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师李楠
心理师李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292
  • 关注人气:1,1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心开始

(2013-02-16 09:49:59)
标签:

开始

李楠

分类: 《心迹·悟疗吾心》

从心开始         文/心理师李楠

过年的喜庆和炮竹之后,重新回到生活的道路中。静下心来,新的一年,对自己有几点诚恳的劝勉与提醒:

1-      保持谦卑;

多年来感受到,当自己内心谦卑之时,便是自己身心最安详自在之时。在此提出此点劝勉,可以看到,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我仍然会迷失于自己一时的能力与成就,在内心产生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自我优越的傲慢,失去谦卑,会让我在咨询中,失去平等心,高看自己的智慧而轻视别人的体验;失去谦卑,会让我在生活中,失去对父母长辈的尊重。最可怕的是,当心失去谦卑之时,内心便会被自大和狂妄所充满,自大和狂妄是危险的。

保持谦卑,意味着面对人时,内心的不卑不亢。

保持谦卑,意味着内心的平等,既不需要在优秀卓越的人面前显现自己的优秀而不自觉的比较,也不会在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能力凌驾他人之上的虚幻的自恋与快感。

 

2-      不批判、不指责;

深深的看到,对外在世界和别人的“评价”与“批判”,是让我最快失去内心平静的捷径。想让自己瞬间失去内在的安详很简单,就是去评价和评论别人吧。你会看到你内在的安详与智慧,喜悦与力量,是怎样瞬间离你远去的。从这点上来看,适当远离网络、媒体、新闻是有益于心灵的健康的。

不批判、不评论不意味着活在自己“真空”的世界里。

而意味着,将自己内在的“恨”减少。

进一步引申可以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某些会让我们“耿耿于怀”的人或事,对它们的评论与批判,会让我们以“恨”的形式永远和它们连接在一起。

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真是太喜欢、太习惯于对外界批判、评论了。在批判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在内心将自己置于一个正确和对的位置,而将对方置于错误与邪恶的位置。这是可怕的狂妄与自大。暴力与伤害在批判的过程中赤裸裸的呈现,当我们对彼此恶语相向之时。

不批判、不评论。让我们走出“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让我们能够尊重不同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

对此,我喜欢这样的一个比喻:当我们用一支手指指责别人之时,另外的四指却指向我们自己。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指责别人的问题之时,应当想到我们应当先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从心理学来看,你想指责的任何人身上的任何问题,都一定在你自己的身上能够找到,我相信确实如此。

以暴制暴的方式,不会消除暴力,只会产生更多的暴力。

愿我在新的一年,不批判,不指责,面对自己的问题不逃避。

至少愿我能够在生活中做到:“慢些批判,快些原谅”。

 

3-      创造性的存在;

我对自己提出“创造性存在”,是相对于“模式化生活”而言的。每一天我们做着相同的工作,重复着相同的生活,慢慢的会让我们的生活像流水线上的机器,我们慢慢失去生活的激情与活力而变的麻木和混沌。

我所理解的“创造性存在”是:每一天虽然仍然做着相同的事情(对于我来说,是咨询、写作、读书)但是在过程中,用心感受和体验每一个当下。就像虽然看过很多次日落,然而每一次观看日落,内心都会有一种第一次看日落的感受与惆怅。

创造性的存在,也意味着,更看重事情的过程,而不太在意结果。

过分在意结果,必然远离创造性的存在,必然无法享受此刻的日落与日出。写到这里,感慨自己过去为了事业、金钱、房子而努力奋斗之时内心的焦虑与恐惧。那个时候很累,因为你会在你的工作之上附加上许多的期待。于是本来喜欢的工作反而成为负累。然而作为一个当代的活在大城市中的中国年轻人来说,似乎必然需要面对这些,不然你连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谈什么理想与创造呢?我承认,人过中年的我,在逐渐拥有之后,才渐渐少了些许功利心,内心的贪婪才渐渐减少。才发现自己想要的物质和金钱其实并不多,对我的生活,在物质上,我已无更多的奢望与期待。于是昨天,我从自己书房的旧纸堆中翻出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在这个高速的时代中,我的心跳已经渐渐的慢下来,和这位仁兄在一个频率上。

现在,我可以将自己更多的心理能量从只为了“生存”中释放出来,而放在创造生活、创造生命上。

从今年开始,我会努力突破外在和内在的条条框框和限制。我想我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会更好的释放和展现在我的工作和写作上。对于这样的自己,我信心满满。

 

祝愿在这癸巳蛇年,所有善良的、热爱生命的人啊,都能够有所突破、有所收获。

祝愿我们在自己人生的老路上,看到新的风景。

在路上,无须过分努力,只需用心感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