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2021-08-16 08:31:47)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2021年7月10号通过北京的户外平台,我参加了两天的游长城古堡活动。我们一车将近40人,到河北和山西一带,一共看了9个军事古堡。(本文作者李辛海)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7月10日一早我们就从北京出发,中午来到阳原县东城镇,东城镇紧挨着旧109国道,所以我们的大巴车就停在镇子边上,下车没几步就能看到镇子里的玉皇阁。
东城镇,古称顺圣川东城,简称顺圣东城,位于阳原县东北,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1956年9月设东城镇,1958年8月由东城镇改为东城公社,1986年5月由东城乡改为东城镇。镇人民政府驻东城村,东城村是东城镇的中心村。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这是阳原县和东城镇的地图,左下红点是阳原县,古为顺圣川西城。右上红点是东城镇,古称顺圣川东城。以及最右边红点是旧顺圣东城,也是顺圣县。顺圣县旧址在今三马坊乡西窑头村(地图标着是西夭头村)附近。下面有一条蓝色细线,那是桑亁河,这一段桑亁河流域就是历史上的顺圣川。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镇子里悠闲的人们。
要说顺圣东城的历史,就要从顺圣县说起。词典网载:“顺圣县,辽应历十三年 (963) 置,属奉圣州。治所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北六十里东城镇。统和(983~1012)中属弘州。明初废。”《辽史卷41·地理志》云:“顺圣县,本魏安塞军,五代兵废。高勋镇幽州,奏景宗分永兴县置,初隶奉圣州,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户三千。”这里说顺圣县辽代时已成县,原本是魏安塞军戍地,五代时期废了,辽穆宗应历初年(951)高勋镇守幽州时,奏请景宗(应为穆宗)分出永兴县(今涿鹿县)后置顺圣县。顺圣县最初隶属于奉圣州,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户口三千。当时属辽西京道大同府奉圣州(治永兴县,今涿鹿县)所辖。
《金史·地理志》记为:“弘州,户二万二千二,县二,……襄阴县(即阳原),顺圣县。”顺圣县条又有“本安塞军故地,辽应历中置,金因之。”说明顺圣县位置到金朝时没变。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奉圣州属中书省上都路宣德府(后改顺宁府,治今宣化),辖境缩小,仅有今河北涿鹿、怀来及北京市延庆三县地。后元顺帝惠宗至元四年(1338),因地震奉圣州改为保安州,期间顺圣县未有治所迁徙的记载。当时的顺圣县址在今天的阳原县三马坊乡的西窑头(西夭头)村附近,也就是顺圣川东城旧城城址(参见上面的地图)。这一带的桑亁河流域因以得名顺圣川。顺圣县于明洪武年间废。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顺圣川东城南北大街上看玉皇阁。
顺圣县于明初废,天顺四年(1460),于其附近兴筑新城,即明代的顺圣川东城(今天的东城镇)。顺圣川东城以东4100米处(今三马坊乡西窑头村,也称西夭头村),有旧东城堡,为元顺圣县旧城,据说至今城垣还相对完好(我们今天没去看)。
明礼部尚书倪谦《顺圣川新城记》讲述了废旧城、建新城的理由:“天顺四年,修举马政,遣工部主事孟淮至宣府经理其事,时镇守太监王受、镇朔将军总兵官武强伯杨能,‘恭承上命,偕诣是川,考求遗址,议以为川之东西相去百有余里,地界辽隔,遇警何以保障!且旧堡湫隘无水,亦难久居,宜于川中别筑大城为便。……诏报曰可’。”(明孙世芳修《宣府镇志》嘉靖四十年(1561)刻本)。大意是:天顺四年(1460),政府修改发展养马的政策,派遣高官带着圣旨考察顺圣川发展养马,认为顺圣川东西相距上百里,遇到警情没法防守,而且旧堡低洼狭窄,没有水源,不能久居,最好在顺圣川中另筑大城为上,皇上同意。于是新建了顺圣川东城。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这是《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关于顺圣川东城的论述:“本城故胜国(前朝,指辽金元)牧场,顺圣县旧址可寻,其规格与西城等。创建于天顺四年,嘉靖四十三年重修,万历四年始砖包之,周四里一十三步,高三丈五尺。河水经其南,崇岗镇其北,川壤辽阔,阙土红润,故胜国为牧场,今以马房名堡者十余,因号为顺圣马房川云。设守备一员,所领见在官军五百五十九员名,马一百五十六匹,管火路墩三十八座,本城近为西城犄角,远为紫荆藩篱,东之水峪西,北之牛房,皆通虏要路。嘉靖中北虏入犯,千家营之惨,可谓寒心。守御之策,仍当多方讲求(研究重视)焉。”
