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兴城古城和祖氏牌坊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21年10月11日,我和几个朋友相约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古城一游,我们来到这里已经是下午,住在海边的海浪屿假日酒店。由于是十一长假以后,又有新冠疫情,所以这里非常萧条,海边的海鲜市场和餐厅空旷无人。(本文作者李辛海)
兴城最早的得名,源于辽圣宗统和八年(990)在此所设的兴城县。元时,兴城废县,由锦州和瑞州分辖。明宣德三年(1428,也有称五年)在此设辽东都指挥使司宁远卫,并建宁远卫城,赐名“宁远”。清代,撤宁远卫建宁远州。民国二年(1913),宁远州改为宁远县。民国三年(1914),因与山西、湖南、甘肃、新疆等省的宁远县重名,改回辽时之名兴城县。初隶属奉天省,后隶属锦州省。新中国成立后,初隶属辽西省,后改属辽宁省。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兴城县设兴城市(县级),由省直辖,现改由葫芦岛市代管。
宁远古城(兴城古城),地处渤海辽东湾西岸,背倚辽西丘陵,东临渤海,雄踞辽西走廊中部冲要之地。辽西走廊亦称榆(渝)关走廊,位于今辽宁省锦州市与河北省山海关之间,是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它东临辽东湾,西依松岭山脉,背山面海,丘陵起伏,形势险要,全长约185公里,宽8~15公里。是中国“三大地理走廊”之一,即河西走廊、辽西走廊、海上走廊(台湾海峡),也有说是瓦罕走廊。

这是关于辽西走廊的示意图,图中贴着海边的G1高速公路和铁路就是辽西走廊的走向,这里地势开阔平漫,是连通关内和关外的咽喉要道,历来是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兴城位于辽西走廊两端(山海关到锦州)的中间,即是山海关的前沿,又是锦州的后援,战略支撑作用十分明显。

这是明代在辽西走廊设置的卫所和驿站示意图。从上往下依次是:锦州(广宁中左屯卫)、锦州松山新区(广宁中屯所)、锦州杏山(杏山驿)、葫芦岛塔山乡(宁远中左所)、葫芦岛连山区(连山驿)、兴城(宁远卫)、兴城沙后所镇(宁远中右所)、绥中县(宁远中后所)、绥中县前卫镇(宁远前屯所)、绥中县前所镇(宁远中前所)、再至山海关。由此可见宁远卫城是辽西走廊中的重要节点。

关于辽西走廊的地形,北宋许亢宗在宣和六年(1124)《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中写道:“出榆关(山海关)以东行,南濒海,北限大山(指松岭山脉),尽皆粗恶不毛。至山,忽峭拔摩空,苍翠万仞,全类江左,乃医巫闾山(在锦州以北)”。由此看来,当时的辽西走廊十分难行。1184年,金世宗完颜雍从燕京回会宁府,辽西走廊各州县,尽皆治桥修道,路况大好。辽代汉人后裔张鲸于此建立临海国。元置大宁。
辽西走廊在明洪武十四年(1381),魏国公徐达于河北与辽宁交界处创建关城,始名山海关,设山海卫。山海关东门外即是辽东,人们习惯称之为“关东”。内地人出关到东北谋生计,就叫成了“闯关东”。山海关东门外是山海卫重点防区,威远城、八里堡等城堡墩台罗列,紧紧护卫着东门。明宣德三年(1428,一作五年)鉴于4百里辽西走廊无州县,不利防务,遂决定“在曹庄汤池之北,建立卫治,赐名宁远”,使得这里又多了一座要塞,多了个经济中心。1442年明王朝又下令在辽西走廊西侧的松岭山脉修筑边墙,巩固走廊安全,保卫明朝在辽东的统治地位。
明代在辽东修筑长城边墙之后,东北各地经朝阳入中原的古道再不能随意通行,辽西走廊作用凸显。并且在山海关到锦州沿线广设屯堡烽燧,各卫所间遍设驿站。星罗棋布的防卫设施,使辽西走廊成为名符其实的交通要道,商贸兴旺,客旅不断,住户日增。1643年,清军发动了松锦之战,最终结束了与明朝在辽西走廊22年的对峙。
宁远卫于明宣德三年(1428,一说五年)在锦州和山海关之间设置,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宁远卫下辖七个千户所,两个百户所,行政管理体制较为完善。它的设置,对于加强东北边疆防御,保障辽西走廊交通安全,开发宁远地区经济及促进汉化教育等方面,都对整个关外地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据载:宁远卫共管辖边墩一百五十五座,瞭守官军七百五十五名,腹里接火墩二十六座,瞭守官军七十五名。所辖城堡十一座;……宁远卫辖区由黑庄窠西右路口台起,至椴木冲堡小虹螺山台止,共二万九千四百二十一丈,合一百九十六里多的长城线。

