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系100书之-非暴力沟通

标签:
沟通治愈系读书情绪爱 |
分类: 《心理师的读书会》 |
一、作者和书
几年前在书店遇到这本书,随便翻看几页便觉得不同凡响。这是一本会教会我们如何正确和人沟通的好书,它讲的是“沟通”,然而其实讲的更是“爱”的艺术。因为我们伤害人往往是通过我们的语言,而我们表达对别人的爱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语言可以是“暴力”和“攻击”也可以是“支撑”和“抚慰”,只看你怎样运用。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人本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这套极具启发性与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法则,并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这套看似平凡然有着神奇魔力的方法。他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中文译者阮胤华。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以为,我的一生将致力于对生命的痛苦做出反应。···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我的人生可以对生命的美丽做出反应。当我看到‘美’——自己、他人以及其他生命的美,我心中充满了柔情,也找回了生活的热情与活力。我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卢森堡博士发现的——非暴力沟通模式。”
作为心理师,我会比较在意语言的运用艺术,读过此书之后,深觉此书与我在工作中运用的沟通很相似。如果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运用此书中的沟通方式,内心会少许多不必要的痛苦的同时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幸福,会让你的人际关系、伴侣关系、亲子关系得到极大的改善。
二、静静读书;
1-
(1)
(2)
(3)
(4)
于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核心内容就呈现了,在沟通中我们需要:(1)看到自己的观察(2)看到自己的感受是什么(3)看到是自己的那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了我现在的感受(4)为了达到我的需要或改善我的现状,我的请求是什么。
理论有些枯燥,估计你看的也云里雾里的。下面我来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大家体验一下非暴力沟通:
小王和老公吵架了,因为小王下班后心情不太好,她希望老公能够过来和她聊聊,安抚一下她。而老公则一直坐在电脑前忙乎着。小王一开始还希望老公能够主动过来,后来她终于生气的忍不住的对老公说:“张三,你一点都不爱我!我都痛苦死啦!你都不顾我的感受!我要你过来陪陪我!”
如果我们以“非暴力沟通模式”来看小王和老公的沟通,就会看到她犯了几个错误:
a她没有观察到事实的真相,而下了自己的主观评论。
观察事实是:小王下班后很难受,而老公在电脑前忙着。
小王下的评论是:老公一点都不爱我!显然不是事实。
b她没有清楚自己的感受。
她的感受是:我感觉到被忽略,我感觉无助。
而她愤怒的生气的表达则是:我痛苦死啦!
c她没有觉察到自己内在的需要。
她内在的需要是:我需要老公过来陪陪我,和我说说话,安抚我,让我走出此刻的无助。
然而她没有表达自己的的需要,反而是指责老公不顾她的感受,其实老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非常无辜。
d她没有提出请求,她在下命令。
这样的话,老公就算暂时屈服了,内心其实也是非常不好受的。并且重要的是,小王已经被自己气坏了。
而如果小王学习了正确和老公沟通的方式,掌握到“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原则,那么小王和老公的沟通就会完全变化。
小王会这样对老公说:
“老公,我今天工作上遇到点事心情不太好,而且看着你在电脑边一直忙着,我有一种被忽略的无助的感受,我想是我想要你过来抱抱我,老公你现在能过来陪陪我吗?”
在这句话的过程中,小王就清楚的“观察”到事实(工作上不顺心,和老公在忙着让自己有双重的难受)和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感觉被忽略、无助),并进一步看到自己内在的需要(希望老公过来抱抱她)并没有任何指责和命令的提出要求(老公你能过来陪陪我吗?)