大意说:本城是前朝(指辽金元)养马牧场,顺圣县旧址在附近,本城规格与西城相同。桑干河流经本城南面,高山在其北面,顺圣川辽阔,土地肥沃,所以前朝作为养马的牧场,今天还有以马房命名的土堡十几个,因此号称顺圣马房川。本城(东城)为西城的犄角,远处是紫荆关的藩篱,东到水峪西,北到牛房,都是通敌的要道。嘉靖中期,北虏入犯,千家营(位于东城镇西北约4公里,为其行政村)惨案令人心寒。防守之策要多方研究重视。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这是我认为的顺圣川东城大致位置示意图,红点1是玉皇阁,红点2是东门锦云门,红点3是南门永顺门,红点4是西门保顺门,红点5是天主堂,红点6是西堡,红点7是卡窑村(也称卡夭村)。红点6的西堡,史书中未见,但是队友拍到了西堡的夯土堡墙,也许是后来东城居民增多,分出西堡居住,这里是卡窑村的属地。由于时间不多,没有向老乡详细了解。
对于顺圣川东城,《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北直九>载:“顺圣川东城   镇(指宣镇)西南百四十里,西南至山西蔚州九十里。旧《志》:东南至奉圣州二百八十里。唐末为安塞军地。五代时为永兴县地。辽析置顺圣县,属奉圣州。寻(不久)改属弘州。金因之。元属宣德府。明初废。天顺四年,修筑为戍守处。嘉靖四十三年、万历四年,皆增修。今城周四里有奇。南临大川,北枕崇冈,原壤辽阔,元时牧场也。今以马房名堡者,十余所,号为顺圣马房川。《边防考》:东城近为西城犄角,远为紫荆藩篱。东有水峪,西有牛房,皆为极冲。嘉靖中,北人入犯。城东南有千家堡,受祸最酷。《志》云:东城相近又有丁宁鳌鱼等口。嘉靖中,余子俊以丁宁、鳌鱼、水峪为东城三隘。是也。”这里对于顺圣县的历史描述与《辽史》记载有不同,其余大致与《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同,不再解释。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玉皇阁省级文保单位,坐落在顺圣东城北街,是阳原县保存最好的古建之一。赵可化《东城建玉皇阁记》载:该阁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清咸丰七年(1857)正月十五,道士烧香不慎失火,三层殿阁尽毁,铜铸玉皇大帝的一条腿也被熔化,后用泥浆补上。后由当时的住持道人张元喜化缘,集资修复。同治八年(1869)重建。1984年、2004年进行修缮。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北券门门额,双钩阴刻隶书“昌盛”二字,匾额右上角似乎有方框,不知有何字迹。
东城玉皇阁由砖石台基和殿阁组成,高达20余米,台基为矩形,底部长19.5米、宽16米、高7米,占地312平方米。底层用条石地基,清水砖墙包砌到顶,整体呈倒置的斗,一坡到顶,远观形似城楼。券门南北直通,高4.5米,宽3.5米,长16米。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东侧开登楼门,进门后右面墙上有石匾“太平”二字。
据载:城台上有一通断后重新粘接的重修石碑,碑高1.5米,碑头雕二龙戏珠,中间镌刻有南极仙翁,两边镌刻八洞神仙,碑上铭刻''重修玉皇阁碑记''。铭文:“盖闻上古之世,尤旧者易,创新者难。创新而舍旧以图新尚易,尤旧而鼎新以任旧则尤难。此故理之常也……。”落款为:“大清咸丰庚申年(咸丰十年1860)岁次孟冬月(农历十月)谷旦(吉日)。”从历史记载看清咸丰七年(1857)正月十五不慎失火,咸丰十年重修是对的。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这是玉皇阁的南面。主殿为三层歇山顶阁楼式建筑,三层檐下均有双昂五踩斗栱,楼高约13米。旧时的玉皇阁,第一层为三官大殿,第二层为西王母大殿,第三层为玄穹高上帝玉皇大天尊大殿。由于登楼的门锁着,我们没能上去看看,不知铜铸玉皇大帝是否还在。从其高大的建筑和斗栱的应用,有人认为是州府级的规制。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南门门匾,单线阴刻楷书“永安”二字,看着刻痕颇新,估计是新修凿了。可以看到南北两块匾的字体不一样,刻法不一样,不知是否原来如此,还是哪个是后补刻的。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玉皇阁前面立着河北省文保碑,上刻“阳原玉皇阁”。
