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镇口堡(水磨口村)

(2021-07-18 20:40:43)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2021年7月10号通过北京的户外平台,我参加了两天的游长城古堡活动。我们一车将近40人,到河北到山西一带,一共看了9个军事古堡。
镇口堡(水磨口村)11日中午我们来到了水磨口村,古称砖磨口、镇口堡。这时正值三伏天,晴晒闷热,汗流不断,但是仍挡不住队员们的好奇心,由于时间紧,大家都是匆匆而行。我们进村的方向是从南往北走,没看到有南堡墙和堡门。
水磨口村位于天镇县城北西约12公里,东临榆林口村,属大同市天镇县谷前堡镇所辖,2016年12月9日,水磨口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国家补助300万用于保护改造。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是天镇一带的长城位置图,我在图上标了5个红点,都是我们这次造访的古代军事古堡,右边第1个是永嘉堡,右边第2是瓦窑口堡,中间的就是白羊口(镇宁堡),左边第2个就是水磨口(镇口堡),左边第1个是镇门堡。
镇口堡(水磨口村)
村子里的老屋保留的比较多,除了屋顶,大多都是砖、石、木、土坯的传统建材。
水磨口,亦名砖磨口。据明正德《大同府志》记载,明初置障城,“南北五十步,墙高二丈五尺”。后设水磨口墩,有7~10人驻守。属天成卫。明嘉靖二十五年筑土堡名为“镇口堡”,属山西行都使司大同镇阳和道东路的七堡二城之一。为防止北虏入侵,仅开南门,称“迎恩门”。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是《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关于镇口堡的图文,载:“本堡设自嘉靖二十五年,隆庆六年砖包,高三丈五尺,周一里三分零。设操守官一员,所领见在旗军三百一十一名,马一十六匹,分边沿长一十三里三分,边墩二十一座,火路墩一座,内榆林、水磨等口俱极冲,通大虏。边外干沙沟等处酋首老塞哑失户等部落驻牧。嘉靖间零贼从此入寇,攻掠天城(今天镇)等处,势甚猖獗。盖本堡边外多深沟曲涧,逼近夷穴,易于窃发。堡无井,取资边外,倘遏流,则利害与镇宁、镇门等。边外旧墙久废,遗墩尚存,虏一登临,堡之虚实毕照。议者预复旧墙,俾镇宁、镇口、镇门数堡皆可籍以守瞭,盖亦制胜之筴云。”
此文后面一段大意是:嘉靖年间零散的北虏从这入犯,抢掠天镇一带,非常猖獗。全因为本处边外地形复杂,靠近虏穴,容易暗发。堡中无井,取水于边外,如果外边遏流,则关系到镇口、镇门等处的防守。边外旧墙废了,只有墩台遗存,敌人登上后,堡里的虚实全在眼前。本文作者建议修复旧墙。使镇宁、镇口、镇门等堡都可借以守望,这也是制胜之良策。
镇口堡(水磨口村)
村中的老宅门。
《三云筹俎考》载:“镇口堡  嘉靖二十五年设,隆庆六年砖包。前险后夷,边外多深沟曲涧,逼近夷穴,易于窃发。榆林、水磨等口极冲。边外干沙沟等处,酋首老塞、亚失户等部落驻牧。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是村子中心广场旁边的影壁,据说是民国初年,晋军驻军营房门口建的照壁,上面曾画着两条龙,现已全无。
据说民国初年,水磨口村南门额上有“镇口堡”三个砖刻大字。村里的建筑有:位于村中央的五道庙1间、堡门外五道庙1处。村东南有龙王庙,其正殿龙王庙,东配马王庙,西配财神庙。正对面有面阔三间戏台一座。村北城墙根有城隍庙,另外有三官庙和老爷庙1处,北城墙上有真武庙1处,东北街有奶奶庙一处,堡门外有观音庙1处。以上庙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基本拆除。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是网友拍的以前的照壁照片,现在修的有点新。
镇口堡(水磨口村)这是村中心广场西侧的岔路口,一个建筑大门门额上塑着“水磨口分销店”的字样,估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
