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辛海
李辛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171
  • 关注人气:1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2021-11-18 09:13:23)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2021年10月11日,我和几个朋友相约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古城一游,第二天一早直接来到宁远(兴城)古城的东门进城游览。古城里面大约有五六个景点要买票,本人已过70,所以免票,真是社会主义好。(本文作者李辛海)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我看过城墙后,来到兴城文庙。兴城文庙位于兴城古城内东南隅,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一说三年),与宁远城同时建立,占地面积16800平方米,是东北三省最古老的、辽宁省境内最大的一座文庙。我在门外拍了一张全景,左面带红色围墙的院子就是文庙,正对着的大屋顶建筑是售票处,右面是将军府,也是售票景点,正在维修,停止营业。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是宁远古城的游览图,文庙就在图中红3的位置,红4就是将军府。
将军府与兴城文庙毗邻(东侧),又名郜家花园,是古城内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建筑,也是文保单位。它是曾任张学良的中将参谋长、奉军中将师长郜汝廉(1875~1961)于1928年解甲回乡的居所。伪满时期,郜汝廉将军拒绝出任伪锦州省省长,1947年夏率全家迁居北平。郜家花园与沈阳张氏帅府并称为辽宁省两大民国将领故居建筑群,号称“北张南郜”。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是文庙的围墙,正中是一块影壁,上面镶着省级文保碑:兴城文庙。东西垣墙的南端,各有角门一座,东曰醯粹门,西称观德门。西门不开,东门是景区入口。
兴城最早的得名,源于辽圣宗统和八年(990)在此所设的兴城县。元时,兴城废县,由锦州和瑞州分辖。明宣德三年(1428,也有称五年)在此设辽东都指挥使司宁远卫,并建宁远卫城,赐名“宁远”。清代,撤宁远卫建宁远州。民国二年(1913),宁远州改为宁远县。民国三年(1914),因与山西、湖南、甘肃、新疆等省的宁远县重名,改回辽时之名兴城县。初隶属奉天省,后隶属锦州省。新中国成立后,初隶属辽西省,后改属辽宁省。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兴城县设兴城市(县级),由省直辖,现改由葫芦岛市代管。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图中角门就是文庙的东门,醯粹门,也是景区入口。
宁远(兴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一说五年)正月,明朝分广宁前、中屯二卫置宁远卫。总兵巫凯受命督建城池,为宁远卫城,即现在的古城。宁远卫城于隆庆二年(1568)毁于地震,天啟三年(1623)蓟辽督师孙承宗督建、袁崇焕和祖大寿参与重筑宁远城,重建了内城,增建了外城(土城),现外城已无踪迹。明末守将吴三桂曾驻扎于此抵抗清军。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六,李自成进攻北京,吴三桂奉旨勤王,“始弃宁远,征吴三桂、王永吉率兵入卫。”为了不给清兵留下只椽片瓦,下令烧毁宁远城,携20万军民撤离宁远。清代多次重修过内城,外城已毁,改称宁远州城。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东门旁边有一块下马碑,上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石碑十分清晰完整,像新的一样。下马碑原有两个,分置东西两个角门外面,但是西门的下马碑没了。
下马碑是昔日皇家设立的谕令碑,“至此下马”是为了表示对于拜谒者的尊重,是一种显示封建等级礼仪的标志。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进了东角门,这是第一个院子,是个前庭院。北面中间是棂星门,正对南面是影壁,上书“万仞宫墙”四字。棂星门两侧各挨着一个月亮门,两个月亮门外侧,各建了一个碑亭,亭内共立碑碣6通。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棂星门是文庙(孔庙)正门,坐落于石基台上,为三间四柱三楼、多层斗拱的木结构牌楼。祭拜孔子时,除了皇帝,只有状元才能通过的棂星门,因而它也被称为状元门。古人认为,棂星(又名天田星)是天上文星,孔子为文星的化身,盖以尊天者尊圣,意味着孔子与天上星宿一样都要尊敬祭拜。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这是棂星门两侧的月亮门是普通祭拜者进入的通道,门额上的砖雕十分精美。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两个月亮门旁边各有一个碑亭,东西两个碑亭各立三通石碑,这些汉白玉石碑是老碑重刻,文字估计照抄,但格式可能有变。
