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9年08月20日

(2019-08-20 11:52:40)

 

 

从梦的物质向往,到行(旅)的精神分享。汽车也就不再是物,而是“生活的物体”。

 

 2019年08月20日


聊聊行旅

 

撰文/颜光明

 

今年上海书展有一个题为“轮上行旅70年”的对话活动,也是上海汽车博物馆粉丝的“汽车沙龙”。同时签售《古董车》系列丛书。

 

这是与众不同的专题活动,也是大众关心的话题。请来三代人谈这个话题,试图拉长时间的跨度和厚度,有着特殊含义。

 

提到“行旅”,也许是个是个全新的概念。前提是轮上,现在叫自驾。对大多数人来说,以前自驾出游是个奢侈而时髦的事,拥有私家车是个遥不可及的梦。而今,稀疏平常,拥有汽车不再是梦,正在成为日常用品,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轮上时代。

 

如果谈“轮上行旅70年”,虽应景,但有深度。我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全民出行的“公共时代”、富裕出行的“自备时代”,全民出行的“家轿时代”。对应的是公共交通为主的出行方式(1949年至1979年);先富裕起来的私人汽车出行方式(1980年至2000年);汽车普及出行方式(2000年至现在)。

 2019年08月20日


如果从这些画面去解读,轮上中国也就是当下中国。汽车,也就成了解读中国的一把钥匙。我们在体验汽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感受汽车被异化为“社会表情”等诸多的复杂情感,感知汽车的博深超越了汽车本身。

 

那究竟是什么?

 

汽车可以看作抽象概念的物理现象,即从“速度”到“自由”再到“非传统”的财富等。我们所经历的不正是“汽车化”的过程?从“要想富,先修路”到“全民家轿”,再到今天“ 汽车形而上”的行旅,聊聊体验和感悟,一步跨越了与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差距。回过头看,忽然发现,我们仅用了20时间(中国汽车元年始于2000年),惊人之举却看到,我们做了20年的准备(引进技术,吸收,国产化),有长达30年的等待(解放后积攒汽车工业基础),还有30年的漫长导入(解放前不少有识之士的尝试)。

 

为什么这样讲?

 

我曾用这样一句话概括“汽车化”就是中国化的漫长过程:即汽车百年看上海,60年看长春,30年看安亭,10年看临港。

 

汽车进入中国是从上海登陆,西风东渐,启蒙了汽车的概念;新中国在长春建了自己的汽车企业,有了汽车工业的概念;改革开放,上海与大众合资引入桑塔纳开创了“现代轿车”新概念;进入新世纪,荣威在临港诞生,有了“正统自主品牌”的概念。

 

这种概念的叠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汽车的思路,可以触摸到汽车对于中国的不易和艰难落地,也可以感觉到汽车由西向东,再由东向西的演变。如今,历史转折已然在目,正在改变潮流,大国汽车谁也不敢漠视。对汽车而言,不再中国成功,就在世界败北,已成世界共识。 

 

从梦的物质向往,到行(旅)的精神分享。汽车也就不再是物,而是“生活的物体”。作为特殊商品,汽车所经历的也就是人们对自己认知和思考的过程。而一旦与民众结合,成为“民众之车”,它所释放的则是国泰民安,盛世年华的胜景。

 

现在我们能坐下来聊聊行旅,十年前是时尚,二十年前是奢望,如今则是生活的茶余饭后。这种感慨不仅折射了丰富的内涵,还有实体支撑的坚实,体现的是国力和国人的精神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看来,汽车改变中国并非虚言。聊聊行旅正当时。

 

2019 .8.19  于上海书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9年08月13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