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芭的悲剧结局(2)
这是关于素芭结局推测的第二稿,截至此时,我并不反对素芭的结局是悲剧的,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素芭确是一个悲情人物。这是没什么可争议的。 但素芭的悲剧性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素芭婚姻的结局上,或者换句话说,素芭的悲剧应该是《素芭》的悲剧。
首先纠正几个关于素芭的悲剧结局(1)中我自己观点的几个错误:
1.在关于素芭的悲剧结局(1)中我提到“文章最后一段的开头的,“这次”,既然有这一次那么就一定有上一次,上一次是指什么?应该是指素芭出嫁的事那么就解释为这次的新娘还是素芭”
但是这种说法是有很大漏洞的,因为这个这次可以很单纯的理解为就是相亲的事情,并不一定明确的指定出新娘就是素芭。
2..在关于素芭的悲剧结局(1)中我提到“新郎在西部地区工作。婚后不很快地他就带着妻子到那里去了。这句话有两个重点,一是西部,二是很快。如果对自己的妻子不满意就不会把妻子带在身边,而是应该把妻子留在家乡了吧。而且从很快来看,丈夫对于素芭是满意的,是欣然接受的,一个对于自己的妻子欣然接受的人,为什么会再娶一个妻子呢?”
但是实际上我并没有注意到在文本上的顺序应该是新郎把素芭带到西部之后,不出一周,婆家人才恍然大悟,素芭原来是个哑巴。那么这里的“很快”就没有办法体现出新郎的满意了。这样,这里的很快反而说明了这桩婚事是非常匆忙之中仓促而成的,这也是这桩婚事能通过欺骗的方式进行的原因。
关于素芭结尾的两种猜测的孰对孰错,我也觉得我没有必要死扛到底。
因为冰心在翻译《素芭》的结尾时是这样翻译的:“她的主人耳目并用,又做了一次仔细的考察。这一次他不只用眼睛,而且用耳朵来仔细地考察,他又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妻子。”泰戈尔研究专家董友忱翻译的《泰戈尔短篇小说选》中《素芭》的结尾是这样翻译的:“这一次,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根据这些不同译文的差别,其实已经能看出素芭的丈夫之后又娶了另外一个会说话的姑娘。但是婚姻的不幸真的是素芭悲剧的根本原因吗?
导致素芭悲剧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在全文中出现了这样几类人物家人,村人,友人,素芭。
1. 是家人吗?我姑且把这里的家人包含素芭的父母和素芭的婆家人。娘家人对于素芭的态度在原文中有直接表现:她心灵的痛苦,深深地扎在父母父母的心坎上。
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因为与男孩相比较而言,母亲更把女儿视为自身的一部分。所以,她把女儿身上的任何疵点看做是自己的奇耻大辱。与自己其他女儿相比,父亲康托更爱自己的小女儿素芭,而母亲却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 (这里我有个问题,为什么母亲对素芭的态度不同于父亲,如此刻薄?既然泰戈尔对于女性的同情是广泛的,那素芭母亲的形象是否违背常理?)我们很能理解巴尼康托夫妇,因女儿的残疾而形成的重压。素芭父母也是无奈,这也是他们能想到的最终的最好的方式。这并不是说亲情在种姓面前只不过是几个零头而已,甚或一文不值。但是这确实已近是他们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再接着讲婆家人,这在原文里也有体现。没过一周,大家就知道了,新媳妇是个哑巴。如果谁还不知道的话,那也不是她的过
错。她并没有欺骗任何人。她的两只眼睛已经述说了一切,可是并没有人能理解。她望着四
周,说不出话来。她看不到懂得哑人语言的、从小就熟悉她的那些人的面孔。在这个小姑娘
永远沉默的心中,发出了一种无休止的不可名状的哭泣,但是除了神仙再也没有谁能听到。
没有人认为这是素芭的过错,他们虽然无法理解她,但是他们也没有要抛弃她,这与她的母亲却把她看成是自己身上的一个污点,对她十分讨厌。的母亲相比简直好了太多,不会狠狠地责骂她,不会在背后大声训斥她。这相比较起来难道不是更幸福吗?
