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镇门堡

(2021-07-21 07:23:29)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2021年7月10号通过北京的户外平台,我参加了两天的游长城古堡活动。我们一车将近40人,到河北和山西一带,一共看了9个军事古堡。(本文作者李辛海)
镇门堡
我们一早来到镇门堡,村口立了一个铁牌楼,上书:“镇门堡村”四字。
镇门堡村属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罗文皂镇所辖,离罗文皂镇西北5公里,地处晋蒙两省交界处,紧挨着长城脚下。
镇门堡
在铁牌楼旁边有个石刻,上书:“镇门古堡”四字。
镇门堡的前身叫三家营,是由三家军籍人员驻守的一个小堡子,推测是“明初置障城。”一个小而坚的戍堡。后来发展成村,这里在明清两代是重要的通商贸易之地,整个城堡西北高东南低,堡墙夯土层为土夹沙石,非常结实。每面城墙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堡内有不少保存完好的青砖黛瓦老房。
镇门堡
这是天镇一带的长城位置图,我在图上标了5个红点,都是我们这次造访的古代军事古堡,右边第1个是永嘉堡,右边第2是瓦窑口堡,中间的就是白羊口(镇宁堡),左边第2个就是水磨口(镇口堡),左边第1个是镇门堡,也是我们今天看的这个堡。
镇门堡
这是《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关于镇口堡的图文,载:“本堡设自嘉靖二十五年,隆庆六年砖包,高三丈五尺,周一里五分。原设操守,万历二十七年始改设守备。所领见在旗军五百一十二名,马四十八匹,分边沿长一十三里五分,墩二十一座,火路墩二座。内大小鹁鸽峪口极冲,通大虏,边外鹅沟等处酋首敖不艾、铁木儿等部落驻牧。嘉靖二十四年虏由小鹁鸽峪入犯,几不可支,所幸堡小而坚,去幕府为近,声援易及,故得不至于危。尚当戒备不虞,勿恃有应援而忽之。”
文中后面说:嘉靖二十四年北虏由小鹁鸽峪入犯,几乎抵抗不住了,幸好当时的堡子小而坚固,距离将帅驻地近,容易得到支援,所以不致危机。但是仍要戒备不懈,不要因为有援助而疏忽。
从文中可以知道这里在嘉靖二十四年鹁鸽峪之战以前就有旧堡,估计也是“明初置障城。”一个小而坚的戍堡,守着几个墩台。在鹁鸽峪之战后,于嘉靖二十五年又扩大增修此堡,名为“镇门堡”。万历二十七年提高了戍守官的级别,由操守改为守备。
镇门堡
这是镇门堡的古地图,可以看到城堡的右侧(东侧)有古河道,也称正大沟,是季节性河道,宽约百米,旧为一条通衢大道,可北上内蒙兴和县地界,原来设有正大关,通往边外。地图上在城堡的北面长城、古河道两边有两个关口,右边写着“大鹁鸽峪口极冲”,左面写着“小鹁鸽峪口极冲”。这个峪口古道里据说还有个“铁裹门”的关口。
镇门堡
这是镇门堡东墙残址。
百度“铁裹门”载:“一作铁里门。在今山西阳高县东北镇门堡北。《明史·翁万达传》: “寇数万骑犯大同中路,入铁裹门,故总兵官张达力战却之。”
百度“铁里门”载:“一作铁裹门。在今山西阳高县东北镇门堡北。《国榷》: 嘉靖二十四年 (1545) 八月,俺答入犯大同中路,“总督翁万达以故总兵张达将右,战铁里门”,俺答败却。
但是也有说铁裹门在雁门关处,估计是一名两地。
镇门堡城堡内的民房,后墙全部用城砖砌筑。
《三云筹俎考》载:“镇门堡   嘉靖二十五年设,隆庆六年砖包。本堡虽小而坚,大、小鹁鸽峪极冲,边外鹅沟等处,酋首敖不艾、铁木儿等部落驻牧。”
