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聚落城(聚乐堡村)

(2021-08-07 08:58:55)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2021年7月10号通过北京的户外平台,我参加了两天的游长城古堡活动。我们一车将近40人,到河北和山西一带,一共看了9个军事古堡。(本文作者李辛海)
聚落城(聚乐堡村)
7月10日一早我们就从北京出发,上午来到聚乐堡村,一个限高杆把我们大巴车拦在村外,我们只能下车往村里走去。
这个聚乐堡村有好多名字,古时叫聚落城,现在有叫聚乐堡村的,有叫聚乐村的,有叫巨乐村的。百度地图叫聚乐堡村,但是也有巨乐枢纽,巨乐派出所,还有聚落线公路等等,真乱。不过这里的乡政府叫“聚乐乡”,网上多称聚乐村,但我认为还是以聚乐堡村来称呼更准确一些,因为这个村子是驻在一个古堡里。
聚落城(聚乐堡村)
我们是从南往北进的村,在村边看到了南堡墙,于是我们顺着南堡墙往西走。这里可以看到夯土堡墙和下面的护城壕,护城壕用碎石垒砌。发大水的时候,水漫出河道,在堡墙的底部,淘出一条深深的沟槽。
聚乐堡村是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聚乐乡下辖的行政村,位于大同市东约30公里,1961年建聚乐堡公社,1984年设聚乐乡,驻地聚乐堡村。
聚落城(聚乐堡村)
在一处堡墙的豁口拍了一下堡墙的断面,右面是堡子里面的民居,左面是护城壕,我们顺着它往西走。
明代的军事古堡聚落城如何变为巨乐村,或聚乐堡村的,还没有这方面的具体信息。百度载:“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汉书·沟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
聚落城(聚乐堡村)这是《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关于聚落城的论述:“本城创于弘治十三年(1500),隆庆六年(1572)砖包,周三里三分,高三丈七尺。设守备一员,并大同后卫中左所守备,所领见在官军七百三十七员名,马骡一百九十匹头,分管火路墩九座。本城为大同左辅,与高山城称两翼,且在云中、云东肩摩毂击,聚落适当,其中险巇见于西北,坦夷见于东南,固屯伏夹应之所也,虏一过此,方轨连营,垂涎四掠不难矣。故缮城设备,此为尤急,且当四达之衢,尊官大吏,往来若织,而豪奴悍卒,鼓煽其间,应酬稍不如意,喝谴立见。以此守备官有愿投牒而去者,故凡有监临之责者,均当体恤禁约,为边氓造福可也。”
本文后面一段大意是:聚落城是护卫大同镇的左翼城堡,和高山城一起成为大同镇的两翼。是云中(大同)到云东(大同东)的交通要道,这个聚落点的位置正当其中。地形是西北险地,东南平坦,是屯伏夹应之地。北虏一到此地就能战车并行(形容地形平坦开阔),四处抢掠。所以在这里建城设防,是当务之急。而且这里是交通要道,各种官吏络绎不绝,手下的人趾高气昂,接待稍不如意就大肆呵斥,此处的守备官都想投诉而去。所以凡有来此巡视的官员,都应该体恤当地,管束官员,为边民造福。这里阐明了聚落城的位置重要,和要解决的问题。
聚落城(聚乐堡村)
在一处堡墙上有一个方形的凹槽,我估计这里曾经有石碑,应该是聚落城的鼎建碑,很可惜现已无存,只留下这个印迹令人无限遐想。
从上文“聚落适当”一句中可以看到,这个聚落城最早就是一个村落,没有名字,人们就叫它“聚落”,因为位置重要,才建城设防,由于城堡比较大,所以叫聚落城。
