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岁月老去

(2021-02-01 16:39:09)
标签:

文化

娱乐

有时去郊外,想找个茶室歇歇脚也很难寻觅,心想,岁月真的老去了……

 岁月老去

这是我在一家宾馆大厅喝的一壶茶,端在手里,品不出茶味,只是等人的茶位费

岁月老去

 

撰文/颜光明

 

岁月老去,时光不再。

 

这样的念旧,似乎成了一种情节。凡有人找我谈事,或友人相聚,入座之后,问,喝什么?会不暇思索,脱口就是喝茶。有时会有点尴尬,年轻人不喜欢,我也不在乎。故朋友们都知道我喜茶,排斥洋饮,包括当下流行的咖啡之类。

 

其实,我并非茶客,也不嗜茶,可以说是个茶盲。有一次,有人请我在一家公园里的茶室喝茶,拿出茶单让我点,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只看价目,不识茶名,往便宜的点。时间久了,只知龙井和普洱,或大红袍。

 

在我看来,喝茶是一种风雅,不免有仪式感。我把它归纳为三种。第一种约在风景宜人的茶室,以茶会友,闲情逸致,难得放松;第二种约在市中心高端茶室,谈事会客,喝茶只是由头,沦为形式;第三种是应酬,以茶代酒,演绎为一种礼遇。

 

我以为,这种风雅也不纯粹,最好是躲在家里,随意泡上一壶茶,一本书,一张报纸,自饮自酌。至于喝出个什么味,不讲究,不过,前提是要安静。

 

茶,道行很深,能治病养生,也能载文论道,见证时代变迁。细想起来,茶楼曾是上海繁华和开化的先锋,也是产生故事的地方,风流逸事的滥觞,海上文化的码头……

 

自上海开埠,从南市老城厢到“十里洋场”的租界,以及闸北、虹口等地开设了大批茶肆(馆 ),成为清末民初上海的一道风景,数目达160余家,盛景不亚于今日流行的咖啡馆。

 

漫步四马路(福州路),大马路(南京路),广东路,浙江路一带,这里曾是沪上茶楼聚集地。听这茶楼的名号就值得玩味,嗅出年代留痕。比如“同芳茶居”、“日升楼茶馆”、“四美轩”、“瑞祥茶号”、“风得楼”、“凝聚阁”等。不过,“海上第一茶楼”还是要数地处豫园的“湖心亭”。

 

湖心亭成为茶楼,是在清咸丰五年(1855),初名“也是轩”,后易名“宛在轩”,但习惯称在城隍庙附近开的茶馆都叫“湖心亭”,也就是茶市。

 

友人曾介绍认识在这里开设茶馆的一位藏家。第一次在他的茶楼里(沿街楼上开的茶馆,名气很响)看到了解放前雪佛兰搪瓷广告和说明书,旧上海的驾驶证,还有日用电器,月份牌等老物件。环顾低矮的茶楼和陈放的老物件,全都是民国的遗物,再往上就没有了,老上海也只剩下豫园可以炫耀了。

 

我也请人在这里喝过茶,虽破旧,但有老城厢的味道,见老外光顾的不少,眼里多半是好奇。如今此茶楼在市政动迁之内,有媒体呼吁恐也难保,与文物粘不上边。

 

现如今要想在市区找到一家正宗的茶楼或茶室已是奢望,即便有,也是变了味的伪茶楼,或是茶餐厅。有时去郊外,想找个茶室歇歇脚也很难寻觅,心想,岁月真的老去了……

 岁月老去

豫园的湖心亭曾是”海上第一茶楼 ”的代名词,是沪上茶市集散地 
岁月老去
租界里的茶楼还能看到不少清末民初朝代更替时的忙乱
岁月老去
这样的茶楼在豫园还能找到,只是不以喝茶为主,改为饭店了
岁月老去
这样的茶楼在南京路早已绝迹,根本寻不到踪影了 
岁月老去
南京路浙江路口的茶楼门口的场景,可谓对华洋杂处最好的注脚 
岁月老去
旧上海最早的茶摊,现在无法想象,老上海原来还有这样的历史,就像现在地铁工地附近的小摊贩
岁月老去
这是对四马路茶肆最好的描绘,揭开来要比《日出  》还精彩,茶楼能浓缩一个社会,要比当下的洗浴中心还有故事 
岁月老去
这是在嘉定一家仿古茶楼里应酬远方的客人,置身庭院,如在画中,小桥流水,满园红绿,景醉茶香

2021.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