这是宁远古城的游览图,我把城里的景点用红色的数字标出,1.祖氏牌坊。2.祖氏牌坊。3.文庙。4.将军府。5.蓟辽都师府。6.鼓楼。7.驿站。8.城隍庙。9.周家宅院。四个城门和东南角的魁星楼就不再标示了。
宁远(兴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一说五年)正月,明朝分广宁前、中屯二卫置宁远卫。总兵巫凯受命督建城池,为宁远卫城,即现在的古城。宁远卫城于隆庆二年(1568)毁于地震,天啟三年(1623)蓟辽督师孙承宗督建、袁崇焕参与重筑宁远城,重建了内城,增建了外城(土城),现外城已无踪迹。明末守将吴三桂曾驻扎于此抵抗清军。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六,李自成进攻北京,吴三桂奉旨勤王,“始弃宁远,征吴三桂、王永吉率兵入卫。”为了不给清兵留下只椽片瓦,下令烧毁宁远城,携20万军民撤离宁远。清代多次重修过内城,外城已毁,改称宁远州城。
今天的宁远古城内城呈近似正方形,南北略长20来米,城墙高8.8米,周长3274米。城门上设两层回廊式箭楼,四门外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筑炮台,突出于城角,用以架设红夷大炮。大炮放置在炮车上方便调转方向,火力可覆盖城外270度的扇形范围。城墙东南角建魁星楼一座。城内正中有钟鼓楼一座,通往四个城门的大街沿用城门的名称,外城已无踪。“兴城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有明代祖氏石坊和文庙等古迹。明代,宁远古城为边防重地,明将袁崇焕驻兵于此,屡败清兵。

