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包月阳的清水斋2022-11-17发表于北京
(2022-11-17 17:40:52)分类: 功友的文章 |
【按:本文原为亦城传习录7,原发于2020年3月29日,本次重发时做了补充和文字订正】
老师:要学会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去一个地方,你可以这么走,他可能那么走,只要能走到就行。不要一定如何如何。孔夫子的“四毋”里边,其中一个不就是“毋必”嘛?你这儿必须怎么怎么着,就犯了固执的错误。
老师接着说,四毋,最重要的是毋我。
》》
老师说的“四毋”,出自《论语》:“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大意是说,孔子做到了四不:不主观臆断,不绝对,不固执,不执着于自我。
一般来说,知识多的人,更容易固执,因为他坚信自己掌握的知识就是真理。老师说过:就修行来说,没有功夫,知识就成了负担。但如果有了功夫,就不一样了。知识用好了,还可以促进功夫。
》》
老师:所以我们讲,不在于你知识有多少,就在你固执不固执。知识多,不固执,他里边也是通的。就是荀子说的:“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不能因为脑子里有了东西,就不接受别的东西。如果是这种情况(不固执),意识里边就好通。如果一个人虽然知识很少,可他很固执,新的东西也进不去,里边就不通。
》》》
【今日箴言·良知不必死守教条】
问:“良知一而已。文王作彖,周公系爻,孔子赞《易》,何以各自看理不同?”
先生曰:“圣人何能拘得死格?大要出于良知同,便各为说何害?且如一园竹,只要同此枝节,便是大同。若拘定枝枝节节,都要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汝辈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汝辈若不肯用功,连笋也不曾抽得,何处去论枝节?”
——《传习录·钱德洪录》
白话文大意:
有人问:良知只有一个,但周文王作卦辞,周公写爻辞,孔子作《十翼》,为何他们各自对《易》理的看法不同呢?
王阳明说:圣人怎么会死守教条呢?只要大要上说都是出于同一个良知,即便各自的说法不同又有什么不好呢?好比一园竹子,只要枝节大致相同,就是根本上相同。如果一定要拘泥于每根竹子的枝枝节节都要高低大小一样,那就不是造化的妙手了。你们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相同,其他方面有差异也无妨。你们若是不肯用功,就好比连竹笋都没有长出来,又何谈枝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