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自清的忧伤

(2015-05-04 08:21:03)

 

这是时代的忧伤。犹如我在读他的文章时所产生的感觉,那是淡淡的躲在文字背后的忧伤,是一个“素心人”的自白,却不乏思想和人格的升华,他是在用生命的热情,生活的体验消融了知识,重塑了人的尊严。

朱自清的忧伤

撰文/颜光明

 

         安乐巷,在扬州是一条很普通巷子。它坐落在文昌东路琼花观的对面。我是沿着“朱自清故居”指示牌,左拐右拐才找到一条狭窄的僻静巷子,若不是在一面青砖墙上镶着一块很大的白底黑字的“朱自清故居”,这是谁也不会想到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曾经就住在这里,自称是扬州人的旧居。

这是个简陋的小巷。历经岁月的剥蚀,小巷里的房子因年久翻新或老旧更替,以致有些因衰败或改建,事实上已找不到过去的痕迹,像是在都市里见惯的旧居老宅,被现代建筑材料改头换面早就丢失了原貌。如果不是指示牌的引导,这与上海棚户区的弄堂没有多大的区别。唯一的印象是,这里是巷子,上海是弄堂。虽叫法不一,但意思却大不同。从这里能感觉到历史,上海只是移居。

朱自清家在这条巷子里是唯一保持了老宅的原貌。这是典型的扬州民居,三合院的青砖瓦房。属于晚清时期的建筑,古朴典雅,修缮如旧,不见破旧的痕迹,与周边的民房并不协调,虽连在一起,但很突兀,显然是受到了保护的缘故。我看到隔几家门面的巷口有人家在装修房子,完全是当下的风格。看来,也只有朱家的房子变成了景点。门口有穿黄马甲的三轮车候着,证明光顾小巷的人不会少。

 “‘青灯有味是儿时’,其实不止青灯,儿时的一切都是有味的。这样看,在那儿度过童年,就算那儿是故乡,大概差不多罢?这样看,就只有扬州可以算是我的故乡了。何况我的家又是‘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呢?所以,扬州好也罢,歹也罢,我总该算是扬州人的。”

这是朱自清对于自己究竟是哪里人的确认,并不以自己是“江北老”而自卑,倒是以现代性的姿态看待自己的籍贯,超越了狭隘的偏见与世俗的观念。但这不等于他没有矛盾,也不是没有困惑,更不是没有质疑,甚至对于扬州人的种种“劣根”也看不惯,但他最终以“我是扬州人”撰文,站在了时代的高度阐述了现代人的乡愁,“我也是个江北老,一大堆扬州口音就是招牌……,然而年纪大起来了,世界人到底做不成,我要一个故乡。”

这故乡,就是根。不管走多远,根就是故乡。

扬州毕竟是古都,随处都能触摸到历史,与文化为伴,谈古论今,信手拈来,无须考证,以文昌路来说,集唐宋元明清一身,从古看到今,真凭实据,置身千年,不是文人也是文人。朱自清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以出色的成绩考上北大,后成为新文学运动早期的重要诗人和作家之一。然而,朱自清留给后人传颂的作品并不是他的诗,而是散文,尤以“背影”最具代表,经历不同时代,载入课本,穿越时空,感动至今,令华语世界动容。在台湾,有人把“背影”拍成了摄影作品,韩国人把“背影”编入了课本。我在想,这样的共识,又何止是触动人心的文字,分明是道出了普世的情感,超出了民族和国界。简短的千字文,每次读它总会盈满泪水,这是为什么?

我是读到了“忧伤”,那是亘古的情感,无须呐喊,那是深埋在心里的忧伤。读“背影”就会联想到一幅《父亲》的油画,给我的不仅是“痛”,而是“悲伤”,那种具象的视觉冲击只是叩问或是反思,这是为什么?而“背影”不同,那是无奈的叹息,情感共鸣时的无助。这是个体的也是时代的,更多是私人空间不时会产生那种怜悯和哀伤。我想,真正的作家,心中是没有“技巧”的,唯有对苦难的倾诉。

我喜欢朱自清倾诉式的文体,他是把读者当作了朋友和家人在倾诉,但又都不全是儿女情长,撩起的是人性的波涛,忧伤中体验人生,回味生活的况味。“你后来说你的病就是惦记出来的;那个自然也有份儿,不过大半也是养育孩子累的。你的短短的十二年结婚生活,有十一年耗费在孩子们身上;而你一点也不厌倦,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自己毁灭为止。”

这是朱自清“给亡妇”的祭文。读来处处击打在人的柔软处,伤而悲,感而泣。“我们在一起,算来也不到五个年头。无论日子怎么坏,无论是离是合,你从来没对我发过脾气,连一句怨言也没有……,那些时候你往往抽噎着流眼泪,从不回嘴,也不号啕。不过我也只信得过你一个人,有些话我也只和你一个人说,因为世界上只你一个人真关心我,真同情我。你不但为我吃苦,更为我分苦 我之有我现在的精神,大半是你给我培养着的。”

字字入心,句句动情。

朱自清有9个孩子,死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他是清华大学堂堂教授,中文系主任,却过着清贫的生活。他明知拒领美援面粉带来后果,但他还是在“宣言”上签了字。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此事每月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对美国之扶日政策,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此虽只为精神上之抗议,但绝不应逃避个人责任。”

朱自清此举,保持了中国人的气节震撼了世人。无声胜有声,如同他的文字再次打动人心,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时年才50岁。

这是时代的忧伤。犹如我在读他的文章时所产生的感觉,那是淡淡的躲在文字背后的忧伤,是一个“素心人”的自白,却不乏思想和人格的升华,他是在用生命的热情,生活的体验消融了知识,重塑了人的尊严。我不认为他仅仅是个作家,他首先是个学者,写作对于他只不过是个技术活,通晓文体,娴熟老到,擅长“以俗为雅”的表达方式,使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载体,蝶化为艺术。但他的忧伤无处不在,即便是美文“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亦能感知字缝里的细腻和忧郁。我以为那是智者的思考方式,亦是审美的张力,心绪汩汩的溢出,却一点都不影响他的高贵与优雅,像一盏灯在远处闪亮。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手里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安乐巷,你听到了吗?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朱自清的声音再次在我耳边响起: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那是怎样的自白和忧伤?

20155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