这是古籍中宁远城的示意图,应该是明天啟年间重修时的情况。左图是平面图,可以看到有里外两圈城墙,外城四角有突出墙体的炮台,四门瓮城是方形的,但是现在外城已无踪迹,如果有外城存在,那么这个古城不小。现在内城门的半圆瓮城,估计是外城墙倒塌后加筑的。右图描绘了外城墙的角墩,凸出于墙体,还有两层箭楼,十分雄伟。但是宁远城设计有缺陷,四个角台距离外瓮城太远(根据网上公开数据计算,远达400米左右),中间未设马面,所以在宁远之战中“然止小炮也不能远及,故门角两台之间贼遂凿城。”角墩上火炮的射程打不到城墙中段,不能阻止后金军队凿墙毁城。
关于宁远的外城(土城),据载:周长九里一百二十四步,高三丈二尺,女墙高六尺,址广三丈,上宽二丈四尺。门四,东曰远安、南曰永清、西曰迎恩、北曰大定,门外设瓮城。城墙四角设层楼,城四角建有西式铳台,形如长爪。
宁远卫城于隆庆二年(1568)毁于地震,天啟三年(1623)重筑。关于是谁负责这项工程,史载不同。《明史·孙承宗传》载:(天啟三年1623)“(孙)承宗不悦,乃复出关巡视。抵宁远,集将吏议所守。众多如(张)凤翼指,独世龙请守中后所,而(袁)崇焕、(鹿)善继及副将茅元仪力请守宁远,承宗然之,议乃定。令(祖)大寿兴工,崇焕、满桂守之。”
孙承宗的《督师奏议》载:“时(祖)大寿以中朝必不守宁远,所筑城里口不能十一,而潦草不中程。公(指孙承宗)乃定关外建城式:平身高三丈二尺,垜口六尺,共三丈八尺。起底广三丈,收顶广二丈,四尺俱须筑打坚实,外口甃砌,起底条石七层,土下二、土上五。每五尺一横钉,已修者加砖四进,未修者加砖六进。俱须灰浆灌满,分其城为三段,以参将高见、贺谦及大寿分筑。使元仪画计相度量,所须人尽调辽人之不中兵而应汰者,及客兵之愿为筑者。加盐菜,期以冬未胶完里口,春三月竣工。”文中说:一开始负责建城的祖大寿,猜测朝廷不会远守宁远,所以工程懈怠潦草,不及十分之一。于是孙承宗亲自制定关外建城规格,以参将高见、贺谦及大寿分筑,并于天啟四年春三月竣工。其中未见袁崇焕。
关于宁远城的重修,据清代钱谦益
《大学士孙公行状》可知,孙承宗下令修筑宁远城在天啟三年二月以后,当时应该是祖大寿在进行。天啟三年九月,孙承宗第二次巡视宁远,复议宁远城是否当守,此时袁崇焕与鹿善继、茅元仪都坚持当守,并推荐满桂总理宁远城修筑事宜。天啟三年十月,孙承宗在奏疏中说:“臣复以十月抵关调度,臣先令杜应芳、程仑及郭竹徵、林凤翔、刘诏同三镇会抚臣料理,令袁崇焕同三参将经营宁远。”可见此时袁崇焕才参加宁远城的修筑工程,即天啟三年十月。
关于宁远城的重修,《明史(卷一百四十七)·袁崇焕传》载:“三年(天啟三年)九月,承宗决守宁远。佥事万有孚、刘诏力阻,不听,命满桂偕崇焕往。初,承宗令祖大寿筑宁远城,大寿度中朝不能远守,筑仅十一,且疏薄不中程。崇焕乃定规制: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督之,明年迄工,遂为关外重镇。”这里却说是“崇焕乃定规制”,“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督之”,《明史》是在清朝顺治二年(1645)设立明史馆编纂的,可能在人物的褒贬方面有偏颇,孙承宗本人写的《督师奏议》更有可信度。由此看来,当地展牌介绍说袁崇焕负责重修宁远城的说法,值得商榷。
虽然袁崇焕在参与宁远城重修上有争议,但是他为城防上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范景文之《战守全书》云:“宁前道袁崇焕修筑山海关外八城,垛眼皆令斜出如八字样。取其斜则箭不能直入也。”对于袁崇焕赞赏有加,但是现在宁远城的垛眼是直方的,也可能是重修者没注意史料记载。
为了适应西洋火炮的发挥,对于城墙也进行了改造。《明熹宗实录》载:“天啟六年二月戊戌。兵部主事孙元化以西洋炮奉有多造之旨,……本城之马面台、四角台,皆照西洋法改之,形如长爪,以自相救。”就是说马面和四角墩台要凸出城墙多些,在交叉射程内互相照顾,不留死角。《明经世文编·题为制胜务须西铳敬述购募始末疏》记载:“少詹事徐光启疏请建立敌台,其法亦自西洋传来。一台之设,可当数万之兵。”“中国之铳惟恐不近,西洋之铳惟恐不远,故必用西洋铳法。若用之平地,万一不守,反藉寇兵,自当设台……此非方角之城、空心之台所可御故,必用西洋台法。”
孙承宗(1563~1638),北直隶保定高阳人。明末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而后替代王在晋为蓟辽督师,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功勋卓著。
袁崇焕(1584~1630),广州府东莞县人,明末抗清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崇祯三年(1630)八月,袁崇焕被崇祯皇帝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
据载:天啟六年(1626)一月
,清太祖努尔哈赤围攻宁远城,因天寒城冻,不坠而退。这里所说的“天寒城冻”,估计就是往城墙上流水结冰,加强城墙的坚固,同时增加攻城的困难。