镇门堡站在堡墙上,从高处俯拍镇门堡村。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 山西六>载:“镇门堡  在守口(堡)东二十里。嘉靖二十五年筑,隆庆六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分边十三里零,内大、小鹁鸽峪极冲。边外鹅沟诸处为部酋驻牧。嘉靖二十三年,俺答犯铁里门、鹁鸽峪,宣大督臣翁万达拒却之。铁里门盖在天城卫南。又二十四年,寇由小鹁鸽峪突犯,幸声援易及,得以无患。然中无井泉,与镇口、镇宁等堡,俱取资边外。敌若绝流窒源,则坐困之道也。”
镇门堡左面是西堡墙。
《读史方舆纪要》中讲到:镇门堡这里于嘉靖二十三年虏犯铁里门、鹁鸽峪。嘉靖二十四年虏犯小鹁鸽峪,连续两年发生两次战事,所以在嘉靖二十五年增修并命名了镇门堡,这个“镇门”就指的是铁里(裹)门。文中提到“铁里门盖在天城卫南。”这里作者认为大概铁里门在天城卫以南,指的是雁门关处的铁里门。但是那里属于腹里,不是边塞,不会与鹁鸽峪联系在一起,所以镇门堡这里有一个铁里(裹)门,雁门关处有一个铁里(裹)门。从百度所载的古籍中看,只有镇门堡一处的铁裹门。
镇门堡
我们穿过村子,来到村北面的山坡上,这里紧挨着长城,有个文保碑和一个已经损毁的、带有墩堡的墩台。
《读史方舆纪要》中还讲到:镇门堡内无井泉,与镇口、镇宁的堡一样需要到边外取水,敌人如果断流,诸堡就将受困。
镇门堡
这里有陕西省文保碑,明长城遗址——镇门口段。后面就是长城。
关于镇门堡鹁鸽峪之战,《北元史》中有载:“嘉靖二十三年(1544)……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翁万达代翟鹏总督宣大、保定军务。……寇数万骑犯大同中路,入铁裹门,故总兵官张达力战却之。”嘉靖二十四年“又犯鹁鸽谷,参将张凤、诸生王邦直等战死。翁万达与总兵官周尚文备阳和,而遣骑四出邀击,颇有斩获。寇登山,见官军大集,乃引去。事闻,赐敕奖赉。”
镇门堡前面是镇门堡北面的墩台,大墩已经不高了,墩堡女墙还是挺完整,上去看看。
关于嘉靖二十四年的鹁鸽峪之战网上有详述:
嘉靖二十四年八月,俺答十万骑兵大举进犯阳和,危逼铁裹门关口。宣大总督翁万达兵分二路抵抗,以张达、尹秉衡统领左军500人驰援铁裹门,以张凤、王邦直、成谐统领右军500人驰援鹁鸽峪。出兵前,翁万达再三叮嘱将士:“守住二关,虏不足虑。”左右两军连夜急驰,很快到达位置。
第一天,张达、尹秉衡率部刚刚赶到铁裹门,敌军骑兵就蜂拥而来发起进攻,双方激战一天,战场上血肉狼籍,尸横遍野,天黑后之后,敌兵趁夜色仓慌撤离。
第二天,俺答骑兵避开铁裹门,攻打鹁鸽峪。张凤、王邦直、成谐率部与敌军激战,连续将敌人击退。成谐担心敌军绕路断守军汲道(取水的通道),请求率部出击,张凤担心中伏,不准出击。料想不到,武生出身的成谐自恃武艺超群,便跃马擅自出击。王邦直担心成谐遭遇不测,紧随其后,守关的明军士气大振,弃关而出,杀向敌军。果然,敌人伏兵四起,蜂拥而至,将明军团团围住。张凤、王邦直见势危急,结方阵拒敌。敌人纵马冲锋,王邦直连发七箭,连毙七敌,紧接着,又一箭射杀了一名敌军头目,胆怯的敌骑调头欲退。有一敌骑头目愤怒道:“明军不过数百,我以数万退,有何脸对祖?”他率先纵马攻击,敌军士气复振,卷土重来。激战中,参将张凤不幸阵亡,王邦直肩负起指挥重任。部下劝王邦直突围,王邦直说:“张凤已死,我有何脸归!誓以一腔血,报效国家。”战斗进行的非常残酷,敌骑兵采取车轮战术,昼夜攻击,明军伤亡过半,弹尽粮绝。天亮之后,敌军将马匹连接在一起,驱马并进,人随其后。明军被重重围困,王邦直丢弃大刀,手挥铁锏,四面博杀,杀毙敌骑数十人。一个敌人从马腹下匍匐偷袭,用手抱住王邦直双膝,王邦直身疲力竭,动不了身子,但不愿被俘,拔刀自刎。敌人恨他杀人太多,蜂拥而上,乱刀剁尸。有人仍不解恨,又将他剖腹塞入碎石。战后。敌兵举起王邦直的大刀,人人发出赞叹,并以此作为神刀,饭前必先祭刀,军中呼曰:大刀哪颜云!