关于顺圣川东城,明吏部尚书杨巍作《经顺圣川》诗一首:
“野旷行人断,风高戍鼓鸣。
青山邻绝漠,白日闭孤城。
戎马千年地,江湖万里情。
不堪征战后,极目一沾缨。”
杨巍(1516~1608),嘉靖三十八年在宣府任分守布政司参议,四十二年任宣化巡抚,在宣府,他以守为战,竭力巩固京师的西北边防,这是他经顺圣川时写下的诗句。诗中的孤城就是今天的阳原东城镇,一座为了养马而建立的城堡。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这是玉皇阁西南面,可以看到下面的门洞是直通南北的,这个玉皇阁还是十分宏伟华丽的。玉皇阁上悬匾额四方,北面是:“云霞呈秀”、“天开文运”。南面是“得一以清”、“紫气东来”。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台基上面四周为女儿墙,高1.3米,南面的女儿墙正中开一拱形的栅栏门,上书“南天门”。这种不能通行的门我以前在西古堡见过,一直不明白这个门有什么用处,现在是恍然大悟,原来是南天门。
百度载:天庭一共有东、西、南、北四大天门。此门向南,所以称“南天门”,也是天庭的正门入口,直通玉皇大帝的灵霄宝殿。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钟鼓楼为四角攒尖顶两层亭阁式建筑,精工修建,全部黄琉璃瓦覆顶,壮观。
据倪谦的《顺圣川新城记》载:“顺圣川东城每面一里,高三丈二,基广二丈五,巅宽一丈八,城隍深一丈,广三丈五。城门三:南曰永顺,东曰锦云,西曰保顺。万历四年(1576)甃砖,规模甚善。本为明代重镇,后久失修。”这里说到三座城门的名称。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我们看完玉皇阁后,准备先去看西边的天主堂,回来再看东堡墙和南门遗址,因为我们的车停在玉皇阁这。这是东城镇里的民居,还是很简陋的。
关于倪谦,百度载:倪谦(1415~1479),天顺三年,主持顺天府(今北京)乡试,由于他秉公行事,没有录取大臣子,被诬告而遭流放。有学者考证:倪谦谪戍时间是天顺四年五月初五,结束时间是天顺八年春,共为4年,很多文章说是7~8年,那不准确。《明实录》载:“己卯,主考顺天府乡试,举子有不中者,掇拾谦阴事,付行事校尉发之,谪戍开平。”这里的谪戍开平,指开平卫,治所位于内蒙古多伦县附近的上都城,为塞外苦寒之地。后谪居上谷(宣府),所以才有可能写出《顺圣川新城记》。天顺八年(1464)他离开宣府回到故乡应天府(南京)。成化初(1465)明宪宗即位后,倪官复原职,成化中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有人说是明礼部尚书倪谦督造东城,那是瞎说。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这是镇子里的居民小院,朴实无华。
据载:东城建城前,那里已有朝阳古寺和罗汉庙。朝阳古寺又名蒙古召,系辽时蒙古人所建。古寺墙上曾有清人王凤祥的七绝诗:“代远年湮不可稽,自古上载古城池;此地集名朝阳县,遗留古庙是根基。”据东城石碑所载,东城修建时,监造官划出城廓、清好城基,一列人手倒手地把旧城城砖运到新城。据说当时有两个监工官吏,一个负责西北两面,这边地基平整坚硬,省工易筑;另一个负责东南两面,地形复杂,难筑费工。而竣工后,东南面城墙坚固,西北面质量较差。可不知何故,负责东南面监工的官员却受到谪贬。这些都是故事。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这是东城镇的东西大街——新农街路边村民晾晒的杏干。
《张家口厚重的古城堡》载:顺圣川东城三门均有瓮城。三门之洞及瓮城之洞,为六窟,加上玉皇阁台的下道,观音阁台的下道,南城墙的出水道,统称九窟。东城没设北门,正北城墙上建有真武庙。玉皇阁(在真武庙南150米处)台下的门洞充当北门,称“永安门”。城外建有东、西、南三个城关(城关,指在城外,靠城门的一片地区建防御和居住区)。城内建有东西南北十字大街,街口搭有东、西牌楼,南街城门处建有穿心戏楼。西街多为百货、饭馆、当铺,最西头是煤炭市场。南街为牲畜市场。东街为米粮市场。北街为樵柴市场。每逢农历三、六、九集日,车水马龙,相当繁华。东城的庵观寺院遍布全城,后来又陆续建起文庙和东川书院。另外,东城的城隍庙规模高大,是州府城隍庙的规制。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镇子里的居民院。