宁远城墙,城墙墙基砌青色条石,外墙是青砖砌筑,内墙是巨大毛石垒砌,白灰勾缝,中间夹夯黄土,非常加固。城墙上面外侧为2米多高的雉堞,内侧为不足一米高的女墙(也称宇墙),现在修葺一新,城墙为全国文保单位,等级很高。
宁远(兴城)古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发生了两次著名战役,一次是明朝天启六年(1626),明守将袁崇焕以不足两万人兵力击败后金努尔哈赤,导致努尔哈赤因伤而亡,史称“宁远大捷”。一次是明朝天启七年(1627),为明辽东巡抚袁崇焕等率军击退后金皇太极围攻锦州城和宁远城的作战,史称“宁锦大捷”。
在这里不得不提起著名的宁远之战。袁崇焕用红夷大炮击伤努尔哈赤,后金被迫撤兵,努尔哈赤悒郁疽发,于明天啟六年(1626、后金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病卒。《清朝开国方略》载,努尔哈赤哀叹:“朕自二十五岁起兵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何独宁远一城不能下耶?
”
说起明代的红夷大炮,就要提到徐光启,他是引进西方火炮的第一人。徐光启(1562~1633),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从天啟元年(1621)起,徐光启便力主从澳门——当时葡萄牙在东方的武器生产基地进口西方火炮,《明经世文编·题为制胜务须西铳敬述购募始末疏》记载了徐光启引进西方大炮的事:“少詹事徐光启疏请建立敌台,其法亦自西洋传来。一台之设,可当数万之兵。”天啟三年四月初十《明实录》记载:“至是两广总督胡应台遣游击张焘解送夷目七名,通事一名,傔伴十六名赴京听用。”并称“......其大铳尤称猛烈神器,若一一仿其式样精造。仍以一教十,以十教百,分列行伍。卒与贼遇于原,当应手糜烂矣。”天启四年(1624),澳门来的葡萄牙人得到朝廷信任,开始造炮和训练等工作。在试验大炮时,葡萄牙炮手及数位乡人被炸身亡,葡萄牙人因此被送回澳门,但这些大炮却被留在京师周边和辽东边防要地,精通火炮技术的茅元仪还专门为这些火炮设计炮车。
魁星楼始建年代无考证,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次重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发生一场大火,魁星楼“无寸椽片瓦存,碑证已遭烧毁”。后由宁远知州强上林进行重修,撰写了《重修奎星楼碑记》,记载重修时"废者举之,缺者完之,倾者植之,卑鄙者宏壮之"。民国十三年(1924),又经直隶省长王承斌修葺一次。建国前有记载的,此楼修葺过六次。
关于明朝的这些西洋大炮(红夷大炮),天启六年兵部主事孙元化在上疏中说:“澳商闻徐光启练兵,先进四门,迨李之藻督造,又进二十六门,调往山海者十一门,炸者一门。”文中所说的“调往山海者十一门”,就放在了袁崇焕镇守的宁远城。这些大炮是“茅元仪与满桂(明将)依式为之,欲载以取盖州(今营口盖州市区),乃置宁远,竟用以歼敌”。
天启六年(1626)正月,后金大举进攻宁远城,当时的十一门大炮尚在城外演武场中。火器把总彭簪古提出把所有火器移到城内,但有人提议放在城外使用即可,甚至还有人为避免敌人得到,建议提前破坏。史载:“十一门大炮尚在城外演武场中,火器把总彭簪古欲移入城,在事者不胜异意,或令城外自用,或言恐为贼得,则令煅铁柴其火门,便贼得之无用也。”
