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瓦窑口堡

(2021-07-16 09:05:26)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2021年7月10号通过北京的户外平台,我参加了两天的游长城古堡活动。我们一车将近40人,到河北和山西一带,一共看了9个军事古堡。(本文作者李辛海)
瓦窑口堡
我们的大巴车来到瓦窑口村真不容易,一是限高杆让我们绕了不少路,一是通往村里的单行水泥路太窄,幸好没有对头车,为了让我们少走路,大巴车一直开到村前这段泄洪路边,前面就是瓦窑口村的西口(也应该是西门)。据说瓦窑口堡开有西、南两门,西门还有条石墙基可寻,我们没注意看。堡西的这条河沟,当地人称正沟。
这个瓦窑口村位于天镇县城东北部15公里处,由山西大同市天镇县逯家湾镇所辖。注意: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怀安城镇也有一个瓦窑口村,相距不远,不要搞错了。
瓦窑口堡
这是瓦窑口堡尚存的南墙,锯齿一样,断断续续,十分残破。村里已经没有古迹可寻,而且住户也不多,冷冷清清。
瓦窑口村是个峪口村庄,把着山沟的沟口处。明初这里就开始建有墩台,有歇马梁前墩、后墩、瓦窑口墩等,但是并未修筑城堡组织防御。当时已有大批官军在此驻守形成村庄,并在此安家农耕,实行军屯制。成化年间,蒙古达延汗崛起,驻牧大同近边,威胁明北疆安全。成化元年(1465),蒙古部落攻入瓦窑口,劫掠大量人马和财产。成化十九年(1483)七月到九月,达延汗大举侵犯大同、山西与宣府,《明宪宗实录》卷242载:“大同总兵官许宁等奏:‘虏酋小王子于本月十一日率三万余骑寇边,东西连营五十余里,我军仅万余。……连战二日一夜,生擒一人,斩首一十七颗。……我军亦阵亡五百八十六人,被伤一千一百一人,射死马一千七十’”损失惨重。于是在成化二十一年(1485),总督大同宣府军务兵部尚书余子俊提出:“请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两镇(宣、大两镇)”但是由于歉收和国库空虚,此事没成。
瓦窑口堡
这是我们参观山西境内5个军堡的地图,标注了5个红点,右1是永嘉堡,右2是瓦窑口堡,中间是镇宁堡(白羊口),左2是镇口堡(水磨口),左1是镇门堡。可以看到瓦窑口堡在大同镇长城的最北端,位置险要,为虏犯首当其冲之地。
此后蒙古部落频繁入犯宣、大两镇,明廷终于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至二十九年(1560),由翟鹏、詹荣、翁万达先后总督宣、大,挑修边墙千余里。其中以翁万达功绩最大,《明世宗实录》记载: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总督宣大侍郎翁万达等修筑大同东路之天城、阳和、开山口一带边墙一百三十八里,为堡七,为墩台一百五十有四;宣府西路之西阳河、洗马林、张家口堡一带边墙六十四里,为敌台十,斩崖削坡五十里”。次年又修筑“大同西、中、北,宣府中、北、东各三路”边墙“八百里。”也就是说宣、大两镇的边墙和城堡多是在嘉靖中期所建,而非成化末年。
瓦窑口堡这是《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万历三十一年1603成书 )关于瓦窑口堡的图文,载:“本堡嘉靖三十七年土筑,隆庆六年砖包,高三丈五尺,周一里零,设守备官一员,所领见在旗军四百六十八名,马一十九匹,分边沿长七里九分。边墩一十八座,火路墩八座,内东烟墩极冲,通大虏。本堡当新平孔道,称咽喉地嵎,谷间可以设伏,倘新平踈虞,此地尚能扼虏,足为天城、阳和障蔽焉。嘉靖二十三等年,虏由膳房堡入,由此堡出,款后斥候戒严,缮修完固,虏不得直驰扰我,盖一隅之藩篱也,乃桑土之谋,尤所当预图云。
瓦窑口堡
这是网友拍的瓦窑口墩,也许就是上文中所说的极冲的“内东烟墩”,这是一个圆墩,下面还有个驻兵戍守的墩院。周围地势平坦开阔,确是极冲之地。我们只是在堡内转了一下,没有时间往远处转,所以没看到。
上文中提到:瓦窑口堡是北虏进犯新平路一带的必经之处,如果新平防守有疏忽,这里还可补救,是天城(指明天成卫,今天镇县),阳和(指明阳和卫,今阳高县)的屏障。嘉靖年间北虏多次由膳房堡入犯,从此堡出,此后前军戒严,重修此堡,北虏不得直驱而入,此堡是防线一角的屏障,要勤于经营,防患未然,尤其要预先图之。
瓦窑口堡这是瓦窑口堡南堡墙的马面残墩。
据资料载:瓦窑口在明嘉靖十年(1538)开始筑堡,嘉靖三十七年(1558)重新土筑增高,隆庆六年(1572)砖包。设南、西二门,西门为永胜门,南门不详,外筑瓮城。《三云筹俎考》载:“瓦窑口堡 嘉靖三十七年设,隆庆六年砖包。北面倚山,南面平坦,适当新平孔道咽喉地,嵎谷间可以设伏。”
瓦窑口堡这是残存的南堡墙。
据资料载:瓦窑口堡后拆南城墙,向南延续一道土墙,南门改朝西开。西门瓮城内有关帝庙、龙王庙,瓮城门为跨街乐楼,门里可临时搭台唱戏。西城门上有两座庙,座东朝西为龙王庙,座西朝东为狐神庙,有5尊铁铸佛像。城墙西南角有瞭望楼。堡内形成一条东西主街、两条北街和一条南街的格局。堡内十字路口有城隍庙,配有鼓楼和乐楼,北城墙下有一个庙,东北角有火药库,十字路北街西侧有守备衙门。堡外,距南堡墙百余米有演武厅。东堡墙外有暗马堡,筑土墙,开北门。这些都是昔日辉煌,现已全无。
瓦窑口堡
这是瓦窑口堡的残存东堡墙,也是断断续续。
瓦窑口堡在清代驻军,属大同镇新平路。地域初属天镇卫后所,雍正三年立天镇县后,属天镇县后都辖域。民国初属天镇县四区。1953年立瓦窑口乡。1958年属逯家湾公社。2001年至今属逯家湾镇。
瓦窑口堡
这是东堡墙的外侧,残墙存留无多。
据村中老人讲,堡内曾开三门,西门、南门,另加南面的一个关城(也许是瓮城),开西门。该堡解放前还相对完整,1947年,国民党曾在墙上挖过工事。毁坏最为严重的时期是1957年,生产队拆砖建房,垫圈也取堡墙土,居民盖房碹窑也拆砖取土,其余毁于六十年代。
瓦窑口堡
这可能是东墙的一处马面遗存,这条水泥路直通西门,据网友考察,西墙北角还存3米残墙,残高2米,中段还有2米残墙,残高2米,西门洞只残留下面的石条。北墙基本无存。据称,村南1公里处有“镇朔”大墩遗址,我们没时间去看。
我们在这里转了大约半个小时,没啥看的,就提前上车回京,天气预报北京晚上有暴雨。我们的车开到八达岭地区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到了北土城下车,雨停了,真是额手称庆,一切顺利。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永嘉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