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配所受苦难?

标签:
情感文化 |
苦难,再次教会认知。我不信命,但信善。
为何不配所受苦难?
撰文/颜光明
这是一本醒目的书,也是一本有声书。清晨,听里面的朗读,有共鸣,感觉200年前的情感还流淌着体温,微微地发烫。为什么?
“我怕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相信这是所有觉醒者的自问。“灾难,对常人来说也就是灾难,但对知识分子来说就不一样了。”我曾在镇北堡参观,当地人告诉我,这里有张贤亮的“遗产”。同样,在郭家沟参观,也有当地人告诉我,这里是路遥的“世界”。
他们都走了。留给我们的是“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人生”、“平凡的世界”。在我看来,成就他们的不是机会,也不是才华,而是苦难。
从这个意义上讲,苦难教会人的本领要胜过大学。它是人生的阶梯,亦是世间的入口。当苦难变成旅游资源(张贤亮和路遥故居)时,我想,逝者会不安的。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配不上所受的苦难。
一部“人世间”重又找回苦难,让人共情,所不同的,还在继续。尽管虚构,但大家信。为什么?因为现实比文学更真实。我也看,吸引我的不是故事,而是能扛过苦难的“天性”——善良。
苦难,再次教会认知。我不信命,但信善。
扛过苦难,就会活得铿锵,透彻,深知苦难给予的力量。所以,对于眼前的疫情事实上是一场灾难,也是一种苦难。无论是人,还是城市,成熟于一场灾难,如同炼狱后的觉醒。
2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