袁崇焕倾向徐光启所说的“坚守城池之策”,将大炮移入城内,在守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蓟辽总督王之臣在上奏中提到:“城上铳炮迭发,每用西洋炮,则牌车(楯车)如拉朽,当其至城,则门角两台攒对横击。然止小炮也不能远及,故门角两台之间贼遂凿城。”这里说的牌车(楯车),是后金军队的攻城武器,明人范景文所著《战守全书》记载,八旗楯车上的盾牌由厚木板包覆牛皮、铁皮复合而成,这样制成的楯车“小砖石击之不动,大砖石击之滚下,柴火掷之不焚”,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用楯车掩护士兵靠近城墙,然后凿墙毁城。然而“每用西洋炮,则牌车(楯车)如拉朽。”可见其威力巨大。
关于宁远大捷,《明史》(卷一百四十七)载:“我大清知经略易与,六年(明天啟六年)正月举大军西渡辽河,二十三日抵宁远。崇焕闻,即偕大将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大寿,守备何可刚等集将士誓死守。崇焕更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乃尽焚城外民居,携守具入城,清野以待。令同知程维楧诘奸,通判启倧具守卒食,辟道上行人。檄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守将杨麒,将士逃至者悉斩,人心始定。明日(二十四日),大军进攻,载楯穴城,矢石不能退。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炮,伤城外军。明日(二十五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而启倧亦以然炮死。”(金启倧,受孙承宗器重,用为督屯通判,核兵马钱粮,督城工,理军民词讼。天启六年清兵攻宁远,因炮药爆燃死,赠光禄少卿)。由于《明史》是在清朝顺治二年(1645)设立明史馆编纂的,所以隐去了努尔哈赤负伤撤兵的事。
当时受过葡萄牙人训练的火器把总彭簪古指挥东、北二面的大炮,闽卒罗立指挥西、南二面的大炮,“悬西洋大炮十一于城头,循环飞击”,“从城上击,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明军“其得力多藉西洋炮”。宁远的这十一门大炮是“茅元仪与满桂依式为之。”在闽南铸造的,闽南人不仅学习西班牙人铸造火炮的工艺流程,还学得西班牙人使用火炮的技术,包括大炮的测距、瞄准、调整仰角、装填火药乃至最后的发射要领。宁远城内有罗立为首的26位闽南炮兵随炮而来,参加了战斗。事后,彭簪古因指挥作战有功,获加“都督”衔,而闽卒罗立被提升为“把总”。宁远一役毙敌甚重,《明熹宗实录》王之臣疏:“天启六年四月辛卯。……城下贼尸堆积,次日又战如昨,攻打至未申时贼无一敢近城,其酋长持刀驱兵,仅至城下而返,贼死伤视前日更多,俱抢尸于西门外各甎窑,拆民房烧之,黄烟蔽野。”文中说,战场抢回的后金死尸置于西门外的砖窑中,拆民房烧之,黄烟蔽野,煞是凄恐。

