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天盖地话网络
(2009-05-14 23:20:37)
标签:
网络文学传统角色未来角色展望新加坡云南园文艺节文化 |
分类: 非马随笔及著作 |
缘起
近年来兴起的电脑网络,因此也被我拒于门外。直到有一天,一位美国诗友向我展示他那些多彩多姿的网页,让我大开眼界,才改变了我的观念。
同我一样,他也有个可供温饱的正业,写诗只是业余的喜好。在多次投稿碰壁之后,他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不用说,除了馈赠亲友之外,几乎血本无归。就在这时候他发现了电脑网络这个几乎免费,却四通八达的管道。本来,写诗最大的乐趣是与人共享,但梗在作者与读者中间,是操生杀大权的编辑们这个瓶颈。网络突破并消除了这个瓶颈,直接把作品送到读者面前。当时他的网站平均每天有一百多位访客,两三年下来,访客已达好几万。对许多诗人来说,这是个令人心动的数字。最近他告诉我,他的网站访客已达每天1500左右,有许多来自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新加坡。
在他的指引下,我到书店买了一本教人如何写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的书,一行一行地,把一些英文诗选制成了网页。当然现在制作网页要方便得多,有许多现成的工具可用。但当时是草创时期,许多东西都得靠自己,而且我觉得从基本学起也有它的好处,可以比较了解它的内在运作。我当初的目的,只是为了替我刚出版的英文诗集《秋窗》促销。但不久接到台湾朋友的来信,说希望能看到中文版本,更有些朋友想看看我的画作及雕塑。就这样,我逐步把网站扩大,包容了中、英文诗页,画廊,以及其它的资料。开头几个月是孤军奋斗,门前冷落车马稀,访客寥寥无几。后来同那位美国诗友的网站以及几个中文电子杂志连了线,才渐渐热闹了起来,也引起了我对网络前景的兴趣与关注。
网络的发展,我想可从两方面来考量。一个是它充任比较传统的角色,主要做为讯息的储存与传播。另一个则是利用电子日新月异的声光媒体,担任迥异于传统的未来角色。
传统角色的延伸
一般来说,在报纸上发表作品,大概要两个礼拜到三个月的时间。在刊物上发表,需要的时间更长。当然如果你是个名诗人或大作家,情形可能不同。有一次我在台北,便听到一位副刊主编在诉苦,说是刚收到一位名诗人墨迹未乾的诗稿,要他安排在第二天的刊头位置上发表,以庆祝他的结婚纪念日。他只好把已经排好的版面重新调整,空出地方来。但这只是特殊的例外,不是一般的情形。同白纸黑字的印刷出版方式相比,网络显然占有较大的优势。像上面提到的我那位美国诗友以及我自己的个人网站,不需经过刊物或出版社及销售网的关口,便能无远弗届,同读者建立起直接的关系,并有便捷的管道可供读者作即时的回应。而网站的储存量大,内容可随时更新修改,作者更可别出心裁地设计独特的展示方式,比方说在一首诗里,利用其中的某些字句,让读者在阅读时,用游标在它们上面点击一下,而进入另一首诗、一篇文章、一张图片或一段音乐。这样子把不同的文类或艺术揉合在一起,绝对不是传统的出版方式所能胜任或提供的。
网络上还有各种张贴板。为了好玩,我曾在一个让诗人自由张贴的网页上,张贴过几首英文诗,也因此接到加拿大一个叫《蓝诗社》的网页主持者的邀稿,有一首诗还被选为「今日诗粹」。有一个叫《越战以来的故事》的,则属于专题网页,收集同越战有关的东西。我一首题为「越战纪念碑」的诗被选去同来自各地的纪念文章,一起张贴在「墙」上。这类张贴板,通常是由作者直接将自己的作品转贴,除非自己打错字,那些在打字排版的过程中经常发生、让作者脸红的错别字,应该是可以避免的。万一真的是作者自己打错了字或用错了词,一般也可以用重新编辑的指令,跑回去更改。这种把自主权交回到作者的手里,当然不是平面传媒所能够做到的。这种张贴板,将来也许可做为让作者投稿参赛并由读者直接投票评选的好场所。
另一个让同好者互通声息的管道是通讯网。我曾参加一个中文诗通讯网,每天都会收到网友们自各地送到电子信箱里来的诗作及讯息。而五花八门的电子杂志也所在皆是。其中有的是单一性(如诗刊),更多的是综合性。只是在这些电子杂志上发表作品,还是得经过主编或编辑组这一关,同普通的杂志刊物没有什么两样。这些杂志大多免费,有的读者量大得惊人,我看到一个中文杂志的计数器上显示的数字达几十万之多。而一些电子杂志之间日益普遍的联网,势将增强地域间甚至文体间的交流与刺激。
当然对研究工作者来说,网络最大的方便是资料查询。网络上除了有百科全书式的资料库外,更有五花八门的作家网站。这些网站,有的是大学或学术机构的研究成果,也有的由作家请人或亲自动手制作,提供了比辞典、百科全书或手册更新更迅捷的资讯。不久以前我为了编选一本译诗集,必须查核一些原诗的出处以及作者的诗观与生平,包括有些诗人是否仍在人间这类问题,这些网页便帮了我不少的忙。
一个号称最大的网上书店『亚美逊』,拥有几百万个书目。每本书都列有详尽的出版资料,包括封面及封底的照片、主要内容及目次、作者生平、有关评论、以及是否绝版或订购所需时间等等。作者或读者如对该书有话要说,亦可留言,即时张贴上网。另外还有作者访问等服务项目,增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这类网上书店的存在,大大地扩展了由经销商及书店所构成的传统销售网。
未来的角色