聚落城(聚乐堡村)走到南堡墙的尽头,再拍一下护城壕,两侧有碎石垒砌的河堤。
《三云筹俎考》载:“聚落城    弘治十三年创,隆庆六年砖包。本城为大同左辅,与高山城称两翼,且在云中、云东之介。西北崄巇,东南夷坦,固屯伏夹应之所也。虏必过此,始能方轨连营,恣意肆掠。今缮城设备,保障亦足资矣,但当四达之衢,肩摩毂举,答应(应酬)烦困十倍他城,以此守备官有愿投牒而去者,禁约体恤,此为尤急也。”这里说到聚落这个地方,建城设防没有问题,但是对于来往官员要禁约,以减少当地的应酬,是当务之急。
聚落城(聚乐堡村)
聚乐堡村盛产哈密杏,有“哈蜜杏之乡”的美称,每年这个时候都办采摘节,这是在村西刚刚新建的售货亭,鲜艳的色彩令人愉悦。
关于聚落城初建时间有更早的说法,《大清一统志·大同府》载: “聚落堡在大同县(治今大同市) 东六十里。……明天顺三年筑堡,城周三里。”这里说到聚落城建于1459年,早于明代古籍《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记载的弘治十三年(1490),不知孰真孰假。《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对于此堡用了“创于”二字,说明此前没有故堡存在,而对于许家庄堡用了“本庄故民堡”的说法,所以聚落在天顺三年筑的是个民堡、土堡的可能性都不存在了。
聚落城(聚乐堡村)
在堡墙西南角外不远,这里是聚乐乡的乡政府所在地。
百度载:聚乐堡(聚落城)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弘治十三年(1490年)扩建北半城,辟为仓场。堡周长1590米,面积约0.16平方公里,堡墙高10米多,墙外包砖。堡设东西两门,东为镇安门,西为怀远门。从规模上看,堡墙周长三里三分的聚乐堡是大同府界内最大的堡城之一,至今,堡子里的村民还称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叫“聚乐城”。
我对百度所说“弘治十三年(1490年)扩建北半城,辟为仓场。”不敢苟同。明代古籍记载不可能把“创于”这个词用在扩建的城堡上。其二,扩建整个北半城不妥,因为仓场的城门洞偏于西北,从航拍图上看,仓场只占了整个城堡的西北角,这样城门洞就正好在仓场的南墙正中间(参看后面的航拍图),符合古人的建筑思想。
聚落城(聚乐堡村)
这是西堡墙的豁口,这里应该是西堡门,这个豁口旁边就是乡政府大楼。
聚落城属大同镇分巡冀北道不属路所辖,大同镇72城堡之一。《三云筹俎考》载:“不属路所辖七城堡(包括聚落城),无设参将,其兵马隶总戎节制,以粮草属中路通判综理,故亦名中路焉。”这里说不属路所辖七城堡,不设参将(只设守备),军队属大同镇总兵节制,粮草由大同左卫道中路统一管理。由于聚落城面积大,在城中西北角单独划出一座小城,用作大同镇中路的粮草仓储基地。
聚落城(聚乐堡村)
我们进了堡子往东走,这是堡子里的民居。
《三云筹俎考》又载:“中路之冲,惟聚落、许家庄,盖虏至二城,则兵已过险,不西犯浑源,则东犯蔚罗(蔚州)。广灵、灵丘、广昌之间悉戒严矣,是镇边诸堡屏蔽浑、蔚二州者也。”从中可以看出,聚落城与许家庄堡守卫着大同镇中路的冲口,过了这个冲口就会威胁到浑源和蔚州,同时也影响到大同长城防卫体系中、腹里地区的广灵、灵丘、广昌(涞源)等处。这里强调了聚落城和许家庄堡的关键作用。
聚落城(聚乐堡村)
我们在聚乐堡的西北部发现了一个城门洞,这是外口,上面有匾额,但是没看出字来,像是用水泥抹平了。城门洞的包砖还都在,实属不易。城门里面有一道院墙,那里就是古时的粮草仓场,一个铁栅栏门锁着,我们只能在外面看看。