这些石碑中,年代最早是《重修宁远卫儒学记》,我经照片辨认大致内容如下:“重修宁远卫儒学记    王学   明景泰四年(1453)。 景泰四年秋八月朔,辽东总兵都督焦公礼(焦礼)建卫学,先是公守宁远,尝欲重修庙学,乃白镇守太监宋公文毅(宋文毅),总兵曹公义(曹义),副将施公聚(施聚),参将刘公端(刘端),各捐俸金助之,至是始成。走书京师征予记:宁远在山海东,广宁之西,当要冲之地。宣德五年,太监王彦、总兵巫凯、都指挥刘斌,始创卫治庙学,虽设于卫治东南,不过茅屋数间而已,历岁滋久,浸用倾圮,不瞻仰。公来守此,偿注意焉。庀材鸠工,辇石陶甃者非一日矣。……自礼殿门庑,以至讲堂斋舍,悉撤其旧而增新之,加丹垩于坊墁,饰金碧于栋宇……”重修后的宁远文庙“讲习有所,藏书有阁,馆师有廨。”成为宁远城的文化教育中心。
文中前面提到的“王学”是撰写人相对于孔圣人的谦称,即学生的意思。此人为吏部尚书王翱。文中提到“宣德五年创卫治庙学”,这就是宁远卫创建时间有争议的地方,另一说是宣德三年(1428)。同时介绍说最早的庙学“不过茅屋数间而已。”十分凄惨。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一块石碑是《宁远重修庙学记》,我经照片辨认大致内容如下:“山东左分守参政辽海东宁道  宁学,明弘治十六年(1503)。宁远旧本广宁前屯二卫地,宣德戊申(宣德三年1428)于此地筑城建卫。其庙学虽创立于本卫治东南,但茅屋数间。景泰癸酉(景泰四年1453)都督焦公礼(焦礼)始异材而增修之。至成化丙午(成化二年1466)都指挥王公锦更重修焉。经历且二十年,栋宇倾頽,前屯庙学亦然。弘治癸亥(弘治十六年1503)夏六月,侍御史南康余公奉命来按治东辽。临其地,首谒夫子庙,展拜之余,遂慨然有一新之意,……命守备郭君振领其事,发官银易买民地,南北三十丈许。东西半之基址,益以开阔神路,益以宽爽向之。”后面是对于文庙具体的扩展布局和规划,向北面和东西两侧扩展,扩展神路(中轴路),加正殿和两庑,戟门、泮池、池上建桥道等等,比最早的茅屋正规了许多,用清代的评价是“规制始立”。
从文中可知宁远城与文庙同时建于宣德三年(1428),这里就是宁远卫创建时间有争议的地方,另一说是五年。文庙于景泰四年(1453)重修,成化二年(1466)重修,弘治十六年(1503)扩修。另外作者姓宁,具体何人没查到。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一块石碑是《重修宁远太学碑记》,我经照片辨认大致内容如下:“清康熙三十六年   奉天府府丞提督学政余泰来。宁远西距山海,东接广宁,素称冲要地也,旧为宁远卫,武臣守之。故明宣德五年,都指挥刘斌始创卫治时,虽设学宫,然仅茅屋数楹,不称瞻仰。景泰间都督焦礼与同事诸人捐资重建,规制始立。三百年来寖以颓废,仅存基址。……”这里也说“明宣德五年,都指挥刘斌始创卫治。”文中提到到了康熙年间文庙“仅存基址”,康熙三十六年重建。这里也说到“明宣德五年,都指挥刘斌始创卫治”,又是一个说宁远卫创于宣德五年。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一块碑是《重修宁郡文庙碑记》,我经照片辨认大致内容如下:“道光二十八年(1848)戊? 知州  强上林。  宁远之有文庙何自?哉,稽诸盛京通志,创自前明宣德五年,其时总兵巫凯奏请分广宁为二卫,设立学宫,规模粗具。景泰四年重修,堂庑各五楹,而啟圣祠则未?也。……我朝龙兴,康熙二十二年府尹高公?捐俸修葺。三十六年知州李君文熙再修。……”这里说《盛京通志》载,宁远文庙创于宣德五年,所以说宁远卫建于宣德五年的说法比较多,但是人们都愿意往早说。还说到康熙二十二年、三十六年、道光二十八年重修。
强上林,生卒年不详。江苏溧阳人,后占籍顺天通州(今北京通州区,估计随父迁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过五旬的强上林出任奉天宁远州知州,主持重修了宁远文庙,重修时,“废者举之,缺者完之,倾者植之,卑鄙者宏壮之。”道光二十八年文庙竣工后,题写了《重修宁郡文庙碑记》。现在的文庙格局,特别是东、中、西三个院落,就是那时奠定的。他还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和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分别主持重修了城墙东南角的魁星楼和古城城墙,竣工后,强上林撰写了《重修奎星楼碑记》和《重修宁远州城垣碑记》。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块碑是《重修兴城县文庙记》。台头辨识如下:“民国十三年(1924)甲子仲秋,邑人李树声渔山。”这也是块重修碑,没有太多新内容。这个李树声可能是负责重修的人,但是出资人是民国13年陆军上将、直鲁豫巡阅副使、直隶省长兼督理王承斌,文中提到王孝伯,是王承斌的字。王承斌(1874~1936),奉天兴城人,这里是他老家。
