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熊抱卡夫卡

(2009-01-18 09:42:27)
标签:

卡夫卡

墓地

布拉格

犹太人

現代文學

奠基者

杂谈

文化

分类: 非马随笔及著作

 

 

http://www.worldjournal.com/news_pics/183336742073_42073071.JPG
 作者非馬攝於卡夫卡的墓碑旁。
\0\0
http://www.worldjournal.com/news_pics/183336742073_42073072.JPG
 現代文學大師卡夫卡。
\0\0

 

人生中有許多荒謬的矛盾與無奈,這次東歐之行,更加深了我的感

觸。

 

住進布拉格的一家旅館,拉開窗帘一看,對街有漂亮的鐵欄杆圍

著綠樹紅花,像是一座花園。到櫃台一打聽,卻是一個猶太公墓,

還說小說家卡夫卡的墓就在裡邊。

 

卡夫卡!這位現代文學的奠基者,我慘綠少年時期的偶像!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當時仍屬奧國

),是上個世紀影響最大的作家之一。生前默默無聞,死後他的作

品卻被公認為現代人在一個充滿敵意、冷漠無情的世界裡焦慮不安、

扭曲異化的象徵。卡夫卡生于一個中產階級的猶太家庭,在他那店

主父親威嚴的陰影下長大。即使頻頻反抗,那種無力感仍成為瀰漫

在他小說裡的主題。卡夫卡從布拉格一個有名的德語中學以優異的

成績畢業後進入布拉格查爾斯大學並於1906年獲得法律博士學位,

之後他在一家保險機構白天上班,晚上寫作(他常稱他的職業為飯

碗),直到1917年染上了肺病,不得不在1922年退休。1923年他曾

短暫地搬到柏林去住,希望能脫離家庭的影響以便專心寫作。

 

卡夫卡一生中患有嚴重的憂鬱症及焦慮症,使他經常頭痛、失眠、

便祕、長癤子等等,他曾試圖用自然療法及素食來治療,卻都無效。

不久他的肺病惡化,只好回到布拉格,然後住進維也納附近的一家

療養院,因病菌傳入咽喉無法下嚥,於1924年6月3日去世。

 

卡夫卡生前只發表了占他作品中極小部分的幾篇短篇小說,都沒引起太多的注意。在他死前,他曾要他的好友

布洛德(Max Brod)把他的所有稿件銷毀。布洛德沒聽從他的話,反而把手中握有的大部分作品拿去出版,引

起了高度的注意與評價。而卡夫卡的情人Dora Diamant也祕密地把他的二十冊筆記本與三十五封信保存了起來。這些文件於1933年被納粹祕密警察掠走,目前一個國際性的搜尋活動仍在進行。

 

卡夫卡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他的短篇小說《變形記》以及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審判》與《城堡》。《變形記》

(1915)描寫一個推銷員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令家人厭惡的大甲蟲。表現了現代社會將人異化的現象。

但如所有卡夫卡的作品一樣,這篇有高度象徵性的小說可有各式各樣的解釋。有一本叫《評論者的絕望》的

書竟羅列了多達一百三十種解釋。最普通的解釋是關於社會對待異樣人士的主題。其他的主題包括被隔離的

孤立與絕望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切實際的希望。也有評論家認為它表達了人類生存的荒謬而把它同存在主義或

荒謬主義聯繫在一起。它還可用佛洛依德的理論來解釋──《變形記》阻止了即將發生的兒子對父親的反叛。

兒子因父親的失敗而茁壯,他摧毀了父親的自尊心而成為家庭的支柱。在變形的大災難後,情勢逆轉:兒子

變成弱勢,父親便趁機把他幹掉。寫於1925年的《審判》描述一個普通公民以莫須有的罪名被逮捕,最後被

處死的故事,揭露了西方現代社會中隱藏在強大的理性與制度下的人性扭曲以及社會生活的荒誕。1926年的

《城堡》則寫主角測量員應城堡之聘前往工作,卻被擋在城外。他與城堡所代表的森嚴的階級、嚴密的官僚

機構與顯貴的權勢作徒勞的鬥爭,想得到來自城堡的認可。最後他既沒進入城堡,也沒見到城堡當局。作品

中大量運用了象徵與隱喻的藝術手法,使得「城堡」具有無窮的意義,是最富有卡夫卡特色、也是他最重要

的一部作品。

 

卡夫卡去世後,遺體被運回布拉格,安葬在新猶太墓園內。對布拉格這個城市,卡夫卡也像對他的父親一樣,

愛恨交加。他曾說布拉格給他的是一個「熊抱」(bear hug),熱情得讓他透不過氣來。

 

新墓園整潔幽靜,我們因去得早,墓園內幾乎看不到人影。同我們早一天看到的布拉格猶太區內那個有三個

半世紀歷史的舊猶太墓園,兩萬座墳墓堆疊,有的地方竟多達十二層,墓碑歪七倒八地擠成一堆,不可同日

而語。我問管理員如何找卡夫卡的墓地,他說照路牌指示就可找到了。果然路邊有「弗蘭茨‧卡夫卡博士,

21-14-33」的指示牌,我們找到第二十一行時,正有一群年輕學生圍著一位教授模樣的人聽他用德語講解。

相信他們也是來朝拜卡夫卡的。繞過他們,我們很快便找到了第十四列編號為33的墳墓。高大的墓碑上刻著

三個名字及生歿年月日。依次是卡夫卡、死於1931年的父親同死於1934年的母親。猶太人有疊葬的習俗,一

家人死後大多葬在同一個墳墓裡,自下而上,先死先葬。這種習俗我猜多半是環境所造成的。歐洲各地的猶

太人,在歷史上飽受歧視,許多城市都設有猶太區(即所謂的 Ghetto),生前死後的猶太人都只能留在區內,

如我在一首題為〈猶太區〉的詩中所描述的:

这是他们活动的地方
活人
不准越出雷池一步

 

这是他们不活不动的地方
死人
不准越出雷池一步

 

荒誕的是,當我看到卡夫卡一家人的墓碑時,第一個念頭竟是:一生想掙脫父親陰影的卡夫卡,躺在威嚴的

父親下面,大概可憐得連大氣都不敢呼一口吧?

 

发表于《世界副刊》,2009年1月1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