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延迟满足

(2010-10-22 03:34:47)
标签:

米歇尔

美国

健健

延迟满足

笑脸

育儿

分类: 家有二宝
最近终于痛下决心,在沉迷于各类杂书的间隙要读一本育儿书。没读多少,就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教育实验,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Walter Mischel策划组织的对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内进行的一次著名的“延迟满足”(Deferred gratification or delayed gratification)实验。

实验人员给一群4岁的孩子一颗好吃的棉花糖,如果马上吃掉的话,那就到此为止,接下来没糖吃了;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的话,就能吃到两颗棉花糖。然后,实验人员离开,留下孩子和极具诱惑的糖(每个孩子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有些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 糖,是“不等者”;有些孩子却很有耐心,还想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比如自言自语,或者唱歌讲故事,还有的闭着眼睛不看糖,这些孩子成功地转移了自己的注 意力,顺利等待了20分钟后吃到了两颗糖,是“延迟者”。

后来,研究人员跟踪这些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经过调查发现:“不等者”在个性方面,更多地显示出孤僻、容易受挫、优柔寡断;“延迟者”较多地成为适应性强、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的少年。两者学业能力也显示,“延迟者”比“不等者”在数学和语 文成绩上平均高出20分。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能适当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是心理成熟的一种表现。在米歇尔看来,这个棉花糖实验对参加者的未来有很强的预测性。“如果有的孩子可以控制自己而得到更多的棉花糖,那么他就可以去学习而不是看电视”,米歇尔说,“将来他也会积攒更多的钱来养老。他得到的不仅仅是棉花糖”。

看到这儿我都忍不住偷偷乐了,看来我们家健健将来有希望成为一个自信独立,受人欢迎的大好青年(佳佳还小,这方面的训练才刚刚起步),因为他是一个“延迟者”。我们无心插柳,却在这方面对健健有过不少的训练,今天终于识得庐山真面目,原来这种教育法叫“延迟满足”。

几个月前,健健喜欢上一味奶油蛋糕,常常要求我们给他买。于是我们告诉他如果他能够因为表现好积攒到五个笑脸(参见我们家的小画板奖励机制),就可以买一次蛋糕。朋友笑我们后爸后妈,为了一块蛋糕这么为难健健,可是看到健健卯足了劲好好表现攒笑脸的样子,我都暗暗为他加油叫好。一周下来,健健攒了六个笑脸,那块蛋糕自然是吃的格外的香甜,那是一种等待后的快乐。

健健是乐高玩具的大粉丝,这可是个烧钱的兴趣爱好,家里买来的乐高玩具的纸盒他不让扔,不夸张的说已经堆成小山了。为娘的开始打小算盘,一方面可以训练健健的耐心等待,另一方面可以省点银子,我们告诉健健如果他可以攒够十个笑脸,我们就买一套乐高玩具。第一周健健没有忍住,拿到5个笑脸后立刻买进奶油蛋糕,攒笑脸从零开始,第二周周末他又有6个笑脸,当我们去商店时,我们问他是愿意用其中的5个买蛋糕还是攒够10个买玩具,健健思考了整整有半分钟(我知道他的蛋糕热情还没有退下去),回答道,我要攒够10个笑脸。我心大慰啊,我娃终于从物质食粮升华到精神食粮了,也学会为了有价值的长远结果主动放弃眼前的诱惑了。

两周前,健健用10个笑脸换来了一套乐高玩具,一到家就迫不及待的玩上了,晚上的日记写的也是关于笑脸换乐高的事,高兴了整整一天,是一种努力后的成功喜悦。可是我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那套乐高玩具是一套价值20美元的小乐高玩具,我们又告诉健健如果他想买40美元的乐高飞机,那他必须攒够20个笑脸,当然他也可以每次一到10个笑脸就去换回一套小乐高玩具。定下这个约定时,我想一个四岁孩子是不会有足够的耐心来积攒这20个笑脸的,因为在这之前他有太多的选择和诱惑了。

上周末,健健又有了10个笑脸,当他把一套小乐高玩具放进购物车里时,我们提起了这个约定,这回健健足足思考了一分钟,一分钟后他依依不舍的把那套小乐高玩具放回到货架上,他宣告要攒够20个笑脸!小男孩的脸上绽放出一种期待的喜悦。

今天的小画板上健健已经有了14个笑脸,他期盼的东西也指日可待。一个没有学会等待的孩子,也许就像一棵经不起风雨的小树,终究见不到雨后的彩虹。在延迟满足中学会克制、学会期待、学会感激、学会珍惜、学会奋斗,或许会是一种更高层面上的快乐。

延迟满足


健健正专注于他的乐高玩具中
延迟满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