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首次就业合同产业结构调整知识密集型周春兵中国财经 |
分类: 经济杂谈 |
产业结构提升需要智力先行
我们喊了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尤其在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中国原有的出口导向型(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无法为继,提升现有产业结构、抢占产业链的高点(也是利润高点),以内需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成为我们的唯一选择。但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关、停、并、转,也不是靠压缩其贷款;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一群普通工人创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在5年内给国家贡献一定的GDP,但如果不借助智力因素(不管是借助外来的人才、技术、创意、知识产权等力量还是自我的学习提升),未来的结局只有消亡,而绝不可能成为有影响力的公司。而每年600万的高校毕业生如果未来不能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进步的核心智力因素,那我们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就只能是空话。
一个在高校学了多年核物理的毕业生到街道做文员、一个计算机的研究生搞楼盘推销,如果社会崇尚这样的职业取向,如果大家都认同这种社会进步,那不能说经济学没道理,而是我们不讲理。
“转变就业观念”不能成为大学生的唯一选择
每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都很大,于是政府和社会就提倡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指那些没人去的地方)去、到西部区(为此本人去年曾写过一篇“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不可取”的评论而引起热议)、自己创业、做普通工人、再充电(直到好像有工作经验了),这样的观念,可以互相理解和个体自我适应,但不应该全社会提倡,更不可成为大学生的唯一选择。如果说中国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是“半成品”人才是中国高教体系的失败,那将这些可爱的“半成品”直接扔到市场上当成“初级原材料”来使用就是政府在就业政策和产业战略推进上的失职。
综上,如果能有力的促成知识密集型企业主动招募大学毕业生并加以培养使用,如果中国的高教体制改革能刻不容缓,那和谐社会和富强国家的愿景就更近了。(本博文作者周春兵:http://blog.sina.com.cn/zhouchunbing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