宁远之战还没有完,《明史》载:“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距兴城不远的较大海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崇焕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明天啟六年正月二十六日,后金一面派少部分兵力继续攻打宁远城;一面命大部分骑兵突然进攻觉华岛。觉华岛(也称菊花岛)位于宁远城东面不远的海里,离岸很近,这里是宁远卫的后勤补给基地。由于冬季渤海结冰,虽然守军凿开一道长达15里的冰濠,并列阵以车楯卫之。但是冰濠很快又冻上了,不能阻止后金军队的进攻,最后明军覆没而后金军全胜。总督王之臣查报:“觉华兵将俱死以殉。粮料八万二千余及营房、民舍俱被焚。”同知程维楧报:“虏骑既至,逢人立碎,可怜七八千之将卒,七八千之商民,无一不颠越靡烂者。王鳌,新到之将,骨碎身分;金冠,既死之榇,俱经剖割。囤积粮料,实已尽焚。”总之,觉华岛上7000余明军和7000余丁口都被后金军杀戮,粮料8万余石和船2000余艘都后金军焚毁,宁远大捷只是一个惨胜。
但是宁远一战对于明王朝来说,则是“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的大胜仗!明熹宗圣旨称:“此七、八年来所绝之,深足为封疆吐气!”明军“其得力多藉西洋炮”,袁崇焕也因此获得“宁远大捷”,天启六年三月,立功的红夷大炮被封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四月,礼部奉旨差官拜祭宁远退敌的红夷大炮,朝野上下欢欣鼓舞。
明天啟七年(1627)明军与后金军队在宁远城又打了一仗,史称“宁锦大捷”,为明辽东巡抚袁崇焕等率军击退后金大汗皇太极围攻锦州城和宁远城的作战。
宁锦大捷战况复杂,大概简述一下。明天启七年(1627)五月,皇太极亲率后金军围锦州,攻宁远。五月十一日,后金军直抵锦州,四面合围。镇守宁远城的巡抚袁崇焕主张“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给朝廷上疏:“而宁远、松山、杏山、塔山四城为山海关之藩篱,如若宁远有失,则山海关必定震荡,可谓天下安危所系,故臣不敢以四城之兵而远救锦州。”袁崇焕以宁远兵不可动,调选精骑四千,令尤世禄、祖大寿统率增援,无功而返。再遣水师东出牵制,尤世禄、祖大寿等将要出动时,后金军已抵达宁远城下。崇焕与中官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战,列营濠内,用大炮轰击后金军。而尤世禄、祖大寿等大战城外,士卒多战死,仍力战不退。后金军于是解宁远围,增兵攻锦州,后金士卒损伤无数,锦州终不可破。又加上东江镇毛文龙在朝鲜边境的不断袭扰,后金被迫于六月五日撤军,史称“宁锦大捷”。
“宁锦大捷”后,袁崇焕也为毛文龙请功,《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八载:袁崇焕上奏“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对于毛文龙对后金的牵制,高汝栻也称:“宁远之役,奴拥众入犯而终有内顾之虑者,殆文龙牵制之力欤。”这也是迫使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撤军的原因之一。但最后袁崇焕却诱杀了毛文龙。
宁锦大捷后,天啟七年,明熹宗在嘉奖谕旨中说:“十年积弱,今日一旦锉其狂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但是在《明实录明熹宗实录》又称“宁锦之捷,制胜折冲,皆受厂臣秘画。”文中的“厂臣”指明东厂﹑西厂的主官,亦专指魏忠贤。总督镇守辽东太监刘应坤拍马屁:“总督镇守辽东太监刘应坤,复疏陈宁锦功次得旨,宁锦之捷,大振积靡,克畅天威,皆赖厂臣魏忠贤一腔忠诚,万全筹算,恩威迭运……”镇守辽东太监纪用也拍:“镇守辽东太监纪用疏叙锦州功得旨,锦州之捷,雪耻除凶,十年仅见朕心嘉悦,厂臣魏忠贤,贯日精诚补天,经济彻桑,筹箸帷幄……”两人疏陈宁锦功次人员,都是一大堆魏忠贤手下人受赏升迁的名单,连他4岁的侄孙也被封为伯爵。皇帝朱由校把辽东将士的浴血功劳归到了太监魏忠贤一等与大战无关的党羽身上,这样的朝廷不亡才怪。
兴城古城的城墙十分完整,但是今年雨水大,有些地方不安全,只开放了东面半边和南面半边,我在这里看完城墙,就从南门进入城内,顺着大街往北走,去看祖氏牌坊。由于时间不多,没能看看其他两座城门。

