是失去一切兴趣和渴望,进而比较抑郁。举个比方:我们充满焦虑的时候,就像活在七八十度的屋子里一样一样,非常炙热,而当我们抑郁的时候,我们的体温就像十度以下的屋子里一样,非常凉,两者都不利于身心健康。最好还是二十多度,比较平衡。所以,我们需要让我们内心的渴望、欲望之火降低一下,不然会被焦虑的炙热所焚烧,但又不能完全失去内心的渴望和对生活的兴趣,不然会活在抑郁的冰冷中,失去生命的活力。

 

2

这些年来每天的工作,其实说到底,就是帮助人处理、转化这三种“心霾”。

我相信,事实上这三种“心霾”都会伴随我们一生。但就像医学证明,每个人身体里也都有癌细胞,但不一定会转化成癌症一样。我相信,我们也可以通过心理学及身心的修养,来让这三种“心霾”保持在合理、正常的范围之内,进而让我们的身心处在健康状态之中。

我们尤其需要觉察到,在生活中自己这三种心霾的程度。

比如当我们感觉最近过于“焦虑”的时候,就需要静下来,放松放松,同时审视一下自己的身心和生活。哪些欲望和要求是可以放下的,然后将其放下。

当我们感觉最近过于“怨恨”的时候,也需要静下来,放松放松,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的“怨恨”是否真的合理。然后看看能否发挥我们内心“善”的资源,将我们内在的怨恨之火自然熄灭。

当我们感觉最近自己过于“抑郁”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不需要我们“静下来”了,因为抑郁情绪已经让我们够“静”的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让自己的身心“动起来”,重新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希望和兴趣,让自己的双眼重新放射出好奇、惊讶、希望的光芒。抑郁就像心灵的冬天,失去了生机。而好奇、惊讶和希望会将我们带回心灵的春天。

 

3

既然探讨“心霾”,我希望就此做更深入的思考,希望给大家更多的启发。这样,我们的视野就不止停留在心理学。让我们进入佛教,看看从佛法心理学的视野来看,人的“心霾”到底是什么?

从佛法心理学来,人的“心霾”的根本就是三毒:贪、嗔、痴。我们来一一简单看一下。

贪:从我这个心理师的角度来说就是:内心总是充满渴望,内心充满匮乏感,进而不断的向外界抓取。从这个角度来看,贪和“焦虑”大有关系。所以有句俗语说:“有求皆苦,无欲则刚。”事实就是,我们之所以充满焦虑,是因为我们内心充满各种欲望渴望。

嗔:《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从我这个心理师的角度来说就是:内心充满怨恨,对外界的人或事充满怨恨。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的嗔恨和之前我们所说的“怨恨”基本一致。

痴:既是无明,于诸事理迷惑,是非不明,事理无知。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所谓的“痴”,也就是没有“智慧”。所谓的“无明”,就像你的双眼被挡住,自然无法看到真相一样。我们的内心被愚痴所蒙蔽,自然看不到生命的真相,进而不断的造作种种贪嗔恶业。

从佛法心理学来看,三毒是我们生命痛苦的根本原因。这“三毒”如雾霾一样,深深的污染了我们的身心。只有通过各种方法,来不断清除自己心灵上的这三种“心霾”,我们才会慢慢远离痛苦。

而三毒之中,佛法心理学又认为第三毒“痴”毒为最重。因为“愚痴”,没有智慧,不能懂得宇宙人生的真谛,所以就会更加造作种种“贪”、“嗔”恶业。所以,从根本来说,佛法是一种最深邃的“智慧”之学,用“慧”来对治“痴”,而当“痴”对治了,一个人的内心有“慧”了,贪嗔之二毒,即可更好的清除。

先聊到这里,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深入的探索一下佛法心理学。

 

4

行文即将结束之时,我在单位30楼望向窗外,在天地一片灰色的雾霾中,看不到一切景物,因为雾霾遮挡住了一切。此情此景,让我内心升起两种感受,一种是悲观,一种是乐观。悲观是想到雾霾的治理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还将会在这样的雾霾中生活很久;而乐观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或其它身心修养的方法,来在每一天,不断的治理、清理我们内心的“心霾”,进而让我们的心,经常、乃至恒长处在如蓝天一样澄清的晴朗和光明之中。

祈愿,多年之后,雾霾终究散去,我们重新迎回蓝天白云、清新氧气。

祈愿,从现在起,将心霾散开,每个人活在自心的晴朗开阔、光明喜悦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火花14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