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少年的心理课

(2013-03-25 14:36:46)
标签:

青少年

心理

情感

分类: 《我与你》

青少年的心理课    文/心理师李楠

ask:

李老师你好,我是一名高中老师,今年我想给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课程,主要内容有三部分:自信、自立、自爱。希望您能够给予我一些建议。谢谢

Mr.Li:

回头来看我的来访者中,初高中生能够占到全部的三分之一,所以当我听到你要开的课程内容时,内心很高兴您愿意为高中生的心理成长而做出努力,同时也感谢你给我一个静下心来思考青少年“自信”、“自立”、“自爱”这三个很重要的课题的机会。我的思考大都是我这些年在青少年咨询工作中的一些体验,希望能够对你准备课程有些许的帮助。

 

一,    青少年的“自信”;

(1)           自信的动力来源是自卑。

每个人的的内心都有自卑,而从心理学来看,自卑恰恰是一个人努力向上和自信的动力来源。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经典著作《超越自卑》阐述了自卑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在心理咨询中,我会尝试用各种方式,来让青少年能够正确的面对自己的“自卑”、看到“自卑”带给自己的有利的一面。我在青少年时期就是一个非常自卑的孩子,但是这自卑恰恰是促使我博览群书、从各种知识科学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根本动力。

(2)           自信来自无条件的相信自己的价值。

想起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而应试教育体制中对一个孩子的价值评估往往只是单一的学习考试成绩,尤其是在很多功利的老师和父母的过分宣扬下,导致很多青少年在初高中时候内心是自卑的,是不相信自己有“价值”的。在心理咨询中,我经常会看到许多在其它方面有许多优点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而自卑痛苦。我们需要让每一个孩子看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这价值不是外在别人给予的,而是每一个生命生而具来的。

(3)           真正自信的人,是内心真正喜欢自己的人。

我在咨询中,不太说“自信”这个词,从心理学来看,这个词有些依赖于外界的评价。

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自尊度”。

一个人的“自尊度”用白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自己内心对自己的真实感觉。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是讨厌自己的、是不喜欢自己的,那么这个人就算是有自信也一定是装出来的。所谓的“外强中干”就可以理解为这个意思。那么怎么样才能让一个人不“外强中干”呢?心理学认为那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无条件的接纳和接受。即“自我接纳”。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接纳自己的长处,也接纳自己的短处。自我接纳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可以武断的说,我每天在咨询室内帮助来访者做的核心就是这四个字:“自我接纳”。从心理学来看,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任务是完成“自我同一性”,也就是从逐渐的认识自己,寻找自己到找到自己的过程。

 

二、青少年的“自立”;

1-要能够跌倒了的时候再“立”起来。(即挫折教育)

我的一个毕业于清华的来访者工作后因为一些情况而来心理咨询。在几次沟通后他感慨的说:“我突然觉得,原来一个人早晚都会经历挫折,我小时候太顺利了,导致我经历人生的挫折也晚一些。这让我在某些方面的成长也晚一些啊!如果我在高中的时候就经历这样的挫折,这挫折会让我思考和成长,然后就不会有今天的跌倒了。···”

他的话揭示出两点:

第一就是每一个人在人生中迟早都会遇到较大的挫折,只是或早或晚的事情。

第二就是人生中的挫折不一定是坏事。

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自立”-“立”起来的人—成人。

就像心理学揭示出的那样,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有三个部分,从最初的只有“本我”(儿童自我意识)到父母老师的教育而产生“超我”(父母自我意识)到慢慢长大而有“自我”(成人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内心有力量了,一定是他人格中的“成人自我意识”发挥作用了。青少年正是从孩子到成人过度的年龄,帮助青少年看到自己有一天能够成为一个有力量掌控自己人生的成人。

3-责任感,让一个人长大而自立,但同时也是双刃剑。

说实话,我在咨询中普遍看到的是,孩子们背负了父母、家庭太多的包袱和责任。我总希望孩子能够放下过分的包袱,父母收回给予孩子过分的压力,让孩子轻装上阵。责任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熟来说很重要,但是如果责任感过重,那么往往就会起到反作用了。帮助青少年,树立适度的责任感,而不是过度的背负责任,对亲少年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三、    青少年的“自爱”;

写前两个内容,皆很连贯顺畅,然而这个“自爱”的题目,却让我半天也下不了笔。分析我的潜意识,一是我觉得这个“自爱”和我理解的第一个题目“自信”有很多是相同的。我关于“自信”的思考也便是关于“自爱”的思考了。二是也许我个人觉得,一个人是否“自爱”,往往更取决于其父母对其的态度和示范。三是我个人觉得这个题目和青春期少年的情感教育和性教育有关。

(1)一个“自爱”的人,一定是一个内心深处喜欢自己的人,觉得自己有价值的人。

反过来,一个“不自爱”的人,一定是一个内心深处不喜欢自己,觉得自己很差劲的人。

(2)一个自爱的人,往往也是相信这个世界和别人的。也是爱这个世界和别人的。

而一个不自爱的人,乃至决定放弃自己生命的人的眼中,整个世界都是黑色的,并且没有什么人是值得信任的。

(3)青少年需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至关重要。青少年需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帮助孩子建立正确价值观的源头是父母。最近的一次咨询中,我问一个高中女生对于你来说人生你最看重的是什么?她想了想说:“外表”、“金钱”、“以后丈夫家的家庭条件。”与她咨询后,我严肃的和她的母亲谈孩子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偏差。母亲却不以为然,反问我孩子没事吧?我说她没有大事,然而她这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将来可能会让她有很大的问题。

(4) 青少年需要“情感教育”而不是“性恐吓”。

您提到的“自爱”,说实话,我听了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经常看到的发愁的母亲在面对早恋的女儿时焦虑的说:“你是女生、要懂得自爱啊!”然而恐吓往往是无力无力的,在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性教育上,中国的父母老师们显然还有太大的提升空间。所以也真心的希望您有机会能够给家长们上一上课,父母是孩子的源头,源头变了,孩子的变化也许更是水到渠成。

 

关于青少年心理课程的资料,我向你推荐毕淑敏的《破译青少年健康成长密码》,这是一本好书,我的这些思考未必会帮助你,但是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够帮助到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