小王的两种沟通方式,换来的结果也完全不同。
第一种方式沟通后,老公虽然走过来关注她了,但是老公内心也有一股气,因为他也在忙工作,他不知道妻子怎么突然这样无理取闹,所以虽然安抚了一下妻子,但是自己内心却很生气,小王也觉得老公的安抚是应付,也很不开心,结果两个人不欢而散。
而第二种方式沟通后,老公立刻从心中升起一种对妻子的心疼感,然后放下工作,来到妻子身边,他一边抱着妻子,一边用手轻抚着妻子的后背,安抚着妻子的情绪,几分钟之后,两个人好好的聊了聊小王工作上的事,整个的气氛完全变化了,小王得到老公的安抚之后,内心的感受开始变的温暖和有力量。她幸福的对老公说:“亲爱的,我爱你。”而老公也非常开心,觉得和妻子又一次很好的沟通交流。
······
是啊,如果你看过这个例子后很有感触,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与人“沟通”,我们是在发泄愤怒、是在攻击指责对、是在耍脾气、是在进行一种“暴力”行为,这样不光我们自己得不到我们想要的,并且也会伤害对方。真实害人害己啊。
下面,我们详细的去了解非暴力沟通
2-
有四种方式的沟通,会让我们的沟通演变为一种暴力。那就是:(1)道德评判:如,你是一个坏人。(2)进行比较:如,你比那谁差太远了。(3)回避责任:我们喜欢逃避自己的责任,并习惯让别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所以指责对方、攻击对方、抱怨对方便成为我们在沟通中无意识的一种习惯。(4)强人所难: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其实是一种“命令”,对方虽然去做了却不是心甘情愿的。
仔细想想我们在沟通中,是否会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所以作者认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结于对方。”并认为导致我们沟通暴力和“异化”的原因在于——性恶论。
3-
印度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然而显然我们更愿意去——评论。
我们其实非常习惯于评论,作者打了个有趣的例子。当他第一次听到上面克氏的这句话的第一个反应是:“胡说八道”——在刹那间,已经做了评论。
当我们在沟通时评论人时,会有一种凌驾于人之上的高姿态,并且会潜意识中希望对方符合自己的价值标准,这样其实都会让对方产生逆反心理,因为当我们这样陷入自己的主观评论中时,我们就难以看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那么就将无法做到好的沟通。
让我们来看看评论与观察的不同:
错误1:把评论当成了事实
评论:梅西是一个差劲的前锋。
观察: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梅西没有进球。
评论:黄渤长的太丑了。
观察:黄渤长的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
例2:缺乏依据。
评论:小王花钱太大手大脚、太浪费了。
观察:小王上周买衣服花费超过5000元了。
例3:把预测当作事实。
评论:如果你还不锻炼身体,你的健康会出问题。
观察:如果你不锻炼身体,我会担心你的健康出问题。
当我们在沟通时,经常会用“总是”、“从不”、“经常”、“很少”这样的词汇时,估计你的表达已经陷入评论的泥潭中。
练习:区分观察或评论
开会时,经理没有问我的意见。(观察)开会时,经理非常主观(评论);
张三是个好人(评论),张三每周都会做义工和志愿者(观察)。
他经常不洗澡(评论),他两周才会洗澡一次(观察)。
4-
心理学家罗洛·梅说:“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滑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现在大部分人的感受就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作为心理师很有同感,很多人已经失去“感受”自己的能力了。被理智和理性所束缚,而失去了和自己心的连接。这样的害处就是,我们都不知道我们自己是怎么了,更无法确切的清楚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因为无法察觉到感受下面的需要到底是什么)
下面我们来区分一下那些是我们的想法或评论,那些是我们的感受:
想法或评论:我被抛弃、我被欺负、我被伤害、我恨你···
感受:我有些难过、我有些喜悦、我有点失望、我有点不耐烦、我感到满足、我感到沮丧······
从心理师的角度来看,我深深的看到,很多时候,我们更习惯前一种方式来表达,然而后一种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却有些难,因为那会让我们放下防卫的准备战斗的状态,进而打开自己内在柔软而脆弱的心。然而正是这样,会让对方看到我们的真实感受,并进一步给予我们想要的。
为了更好的沟通,更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要开始学习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练习:表达感受
(1)“我不觉得你爱我”:这不是表达“感受”,而是下了自己的判断,以下是表达感受:“我感觉有些伤心。”“我感觉自己很难过。”
(2)“你没有和我打招呼,我觉得你不尊重我。”:这也是一种评论,而表达感受当是这样:“当我进来的时候,你没有和我打招呼,我感觉有些失落和难过。”
(3)“你真可恶!”:这是评判和指责,只会导致暴力的沟通。表达感受的说法当是:“我现在内心有些烦躁。”
(4)“我想揍你!”这不是表达感受。表达感受当是:“想到你,我有些生气和愤怒。”
(5)“我是个废物。”这不是表达感受。表达感受当是:“我此刻很沮丧、很无力。”
5-更深的了解我们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认为,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与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或者说,其实我们感觉到别人的话对我们的伤害,其实是别人触动了我们内心的某种“感受”。
当我们听到一些不中听的,或能够引起我们内在负面感受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认为自己犯了错。进而产生一种自责感和负罪感。
第二种:指责对方。你凭什么这样说我,进而发生争吵。
第三种:静下来试着去了解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会看到自己内在的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第四种:静下来用心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对方对我们的语言攻击,其实只是他(她)不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其实他(她)是想要获得体量或支持。
显然,第一种第二种方式都是不太成熟的方式。第一种就太容易受伤和自责了,第二种虽然不受伤和自责,但是却让别人受伤也不太好。
第三种和第四种,是可以让我们最智慧的去沟通的关键。
作为心理师,说句实话,在生活中,我还不能完全做到第四种方式(也就是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在咨询的时候,其实心理师往往就是用第四种方式来倾听对方的,无论对方怎样的负面情绪或对咨询师的言语攻击,其实都是有其内在更深层的感受和需要没有被察觉。所以心理师不会生气愤怒,而会认真倾听,然后帮助来访者探寻到自己更深层的感受和需要。
例1:
甲:昨天你没接我电话令我很失望。
乙:昨天你没接我电话,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让我困惑烦恼的事。
甲认为自己的“失望”感受是对方的行为引起的。
而乙清楚的看到,自己感到“失望”,是因为自己的“愿望”(想要和对方说一些困惑)没有得到满足而引起的。
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和不同。
···
我们经常会这样说话:“你···,所以我很难过。”父母对孩子说:“你考这么差,让我痛苦死了。”妻子对丈夫说:“你自己看电视不理我,让我伤心死了。”这样的说话方式,会引起对方的“内疚感”,所以就算对方会改变,也是为了避免内疚感,而并非真正想要去做我们想要其做的事。
