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澄澈空明字如新

(2011-06-18 10:48:47)
标签:

刘春燕

评论

非马

新大陆

诗刊

杂谈

分类: 评论非马

澄澈空明字如新

              ——浅谈非马诗歌的意境与文字

 

              ◎ 刘春燕

 

 

 

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境界,不是辞藻修饰的华丽,也不是无节制的感叹,更不是故弄玄虚的深奥,而是一种平实自然的真纯,它接近于天真的描述,就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的自然不做作,像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切深情,像王维那样“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物我两忘,像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般对时间流逝的怅然。达到这样的境界,很难。

 

非马先生的现代诗,恰有这样澄澈空明的意境。

 

他仿佛站在潺潺流淌在山涧小溪里,流水清澈见底,映着风中摇曳的修竹,映着初发的红萼,在月光弥漫的夜,濯洗每一个带着诗意的文字,这些文字被他小心的展开,在水中轻轻击打,溅起一串一串珍珠样的水滴,文字的馨香弥漫于溪流,缓缓,缓缓流向月光照不见的阴影。文字在他的手心儿里被涤荡成新的,晾晒在溪水旁未经雕琢的石头上,带着溪水冰冷的体温,散发出黛青色的幽光。

 

非马先生的诗歌境界是丰富多元的,但总体的风格一直不变。我想,这自然与他经受的教育有关,但我想,更重要的是,许是与诗人的性格有关。很久以来,我一直理不清,经历与人性格的形成到底有多大关系,一位优秀的艺术家,究竟需要经过怎样的历练,才能达到心无挂碍、从心所欲的境界。直到今天,它仍然纠结在心头,让我无法释怀。当我用月余的时间,慢慢读完这本花城出版的《非马艺术世界》的时候,顿觉胸怀豁然开朗。

 

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在上个世纪那个年代去国离家的人,在心底里烙印下了怎样的悲哀。正是这样的曲折经历,塑造了非马的命运与性格。他的诗歌,宜于夜读,尤其是有月的夜晚,茶香袅袅,你会从他的诗歌里看到,睿智里透出柔情,柔情里透出热爱,热爱里透出幽默,幽默里透出悲哀。读非马先生的诗,就像欣赏一场人间的悲喜剧,你会觉得五味杂陈,在清新如洗的文字里,你会看到黛青色的字迹上晶亮的水珠折射出的世界,美丽的世界、芜杂的世界,荒凉的世界。让你无法不爱。

 

那些为了爱情而作的诗,透露出非马永远的柔情。《晨雾》,《落花》,《秋窗》,《吻》。这些看似平淡不含情感的文字,自自然然的创造了一种清新如洗的情绪,他们明朗,清澈,俏皮。在《晨雾》中,他这样写道:

 

频频呵气

频频用思念的绒布

揩拭几乎遗忘了的

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直到它们

平滑得停不住一滴泪水

直到它们

晶亮得铿锵迸出

一串爽朗的笑

直到它们

深邃如蔚蓝的湖泊

容纳一个流浪的水波

无边无际的梦

 

其实,诗人频频揩拭的,哪里是妻的眼睛,他以这样抒情明亮的笔调,揩拭自己的心,让自己在结婚15年之后,从妻的美丽的大眼睛里,找到自己的梦。诗人以“流浪的水波”自况,用“思念的绒布”“揩拭”心灵,重新发现妻的美,发现妻“爽朗的笑”,眼中“深邃蔚蓝的湖泊”里,照见了自己那个洁净清丽的无边无际的梦,这些欢乐是流水潺潺的涤荡,文字在这样的柔波里也染上梦色。

 

许多人喜欢非马先生的爱情诗,《秋窗》已成经典。要重新诠释她并不容易。在秋窗与妻子相互叠影的空间里,人与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合了——在诗人的眼睛里,秋窗里落尽铅华的风景,秋窗里妻子淡云薄施的风韵,都将那种天然去雕饰的纯真瞬间凝结。凝结成诗,凝结成画,凝结为爱。这意境是古典的美,不加修饰,却天然可爱。

 

《诗经》里说,“诗言志”,说诗歌要表现作者的胸怀志向,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诗缘情而绮靡,说诗歌来自人的内心情感而呈现出绮丽的表象。其实,几乎所有的诗,皆是二者的合一,唯一不同的是,趋向不同而已。 

 

诗人往往是这个世界最敏感的人,他们最易于感知生命里的幸福与悲哀,放下自己,他们更加关注世界。非马先生这一类的诗歌,将自己的感情深沉的隐藏在文字里,让溪水流淌过文字的身体,自己的身体,慢慢降温,初读的时候,你似乎被他的切入点欺骗了, 但细细读下去,你会感到浑身冰冷,甚至不禁打个寒战。那么,你算体会到他文字的冷了。他的文字有温度,他的表达方式也就因此显得特立独行。许多人深爱他的抒情诗,我却更喜欢偶尔在《非马艺术世界》中翻到的一首小诗《非洲小孩》,那首看过后让你感觉冰冷的诗。

