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

标签:
心灵电影娱乐 |
分类: 《电影·疗愈心灵》 |
佛性在每个人,每个众生心中。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其实都是佛。-心理师·李楠
影片《手冢治虫的佛陀》有两条主线:
一条是释迦国的王子悉达多从诞生到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种种人生的痛苦,而最终选择离开皇宫与名位出家去探寻生命的真谛的过程。
一条主线是释迦国的首陀罗(印度四种姓最低的奴隶)查普拉,为改变自己奴隶的命运,而努力向上奋斗,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能输,只能赢。”带着强大的生存欲望,他最终从释迦国的奴隶而成为邻国的将军。
同样的两个青年,选择了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最终在战场上相遇,在查普拉即将登上他人生的巅峰,杀死敌国王子悉达多的刹那,悉达多的眼神,让一直赢的查普拉犹豫了,他没有杀悉达多,随之中箭毒发从马上跌下,也从他人生的巅峰跌下。
在查普拉即将死去之时,一直和他失散的妈妈将药送来,查普拉得救了,然而他奴隶的身份也暴露了。在审判席上,妈妈为救儿子而说查普拉不是她的孩子,而是她在战场上捡来的。但是查普拉选择了妈妈。最终,他和妈妈一起相拥着死去。而同时,目睹了人生种种生死苦痛的悉达多,也坚定的决定出家去用另一种途径来解决他内心的困惑。影片最后悉达多一步一步,登上圣洁的喜马拉雅山···
这部电影,有些沉重。看过之后,让人内心也有些沉重。
人是一种“趋利避害”本能的追求快乐,而躲避痛苦的生物,所以估计不会有许多人喜欢这部展现生命“苦”的影片。就像很多人,都没有真正了解过佛法,却根深蒂固的误解悉达多体悟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后来被称为佛法)是悲观厌世的思想一样。
中国的老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心理学看,那些越是让我们不愿意去面对的,越是我们需要带着勇气去面对的。
我更愿意称悉达多是一个“内心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悉达多本可以好好的做他的王子,享受他一生的荣华富贵。虽然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虽然人生有这样那样的痛苦。但你管那么多干嘛,享受你的人生就好了嘛。可他偏偏要和人生较劲。要去了解为什么人生会有生老病死,为什么会有宇宙生命这些终极的问题。出家修行7年后终于体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后便四十多年一直做教师的工作,始终平静微笑的带着慈心与悲心向世人传播他体证到的宇宙生命的真相和灭“苦”得“乐”的方法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和悉达多相比,大多数人更像是“内心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在苦短的人生中去尽力的抓取我们需要的:爱情,金钱,地位,孩子,家庭,优质生活,健康身体。
一个来访者曾心满意足的对我说,他过了三十岁就死也值了,因为他什么都玩儿过,什么都吃过,什么都经历过,人生无憾了。我们也许没像他这样醉生梦死,游戏人生。但是,我们每日所作所为的,真的对得起我们宝贵的、唯一的这次人生吗?
在心理咨询中,难免会和来访者一起讨论有关人生的一切问题。比如爱情、比如性、比如婚姻、比如创伤、比如生死、比如宗教。在一次关于宗教的讨论中来访者疑问到:
“都说佛是最平等无我的,那为什么他还要说‘天上天下,唯吾独尊’这样看起来自大狂妄的话呢?”
我不意外,因为不是第一个人这样问我。
问的好,事实上这也是我当初的疑问。后来对佛法有所了解后,明白了其实这里悉达多所说的‘天上天下,唯吾独尊’是在说:
佛性在每个人,每个众生心中。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其实都是佛。每一个人和众生都是最智慧尊贵的。
这里说到“众生”,也就是说不仅是人才能成佛,动物,畜生,一切有生命的有情众生都能成佛。所以悉达多在菩提树下觉悟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
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感觉有些沉重。那这沉重也许是在善意的提醒你:人生苦短,需要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更值得的地方;需要从睡梦中真正的醒来。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每个人都可以。
谢谢你,悉达多。
附: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3-483)真人画像,保存于大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