当我们经常用:“你···所以我···”我们就已经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关系,而将一切责任推卸给外在。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的方式来认识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关系。
拿刚才两个例子来举例:
“看到你的考试成绩,我感到失望,是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够拿出更好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看到你看电视,我感到难过,因为我想让你过来和我说说话。”
你能够感受到这样的沟通会和之前大不一样了吗?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要注意自己不要去“批评”或“指责”对方。因为批评中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就像一个人说“你从来都不关心我。”她实际上是渴望得到关心和温暖。
但是我们通过“批评”想要来得到对方满足我们的需要,往往得不到我们想要的,并且会得到对方的反击或是辩解。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更好的、更健康的表达出自己的需要。这样对方可能就会做出积极的回应。
所以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我们都在指责对方,而没有表达自己的需要。
练习: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1)
你来晚了,我很郁闷,因为我想和你看6点的电影。(负责)
(2)
你给我起外号,我有些难过,是因为我想要得到你对我的尊重。(负责)
(3)
你大声说话时,我有些烦,因为我现在内心很躁动不安。 (负责)
6-学会提出“请求”
我们慢慢的学会“观察”事实,而不是主观评论;学会看到和表达自己内在的“感受”,并进一步看到感受下面的“需要”,下面我们学习最后一个要素——提出“请求”。
首先,我们需要在沟通中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让对方猜测。
另外我们要注意“请求”和“命令”的不同。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惩罚或产生内疚感,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做是命令,而当人被别人命令时就只有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如果你总是以“命令”的方式来提出你的“请求”,那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而我们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希望的就是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自发的而非强迫或无奈。
如果你这样的说话那么你就是在命令对方:
·你应该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
·你必须这样做,因为我是为你好。
·如果你爱我,那么你今天就别去上班。
这里面都暗藏着“暴力”和“威胁”。
练习:提出明确的请求
(1)
你是否可以告诉我,你认为我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明确了)
(2)
我希望你多看一看人际和心理上的书籍,我相信这会有助于你增强你的自信心。(明确)
(3)
我希望你能够给我独立的空间,让我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明确)
7-倾听的力量
非暴力沟通,非常强调“倾听”。倾听是什么?就像这样的一句话:“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作为心理师来说,倾听是最基础的工作之一。有一名著名的心理师曾说,如果一次咨询中,咨询师80%的时间都在听,那么肯定值咨询费了。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品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那我们要怎样倾听别人呢?
(1)
无论对方是愤怒指责还是暴躁,这些负面情绪和语言的下面都是有更深的“感受”与“需要”的,我们不要被其表面所迷惑,而需要耐心的倾听,看到他(她)内在的感受与需要。
(2)
在倾听对方的感受、需要请求之后,我们可以给予我们的“理解”和反馈。
对他人的感受与需要的回馈:“恩,你很沮丧,你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是吗?”
对他人请求的回馈:“恩,你是不是想让我周末陪你一起去书店?”
(3)
倾听需要我们对对方保持关注,可能对方一开始表达的还不是很清楚或很肤浅,但是慢慢的他(她)会逐渐表达出更深的感受与更强烈的情感。怎么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已经充分表达呢?有两点:当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的轻松好额方式。第二个就是他停止了谈话。
当然,如果我们的状态不好,无法倾听别人,或者我们需要别人倾听我们的时候,我们就需要:a体会自己的感受与需要b大声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c换一个环境。
三、
一、学习“爱”的艺术,从“沟通”开始。
这是一本讲解“沟通”的书,更是一本讲解怎样去爱与被爱的书。我被这本书深深地打动,被作者深深的打动。看着他书中有时候可能有些过分较真的认真时,我知道,他是在用他的心,去努力的让我们学会互相爱与温暖,而不是互相伤害与敌对。
二、非暴力沟通模式
非暴力沟通模式,非常经典值得我们经常多看多运用。让我们再温习一下:
1-
(1)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我(看、听、想到的/听到的)······”
(2)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需要/看重······”
(4)
清楚的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
“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
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2)
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吗?”
(3)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
“因为你需要/看重······”
(4)
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
“所以,你想·······”
四、全书精髓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结于对方。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四种异化的沟通模式: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与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五、
我们需要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模式,至少它可以让我们不再伤害爱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并进一步给予爱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以幸福。我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