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非马双语短诗鉴赏:《万圣节》

(2012-05-28 10:01:44)
标签:

转载

万圣节

非马

 

群魔乱舞——

这一天

天真无瑕的孩子们

纷纷戴上

狰狞凶恶的面具

 

群魔乱舞——

每一天

狰狞凶恶的大人们

纷纷戴上

天真无瑕的面具

 

HALLOWEEN

William Marr

 

All hell breaks loose

on this day

children wear hideous masks

to hide

their innocent faces

 

All hell breaks loose

every day

adults wear innocent masks

to hide

their hideous faces

 

[鉴赏]

万圣节,英文HALLOWEEN, 定于每年111日的西方传统节日,意在祭祀亡魂、祭拜祖灵,以祈平安度过严冬。当晚小孩儿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索要糖果。时至今日,万圣节已失去其宗教迷信色彩,演变成孩子们的节日,也是年轻人化装舞会的节日。

“群魔乱舞——这一天,天真无瑕的孩子们纷纷戴上狰狞凶恶的面具;群魔乱舞——每一天,狰狞凶恶的大人们纷纷戴上天真无瑕的面具。”

如此散读《万圣节》之后,可知诗人将孩子们和大人们进行了鲜明对比:

 

孩子们

大人们

这一天

每一天

天真无瑕的孩子们

狰狞凶恶的大人们

狰狞凶恶的面具

天真无瑕的面具

 

“这一天”,即一年一度的万圣节;“每一天”,即一年365天。

为何“天真无瑕的孩子们”?因其只是“纷纷戴上狰狞凶恶的面具”。面具虽然“狰狞凶恶”,却不掩其内心“天真无瑕”。

为何“狰狞凶恶的大人们”?因其只是“纷纷戴上天真无瑕的面具”。面具虽然“天真无瑕”,却不掩其内心“狰狞凶恶”。

诗歌复用“天真无瑕”和“狰狞凶恶”,在孩子们和大人们身上做交叉倒置之修饰,便产生了巨大的语言张力。

孩子们只是一年一度地欢度万圣节,做点恶作剧而已;大人们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伪装着自己。天真无瑕的,当然是孩子们,虽然他们有时会戴上“狰狞凶恶的面具”;狰狞凶恶的,当然是大人们,虽然他们天天总戴着“天真无瑕的面具”。

诗歌复用“天真无瑕”和“狰狞凶恶”之外,还复用了“纷纷戴上”、“面具”、“群魔乱舞”。那么,究竟谁在“群魔乱舞”?

孩子们之“群魔乱舞”,如上所述,只是一年一度欢度万圣节的恶作剧而已;大人们之“群魔乱舞”,呜呼,真乃一群群之妖魔鬼怪,在乱纷纷上下狂舞!

观乎当今之世界,正是“群魔乱舞”之世界!《万圣节》似乎正被妖魔化,一变而成为《万鬼节》!

英诗散读:All hell breaks loose on this day, children wear hideous masks to hide their innocent faces; all hell breaks loose every day, adults wear innocent masks to hide their hideous faces.

先看五个复用的汉语关键词的英译:“天真无瑕”对应innocent; “狰狞凶恶”对应hideous; “纷纷戴上”对应wear —— 三处英译均明显淡化,或曰浅化译法。

“面具”对应masks; “群魔乱舞”对应all hell breaks loose: 此为英语成语:喧闹大乱、恶魔降临之意,正译“群魔乱舞”之意。“面具”和“群魔乱舞”的英译,显属等化译法。

汉语五处复用,英文亦五处复用,以再现诗之语言张力。

“这一天”对应on this day;“每一天”对应every day —— 汉语重复“一天”,英文亦重复day, 以形成对照。

“天真无瑕的孩子们”,英译先出children, 后补之以to hide their innocent faces; “狰狞凶恶的大人们”,英译先出adults, 后补之以to hide their hideous faces. 此种技法,最是巧妙,可谓“先抑后扬”。

再从诗形上来做比读:汉诗两个诗节,由5行加5行组成;英诗亦两个诗节,由5行加5行组成。

而且,汉诗重复了两个诗行,英诗同样重复两个诗行:汉诗各节第一行的“群魔乱舞——”,对应英诗各节第一行的All hell breaks loose —;汉诗各节第四行的“纷纷戴上”,对应英诗各节第四行的to hide(掩藏、掩饰)——虽非文字对应,却是形式对应。此种翻译技法,可谓“偷梁换柱”。

总之,从诗歌内涵到诗歌形式,汉英之间,如此吻合照应者,在非马先生的双语诗中,实属少见。“先抑后扬”与“偷梁换柱”,作为两种翻译技法,乃属高层之技法,非译事高手而不能为之。

(张智中)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