经查:李树声,生卒年不详,奉天阜新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官员。三十年代,李守信率该旅投靠日本人后,李树声一同附日。他曾任张家口市市长、大同省省长。1947年,李守信部被东北民主联军全歼于开鲁,李树声被俘。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是棂星门后面的第一进院落,正中间是泮池,泮桥为三孔三路石拱桥,三孔跨径分别为0.6米、0.8米、0.6米。石栏杆雕刻简约古朴。东西两庑分别是更衣亭和祭器库。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是正面看泮桥:坐落于直径约13米的半圆形泮池之上,三路桥道中间宽两边窄,四道石雕护栏,青砖桥面。泮桥也称为状元桥,在采用三座桥并列的形式时,中间的称状元桥,两边的分别叫探花桥和榜眼桥,这是封建礼制的一种形式体现。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泮桥三拱桥洞为条石为基,上面青砖垒砌,十分敦实。
关于文庙,清代《宁远州志》载:“国朝,学校。州学在旧卫治东,明宣德五年建。圣殿五间渐圮,启圣祠未建,东西庑各十间,今东存五间,西存四间。戟门五间,名宦祠未建,棂星门三楹规模,仅存,门内东偏有传为乡贤祠。学署未建。旧前屯卫学在城西北隅,明成化中,御史王嵩建、御史陈宽等重修。弘治中,御史余廉建学舍,凿泮池,今城内西街路北,庙毁碑存,字灭没不可辨。”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泮桥北端两侧各设一石雕吐水蚣蝮,造型孔武敦厚,院内雨水通过其口流进泮池。
蚣蝮 ,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龙生的九子之一。好水,又名避水兽,头部有点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头顶有一对犄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于作为建筑物的排水口。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泮池后面(北面)就是戟门,也称大成门,古代称贵显之家为“戟门”,文庙设戟门,同样是表明其高贵与显赫。文庙的戟门建在高近一米的砖石台基之上,为中间过堂三间硬山式建筑,戟门两侧各有角门。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过戟门,北面是第二进院落,甬道正中立孔子像,雕像整体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像高2.2米,底座1.1米,为兴城市人民政府斥资修建。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孔子像后面就是大成殿,两侧配有东庑和西庑,一个是乡贤祠,一个是名宦祠,供奉袁崇焕、祖大寿、祖大乐、吴三桂、巫凯、刘斌等一众与宁远古城有关的武将。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大成殿前廊山墙上的精美砖雕。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是大成殿内的景象,中间为孔子的牌位,两侧有四配(颜渊、曾子、孟子、子思)十二哲。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排位上高悬雍正题的“生民未有”匾额。据查,还有很多清代皇帝的题匾,但是没看到,也许收起来了。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大成殿东侧有一处“卧桐成林”的景点,1997年9月5日,强烈的台风将一棵三百多年树龄的的梧桐树刮倒,树根暴露,树叶逐渐干枯。不料1998年春天,此树居然复生,从树干又长出数十棵小梧桐树。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大成殿后面是第三进院落,正中是崇圣祠,祠内供奉孔子的五世祖。清雍正元年(1723),朝廷追封孔子上五代祖先为王爵后,文庙(也称孔庙、学宫等)增设了崇圣祠。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崇圣祠东西两侧的配殿已毁,现在东侧放置古城中收集来的古碑,包括墓碑。西侧放置收集来的石构建。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崇圣祠后面是一块开阔地,估计这里曾是宁远学宫的旧址。现在修了游廊、亭阁和仿古建筑,这里已经称为兴城传统文化活动基地,很多民间组织设在这里。
