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捡漏

(2019-08-13 11:02:00)
标签:

文化

 

我压根儿就不指望“书中自有黄金屋”,倒是希望能看到我所想要的一点东西,哪怕是微弱的一点启示也行,陪伴我的孤独,游在上海曲里拐弯的弄堂里……

 

 捡漏


 

 

捡漏

 

撰文/颜光明

 

 

偶尔,在虹口区的一家石库门前止步。见有旧书堆放在门口,跨进屋,一股霉味扑来,有尸臭。环顾,逼仄,有乾坤。

 

不大的空间被破旧物件挤满,当作古董撮堆陈放,地上连插脚的空袭都不留,墙上挂满了字画,古旧的瓶瓶罐罐,屋顶挂满了落满尘灰的旧衣,杂物,如长衫、旗袍、对襟衣衫;还有旧家具、画框、钟表、酒瓶、铜银器;以及文革的像章、袖章、军装、搪瓷杯……

 

时光倒流,强迫回归,写满一个“旧”字,但又想活在“老”字里。上海听不到暮鼓晨钟,看不到大雁掠空,没有胡同的叫卖,倒是有车水马龙的嘈杂,远处黄浦江传来的汽笛,近处河浜潮水泛起的水腥味,弄堂口“弹嘎”路上行人发出的脚步声……

 

上海的马路没有一条是直的,弯弯曲曲,藏有风情和人间烟火。有人说,十里洋场写尽风流,也阅尽沧桑,这与上海的出版业发达有关。故又有多少妓院赌场就有多少街头小报,文人如蚁,蝗虫般,毫不逊色当下的自媒体。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四川北路虹口一带,成了知名文人的聚集地。这里近邻黄浦江,外滩一步之遥,四周河道纵横交错,陆路交通发达,市井繁荣。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聚集了不少文化社团,是新文化运动的重镇,最著名的“左联”就诞生于此。鲁迅、茅盾、郭沫诺、叶圣陶、夏衍等,就住在这一带。我喜欢在这里寻觅。有点像巴黎的左岸,尽管有舶来的痕迹,但多半是从欧洲带来,要比东洋来的纯真,新潮,前卫,这一点,上海享有东方巴黎之誉,远胜于东京。

 

我是被旧书吸引。细看吃力,脱下眼镜,凑近才能看清。忽听杂物堆里传来女人声音,“等一会儿我把书搬出去让你捡。”此时,我才发现这屋里还有人气。一道朱红落地木框对开门把里外隔开。外面是店铺,里面是住家。

 

这是街面房。现在吃香(做生意方便)。见女店主带上手套,把地上的旧书搬到门口事先准备的案板上。雷雨刚停,案板上还留有雨滴。“都是旧书,收来的。”店主见我有兴趣,搭讪道,来这里淘旧书的都是做学问的。我没理睬,她自顾自地介绍起来,屋里播放的音乐徐徐跟进……这在午后,一场暴雨带来的凉爽,为这僻静的马路平添了一丝安宁,降了不少暑气。

 

我在一堆书中看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冯雪峰写的《回忆鲁迅》,还有袁水泊的诗集,胡也频的小说选集,附有丁玲的序,以及郭沫诺的抗战回忆录,勒以赴朝采写志愿军的文章结集等,其余都是原苏联的书籍,还有不少文革的书。无意中还发现了一本1949年出版的印度小说《不可接触的贱民》(安纳德)。最后挑选了两本品相好的,店主趁机抬价。我说,此书除了我,没人要。店主说,来淘旧书的都是为了写论文的。店主得意自己的眼光所作出的判断。

 捡漏


捡漏

是啊,《回忆鲁迅》是1952年版本。冯写了自己与鲁的亲历、关系、回忆、观察、感触。篇幅不长,但稀有,属一手资料。自以为里面有料。因我刚从北大红楼回来,参观了鲁在北大的展览,对早期新文化运动有了印象,还拍了他在红楼里讲授《中国小说史略》的图片和教室。于是,很想看看冯怎么说。最后决定还是买了。另一本是写印度底层的“贱民”,联想到《厕所英雄》这部电影,也就有了佐证。本以为是一部论著,想不到是小说。这本书在上个世纪40年代算是有名,获“国际和平奖”。英国现代作家爱·摩·菲斯特作了推荐。可惜,这本书不完整,后面不少书页被撕了。

 

付钱时,我请店主让我先洗洗手。店主用一个塑料面盆舀了一点水,让我冲洗。看她避而远之的表情,心想这些书真不知是从哪里弄来的。不由地让我回忆起,文革时成捆的书用卡车送进废品收购站,当垃圾处理分拣时散发出来的霉味,扬起的灰尘呛喉刺鼻。陈放久了的旧书,味道不好闻,尤其是当作废纸扔掉的书,藏有很多不知名的细菌,购买时确实有点害怕。见店主带着手套搬书,心里就犯怵,翻检时,一股股呛鼻的刺激令人作呕。没办法,我只能捡些品相好的(旧书)拿下,店主催促多拿几本也没用。我说,买回去(旧书)还要清理,放在太阳底下杀菌,晒上几天才能看。

 

这些书都是老版本。因为年代久,就有了资料性。倘若买下,要费很大的精力去整理和清洁,费时费力,也未必派上大用上,再说,到了散书的年纪,买多了成了负担。正如那位店主所说,买的人多数是为了写论文。那么,我买它有何用?消遣,还是写论文?前几天,我卖了一百多公斤的书(看过的书,赠送的书,占地的旧书和花册,尤其是专业类的书),才几十块钱,心疼得呆如木鸡,老半天才缓过神来。我对收废品的说,其中一本就能抵得上卖价。

 

这里是出“大先生”的地方。文化气息浓厚。沿街做文化生意的人不少,从事收藏看似很高雅的体面买卖,其实也多半是小本经营,暗流涌动的生物链。在与店主的交流中发现,他们的旧书来源是从当地单位和私人手里收来的。在他们看来,旧书再贵也卖不过古玩。况且,有多少人识货(要文化底子)?所以,一个“淘”字写尽了这个行档的江湖,讳莫如深。我认识一个业主,以收购张爱玲一部手稿出名,一直显摆到现在,还制作了衍生品。其本人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江湖上混得道痕却不浅。所以,在淘旧书时不得不惕防。

 

现在书贵,有书香的不多;装帧精美,却没价值。我有一个作家朋友说,现在80%的书都是垃圾。一语中的,击中时弊。旧书发霉,有毒,又脏,发烂,纸页早无墨香,尽是发霉的怪味,但里面有料,能淘出“金子”。有吸引力,却需要火眼金睛。我相信对旧书情有独钟不在少数,俗话说,书还是老的旧的好。

 

深夜,我像个捡漏的,窃喜得了两本有料的书,重新整理,抚平被折叠得页脚,再用胶水修补好残页,用干净的纸当作书皮包好,这才舒了一口气。

 

我压根儿就不指望“书中自有黄金屋”,倒是希望能看到我所想要的一点东西,哪怕是微弱的一点启示也行,陪伴我的孤独,漫游在上海曲里拐弯的弄堂里……

 

2019 83日兰河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燕子
后一篇:2019年08月13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