聚落城(聚乐堡村)
这是城门洞的里口,可以看到巨大的门闪,城门的门枢梁还在,可以想象城门应该十分高大。门墩底部有四层条石为基,门洞砖拱为三伏三券。从这个城门洞的里外口看,是向聚乐堡内开的。这个城门洞就是粮草仓储小城的大门,因为这个仓储基地是由聚落城上级单位管辖,而且有很重要,所以建了一座小城加强管理和防守(参见后面的航拍图)。
聚落城(聚乐堡村)
城门洞里面有一道围墙,一个铁栅栏门封着一个院子,我从栅栏空隙拍了一张院内的景象,可以看到远处有一道夯土墙,那里应该是聚落城的北堡墙。这个院子是聚落城西北角的一座堡中堡,用于存放粮草,是大同镇一处重要的粮草仓储基地。由于这个仓储基地属于大同镇,估计是由大同镇的军队把守,十分重要,所以单独为它建了一个城门加强管理和守卫。
聚落城(聚乐堡村)
这是我们队友拍的聚乐堡俯瞰图(上北下南),我把城墙的位置大概标了一下,可以看到聚乐堡里的西北角有个堡中堡,那里就是大同镇重要的粮草仓库。城堡里标了三个红圆点,左右两个是东西堡门,中间有一条贯通东西的大街。堡中堡南墙有个红圆点,那里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向堡内开的城门,也是北面那个粮草仓库开向大堡的城门。城堡内还标了两个绿色三角,上面的绿三角是城隍庙,下面的是戏楼,两者相对,中间有一条小街连通。城堡外左面(西面)有两个红点,左边的是永宁观,右面靠近西堡门的就是聚乐乡政府大楼。
聚落城(聚乐堡村)
这是《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聚落城的地图,可以看到聚落城开东西两门,四角有角楼。但是城里的堡中堡省略了。据说,东门门匾为“镇安”,西门门匾为“怀远”。
聚落城建在交通要道上,从大同镇城到聚落城之间,每隔十里路有军铺相连,如今“二十里铺”“三十里铺”“四十里铺”“五十里铺”等村庄仍然存在,有些还保存有完整的小堡。
聚落城(聚乐堡村)
看完粮草基地的小堡门,我们往东走,看到了这的城隍庙,据说是村里一位名叫高玉梅的老人家,用了几年工夫,率众发愿重修了这个城隍庙。
聚落城(聚乐堡村)
这是城隍庙的大门,两边有旗杆,夹杆石和基台,门口有两尊石狮子。
聚落城(聚乐堡村)
看这个狮子像是老物,简约古朴。
聚落城(聚乐堡村)
城隍庙里的庭院。
聚落城(聚乐堡村)
这里有一块石碑:“重建城煌庙碑记”,内容大致是:聚乐堡村城隍庙约初建于北魏时,此后屡遭破坏重修,直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再历烽烬,庙宇化为灰埃,殿堂变为瓦砾,唯一见证只有原址出土单只石狮,守望着破旧不堪的老戏台。2004年春节有本村郭安邦、高玉梅二善人发愿捐资建庙,于2006年农历五月十一大吉之日竣工。……大修并彩绘了老戏楼……。由此看来聚乐堡村建村很早,北魏时期就有一定规模了,所以明代修城堡时修了一个大堡,当地人谓之“城”。聚落城(聚乐堡村)正殿匾额上写着:“清尊不莫”,不知何意。我的理解是:道德天尊三清是道教的三位最高神,“清尊”就指的是这三位。“不莫”大概是无所不能的意思。
聚落城(聚乐堡村)
城隍庙前廊两侧墙上分别画着白无常和黑无常。
百度载:白无常也称白色无常鬼,原名叫:“谢必安”,武器是哭丧棒,属阳。白无常笑颜常开,头戴一顶长尖帽,上有“一见生财”四字。白、黑无常鬼在城隍麾下地位仅次于文武判官,枷爷,锁爷,故又得名“七爷“、”八爷”。这个白无常手里拿着伞,是有个救黑无常的故事,挺啰嗦,各位可以上网查。
聚落城(聚乐堡村)
这是城隍庙大殿前廊另一侧的黑无常壁画。
