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芭的悲剧结局
学案上有一道题目是这样的:“小说末端颇有深意,请作赏析”
答案是这样的:4.(5分)参考答案:①末段不提素芭而写她丈夫又挑了一位姑娘,说明素芭的结局没有人留意,不值一提,突出了素芭的悲惨结局。②末段没有交代素芭的结局,,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引发人们的遐想和沉思。⑧“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说明人们注重外在的“会说话”却不关注内心的善良和美好,说明社会人心的浮浅。④末段叙述语气平淡、轻松,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和素芭的悲剧形成巨大反差,相比沉重、悲凉的语调,更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我们之所以认为素芭的结局是悲剧,是因为老师上课是这样讲的,是因为在第四单元的“思考与实践”中明确指出这是个悲剧结尾。 但是,素芭的结局一定是悲剧吗?
我并没有认为悲剧结尾有任何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喜剧的结尾真的没有可能吗?
《素芭》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
“这次,他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查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那么我们分两种情况来讨论,一是这个会说话的姑娘是素芭,二是这个会说话的姑娘不是素芭。
先是第一种,这个会说话的姑娘就是素芭。
会说话的姑娘一定会说话吗?在前文里说得很清楚了
我们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办到,有时候还要经过翻译过
程;就是这样,也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能准确地表达;如果缺乏表达能力,还常常发生错误。
但是她那双黑黑的大眼睛,根本不需要翻译——就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这双眼睛
在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时而睁得大大的,时而闭得严严的,时而炯炯有神,时而悲楚暗
淡;有时就像西垂的月亮一样,凝视着前方;有时又像急速的闪电,在四周闪亮。哑人自有
生以来除了面部的表情就再也没有别的语汇,但是他们眼睛的语汇却是无限丰富、无比深沉
——就像清澈的天空一样,成为黎明与黄昏、光明与阴影的宁静的游戏场所。
素芭是会“说话”的,首先这里的说话可以理解为是比喻义,她的丈夫理解了素芭,认为她是会说话的,又有什么不妥?
其次,是文章最后一段的开头的,“这次”,既然有这一次那么就一定有上一次,上一次是指什么?应该是指素芭出嫁的事。如果我们按照悲剧结尾来看,这里的这次应当是理解为“又一次”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用“后来”或者说是“最后”等确切明了的词呢?
再接着,文章中丈夫对待素芭的态度显而易见
新郎和他的朋友一起来相亲了。新娘的父母焦虑不安地忙乎起来,仿佛是天神亲自降临
人间,为自己挑选祭畜来了。母亲在背后大声训斥女儿,致使素芭的眼泪加倍地流淌。就这
样她被带到了来相亲的人面前。
相亲的人看了好一会儿,说道:“还不错。”
特别是当他看到姑娘啼哭的时候,就意识到:“她一定有一颗温柔的心。她今天在与父
母分别的时候这样难过,那么将来对我也会是如此。”姑娘的眼泪只会提高她的身份,这就
如同珍珠会提高海蚌价格一样。这样,对她谁都不说些什么,谁都不评头论足了。
在上面的语段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得知,新郎官的视角和他的朋友的视角是不同的,他的朋友们是觉得素芭长得还不错,而新郎官注意到的是素芭的眼泪和素芭的善良的心灵。
顺应文章来看,素芭出嫁后还是很伤心,她看不到懂得哑人语言的、从小就熟悉她的那些人的面孔。在这个小姑娘永远沉默的心中,发出了一种无休止的不可名状的哭泣,但是除了神仙再也没有谁能听到。其实这里更像是出嫁后的一种常见的心态,一种嫁的这么远的不舍,尽管婆家人丈夫对她很好,但是还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她,她的内心在呐喊可是没有人听得到。
所以他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查听,而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说明丈夫听到了素芭的话,理解了素芭。
新郎在西部地区工作。婚后不很快地他就带着妻子到那里去了。
这句话有两个重点,一是西部,二是很快。
参考印度地图我们可以看见,印度的西部是临海的,从中国的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出,临海的城市是最先发展起来的,也是新老文化冲突碰撞的地方。有海,就会有港口,有了与外面的世界的接触,人的思想理念就会发生改变。新郎官既然在西部地区工作而且把妻子带过去,可以看出新郎官是在西部地区定居的,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把新郎官和素芭父母一代人相提并论。从这样,对她谁都不说些什么,谁都不评头论足了。中可以看出新郎官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来看新娘的也是新郎官与他的朋友而不是他的父母,可见新郎官在自己的婚姻里是有话语权的。
然后是很快。如果对自己的妻子不满意就不会把妻子带在身边,而是应该把妻子留在家乡了吧。而且从很快来看,丈夫对于素芭是满意的,是欣然接受的,一个对于自己的妻子欣然接受的人,为什么会再娶一个妻子呢?
有人说,也许是家里人逼迫新郎官这么做的。那么就假设新郎官再娶了一位正常的女子为妻,也就是前面的第二种情况,这个会说话的姑娘不是素芭。素芭是否就一定被抛弃了呢?
我们可以发现,1956年的《印度教婚姻法》规定,禁止一夫多妻,《素芭》写于1893年1月。且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
查过历书之后,在一个吉日良辰为他们举行了婚礼。素芭的父母把哑女交给别人之后,
就回到乡下的家里去了——
他们的种姓和来世都有了保障。
这种种性的思想很明显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徒是允许的一夫多妻的。平民可以娶4位,他们自己解释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才可以多妻(比如女子无法生育、女子无法满足男性的需求、通过协商后妻子答应等等),而且必须保证公平对待每个老婆。
如果素芭算是特殊情况(不会说话),所以新郎官必须要再娶一个的话,素芭就一定是一种悲剧的结尾了吗?她丈夫的态度我们已经确认,那么家里人呢?原文是这样的:
没过一周,大家就知道了,新媳妇是个哑巴。如果谁还不知道的话,那也不是她的过
错。她并没有欺骗任何人。她的两只眼睛已经述说了一切,可是并没有人能理解。她望着四
周,说不出话来。她看不到懂得哑人语言的、从小就熟悉她的那些人的面孔。在这个小姑娘
永远沉默的心中,发出了一种无休止的不可名状的哭泣,但是除了神仙再也没有谁能听到。
没有人认为这是素芭的过错,他们虽然无法理解她,但是他们也没有要抛弃她,这与她的母亲却把她看成是自己身上的一个污点,对她十分讨厌。的母亲相比简直好了太多,不会狠狠地责骂她,不会在背后大声训斥她。这相比较起来难道不是更幸福吗?
联系整篇文章情感来看,素芭的命运是不好的,这个时代背景对于女性的压迫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但是素芭的结局并不“悲”。素芭的丈夫对她很好,把她带在身边,婆家人也没有责怪她。这样的对待,就算是丈夫再娶又有什么关系呢?文章的主题是表达了对底层妇女的关注,主题已经表现出来了,为什么就不能把最后一些本来就没说清的东西当做是一个美好的祝愿呢?这更像是中国古代戏曲里的“大团圆式”结局,不大喜,但是也不悲。
我们之所以认为是悲剧,是因为我们联系背景,联系作者的主张,但这是不是对于泰戈尔的一种思想拔高呢?小说就只是小说。我不能否认《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但是关于素芭,还应是有待商榷的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