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喜欢灵修的女孩

标签:
灵修心理问答女性情感 |
分类: 《我与你》 |
ask:
李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对心理学很感兴趣的大二学生,看到您的博文总是有很多收获,谢谢您了~我特别想要请教您怎么看待灵修,因为初中时艾克哈特托尔的一些书对于那时处于低谷的我而言好似心灵的救命稻草,让我有很多思考也让当时的我变得与现实有些隔离,现在也始终没有完成对书的批判,对此自己也有些迷惑了~~谢谢老师^_^
Mr.li:
我也很喜欢艾克哈特托尔的书,07年在书店遇到他的《当下的力量》打开书,一读便被吸引站着读完了全书,后来的《新世界》也是非常好的灵性书籍。很多人和我说起托尔的书枯燥难懂,而你在初中就能够看懂他的书,看来,你确实是一个很有“灵性”的人啊,呵呵。
你的问题让我想到国学大师、也是佛学大师南怀瑾的一个故事。南老师一生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讲解儒释道各类经典,很多人来信给他,想要学佛或出家,他都会告诉他们说:
“先学儒家,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把事做好了,再说其它。”
你觉得南老师为何这样回答呢?我想是南老师发现,很多人学佛是逃避现实生活的责任和义务,或者是在现实世界遇到了问题,无法面对进而想要躲避到“佛法”里去。所以南老师会鼓励这样的人,去勇敢的面对现实的问题和人生,先把“人”做好,再学“佛”。
现在回到你的问题,我有两点建议请你思考:
1-
我这里的“自我”,可能和灵修要破除的“小我”有些相同。唉,看来我的境界不能和灵修大师相比了。不过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你刚上大二,刚20岁,如果你现在就全“看破”了、全“放下”了,放下“小我”,而要活出“真我”,进而对现实世界“无欲无求”,那么你现在的学业和以后的事业可怎么办呢?不要小看“小我”哦,那里面蕴藏了人的生命力啊,我建议你在这个年龄,应该释放展现你的生命力,去做一些“入世”的事情,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只要在这个过程中,不迷失自己。)
之所以想对你说:“先活出自我,再放下自我”,是因为我觉得:人不可能放下自己不曾拥有的东西。
怎么让你理解这句话呢?比如灵修大师如张德芬、胡因梦,都是而立之年后才转身进入“灵修”,托尔也是在29岁时有了顿悟,这之前,他们都是在这个世界认真存在和生活的人,在现实中感受到很多幸福和痛苦的人,只有经历这些,可能才会让他们真正的明白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或者说,只有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活过”的人,才能真正的顿悟。而你刚20岁,还没有真正的“活过”,就想顿悟吗?那么可能就是一种逃避和自我欺骗了。
2-
既然你有灵修的经验,那么和你分享我喜欢的一种生命态度:
将我们的整个人生,当成一次旅行和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输赢成败,而只是一次次不同生命的体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完成自己的一些生命功课,而已。
不要太执着一切,因为一切都会过去。
可能会有人觉得我的这种人生态度有些将人生“游戏化”。那是对我的误解。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的人,对于人生要么是过于严肃认真了,要么是真的很“游戏”不认真。在我看来,这都是偏颇的。
我觉得,我们对人生的正确态度当是:“认真的不认真。”中国传统文化会称之为“游戏三昧”。
怎样让你理解这句有些绕口的话呢?我觉得对这句话最好的解释是王安石的一首诗:梦
愿你体会此诗中的意境,而心有所悟。
也愿我们都能以一种“游戏三昧”的心态从容、灵活面对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