黑无常名叫“范无咎(无救)”,又称“薛老怪”等,武器是链子绳索,属阴。黑无常一脸凶相,长帽上有“天下太平”四字。黑、白无常为地府的十大阴帅之一,阎罗王的两大左右手,专门捉拿恶鬼的神。
聚落城(聚乐堡村)
正殿前面有一个莲瓣纹石灯盏,这是放长明灯的器具,像是老物。长明灯象征佛法如灯,点亮众生光明,破解世间冥暗,以灯来象征佛法的无穷智慧和法力。上面的缺口铁锅是防风用的。
聚落城(聚乐堡村)
城隍庙前面有一条街直通戏楼,这是村民用明代城砖垒砌的院墙,像城墙一样。
据说,清末光绪年间慈禧太后西逃时,曾经驻跸聚落城。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初七日(1900年8月31日)两宫銮驾抵达阳高县。农历八月初八下午,路经聚乐堡,借宿村东路北的王家四合院。第二天一早,慈禧不敢久留,立即启程,于当天午后到达大同城。
聚落城(聚乐堡村)
这是网上的慈禧太后西逃时,驻跸聚落城王家四合院的照片,不知真假,不过院子还是很不错的。
聚落城(聚乐堡村)
这是城隍庙正对着的老戏楼,它是在2004年由村里的两位老人发起重修的(见城隍庙重修碑)。
聚落城(聚乐堡村)
戏楼里的景象。
聚落城(聚乐堡村)
在戏楼舞台的前缘也有石槛,还雕了小狮子和绣球,十分精致,这在山西这一带比较流行,西安堡的戏楼舞台前面也有石槛,估计是给演员提醒而设。
聚落城(聚乐堡村)
这是老戏楼的山墙,下面有条石墙基,看样子没动过,卷棚顶,高垂脊,漂亮。
聚落城(聚乐堡村)
我们看完老戏楼,向老乡打听是否还有老物,老乡说西门外有个永宁观,于是我们又出了西门,不远,找到了永宁观。这是永宁观的山门和钟鼓楼,规模挺大。
聚落城(聚乐堡村)
这是永宁观大殿,前面还有月台,由于它是新建的,所以就不多介绍了。据观内的“新建永宁关记”所载,此观于2008年农历二月初八破土,于2010年农历六月初一竣工,原址曾有正房五间,估计是民居。
聚落城(聚乐堡村)
看完永宁观又回到聚乐堡村的东西中心大街,我们的车停在堡子东门,所以我们从西门顺着大街往东门走。
抗战时期,聚落城曾经打了一仗。1937年夏末,中国第二战区准备“大同战役”,主力在大同附近集结,准备在聚乐堡一带与日本侵略军决战。然而日军自9月5日开始向西进攻,至24日,仅20天,便占领了天镇、阳高、大同、集宁等大片地区。其中坚守在聚乐堡的第19军段树华旅与日军激战两天后失守,伤亡竟达3000人,可见战斗之惨烈。
聚落城(聚乐堡村)
这是新修的民居,虽然材料是新的,但是样式还是老的,高高的正脊上装饰着花砖和吉祥字砖,垂脊上还有烧炕的烟囱。
解放战争时期,聚落堡曾作为晋绥军区、晋察冀军区大同战役前线指挥部的驻地。1946年7月31日,聂荣臻向晋察冀所属部队下达了关于大同外围作战的命令,大同战役正式展开。8月2日,聂荣臻从张家口来到山西阳高县城,主持召开了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联席会议,同时组成大同战役前线指挥部,方便统一指挥。张宗逊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委,杨成武任副司令员,驻大同县聚乐村。
聚落城(聚乐堡村)
这是大街一侧的老供销社遗址,门脸都关了,现在都是私人的超市了。
聚落城(聚乐堡村)
这是东门的门墩遗址,非常厚实,将近10米,可以想象当初的城门楼是多么雄伟壮观。
聚落城(聚乐堡村)
我们在东门外面等人、休息,在拍一张东西大街的景象,左面是东城门墩的遗址。
我们大约转了1个小时,就上车赶往下一个古堡。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