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日感知生命

(2015-07-26 12:04:55)

我想,生命的感知不会因现代化就能带来延年益寿,而回归自然才能找到生命拉长的规律。融入大地,才会踏实,那才是人的归途。人与自然本来就是生命共同体。分为死,合为生。一体论,才是道。

 

夏日感知生命

撰文/颜光明

 

进入大暑,“桑拿”跟进。这种闷热,老人说像是蒸笼,一场暴雨,一场热,水泥地上炙烤的燥热,树阴底下难觅一丝凉爽。一天洗几次澡也难消暑。这样的酷暑苦逼着“知了”大清早就在树上叫“热死了!”

 

近年来我也怕过夏天。先是进梅,后是入夏,再是伏天,而后大暑降临。这种折腾,有人说折磨。年轻的时候并不感到有如此的难熬,反而觉得出汗,冲凉,不觉得不好,倒是一种不受约束的自在,赤膊赤脚,郊外撒野,捕鸟捉虾,下河嬉戏,或是远足,有汗好作伴,这是儿时的无忧;成年后户外劳作,烈日当空,挥汗如雨,脸上上火,浑身灼热,要为稻粱谋,此时方知什么叫苦;迈入中年,就怕过夏天,尤其惧怕生病,见医院就会恐惧,倒不是病,而是场面凄惨,无助难熬,病痛、溽热、焦虑,才知无奈是啥滋味;如果进入老年,不堪设想。于是,我对友人说,现在如果不保重,将来拖累别人,自己还遭罪。

 

这就是夏天。母亲说,宁可过冬天不过夏天。尤其是上海,热得不爽,那叫湿热,整日粘糊糊的,不像北方,早晚凉快,利爽。这里几乎昼夜都被关在闷葫芦里,像似被棉被捂着,气都快透不出来。极端的日子真得如同“地狱”。

 

老人难消暑。给我的印象是,没处躲。整天待在空调里,没病也要得病,户外,又无去处。老式里弄绿化条件差,得搬个小凳坐在过街楼里或弄口分享穿堂风。这样的情景几乎是上海一景,早晚纳凉随处可见。新式小区虽有绿化,但还是待在家里多,独门独居阻隔了邻里交往,老死不相往来,小区成了鸟笼。

 

每当此时,想到做个农人的自在。也许不会富有,但能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四季调节,随人心愿,自给自足,老有所依。有院子的简屋胜过城里的别墅,粗茶淡饭强过美味佳肴。有人告诉我,发达国家农人的日子比城里人好过。有机会见识过,那才叫过日子,衣食无忧还自在,拥抱农耕文明的快乐,又不失工业化带来的便利和享受。今年米兰市博会上,再举农耕文明之旗,滋养地球,为生命加油。一反以往基调,回归人与土地的关系,修正人与动植物的情感……

 

随着地球变暖,夏天的高温会往上走。如何消暑,这已成了难题。谁也回避不了。此时想到了云南。有朋友带我去云南,夏天不用空调,晚上睡觉还盖被子。我羡慕国内还有如此消暑的去处,有山有水,虽偏远,但宜人。

 

我认识一位公知。他逃离上海,入住山寨,独居山头,以云雾为伴,落户在此,过上了世外桃源的生活。他说,陆家嘴让他恐惧,上海的空气快令人窒息,水质之差难以容忍,以至于他把生活在这样的城市看作是在用生命抵押,谈不上质量。坐在山顶上指点当下,读书写作,办书院,还有一大片林子陪着,有电脑和微信,一点不寂寞,死后上树,要比火焚更具诗意。

 

是的。我认识一位年轻人,给博学位士不念,放弃上海户口,想尽办法非转农,发誓不做城里人,独自创业,身价过亿,农人自由,让他重获新生。俗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而今,有地在手,才叫富有。如此清醒,难道世道在变?

 

想消暑,做农人。米兰市博回味无穷。反思当下,谁在作孽,谁在造福?

 

也许,回归自然才会祛暑排热,不被城市的闷热和湿溽所笼罩。然而,在上海开出租的崇明人说,上海赚钱,乡下过日子这才是最好模式。

 

谁也回避不了暑热,这是自然规律。在高温的逼迫下,很自然地想到了乡野,做个农人的快乐。

 

我想,生命的感知不会因现代化就能带来延年益寿, 而回归自然才能找到生命拉长的规律。融入大地,才会踏实,那才是人的归途。人与自然本来就是共同体。分为死,合为生。一体论,才是道。

 

对夏日的感知,其实,不也就是对生命的思考?

20157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