鹁鸽峪失守的消息传来之后,总督翁万达亲自督军迎敌。他先派遣精骑设伏白登村(今阳高东南),又急檄总兵官周尚文分兵两路,一部迎敌截杀,另一部抄其后路。尹秉衡奉命率敢死队去争夺鹁鸽峪,战斗中,他身中数伤,全然不顾,一边厮杀,一边寻找王邦直遗体,找到之后,他裂衣裹尸,背着王邦直尸首去见宣大总督,翁万达大悦,从此对尹秉衡刮目相看。
铁裹门、鹁鸽峪一战是明军与蒙古骑兵打的极为惨烈的一仗,王邦直英勇献身,翁万达惊领其功。遂报请皇帝追赠王邦直为指挥佥事,荫其一子世袭千户,并立祠于阳和,春秋致祭也。
大宣总督翁万达最后亲自指挥明军与俺答汗在镇门堡一带摆开战场,明军连战连捷,俺答汗惧之,二十五年六月向明朝求和。
鹁鸽峪一战就发生在镇门堡前面的山谷里。
镇门堡
这是这个墩台的另一面。墩堡的女墙还是挺高的。
百度载:成谐(1516~1545),江苏兴化人,志书记他少年“负奇气,好佩刀剑,喜孙吴兵法”,曾著有《车战说》、《孙子阵法新论》等兵书,为海内奇士,被当时宣大总督翁万达招致幕下。
兴化市融媒体中心载:嘉靖二十四年(1545),阴历八月,蒙古俺答部十万骑兵进犯大同。阳和卫(今山西阳高县一带)是通往宣府、大同的要道,沿线铁里门、鹁鸽峪两处为边防要害,守住两关,至关重要。翁万达因此移府阳和,成谐受命率将士严守拒敌,先用铁水浇裹关门(铁裹门的来历,铁水裹门是传说,顶多是铁皮包门),然后布兵把守铁里门和鹁鸽峪。成谐与磁州勇士王邦直率三千兵士共守鹁鸽峪。时当月半(十五日),关外刚下完一场大雪,月光白昼。成谐心想:雪月交辉之下,沟堑已限制不了敌军的行动,于是他到各个军营巡查检视,下令“张炮垒石,布强弩塞诸隘口”,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十六日鞑靼大军汹汹而至。第一波是偷袭,鞑靼出动了六百骑兵,以山沟为掩护,悄悄地逼近。但迎接他们的是枕戈待旦的大明官兵。成谐偕同王邦直相互呼应,前后夹击,经过一番激战歼敌过半,敌遁去。
八月十七日,敌人选择精兵从两边展开大规模合攻,明军结成方阵抵挡。成谐亲率士兵奋勇冲杀。敌方损失了一员首领和无数士卒,军心涣散,预备撤退,却有人探知明军已不足千人。当天傍晚,不肯善罢甘休的敌人从四周调来数万兵马,再度合围明军,里外七层,密密匝匝。成谐与王邦直不愿撤退,继续与敌军展开死战。成谐手按剑把,大声呼喊:“捐身报国,臣子职也,何退懦为哉!”蒙军决定最后一搏,他们集中战马,联辔而进,终因众寡悬殊,矢石俱尽,王邦直以刀自刎,成谐亦受重创力战而死,相传只有一条大腿被部下抢回。成谐殉难时年仅30岁,嘉靖皇帝下诏赠封成谐为都指挥佥事,一子世袭百户,并命千户彭厉等护送成谐灵柩回归家乡兴化安葬。此后,朝廷赐额“奋忠”,在阳和卫和兴化沧浪河畔建“奋忠祠”旌表其忠勇,内悬 “致身马革”(嘉靖皇帝题额)匾,故又称“致身马革”祠。不久朝廷又追赠成谐为明威忠勇将军。
此战就在镇门堡前面的山谷中。
镇门堡
我站在残墩上接片拍了墩堡的女墙,由于镜头接片的问题,呈弧线。
百度载:王邦直,明河南磁州人,字国宁。有神力,人称王千斤。弱冠补诸生,好骑射,善韬略。嘉靖二十一年以荐送大同,为翁万达所重。再逾年,在鹁鸽峪孤军陷鞑靼军重围,力战死。
镇门堡
墩堡女墙中心有个深坑,那里应该是进出墩堡的口子,年久淤塞了。
关于张凤,《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纪二》载:“嘉靖二十四年八月, 庚戌,俺答犯松子岭,杀守备张文瀚。是月,犯大同,参将张凤、指挥刘钦等战死。 ”
《明史·列传第八十八》载:“二十二年,……逾年,……寇复大举犯中路,参将张凤等阵殁。荣与尚文及总督翁万达严兵备阳和,而遣骑邀击,多所杀伤,寇乃引去。”其余有关参将张凤的记载没查到。
镇门堡
我站在残墩上,用接片拍了一下镇门堡全村的景象,前面的一道墙就是镇门堡北堡墙,距长城也就百十来米。
