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师手记-完美主义·理想我与现实我

(2011-10-26 09:45:55)
标签:

情感

分类: 《开启·心世界》

    心理师手记-完美主义·理想我与现实我                                                李楠

    “我想要有一天写出像村上春树那样的文字作品,所以,现在的我常常感觉很挫败,我的这种完美主义,让我对自己现在写的文字感到痛苦,所以现在,我连写的欲望都没有了,李老师,我讨厌现在的自己,我该怎么办?”

    “完美主义是一个陷阱。这个陷阱会让人失去‘活在当下’的能力,而将身心的能量投入到对一个自己头脑中所想象出的‘美好未来’的景象中,人越是沉寂在那头脑中美好未来的幻象中,就越失去活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就越会觉得现实生活没有乐趣,现实中的自己是那么的丑陋和差劲。”

    ······

    ······

    想起九十年代中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我是你爸爸》中,冯小刚扮演的父亲,是一个书店的员工。他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卓越的作家。每天下班吃完饭后,他都会沏好茶水,放好音乐,铺好稿纸,然后坐在书桌前开始他的写作,但是遗憾的是往往写了几个字,他便撕掉稿纸,重新再写,然后再撕掉,再写··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什么也没有写出来。

    从心理学来分析冯小刚所扮演的这位父亲, 他算是患上的完美主义的病了。因为自己现实中所写的永远达不到他头脑中想象的那个样子,于是他不断的写,又不断的撕去自己所写的,多年来始终在原地踏步。

    你也是一个完美主义的病患者吗?一个完美主义的患者往往具有这样的心理特点:

    一,  内心有两个我,一个是‘理想我’(即理想或想象中自己的样子),一个是‘现实我’(现实生活中自己的样子),完美主义者会执着于这‘理想我’的自己,而始终不能接纳接受‘现实我’,真实的自己。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生活,往往是活在对‘理想自己’的憧憬和对‘现实自己’的批判挑剔中。各种成功学的课程就是帮助人的‘理想我’批判‘现实我’的,所以从心理学看,那些热衷上这类课程的人,往往自我分裂的严重。(注1:完美主义者的‘理想我’往往是小时候被父母所灌输的,往往是父母所希望他成为的那个样子。)

    二, 活在对未来的憧憬中,而无力活在当下。完美主义者会给自己设定诱人的目标,对他来说,重要的是实现那完美的目标,于是,通往这未来完美目标的现实中的每一天就变成了痛苦的煎熬。就是说结果怎么样,往往重于过程怎么样,于是实现做某件事的好结果偷换了最初做这件事的快乐和兴趣,于是生活的意义只是有一天能实现那目标,而现实中的每一天的自己则成为为这目标奴役的奴隶。于是,你会看到开始愿意学习的孩子后来那么厌学,开始喜欢弹琴的人后来看到琴就恶心。

    ······

    ······

    “那我该怎么办?”

    “从今天开始,把‘完美’当成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理解吗?”

    “恩···你是说,真正的完美不是锁定在一个未来的某个完美的场景,比如我某天成为了著名作家在王府井书店签售。而是在每一个今天,每一个当下我去写着,并在这写着的过程中不断的成长,所以说真正的完美是‘动词’而不是‘名词’,是么?”

    “对,越是忘记目标,而享受每一天的过程和存在,你就离实现你的目标越近。将你的能量从未来中抽出来,放在每一天今天和当下吧。”

    “恩!”

    “同时,需要接纳真实的自己,接纳你自己一直排斥自己的方面,接受自己不喜欢自己的方面,比如你现在就是写的还稚嫩,思想还不够成熟,接受它。”

    “恩···这对于我来说,还真不太容易。有时候,我对自己真的很来气。”

    “可事实上,一个人越是批判自己,越是无法获得真正内心的力量。而只是自我分裂的更严重。你这样苛刻的对待自己,有可能是因为你小时候父母对你就是苛刻和要求完美的,长大的你继续代替父母批判挑剔自己。你需要看到这个模式。”

    “恩···是啊,我父亲比我还完美主义,而我的母亲,她的态度让我感觉到,好像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让她满意过。····”

    “是,一个从小被父母充分认可和接纳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有自我接纳自己的能力,反之,可能就像你这样。”

    “我能改变这一切吗?”

    “能。当你现在看到你命运模式的时候,就是你超越它的最重要的一步。”

    ······

    ······

    ······

    走出完美主义的陷阱,活在每一个当下。

    走出完美主义的陷阱,接受真实的自己。

    走出完美主义的陷阱,让双脚踩在坚实的大地之上。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老子》


心理师手记-完美主义·理想我与现实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