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丹柯的结尾的十二个点
《丹柯》一文的最后两段是这样写的:
“在雷雨到来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
…………”
刚开始的时候,我想的问题是这里为什么结尾用一个省略号?我刚开始认为这代表着一个无穷无尽的循环。
语文学案后半部分的文本研读里这样写道:
“美好生活不需要英雄
英雄只能在危难中出现,也只能生存于危难之中:英雄的存在,就意味着苦难的存在。平静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从来不需要英雄。——因为英雄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也就是说,丹柯就算没死去,他也不能再是“英雄”,他必须是个平凡的、平常的人,和“他们”一样的人,就如超人在和平时代必须丧失超能力一样。总之,无论如何,英雄必要消失。
“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大的草原一一他快乐地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来一一死了。” 我们回想丹柯这个英雄出现之前他们的生活,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来:“这是一些快乐的……人·
我们也可以预见,没有丹柯的生活也会是平静、幸福的,就像那历经苦难后的草原一样:“在这儿,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好像在呼吸一样,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亮,河面上泛着金光……”
但是,他们毕竟和之前不一样了,他们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更加珍
惜当前的美好生活。——他们不需要英雄,但他们需要英雄的故事。
‘‘在雷雨到来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这就是人类历史留给后代的智慧,它希望用最方便甚至美好的方式传颂英雄的 事迹,给后代以启迪、教育。
就像这个故事的叙述者老伊则吉尔所说的那样:“我现在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听吧……你们这些年轻人知道些什么呢?……我看见人们并不是在生活,而是完全在盘算来,盘算去,把一生都盘算在它上面……现在我看见各式各样的人,但却没有强有力的人!他们到哪儿去了呢?……美丽的人是愈来愈少啦。”
——英雄,随和平到来而消失;他带来了幸福。 ”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英雄的存在并不是持久的,而是阶段性的。
在丹柯之前,在那些快乐的生活的人们之前,必定有英雄的出现,带给了他们快乐的生活。而在丹柯之后,也势必出现英雄。这个诞生毁灭诞生的过程势必是重复的,循环的,无休止的。
我认为最后的省略号应该是这么个意思。
但是,在询问老师的过程中,我们惊奇的的发现,老教材的课本上是六个点而并非十二个点。
老师的解释是说,《丹柯》节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这是当中的一个故事,且是节选,后头还有伊泽吉尔的评论。所以这里的两个省略号前一个应该是对一个篇章的省略,后一个应是对整本书的省略。
这种解释看起来很合理,实际上不堪一击。如果后一个省略号是对整本书的省略,那么这本教材里所有节选出来的文章结尾都应该加上省略号,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
在经过网络的查询后,我找到一种较为合理的说法。
在中华人民工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1996年6月1日起实施)的“用法说明”中,省略号用法谈了三点:
1.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
在广州有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3.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例如: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但是这套用法在2012年被废除,新的有7种用法
7.在标示诗行、段落的省略时,可连用两个省略号(即十二连点)。
从隔壁房间传来缓缓而抑扬顿挫的吟咏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该刊根据工作质量、上稿数量、参与程度等方面的表现,评选出了高校十佳记者站。还根据发稿数量、提供新闻线索情况已经对刊物的关注度等,评选出了十佳通讯员。
…………
补充
1.不能用多于两个省略号(多于12点)连在一起表示省略。省略号须与多点连续的连珠号相区别(后者主要是用于表示目录中标题和页码对应和连接的专门符号)。
不过这种结论还的要看和教材改版的时间对不对的上才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