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V3所释放的信息来看,华晨在自主品牌上的自信已经渡过了产品制造的瓶颈,克服了焦虑和急躁,开始沉下心来做品牌了。这说明华晨心里有底,手里有牌,不再畏惧市场的竞争,开始走向成熟。当自主品牌上市发布会没有了“豪言壮语”和“忆苦思甜”的“倾诉”时,对待市场的态度开始趋于理性,客观和常态化。这样的开端,也许是就是一种进步。
中华V3想改变什么?
撰文/颜光明
今夜(5月7日)中华V3在成都“东郊记忆”上市。以6万元级的起售价“震撼”了媒体,价格最高也就在10万元左右。此价格,用华晨负责市场营销的杨波的话说:谁还能与我相比(指同级别的车)?这种自信写在了产品上,同时也流露出讲话的底气上。这是我观察华晨历次新车上市从没有过的松弛神态。
不管怎么看,从V3的颜值到产品的品相,乃至做工,以及诸多的配置和技术参数,谁都会为这款车的官方报价为之动容。如果以性价比来描述的话,显得有点“悲壮”,还不如说是以玩票的心态在“打酱油”较为接近事实。
我以为,这是华晨自主品牌发展到今天的一种心态转变,至少没有了过去的“悲情”,也没有了过去的“急猴”状,也没有了过去急于想表达的“情绪化”,倒是显得随意和自然起来,无论是高管还是各部门的主管,正如主持人所讲的那样,倒是像在举办一场“派对”。
V3
是一款酷车,也是一款炫车,确切地说是城市紧凑型SUV的靓车。不管你怎么看,它的设计可以用前卫和先锋来描述,又以“肢体语言”表达了年轻人的诉求,但它决不会与“高大上”为伍去欺负囊中羞涩的新生代,也不会在土豪面前丢面子,更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去“装”,展示的是最大公约数的率真,以俗为雅的方式切合了需求,但丝毫没有以往的勉强与凑合。
在上市会上有不少老外在场。其中就有负责中华品牌和质量的负责人。对于V3的定位就是由老外上台向媒体介绍(华晨相关人员介绍,现在华晨的质量和品牌都请了宝马的专家在把关,技术上也是如此)。华晨的高管不止一次对我说过,现在华晨的产品都是按照宝马的标准在对标,包括在品牌传播上也是如此。在今的上海车展上,华晨的展台在设计和细节上都有了“国际范儿”,在视觉上不再是以暖色调为主(红颜色),而是以了暖色调(米黄色)为主,显得优雅而高贵起来。就连色标和字体,接待用具都有了统一的标准,规格都在想高端车的要求看齐,大有“衣食足而知礼仪”的自觉。
这些动作和细节都在表明,华晨自主品牌已经从意识转化为行动,不仅是产品,就连传播方式都在自觉地向大品牌对标,用员工的话说,宝马就是在他们最好的老师。而宝马也把华晨当作了自己的兄弟。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用他们的话说,华晨自主品牌上不去,宝马脸上也无光,华晨上去了,宝马在中国的根基也就更牢固了。从骏捷到华颂再到V3,华晨自主品牌的含金量与以往大不同了。这种心知肚明的变化已经产生了市场效应,正在转化为品牌的正向提升。
为何选择成都上市?我问过华晨有关人员,回答似乎都很一致:看好这里的市场。但我并不满意。当然,人家说的没错。选择新车上市地点往往都与市场定位,目标受众有关。这已经是业界约定成俗的营销思维。显然我的疑问纯属多此一举。不过,我还是在上市发布会上看到一些新闻资料中没有提到和写到地方。
在我的观察中,V3想传递的也许不仅是产品的价格优势,也不仅是同级车的技术优势,更不仅是设计的炫酷,看来还是想在车市乱象中表示一种姿态,或者说是来挑逗这个细分市场的神经,以展示华晨的家底和能力,表现出一种谈定的市场策略。
“可以说,凭借这款小车优势将会改变紧凑型SUV的格局。”杨波在宣布价格时,加重了对于这款车的信心。不过,还是华晨董事长祁玉民用三句话概括了这款车的使命。他说,首先这款车在三年前就准备了,瞄准的是85后的年轻人,其设计思路就是16个字:时尚科技、五星安全、智能互联、动力澎湃;其次是,这是一款会生活,有梦想的车,回答了为什么选择成都上市的原因,就是借助成都人的人生态度来阐释这款车的定位;再是,这是合资成果反哺在自主品牌上的具体体现,它既是战略车也是实力展示。
如果说V5上市还只是彰显产品优势的话,那么,今天上市的V3则是品牌意识的觉悟,开始打造品牌调性,甚至不惜投入。产品价格和定位走的是接地气的路子,品位打造则在参照高端品牌(上市活动选择老厂区内的时尚之地,住宿却在奢华的丽思卡尔顿)。
从V3所释放的信息来看,华晨在自主品牌上的自信已经渡过了产品制造的瓶颈,克服了焦虑和急躁,开始沉下心来做品牌了。这说明华晨心里有底,手里有牌,不再畏惧市场的竞争,开始走向成熟。当自主品牌上市发布会没有了“豪言壮语”和“忆苦思甜”的“倾诉”时,对待市场的态度开始趋于理性,客观和常态化。这样的开端,也许是就是一种进步。
2015年5月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