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揭示恋父恋母情结的人是谁?

标签:
佛法心灵恋父恋母俄狄浦斯情感 |
分类: 《国学·疗愈心灵》 |
俄狄浦斯情结,在中文的语境中往往被称为“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最早由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提出来。在1910年,弗洛伊德在对精神分析所作的五次演讲中,首次将俄狄浦斯情结作为“神经症的核心情结”提出。
弗洛伊德所理解的俄狄浦斯情结主要是指:
男孩投注对母亲的爱恋情感及内心渴望完全占有母亲的欲望,同时又对占有母亲的父亲存在嫉妒,并且因为这一嫉妒又可能产生害怕,害怕受其拒绝或身体受到其伤害,特别是害怕因父亲的报复将其生殖器阉割,这种爱与恐惧的冲突就是“阉割焦虑”。女孩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只是将父母的角色进行了调换。
然而在人类文化中,最早提出孩子对异性父母的爱和占有欲望的文字来自于佛教的《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此经收入于《大宝积经》第五十六卷)不过,释迦牟尼认为人恋父恋母的情结不是在3-5岁才有的,而是从投胎的那一刹那就有的。
难陀是释迦牟尼的表弟,这部经是佛陀为他的表弟讲授的一部佛教经典。为帮助大家理解,在此选取此经中关于入胎的一段文字。
原文:难陀,云何中有得入母胎?若母腹净,中有先前,见为欲事,无如上说众多过患,父母及子,有相感业,方入母胎。
这段经文翻译成白话就是:
难陀,那么“中有”(注:又称为“中阴身”,佛教术语,指人死后和下一次生命开始之间的状态,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灵魂”。佛教认为人能有成为人,父精、母卵、和中阴身三个必不可少)是怎样进入母胎之中呢?若母亲不在月经其间,也没有妇科疾病,身体健康。同时,父母又和等着要投胎的“中有”彼此又有相互对应的业力缘分。(也就是彼此夙世之中有成为母子父子之缘)那么在母亲和父亲进行性生活的时候,那一股强烈的爱欲的力量就会将“中有”吸来。
又彼中有欲入胎时,心即颠倒。若是男者,与母生爱,于父生憎;若是女者,于父生爱,于母生憎。于过去生所造诸业,而起妄想,作邪解心。
中阴身在就要入母胎的时候,心中就会产生一些颠倒的执着妄想。如果投胎为男性的话,那么就对母亲产生浓烈的爱欲,而讨厌憎恨父亲;若是投胎为女性的话,就对父亲产生浓烈的爱欲,而讨厌憎恨母亲。并且由于过去多生多世以来所造的业缘,这个中阴身会生起更进一步的邪念心、妄想心。
这段经文中的“而起妄想,作邪解心”,讲的比较客气和委婉。
而在佛教另一部经典《中有论》中,對這一段就讲的比较具体和不客气,论文中说到:如果中阴身就要投胎为男人的话,这个时候眼前所看到的,就是女性的生殖器;同时个中阴身生起了很强的欲念。然后中阴身不再看到什么男女的交合;強烈的欲念使得他完全投入,在他的世界里,他已经取代了原來的男主角。
随着这一念性欲,配合上父母方面的增上緣,这个中阴身就钻进了母胎,和受精卵搅在一起。生命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一起具备,于是就又开始了一段生命历程。
从现实中来看,你会发现,男孩往往长的更像母亲,而女孩往往长的更像父亲。
而有经验的产科护士也都有这样的经验,怀着男孩的母亲的肚子会更圆,因为贪恋母亲,所以入胎是“背父向母”(即背后面对父亲,抱着母亲)的入胎,而怀着女孩的母亲的肚子会出尖儿,因为贪恋父亲,所以入胎的姿势是“背母向父”(即背后面对母亲,抱着父亲)的入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