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一生幸福的三种能力

标签:
儿童节心理健康给父母的建议育儿 |
分类: 《开启·心世界》 |
六一儿童节到了,祝愿天下的儿童都能够有一个健康幸福的童年。
作为心理师,在多年的工作中深深的感受到,一个人的健康人格的塑造,在儿童时期是最重要关键的时候。
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期形成了健康的人格,那么他的一生将注定快乐幸福。
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的儿童阶段,培养好儿童三种重要的能力,将为其健康的人格和幸福的人生打下坚实的根基。
1-
所谓的“自我接纳和认同”也就是喜欢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而一个人能否“自我接纳与认同”往往取决于在小时候,是否被父母充分的接纳和认可。
而中国的父母往往经常指责孩子、生硬粗暴的批评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在心中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好的孩子、并内心分裂成为一个“不好的自己”和达到父母期望的“好的自己”。进而会在内心“自我憎恨”,这样是无法在内心真正喜欢自己,接纳自己,认同自己的。
而从心理学来看,一个在内心无法接纳自己、认同自己的人的内心怎么可能会有真正的自信心和力量呢?
我相信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不过如果父母能够在生活的每一个小处细节都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和接纳。那么孩子就会更容易喜欢自己和接纳自己。
父母需要“如其所是”的爱孩子、而不是“如自己所想”的那样去爱孩子。
“自我接纳和认同”的能力,也是一个人长大后的自信心、自我价值感、内心积极乐观、耐挫能力的根基。
2-
很多父母和我抱怨,自己的孩子太老实、不会说话和沟通,没有社交的能力。
而事实上,孩子变为这样正是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常常不能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或者孩子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得到的就是父母盲目地指责和批评。久而久之,所谓的“沟通”,变为了父母激昂说、孩子沉默听的病态模式。
对于孩子的表达、即使在父母看来荒唐或幼稚,也不要加以打断和指责。而需要耐心的倾听孩子说完自己想说的。
在咨询中,深深的感觉到,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来自于在家庭中不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和父母很好的沟通长期累积下来的。很多成人的心理问题的根源也来自于从小在家庭中就压抑自己、不能很好表达自己的经验。
而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就是来自于和父母的交往的经验。
如果父母和孩子的交往模式是平等健康的、即使彼此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但也能够顺畅地表达,并在平等的交流和讨论后达成共识或一致,这样的经验越多、孩子长大后的社交能力就发增强。
表达自己的能力,也是一个人长大后的社交能力、口才、创造力、自我心理调试能力、情感能力、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能力的根基。
3-
很多心理学家都说要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在我看来,“无条件的爱”应该是父母对孩子的根本态度,即父母说出做出的一切都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为根本目的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不应该没有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适应规则的能力,是一个人将来成为“社会人”的重要能力。
家长如何制定“规则”?
比如孩子要出去和同学玩儿,家长应当在孩子提出这个要求的同时,就制定规则:
父母:“你出去玩儿多长时间呢?”
孩子说:“玩1个小时”。
父母:“到时候你能够结束回家吗?”
孩子:“能。”
孩子:“如果不能做到,明天就不出去玩儿了。”
如果孩子遵守了规则,要给予孩子及时的表扬和肯定。
而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父母需要态度坚决、语气温和的执行明天不能出去玩儿的决定。心理学称这样的态度为:“没有敌意的坚决。”
这样,让孩子明白“规则”的重要,即规则既然制定了就是必须执行的。
当然,父母要注意“规则”的制定是需要父母和孩子协商共同制定的。而不是强加在孩子头上的。
适应规则的能力,也是一个人长大后适应社会、适应环境能力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