元朝,张家口地区就设置了很多驿站,计有土木驿、雷家站、鸡鸣驿、宣德驿、德胜堡站、宣平驿、顺圣驿、头百户驿、深井堡驿、东城驿、西城驿等等,顺圣川东城也是明、清两代的驿站,官吏出巡过往都要在此休息,可见当时的繁盛。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我们顺着东城镇的东西大街——新农街往西走,出了镇子,老远就能看到天主堂的三个塔尖。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主要宗派之一,自明朝就沿用“天主教”这个名称。阳原县东城镇的天主堂坐落于东城镇西面旧109国道附近。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这是教堂的近照,由于锁着门,我们无法进去拍全景。据当地老人说,这个教堂原来就是这样,只不过近年重新粉刷过,但建于何时无人知晓。据《中国老教堂列表》载,此教堂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但是没有其他更多的资料,教堂后面有两块石碑,但是反扣着,无法观看。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这是教堂中间塔楼下的圣龛,塑了一个举着十字架的神父像。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这是靠着墙根的一个石构建,正中雕着图案花纹,背后有一个半圆形凹槽,不知何用。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这是教堂的侧面。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教堂的后面有一些老库房,左面这个老房上面还开着气窗。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这是在教堂后墙下放置的石碑,这是碑的背面,依稀排满了人名,是功德碑,正面应该是记述历史的文字,可惜扣着看不到。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旁边还有一块碑,可能也是反扣了,也是什么都看不到。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这是队友用无人机拍的教堂俯瞰图,可以看到屋顶还是老式的板瓦覆盖。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这是教堂旁边的老汽车站,上面写着“东城汽车站”,应该是长途车的,在旧109国道旁边。
我们看完天主堂,就去看东堡墙,结果领队叫我们的大巴车开到天主堂这里接大家,所以我们看完后还要返回这里,溜了我们一大圈,没能看到南堡门遗址。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这是路边的白衣庵,不大的小庙,还是琉璃瓦顶,可惜锁着门。
关于顺圣川西城简单介绍一下:汉时,为代郡阳原县地。北魏时,置长宁县。北齐时置齐德、长宁二郡。唐代开元中置横野军。辽统和年间(983~1012),于西京道大同府置弘州(治今西城南关),辖顺圣(治今旧东城)、永宁(治今西城南关)二县。金代属西京路,仍置弘州,辖顺圣、襄阴(原永宁,大定七年(1167)改)二县。元代属中书省大同路弘州襄阴县。 明代为京师宣府镇(治今宣化)左卫地,洪武年间城废。天顺四年(1460)武强伯杨能奏请重筑顺圣川西城,同时新建东城。成化二十年(1484)置分守参将于西城。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顺圣川西城改置西宁县,以东城并入,属宣化府(清乾隆后,为避乾隆名“弘历”讳,改称宏州)。 民国时属直隶口北道(治今宣化),民国二年(1913年),为避免与甘肃的西宁府重名而改为阳原县至今。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我们一路问老乡,来到了新农街东侧的安胜路东一巷,在巷子里往北走不远,就看到了残存的额东堡墙,有一个高大的马面残墩。由于还要返回西面的天主堂有很长的路,所以在这里没有停留太久。