据地方志记载,明代在宁远文庙内开办的学宫先后培养贡生101人,其中第一位进士是明成化八年(1472年)的进士陈寿,出仕后历任大理丞、陕西巡抚、南京刑部尚书等职,宁远学宫造就了一批历史文化名人。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后院还有一口古井,用木板封住了井口。我在文庙匆匆转了一圈,就赶快去看蓟辽督师府,抓紧时间。
兴城文庙1984年被列为辽宁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没看到全国文保碑。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看完文庙后,顺着文庙西侧的小巷往北走,来到东门大街(春和街),蓟辽督师府就坐落在大街北侧(参见前面游览图红5的位置),府门为三间七架悬山式建筑,府门内两侧为两处廊式建筑,府门檐下悬阎崇年先生题写的“蓟辽督师府”匾额。
天啟二年(1622)九月,内阁大学士孙承宗以兵部尚书、右都御史之职督师蓟辽,于宁远卫城创建蓟辽督师府,在宁远卫衙署的基础上进行维修增建。崇祯元年(1628),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等处军务,继续常驻于此。在他死后,先后有11位蓟辽总督和守将吴三桂驻守宁远城(兴城古城)时继用此地。
蓟辽督师府是明代北方最高军政领导机构,管辖辽东(今辽宁大部)、蓟镇(今河北大部)、天津、山东登州、莱州等地,可见管理区域之大,位高权重。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六,李自成进攻北京,吴三桂奉旨勤王,为了不给清兵留下只椽片瓦,下令烧毁宁远城,蓟辽督师府也是飞灰湮灭。清代改设宁远州府,亦称宁远正堂。
现在的督师府是于2002年,根据明朝规制重新修建的(不知是原址复建,还是新址重建)。督师府南北宽84米,东西长125米,整体建筑分为三个功能区,1.督师府办公区,为督师府主体建筑;2.督师府箭道区(东跨院);3.督师府花园、点将台区(西跨院)。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在蓟辽督师府门前有一块介绍碑,上载:“蓟辽督师府是明朝北方最高军政领导机构,其前身为总督府,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九月,驻蓟州。天啟二年九月,内阁大学士孙承宗,以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将蓟辽督师府建在宁远。……”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督师和总督是否是一个职务,或是一个机构。我的查证;不是一个机构。督师和总督此类官职都是为军务而临时派遣的,不是常设职务。如《武宗实录》载:“正德元年正月己酉,升兵部左侍郎熊橘为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督师大都挂兵部尚书衔,级别高于总督,天啟、崇祯年间的几位督师级别都很高,孙承宗,杨嗣昌都是内阁大学士。《熹宗实录》(卷八十九)载:“天啟六年三月甲子,命王之臣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即督师)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等处军务,阎鸣泰以原官总督蓟辽等处事务。”文中可见督师高于总督,并同时一起工作,督师管军务,总督管事务。崇祯十二年八月壬子,大学士杨嗣昌以“督师辅臣”身份督师讨贼(农民军),总督以下并听节制,这里说督师管着总督。从资料看,挂督师衔的官员少,挂总督衔的官员多。所以介绍说:蓟辽督师府的前身是总督府是不对的,由此以讹传讹,多处乱载。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蓟辽督师府的第二道门为仪门。仪门为四柱三间三楼的建筑,两侧各有一道旁门,正中大门一般不开,只有新官上任、跪接圣旨等重大情形下才开。仪门为旧时官衙府第大门之内的门,明清官署、邸宅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仪门后面的第一进院子,正面是大堂(也称正堂),两侧各有6间厢房,为六科办公之所。东为吏科、户科、礼科;西为兵科、刑科、工科。