在南门内的延辉大街上矗立着两座跨街石牌楼,南北相距85米,合称祖氏石坊。南侧祖大寿石牌楼俗称“头道牌楼”,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用灰白花岗岩建造,高11.5米,宽15米,为石质仿木结构,三间四柱五楼的单檐庑殿顶式牌楼。
所谓“三间四柱五楼”是指,四根柱子隔出三间通道,牌楼上有五个屋顶状装饰。百度载:牌坊与牌楼有显著区别,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可以做的十分繁缛精致,更大的烘托气氛。

在牌楼南面正中的石板上刻着字,上面是是双钩阴刻“忠贞胆智”4个字,有上下款,但是石质粗糙,无法辨认。字面大意是忠心耿耿,智勇兼备。下面是阴刻“四世元戎少傅”6字,无上下款。四世元戎(意为主将)是指祖家四世为将,即祖镇、祖仁、祖承训及祖大寿四代。少傅,古时官名,明清时为大官加衔,以示恩宠,无实职。
明崇祯三年(1630),崇祯皇帝中反间计误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后,为笼络、安抚袁氏部下,先后为镇守辽西的大将祖大寿、祖大乐堂兄弟建旌功牌楼,以让他们继续效忠朝廷。没想到在松锦之战(崇祯十三年,1640)后期,都投降了清军。

牌楼正中额枋下层栏板有竖排阴刻小字:“诰赠曾祖荣禄大夫提督辽东左都督少傅祖镇”、“祖父荣禄大夫提督辽东左都督少傅祖仁”、“父荣禄大夫提督辽东左都督少傅原任辽阳协守副总兵左军都督佥事祖承训”、“钦差经理辽东挂征辽前锋将军印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少傅祖大寿”。下额枋上刻双龙戏珠图案。
明宣德五年(1430),宁远城筑成当年,原籍安徽的军官祖庆率全家老小迁居至此,世代繁衍,世袭明朝宁远卫军职并不断提升,成为宁远望族。祖庆,洪熙元年(1425)承袭正百户(正六品),宣德五年(1430)宁远城建成后,迁居宁远卫(今辽宁兴城市)。

祖大寿石牌楼上面所刻着的四个人的第一人是:祖镇,是祖大寿的曾祖父,承袭指挥佥事,因功升宁远卫指挥同知。升左都督(正一品),追赠荣禄大夫、少傅、特晋荣禄大夫、右柱国(正一品)。
祖大寿石牌楼上面所刻着四个人的第二人是:祖仁,为祖镇长子,祖大寿的祖父,袭父职,治军严谨,屡立战功,成化间擢援剿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督,驻守宁远卫。崇祯三年,因祖大寿立功,赠荣禄大夫、少傅,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正一品)。
祖大寿石牌楼上面所刻着四个人的第三人是:祖承训,为祖大寿父亲,初为辽东总兵官,万历十年任辽东副总兵,加左军都督衔,以宁远卫指挥同知协防辽阳。万历年间多次援助朝鲜,与丰田秀吉所率日倭作战。因子祖大寿贵,诰赠荣禄大夫、左都督、少傅(正一品)。
祖大寿石牌楼上面所刻着的四个人的第四人是:祖大寿。百度载:,祖大寿(1579
~1656)辽东宁远(今兴城)人,明末清初名将,吴三桂的舅舅。天啟六年(1626)镇守宁远,因“宁远大捷”战功,升副总兵。崇祯元年(1628)任辽东前锋总兵官,驻守锦州。崇祯十四年(1641),参加松锦大战,后期祖大寿随着洪承畴兵败投降,率部投降清军,授汉军正黄旗总兵,跟随清军入关。祖大寿北京的府邸在北京西城区第三中学校内,顺治十三年(1656)去世后改为祖大寿祠,所在的一条街曾叫祖家街,现改名富国街。

还有一件趣事:崇祯十五年(1642年)宁远总兵吴三桂拒绝舅舅祖大寿的劝降,坚守宁远城,阻挡清军入关。九月,清军绕过宁远,打下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三座城池,吴三桂的宁远,成为山海关外的一座孤城,形势凶险。
牌楼题字均为明末大学士孙承宗所题,还刻有双龙戏珠、骑马出征图、侍从图和各种海兽、莲波花纹等,十分精美。

两座石坊中柱下端南北两面均雕有抱柱石狮,边柱下端南北两面皆有夹柱石,上端各雕小石狮子一个,造型生动逼真。据说,当地人相信这些瑞兽狮子有灵异的力量,包治百病。每到农历正月十五,不分男女老幼的信众都会挤到石狮旁,以求摸到石狮的某个部位,自己身体上的那个部位就能病除痊愈。