水磨口村,立村时间不祥。北魏时属畿内地域。唐朝属天成军地域。辽属西京大同府天成县地域。元属兴和路天成县地域。到明代成为县内较大村落之一。明成化二十一年《山西通志》载水磨口,在天成城西北四十里,堡南北58步,墙高2.5丈,当时是一个小堡子,称为障城。明正德《大同府志》载“水磨口墩”,因它北面的山口叫水磨口而得名,属天成卫。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筑堡,名“镇口堡”。清初属天镇卫后所管辖。雍正三年(1725)设天镇县,据说镇口堡与天镇讳“镇”字,所以改用了水磨口的名字,属阳高县。清乾隆《天镇县志》载水磨口,属天镇县后都,大北里管辖。民国初期属天镇一区。1953年为天镇水磨口乡管辖。1961年4月天镇阳高分县后又属天镇县谷前堡公社。1984年后属谷前堡镇至今。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是村中心广场北侧的大福庙,关了门,三个字也铲掉了,颜色也变了,好像香火不旺了。
据载:村里80岁的赵加信大爷介绍这座寺庙:以前人称三官庙,是一座四合院,其中有三官殿、龙王殿、娘娘殿等,每殿一庙。其中龙王殿中还有残存的壁画,十分精美。老人说,这是明代的庙宇,基本上没有落架大修过,依然保持着旧有的格局和面貌。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是网友以前拍的大福庙照片,看来当时这个庙还不错,还有捐刻的佛像摆在门口。
三官庙如何成了大福庙,据称,2016年青年艺术家张明宏寻根长城来到水磨口村,偶然发现龙王庙的明代壁画,造型严谨画工一流。与当地张、赵两位居士和村民合心发愿修缮,将三庙合并称为大福庙。张明宏自募资金和人员,将娘娘庙、三官庙璧画重绘,做为条件村里完整保存保护龙王庙明代古壁画。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是网友拍的重绘的三官庙壁画,够鲜艳。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是大福庙侧面照片,可以看到建筑基本上还是老的,据说还是明代的,老瓦卷棚顶。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是大福庙对面的戏台,当地人称龙王庙戏台,是为春祈秋报时酬神献戏建的,寺庙前面建戏台这是农村的习俗,这个戏台全部重修过。
春祈秋报,是古时人们春秋两季祭祀土神的活动,春耕时祈祷风调雨顺,秋季报答神功。
镇口堡(水磨口村)
在戏楼后面有一处老宅十分有特点,山墙上开有小窗。
水磨口古村落已经融入天镇边城国家沙漠公园范围内。目前边城国家沙漠公园项目已经获批,该项目属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公园东起201省道,西至天镇县界,北上平远头村,南接水磨口村,规划投资6.44亿元,预计到2020年初步形成“长城古堡”生态旅游和以“一带、二廊、三片、四区、多点”为特色的景观生态格局。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个老宅大门凹进前墙,两侧有带柱础的廊柱,建筑结构不多见。
镇口堡(水磨口村)
可以看到这个老宅的整个木料全部是大料加工而成,不像民居,很多木料都是原料使用,我认为之处老宅应该是堡内的衙署,山墙上的小窗也许是门房值更用的。
镇口堡(水磨口村)
水磨口村是天镇县的大村子,也是富有的村子,不假。看这个巷子里的院门,门额上刻“里仁为美”,说明这里的居民文化水平挺高。
里仁为美”出自《论语》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大意是: 居住要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不选择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
镇口堡(水磨口村)
山墙上的砖雕,精细繁缛。在我们看的这些堡子里,这里的文化气息和建筑水平是最高的,说明这个堡子当年也是富甲一方。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个门楼上面的匾额以前也是有字的,可惜弄平了,但是它的边框,做的还是很用心的。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个山墙上的山花和悬鱼,做的也是十分精细。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个大宅门为了让门檐伸的更远,在门廊前加了檐柱,使得挑檐很长。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是门廊侧墙上的“卍”字回纹图案砖。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是大门的门牌,“谷前堡镇,水磨口村,240”,看来这个村子住户不少,起码有几百户。