我对“顺圣”一词颇感疑惑,这不像是地名。我查了一些资料,认为“顺圣”一词为中国古代皇家谥号用词。“圣”: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虚己从谏曰圣……。“顺”:慈和遍服曰顺;慈仁和民曰顺;柔质慈惠曰顺;……。“顺圣”的谥号多用于女性,估计意为和顺和高尚睿智的人。唐中宗李显妻赵氏(?~675),追封为和思皇后,唐玄宗时期,加谥顺圣。徐贤妃(约883~926)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妃子,册封为顺圣太后。元代济宁忠武王按陈之女察必,生裕宗。中统初(1260)立为皇后,至元三十一年(1294),追谥昭睿顺圣皇后。所以这个顺圣之名,不知是否与哪个皇后有关,有志者可考证一番。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这是网友2015年拍的东城墙外面,远处有个巨大的马面,前面的凹地据说是护城河遗址。
顺圣川历史上是极好的养马牧场,《明文宗实录》记载:“保安州、顺圣川等处草场,自顺圣川至桑乾河广百三十余里。”《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也说:“本城(顺圣川东城)故胜国(前朝,指辽金元)牧场。川壤辽阔,阙土红润。”明万历二十年《西宁(今原阳县)县志》载:“桑乾河隶县境凡百里,东北至宣化之打鱼湾出界,县南北诸水悉汇之,习称顺圣川。”明代这里也是著名的养马牧场。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这是网友2015年拍的顺圣川东城的东北角。
据梁向东《为了养马而建的阳原东城》一文载:马匹在古代属于战略物资,明代的马政有严格的管理。允许牧养马匹的有:内厩,即御马监太监养马。官牧,即朝廷太仆寺、苑马寺及各军卫养马。民牧,即非临边地区百姓养马。官牧使用军人,马匹供给边镇,民牧称马户,马匹供给京军。边卫、营堡、府州县所需军马,则苑马寺卿统一负责。内地民间不允许马匹交易,走私番马以“通敌”论罪,私卖战马者发配。成化、弘治年庄田日增,草场日削,军民皆困于孳养,马政日渐衰败。嘉靖四十一年开捐马授官例,马政彻底消亡。
永乐十七年三月,驻开平卫备御的都督佥事吴成和兵部尚书赵羾建议:顺圣川广袤130余里,四面群山环绕,水草便利,可牧马万匹,宜令军士于此牧养。永乐皇帝下旨:行太仆寺派1名少卿(正四品)负责牧场事务,太仆寺先给马千匹,怀来卫派军士百人放牧,命都督张安和兵部尚书赵羾提督此事。到十九年正月,调怀来卫、蓟州卫、宣府等卫12000匹马来此春牧秋返。实行了2年后,顺圣川牧场改为饲养种马进行繁殖。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返回途中,在新农街路口拍了一张玉皇阁。
宣德年后,派御马监内官撒英奴和太仆寺派少卿共同管理牧场,由于马匹数量剧增,军卒工作繁剧,出现因马死赔偿而发生逃亡现象。皇帝下令:“凡顺圣川等处地临边境军士养孳牧马者,马死免偿。”以稳定军心。
宣德二年春正月,在顺圣川打鱼湾以西设置马坊九所,现在还有地名存在。《明史·兵志》规定“一人牧马十匹,五十人设圉长一名。”一所马坊大约有一名圉长管理,养马五百匹,九所就是四千五百匹。为了管理牧马,烽火墩也成了瞭马墩。到了正统年,为大明马政的巅峰期,“马大蕃息,以色别而名之,其毛色25等、360种。”可以看到马多了以后,细分毛色就如此之繁,实为罕见。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发生后,军队溃散、民众离乡,顺圣川荡然一空,大明朝苦心经营30年的牧场毁于一旦。此后虽然朝廷几度想恢复,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顺圣川东城(阳原县东城镇)
我们回到天主堂,顺手拍了一下天主堂旁边的路牌,这里标注着“卡窑村”,但也有称“卡夭村”的。这一带的地名都很混乱,估计有一次简化过程,例如,聚落城改称聚乐堡,又改成巨乐村。卡窑村改成卡夭村,真是要命了。
网上载:卡窑(夭)村地处东城镇西北,与镇政府所在地东城旧村毗邻,该村由庞家湾、天主堂、下卡夭、上卡夭四个单位组成。百度载:“卡夭村地处东城镇西北,……其中信教群众110户,252人,是省重点宗教聚居村之一。”
由于东城镇挺大,我们马不停蹄转了1个多小时,赶快上车去下一个景点。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