这是祖大寿石牌楼北面的祖大乐石牌楼,俗称“二道牌楼”,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用赭色岩石建造。形式与祖大寿石牌楼相仿,也是三间四柱五楼的规制。祖大乐名气不如其堂兄,其石坊高16.6米,宽13米,形制比祖大寿石坊瘦长,因而三间显得特别高。
方一藻(生卒年不详),南直隶歙县人,曾任明朝礼部尚书,崇祯四年十一月丁酉由右佥都御史巡抚宁、锦。崇祯十一年,巡抚辽东地方,进兵部左侍郎。崇祯十二年八月癸卯,进兵部尚书兼右佥都御史,仍巡抚辽东。

祖大乐石牌楼最下面的额板上横排阳刻上下四行文字,和祖大寿牌楼上的刻法不同。内容为“诰赠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镇 ”、“诰赠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府祖仁”、“诰赠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承教”、“特晋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司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大乐”。
祖大乐石牌楼上的刻字所列的四人中的祖镇和祖仁在祖大寿牌楼中已经提到,这里不再赘述。四人中的第三人是祖承教。祖承教(生卒年不详),为祖仁的三子。万历初,任宁远卫佥事兼中后所(今绥中镇)游击。万历二十年任广宁右屯城守备,以都指挥体统行佥事事。擢为援剿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卒诰赠荣禄大夫。崇祯十一年,朝廷为表彰其子祖大乐功绩在宁远城兴建“登坛骏烈”坊。
祖大乐石牌楼上的刻字所列的四人中的最后一人是祖大乐。祖大乐(生卒年不详),宁远(兴城)人,祖大寿之堂弟,明朝辽东将领。祖氏兄弟世袭辽东都督,明朝崇祯时,总兵关外,是袁崇焕的部将。崇祯元年(1628)七月二十五日,因长期拖欠粮饷,爆发宁远兵变,宁城十三营俱乱,惟祖大乐一营不动。崇祯三年五月九日,孙承宗督师率兵攻打后金占领的滦州,卢象升评价说:“援剿之兵,惟祖大乐、祖宽所统辽丁为最劲,杀贼亦最多。”后松锦之战(崇祯十三年,1640)兵败被俘。崇祯十五年(1642),皇太极希望祖大寿投降,便释放祖大乐,送往锦州。祖大乐约卒于清初之际。

中间两石柱北面刻的是"松槚如薪庆善培于四世,琳琅有赫贲永誉于千秋。"两副楹联是对祖大乐英勇威武的歌颂,得到了四代祖先行善积德的培养,受宠于朝廷,经皇帝的恩准赐给隆重的铭刻金石的表奖,这种荣誉将万古流芳永远受到后人的称赞。
蔡懋德(1586~1644)
,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十四年(1641)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破太原,自缢而绝。他何时就任宁前兵备左参政,尚不得而知。
古时朝廷立牌坊,多是为追赠为国尽忠的人,或是品德高尚的人,但是这两个祖氏兄弟却在在世时获此殊荣,实属罕见。这是两座牌楼是崇祯皇帝错杀袁崇焕以后,为了笼络人心,稳定军心而设。祖大乐牌坊始建于崇祯十一年(1638),崇祯十五年(1642)落成,而就在这一年,皇太极希望祖大寿投降,释放了祖大乐。而祖大寿被围困在锦州整整一年,粮尽,城中杀人相食的惨状再度重演,被迫于三月初八开城出降。这两座祖氏牌楼成了明政府的笑话。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第三次东巡驻跸宁远时,观祖氏石坊后,写下《题宁远祖氏石坊》诗一首:“燧谨寒更烽候朝,鸠工何暇沿逍遥。若非华表留名姓,谁识元戎事两朝。”感慨于往事而题。
196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的电影《三进山城》,就是在这个历史古城里取景的,最典型的画面就是那个牌楼。
我们在这里转了半天的时间,还看了文庙、蓟辽都师府和鼓楼等几个地方,马不停蹄,匆匆而过,收获满满,这是个不错的古城。
全文完。
后一篇:宁远、兴城古城文庙和蓟辽都师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