 

一个大得出奇的

日日夜夜

在他鼓起的腹内

蠕吸着

 

吸走了

犹未绽开的笑容

吸走了

滋润母亲心灵的泪水

吸走了

乾皱皮下仅有的一点点肉

终于吸起

他眼睛的漠然

以及张开的嘴里

我们以为无声

其实是超音域的

一个惨绝人寰的呼叫

 

喜欢这首诗,并非我有什么独特的癖好,更多的原因,是我深深佩服诗人非马,用这样冰冷透骨的文字,将非洲小孩严酷的生存状态,年幼的孩子丧失生存权的悲哀,深深雕镂,刀斧的声音,铿然洞彻旷野,直达天际。我曾经将这首诗读给三年级的小孩听,他们竟然真的懂得里面传达的情感。

 

非马先生的诗,形式上属于西方的现代诗,凝练,洞达,简洁,添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极为凝练的文字极富现代诗意。再细细揣摩文字与文字之间的距离,你便会发现,里面天然有一种中国诗歌的明澈,澄空。这不仅仅表现在诗歌字数的少上,更深的意味蕴藏在字与字之间形成的距离感上。他的诗歌,会礼貌的将你推远些,让你自己找到一个适当的距离与角度,观看、思慕、并用眼睛拥抱她独具的风韵,但你不得用手触碰,不得接近,不得将她的美侵犯。高山巍峨云飞雾袅,山底下却缓缓穿过一条隐秘的河流,我们看不见,却可以轻叩山石,听见流水的琴鸣。我深深相信,这是汉文字最具魅力之所在——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非马先生的诗歌中,常常先以平实的角度看望前方,却在一个不经意的转角,听到无声的叹息,来自世界也是来自诗人内心的深深叹息。

 

作家格兰娜·豪乐威在《<秋窗>序》中这样盛赞非马诗歌——这位从中国优美简洁的传统里走出来的多层次的抒情名家,吸取了美国的自然力与风韵,使他的技巧更登峰造极。他的幽默、洞达及温柔是世界性的;他对这些丰富材料的控制熟练而自如。就像格兰娜·豪乐威盛赞的那样,非马的诗歌,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是继承了白居易的简洁明了,但是简单明了的背后,是诗歌无穷的意蕴。在他的诗歌中,你会看到一位心怀悲悯的智者,怀着深挚的热爱,将温柔的面孔藏在冷峻的诗行间,以冰凌的微光,投射出内心的温暖。他的返乡组曲之四《重逢》将许多无法说出的辛酸,以最简洁的表象呈现在你面前,让你不禁热泪盈眶。

 

深怕冲淡了重逢的欢乐

亲友们彼此提醒

“过去的就让它们过去吧!”

然后别过头去

偷偷揩掉

到了眼角的泪水

然后在脸上

用力撑开

一张皱摺的笑容

像撑开

久置不用的一把阳伞

 

那种重逢之后的乡愁,无法释怀的热泪,在文字的帐篷下静悄悄的弥漫,每个字都那么直接就把你置入那个重逢的场景,见证那无法诉说的人生悲欢,你的眼眶也会被温热的泪水弄湿,心也激荡起来了。在泪水的转角,是强撑起来的欢笑,在文字的转角,是爱,与无限的哀愁。在《罗湖车站》中体现的这个悲哀,就更加深切了。

 

在《非马艺术世界》里,编者唐玲玲、周伟民这样说道:非马几十年如一日专心从事写作翻译,绘画及雕塑艺术创作,参加海内外艺术活动,出版诗集,开画展,参加新诗朗诵会,制作网络网页“非马艺术世界”展出中英文诗作,艺术作品及资料。……非马和之群,热诚地接待四方宾客,每个春、夏、秋、冬送别了多少艺术界闪烁的群星。可见,他对待朋友是多么的真诚可靠,赢得了多少诗人的热爱。

 

非马用自己生命的轨迹在地球上划出漂亮的音符,它们时或大河奔流高昂激越,时或竹林小溪婉转幽咽,时如行云聚散于深谷,时若明星璀璨与夜空,凡他所过之处,皆诗迹留痕。他的诗歌犹如沉静永恒的星空,任星移斗转,却依然是永恒的蓝色。他的文字,是他从蔚蓝色的天空上抛落的星辰,在滑过大气层的刹那,灿烂绽放,如花永恒。

 

                                                                            2011.1.27于京东龙吟阁

 

 

发表于新大陆诗刊123期,2011.4

 

澄澈空明字如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艺术的非马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