而且就算丈夫再娶了一个妻子,素芭会被休掉吗?按照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徒是允许的一夫多妻的。平民可以娶4位,他们自己解释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才可以多妻(比如女子无法生育、女子无法满足男性的需求、通过协商后妻子答应等等),而且必须保证公平对待每个老婆。
可见,家人不是。
2.是村人吗?原文里有这么几句:
(1)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
(2) 她始终设法躲避众人逼视的目光。
(3) 父母为操办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
确实这很可恶,但是这是社会的普遍的常态,素芭也是从这样的环境下长起来的,在原文里也提到过聪颖的素芭从小心里就明白,造物主的诅咒,使她她降生在自己父母的家里。这样,她始终设法躲避众人逼视的目光;内心始终祈祷着,众人若把她遗忘掉,那就该万事大吉了。但是素芭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是成长起来了,在自然母亲的照顾下,她在前期的生活中并没有体现出后期深深地绝望感。
可见,村人也不是。
3.是友人吗?正如文本说的:人们很难描述素芭与他关系的深浅程度。写下“友人”两字的时候,我又总觉得不是很精确。如果,要说得更确切一点话,我觉得素芭对帕勒达帕的情感更像是爱情。
这期间,一天下午时分,在河岸边,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说罢,他又凝视水面。
素芭犹同中了箭的牝鹿一般,怀着令人怜悯的目光望着猎人,仿佛在怨恨地唠叨个没完:“我什么地方得罪了你?”素芭就这样直盯盯地望着帕勒达帕,那天,她没有坐在合欢树底下。
是因为帕勒达帕不爱素芭而导致素芭的悲剧性吗?素芭是渴望爱情的,她把帕勒达帕作为她人类朋友中的心灵探索者。可是帕勒达帕并不是,这是破灭,素芭的心终究被她有着美好臆想的男孩伤透。合欢树是爱情的象征,素芭那天没有坐在合欢树下。素芭结束了与帕勒达帕的友情,还有那有过的一种朦胧的爱意。(这里我还有一个问题,帕勒达帕对于素芭真的没有感情吗?他继续低下头去钓鱼是真的不屑还是只是装作平静?)
所以,友人不是。
4.是素芭吗?素芭,无法从乡情、亲情、友情与爱情中收获果实,她的一生注定是悲剧的。从表面上看起来这好像是因为她是个哑巴。她的村人因为她的哑忽视她的聪颖,她的丈夫因为她的哑忽略他之前看中的善良。
但是素芭真的仅仅是因为哑巴,才遭遇人生悲剧的吗?
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我们从素芭两位姐姐婚姻遭际可见一斑。
费尽了周折,破费了钱财,两位姐姐好歹出阁嫁了人。
身体健康的人在当时婚姻未能幸福。可见素芭的悲剧性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群像的悲剧。
回过头来看文本,每个人都像是悲剧的创造者,每个人又都像是悲剧的受害者。
父亲是哭着嫁女儿的,帕勒达帕同样是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者,甚至对于抛弃素芭的丈夫,也是善良而无奈的。他曾经为素芭的善良而娶她,能够欣赏他人善良者本身就是善良
的人。还有并未出场的素芭的两个需要很多嫁妆才能结婚的姐姐……似乎整篇小说里都洋溢着一种凄凉肃穆的悲剧气氛。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活得如此孤独与无奈呢?
所以素芭的悲剧性不仅仅是素芭的悲剧,而是《素芭》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性。
但这种反抗是无声的,是不敢呐喊出来的,是和素芭一样是哑的。虽然,素芭的眼泪对严厉的斥责,不屑一顾;然而,流得再凶的泪水,也绝改不了父母要把她远嫁他乡的决定。就像再多的悲剧与无奈也改变不了这个社会的本质,他们没有说话的权利,他们本质上也是“哑”的。
就像素芭渴望心灵探索者。我想泰戈尔的也希望这个时候的社会也有个心灵探索者,来倾听人们那些表现出来了却还是无声的控诉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