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为何成了标题?
标签:
汽车时评文化 |
既然想通过代言人来激活产品的情感和气场,但为何不借此阐释产品的感性受众?
看来明星效应还是能抓眼球,厂家也不免俗,大家也都愿意把刘嵌在标题里当作亮点。其实在整篇文稿里,跟她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当作了“药引子”,没了下文,成了“标题党”。
刘亦菲为何成了标题?
撰文颜光明
1月21日,上汽大众首款中型SUV纯电动车ID.4 X价格公布,宣布预售。朋友圈和网上都在争相发布这条消息。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标题都与刘亦菲有关,原因是,她是这款车的代言。
看来明星效应还是能抓眼球,厂家也不免俗,大家也都愿意把刘嵌在标题里当作亮点。其实在整篇文稿里,跟她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当作了“药引子”,没了下文,成了“标题党”。
这不免有点可惜,浪费了这位明星的影响力,只是用了名头和形象,并没有跟车挂钩,也没有其他交集,就像站台模特。这只能说“产品唯上”,“感性之后”,似乎不在一个频道上的共振。
不过,看客还是希望看到刘的下文,出现在文稿里,帮助理解这款车的定位和消费导向(理念诉求) 。遗憾的是,通篇都是产品介绍和数字数据,一点温度都没有,倒是承袭了“工程师文化”的衣钵,以理工男的高冷面对热情的市场,难以亲近。
那么,既然想通过代言人来激活产品的情感和气场,但为何不借此阐释产品的感性受众?
当汽车进入后时代的今天,尤其是电动车型成为“数字力”的代表时,打年轻和时尚牌,似乎过于浅显和老套,尚未抓到受众的关注点,局限于产品的传统思路上,除了过于老派之外,还真看不出一点新意。
事实上,如今的汽车消费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和对诉求的满足,将数字化生活融入日常既是现实的需求,也是人文的渴求。所以,要让电动车型与后现代消费结合起来看来这是谁也回避不了的课题。于是,当下卖车如果再没有文化谁还能买账?
2021.1.2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