镇口堡(水磨口村)这是一个叫叶世魁的中医世家的门楼,门楼保存完好。
据当地人讲清末民国初年,叶世魁是大同、张家口一带有名的神医。门头上的题字“济世活人”,是当年叶神医给天镇县长赵为治好病后,县长赠送的。
镇口堡(水磨口村)
门头匾额上双钩阴刻行楷砖雕“济世活人”四个大字,“人”字一捺上面加三撇是人字的异体字,书法上为了平衡字体笔画。意思是济助世人,医术高明,不仅要有济世的慈悲,也要有高明的本事,是中医界用词。
上款:天镇县县长赵为?给叶世魁。下款“民国壬申浦月”。民国壬申是二十一年(1932)。蒲月是指农历五月初,来自民间门窗挂菖蒲的习俗。这块匾是抗战以前的,也算是文物了。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是村中南北大道边上的财神庙,上面贴着八方来财。也有说是五道庙,重修了前脸。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是村北堡墙根下的城隍庙,关着门。据说,1995年村里死几个青壮年人,认为是犯了神灵,就在城隍庙旧址上重建城隍庙,面阔五间,配东房二间,内塑泥像,分有老爷殿、观音殿、阎罗殿和天王殿各一间,另一间供人祭祀。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是镇口堡的北墙残墩。
镇口堡(水磨口村)
出了村往北,山坡上有文保碑,我们都去看。路边还有一个“截潜纪念碑”,这是一个水利工程。
“截潜”是截潜流工程的简称,是在河底砂卵石层内,垂直河道暗流修建截水墙,将地下水引入集水井的取水工程。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是为截潜流工程修筑的很大的一个蓄水池,都干了,估计效果不大,白干了。
镇口堡(水磨口村)
在截潜工程北面有一个长城的墩台,我们是主要是看堡子,所以没去细看,有的队友去了。
水磨口地段长城,为明嘉靖年间夯筑。现存高度6~8米,宽6米左右,每隔数百米置一墩台,高12米左右。
镇口堡(水磨口村)
在水磨口村北山坡上看水磨口东侧的长城,保存比较完好,有数个残墩。
水磨口村北的这座山,据说叫环翠山,长城沿着山的南麓向东西延伸。水磨口山谷是正沟流域,从村东侧流过,正沟俗称干溪沟,一种季节性河道。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是我在水磨口拍的水磨口长城的接片,为了能看清楚,把图竖置。中间小红圈中的墩台正在水磨口当中,在长城线以外(北面),应该是早期的水磨口墩,建在一个小山包上。由于建墩很早,加上洪水冲刷,毁得比较厉害。左面一个大红圈也是一个墩子,建在长城线上,估计是嘉靖年间修筑长城是新建的。右面可以看到比较完好的夯土长城城墙。我们只看堡子,没有时间过去细看长城,领队说以后天气凉快了,单独走边。
镇口堡(水磨口村)
在村北山坡上有文保碑: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遗址——水磨口段”。
长城线上那些叫“口”的地方,既是出入长城内外的通道,又是防御要地。水磨口的山路通向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明代为蒙古小王子部落领地。据称,明万历三十四年五月,俺答部落三千骑从此口入天城大肆抢掠。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段墙好像是北堡墙。
镇口堡(水磨口村)
北堡墙下面的村子,一片土黄色。
镇口堡(水磨口村)
这是一户门廊侧墙上的“卍”字回纹图案砖。
镇口堡(水磨口村)
废弃的老屋,当年的木活相当精致,这么多年,木材没有变形的,那时的质量真是没说的。
镇口堡(水磨口村)
看到一个像乞丐一样的老人,现在已经不多见了,抓拍一张。
现在村内的原住民多为明朝戍守长城士卒后裔,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衍繁生息,屯垦戍边。
镇口堡(水磨口村)
2017年8月8日下午雨过天晴,水磨口村正沟里发大水,泥石流汹涌而出。右面山坡上的长城是这里的标志。
我们在这里转了大约1小时,就上车赶往下个景点。晚上还要赶回北京。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瓦窑口堡
后一篇:镇门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