院落靠前新建了戒石亭,“戒石”是指宋代以来立于地方官署中刻有警戒官吏铭文的石碑。明清以后,戒石正面常刻“公生明”三字,大意是:公正便能明察事理。戒石背面刻黄庭坚墨迹“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公生明”是一则明清官吏引以自戒的座右铭,出自两处,1.《荀子·不苟》载:“公生明,偏生暗。”2.出自明朝山东巡抚年富((1395~1464)题《官箴》刻石“公生明,廉生威。”据说,最先是由明代泰安知州顾景祥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八月刻立于泰安府衙内,慢慢传开,形成惯例。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大堂,又称正堂,是督师府的主体建筑,在平时是闲置不用的,只有在重大庆典、迎接圣旨、皇帝皇后生日或有重大军事活动时才在这里举行活动。
关于都师府,清代《宁远州志》载:“国朝,州署。鼓楼东北街路北,大门三间,仪门一间,两角门,大堂五间,东书房四间,马房一间,二堂五间,东西厢房六间,耳房二间。东厨房三间,住房三间,西院厨房一间,家人住房八间。大门内东土地神祠,西羁候所。康熙三年,工部拨给二十四间,前后知州杨名声,冯昌奕陆续增建,有记见艺文。这里说到清朝时,州署(都师府)的详细构建和布局,大门内东侧是土地庙,西侧是羁押所(监狱)。房子不少,和现在的规模差不多。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是大堂一侧展示的登闻鼓。
登闻鼓是中国古代衙门外的悬鼓,为了让有冤屈或急案者击鼓,使主官官员听见,从而成立诉讼。登闻鼓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书·武帝纪》就有“伐登闻鼓”的记载。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是大堂另一侧展示的开道锣。
鸣锣开道是古代官员的一种等级待遇,县一级官员上街,鸣三或七响(俗称三棒锣或七棒锣),意思是军民人等齐闪开;府一级官员上街,鸣锣九下,意思是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省一级官员则鸣锣十一下,意思是文武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如果是中央一级的官员,就要鸣锣十三下,意思是大小文武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是大堂旁边的东厢房,有便门通往都师府的箭道区。箭道是旧时官府所设练习射箭的场所,这里是一条长长的甬道,甬道东面是东跨院,跨院南面是袁崇焕纪念堂,后面是明清辽东战史馆。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是箭道东侧的明清辽东战史馆,可惜没开放,庭院里立着许多著名战将的雕塑。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是个是满桂雕像。满桂(?~1630),汉族,宣府(今河北宣化)人。天啟四年(1624)挂总兵衔,是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中的明军主要将帅,功勋卓著。崇祯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630年1月28日),满桂在保卫北京的战斗中壮烈殉国。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位是祖大寿雕像。祖大寿。百度载:,祖大寿(1579 ~1656)辽东宁远(今兴城)人,明末清初名将,吴三桂的舅舅。天啟六年(1626)镇守宁远,因“宁远大捷”战功,升副总兵。崇祯元年(1628)任辽东前锋总兵官,驻守锦州。崇祯十四年(1641),参加松锦大战,后期祖大寿随着洪承畴兵败投降,率部投降清军,授汉军正黄旗总兵,跟随清军入关。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是大堂后面的二堂。二堂,为督师及其随从人员生活区。明崇祯元年(1628),崇祯皇帝任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驻于府中。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二堂明间内景。二堂东屋为书房和办公的地方,二堂西房为作战室。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二堂后面东面的院子是兵器库。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二堂后面西面的院子是内宅。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是蓟辽都师府的后花园等附属建筑。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西跨院里假山花园,都是新建的,看看即可。