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左岸有脑,右岸有钱

(2015-07-17 22:50:55)

在法国,书店成了一种“思想的家”,也可以看作是“灵魂的栖息地”,或者说是“精神的教堂”。总之,我很难准确地描述这样一个宁静的氛围,它会使人静下来,犹如踏进教堂般的感觉。

左岸有脑,右岸有钱

                 撰文/颜光明  

    在法国狂书店是个很惬意的事。我选择了傍晚和清晨两个时段。

时值7月,法国也是炎夏,气温在30度左右。已是傍晚6点,西阳还像个火球在燃烧,以至到了夜里10点天还是亮着。法国人说,9点过后巴黎的夜生活才刚开始。所以,我可以从容地逛书店了。准确地说是在寻找书店的感觉。在我的理念中,看一个城市是否有文化,就是看它的书店品相和氛围。

开在大街上的书店都是比较正规的书店。买书和看书的人不少,门口放着可以转动待售明信片的柱式铁架子。门脸不大,踏进去眼睛就会一亮。图书种类之丰富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其中最扎眼的就是美术和设计类的图书,装帧都很精美。文学类的更是丰富博大,尽管我不懂法文,但从封面设计中略知一二。这与香港的书店相比有很大的区别。这里的图书都比较单纯,通识性的很少,尤其是保健,饮食和旅游类的书几乎没有。书店静悄悄。前来买书和找书的人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还有老头老太。这是我在欧洲其它城市很少见。

巴黎过了下午5点之后,商店就打烊了。在塞纳河左岸的小巷里有不少文化类的小店,还有旧书店,甚至能见到中国的旧图书,文革时期的宣传画,那种文化大格局的视野在小小的门脸和橱窗里就能透露出不俗的品位。也有摄影、画廊和工作室,几乎是成片地随处可见。这与塞纳河边上排成长长的只买旅游之类的书摊不一样,那都是文史哲类的专业书籍。其文化和艺术氛围十分浓厚。有些图书和画作及艺术品隔着玻璃都能感觉到它的新锐气息能破窗而出。吴冠中回忆他在法国学画时的那种感觉是:“巴黎的空气都漂浮着艺术。”我有一个朋友曾这样对我说过:在法国街头,仍个石子也许就会砸在一个文豪或是学者身上,不时会遇到艺术和设计的大家。这是真的。我在我下榻的酒店附近咖啡馆里就找到了卢梭和小仲马常来此的踪迹。

巴黎是文化的天堂。我曾问过苏菲·玛索,生活在巴黎与其它地区有什么不同?她说,巴黎对于她就是随意两字,可以放松和自由,在各种沙龙中交流穿梭,释放和寻找你所需要的东西。

清晨,我在僻静的小巷里见到一家庭院式的书店。从外面看去,那就是住宅,但里面则是图书的世界,看上去更像是会所,就像苏菲·玛索所说的沙龙(DS城市展厅在巴黎就是很不错的高端沙龙,常常举办跨界的文化艺术类的活动。在上海南京西路DS品牌中心延续此传统,业已举办过多次活动)。9点半时,有人上班了,全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女性居多。在法国,书店成了一种“思想的家”,也可以看作是“灵魂的栖息地”,或者说是“精神的教堂”。总之,我很难准确地描述这样一个宁静的氛围,它会使人静下来,犹如踏进教堂般的感觉。

我见到过一对老年夫妇,衣衫整洁而考究,一脸安详,相互搀扶,手挽着手向我走来。先生左手里夹着的是书,夫人提的是食品,相濡以沫,在夕阳中步履蹒跚,背影是那样的优雅和浪漫。我也看到有人在书报亭买了一份报纸,在紧邻上街沿的咖啡馆找个位置坐下,喝着咖啡就把头埋进了报纸里……

左岸有脑,右岸有钱。

这就是塞纳河,巴黎的象征。

20157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