对于网络的发展前途以及它对未来文学的影响,也许更多的人会注目于它前所未有的各种可能性上。由声光新科技配合文字符号所组成的多媒体,或许更能迎合或满足后现代对人工合成(或杂碎)的表现需求。传统的平面文字作品,对那些从小在声光传媒中长大的读者们来说,吸引力会越来越小。这种新的多媒体表现方式,对诗比对其它的文类如散文或小说,也许更为合适。它瞬息万变,从一个画面到另一个画面,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都可能有大幅度的跳跃,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而这正好是诗的特性。但使用声光新科技来呈现作品,必须有一个限度,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否则读者便成了观众。而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些新奇巧妙的玩意儿,不是作品本身。
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将日形重要。目前网络上已经有所谓“互动小说”及“互动诗”的存在。这种互动可能激发灵感的火花,带动人们去从事一种集体的创作,或对某一件作品反复修改增删的集体“再创作”。对那些认为现代生活复杂得不可能有定论的人们,文学作品将不再是单方向的,也不可能是完成式的。读者必须从作品中彼此矛盾或互不相干的断片与碎屑里去推敲去搜集去拼凑意义。以数据传播见长的电脑网络,势将在这方面推波助澜。虚拟实境的可能将大大地扩展人们的想像空间。有些作家甚至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脑作家,把自己的脑子束之高阁,让电脑去为他们写作。
但网路上发表容易,却也消失得快。除非你的作品被收进比较长期的收藏版或精华版,或你建立并维持自己的网站,那么过不了几天,它们将像垃圾般被扫入网络的黑洞,而消逝无踪。当然在纸上发表作品,也不能保证一定会在诗史或文学史上留下记录与痕迹。但网络上的发表量大,又无选择、淘汰或过滤,写评论或研究文学史的人,面对著像浩瀚的汪洋般、良莠不齐的网络作品,大概也有无从下手的感慨吧?而作者本身,如果只停留在满足网络上那一丁点容易的发表欲,既得不到批评又不知反省,究竟能够维持多久或发展到哪里去,也值得怀疑。不过话说回来,这是网络发表的缺点,也是它的优点。如果不是因为有网络这个开放的园地,许多开始写作的人可能在到处碰壁、一再被副刊或刊物主编退稿的情况下,早就丧失了继续写作的兴趣与勇气了。
在网络上发表作品还会碰到一个新的版权问题。不久前有一位美国诗友气呼呼地告诉我一个别开生面的剽窃故事。一位朋友祝贺她的诗获得某个网站举办的诗赛首奖,问她为什么不用真名?使她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原来是有人偷抄了她网页上一首诗赚奖金去了。我只好安慰她说,反正她原本也没想到要去参赛,这不是替她的作品制造了一个得奖及广被阅读的机会吗?
展望
多年前林语堂在他那本《生活的艺术》的书里有一篇〈论灵心〉的文章,谈到人类灵心的沿进过程。他说:「当头脑每次和其他有关的知觉器官脱离联系,从事所谓“抽象的思维”时,当每次离开极姆斯(W.James)所谓知觉的现实(Perceptual reality)而逃进意念的现实世界(The world of conceptual reality)时,它的活力消灭了,人性也消失了,也退化了。」如果他活在今天,我不知他对当前的虚拟的现实(Virtual reality)会怎么说。
根据美国卡内基.美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一项对匹兹堡地区四个学校及社区选出的169名参与者长达两年的的调查研究,发现即使每星期只花几个钟头在电脑网络上,他们所经受到的消沉感与孤独感,也比那些不上网的人要来得高。网络的应用显然对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这结果同一般的预期恰恰相反。它似乎指出,这互动的新玩意儿(如电子邮件及网上聊天),也许并不比那些“被动”的旧式大众媒介(如观看录影带)在社交方面健康多少。参与者报告,他们同家人的接触以及朋友交往圈的减少,同他们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有直接的关系。
根据这些资料,研究者推论,远程关系无法像那些面对面的接触一样,为人们提供一种支持及相互作用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促成心理安全及快乐的因素。许多时候,在网络上所建立的肤浅关系,反而会导致或增强人际之间的疏离感。
不管电脑网络如何发展变化,也不管未来的主流是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我想文学里有些东西是不变的,除非你不叫它文学。这些东西包括文学的固有特性及功能。诗人爱略特说过:“诗必须给与乐趣及人生影响。不能产生这两种效果的,就不是诗。”又说:“「传统诗」和「自由诗」的区别是不存在的。因为只有好诗、坏诗和一团糟而已。”我对「现代诗」和「后现代诗」(或文学),或「纸上诗」和「网上诗」的看法也是如此。一个作家必须择善固执,坚持自己的生命价值观以及对人文理性的信心,不能为了迎合讨好而去随波逐流,或玩弄时髦的新花样,制造一大堆浮光掠影、随看随丢的文学垃圾。另一方面,他也不该拘泥保守或局限自己。为了达到文学必须感动人并同读者沟通这个基本要求,他可以也应该“不择手段”,包括利用有声有色、铺天盖地的电脑网络。
*在新加坡南大2000年雲南園文藝節会议上的讲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