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在花园的南面是展示了出土和复原的各种兵器,这个是威远将军炮,为一种大口径短身管的前装臼炮,炮身有数道加强箍,为清代研发的。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是竹节炮,为明代火器,因炮身多箍,形状像竹节而得名。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鸟枪,是明清时期对火绳枪的称呼,枪管上光光的,可以双手持握发射。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是鸟铳,明嘉靖时传入中国,与原有的管身火器相比,具有照门、照星、铳托、铳机。它比鸟枪要粗,下面还有通条。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是火药壶,像是皮制的,中间有穿带孔,可以用腰带系在身上携带。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是明代的弩箭,不大。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是攻城车的模型,这里注明了是模型,所以前面几件兵器可能是原物。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是蓟辽都师府东侧跨院前面的石刻,刻着袁崇焕的笔迹,本人水平有限,不知何字。
本文前面文庙中提到的弘治十六年《宁远重修庙学记》, 其中有:“山东左分守参政辽海东宁道”的官名引起了我的疑惑。为什么辽东的宁远地区由山东左分守参政辽海东宁道管辖?查了资料如下:洪武年间,由于辽东与山东关系的密切,行政上就出现了隶属山东按察司与布政司下辽海东宁道的设立。这是明代辽东地区管辖的一大特点。洪武二十九年十月,在兵部尚书茹常等人建议下,全国的按察分司被调整为四十八道,各卫所才被纳入其中。辽东都司下属的二十五卫被编入山东按察司下属的辽海东宁道。永乐年间,山东布政司下属辽海东宁分守道的设立,辽东都司的行政正式纳入山东管辖之下,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辽东隶属于山东政区设置。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是袁崇焕纪念堂。明代的蓟辽督师府中,并没有袁崇焕纪念堂这一建筑,而是现在为缅怀袁崇焕而建的。
另外在明代的官职上有“兵备道”、“分守道”、“分巡道”之分,作为小知识介绍一下:“兵备道”属都指挥使司所辖,为军事单位。“分守道”是由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参政、参议等佐官,派出分管监察几个“道”的钱谷粮税之类事务。“分巡道”是由提刑按察使司(相当于现代省检察院或省法院)副使、佥事等佐官,派出分管监察几个“道”里的刑狱之类事务。这里的“道”相当于地区,管辖几个州县。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袁崇焕纪念堂是个三合院,前面是回廊,正堂门前楹联:“正气塞乾坤卫国安邦倾赤胆;丹心昭日月抗敌驱辱仰雄风。” 
正统元年(1436)设立辽东巡抚后,下面设立了分巡道和分守道,分别驻广宁、辽阳。这两个道的全名叫“山东按察司分司”和“山东布政司分司”,分别负责辽东地区的司法权和财粮权。《大明会典·都察院》载: “正统元年,…… 分巡辽海东宁道一员,带管广宁、锦、义等处兵备。…… 分守辽海东宁道一员,代管辽阳、沈阳、抚顺、蒲河、宽奠各城堡边备,兼管屯田马政。”可以看到分巡道可以带管兵备,级别高于分守道。这时,结合上文就明白了“山东左分守参政辽海东宁道”是什么意思了。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正堂内的袁崇焕塑像。据称: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十大儒将之一;宁远城是全国唯一一座没有被后金(清)军用武力征服的城市。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厢房内墙壁上镶着袁崇焕几个历史时期的汉白玉浮雕,这块内容是“锦宁大战”。
这里放一首袁崇焕的诗:《再出关》“重整旧戎衣,行途赋采薇。山河今尚是,城郭已全非。马自趋风去,戈应指日挥。臣心期报国,誓唱凯歌归。”此诗是在他崇祯元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设计将魏忠贤除去,袁崇焕得以重新被启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之时。
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
这一块汉白玉浮雕内容是袁崇焕在狱中。我在这匆匆转了一圈,赶快去看鼓楼。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