经过嘉靖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两次鹁鸽峪之战后,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总督宣大、山西侍郎翁万达奏:大同东路自阳和口暗门起,至宣府李信屯堡红山台边界止,延长一百三十余里,中有铁里门、鹁鸽峪、瓦窑口等处,悉通贼要路,未有墙堑,拟于山南二三里许,添筑边墙一道,浚濠、建堡增设墩哨,使宣大声势联络,且可以南护紫荆,包为外堑,通计经费约用二十九万余金。请下户部趣发帑缗,期以三月初,土脉融动,及时兴作。”(《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八 )于是才有了今天的镇门堡和这里的长城。
镇门堡
这里就应该是镇门堡所守的谷口,左面有城墙,右面就是刚才的那个残墩。
《明史·翁万达传》载:翁万达“屡疏请修筑边墙,议自大同东路阳和口至宣府西阳和,需帑银二十九万。帝已许之,兵部挠其议,以大同旧有二边,不当复于边内筑墙。帝不听。乃自大同东路天成、阳和、开山口诸处为墙一百二十八里,堡七,墩台一百五十四;宣府西路西阳和、洗马林、张家口诸处为墙六十四里,敌台十。斩崖削坡五十里。工五十余日完成。进右都御史。”可以看到这么大的工程50多天就完成了,也是叹服古人的效率。
又载:“因十条上之,帝悉报许。乃请帑银六十万两,修大同西路,宣府东路边墙,凡八百里。”
镇门堡这是镇门堡北堡墙,还有一个巨大的马面。
翁万达还有一个吓退敌军的记载,《明史·翁万达传》载:“嘉靖二十七年,……是年八月……俺答复寇宣府,总兵官赵卿怯,万达奏以周尚文代。未至,寇犯滴水崖,指挥董抃、江瀚、唐臣、张淮等战死。……会尚文万骑至,参将田琦骑千余与合,……寇据险不退。万达督参将姜应熊等驰赴,顺风鼓噪,扬沙蔽天。寇惊曰:“翁太师至矣!”是夜东去。众将追击,连败之。帝侦万达督战状,大喜,立进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文章最后评价说:“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窾者,万达称首。”
镇门堡这是镇门堡的东北角角墩,城砖扒没了。
据载本堡仅开南门一座,堡内建有营盘和操场。嘉靖二十四年,这里发生的“鹁鸽峪血战”,使镇门堡成为史书上的知名地名。“鹁鸽峪血战”的故事也在当地流传下来。
镇门堡
这是镇门堡村中央的戏楼,新修过。
明代嘉靖十一年进士尹耕作《鹁鸽峪》诗一首:
“鹁鸽峪,鹁鸽飞。
书生画地谈兵机,一身耻溃千重围。
千重围,战不止,力渐竭兮鼓声死。
胡儿马上羡大刀,南向揶揄齐啮指。”
这诗里说的是鹁鸽峪血战一事,但主人公不知是谁,用大刀的是王邦直,也许说的是他,好像是在嘲笑他“书生画地谈兵机”。
镇门堡在戏楼对面有城隍庙一座,也是重新修过。
关于鹁鸽峪,百度载:在今山西阳高县东北镇门堡东。《国榷》:嘉靖二十四年(1545),俺答入犯大同中路,总督翁万达以故参将张凤将左,战于鹁鸽峪,即此。
镇门堡
这是山门里的四个门神中的两个,那个帽子挺有意思,不知有何说法。
镇门堡
这是城隍庙里的景象,对面是正殿。庙里有新、旧二碑,新碑碑文抬头为:《续史碑文》,简述:“史上万历四年重修过,道光四年有碑记。……百姓维护几百年,还修缮,无损坏,而存在。”说明此庙还是老物翻新。
镇门堡这是那块老碑,可惜放反了,这是背面,都是捐款人名和数字。正面靠墙太近,难以辨认,拍了一张也是变形很大,字迹不清,碑额:重修碑记,落款:大清道光四年……,后面的人物都是军职:山西大同镇新平路属镇门堡城守司加二级赵??看来这里到清代一直是军堡。
镇门堡
这是庙里的一个老拴马桩,下面还带有一个上马磴,还有人供奉,真是无微不至。
从碑记看此庙于万历四年重修,建庙时间就更早了。应该是嘉靖建堡以后不久,隆庆六年(1572)砖包此堡,万历四年(1576)重修此庙。
镇门堡
出了庙来到镇门堡的东南角,这里有家面阔五间的大院门,山墙是磨砖对缝。这种靠路边的、朝外开窗的大院,不会是一般住户,应该是驿站或者大车店。
镇门堡
这是能进马车的广亮大门,里面院子很大。
镇门堡
这是山墙上的墀头,虽然不很精巧,但是大气古朴,弧线打磨圆润,也是不易。
镇门堡
这个大院紧靠镇门堡的东南角墩,下面还有包砖,由于大车店的存在,这些包砖才得以留存。。
镇门堡
这是从院外看东南角角墩,这里的包砖尚存,实在不易。贴着堡墙根有一溜老房,保护了南墙的包砖。
镇门堡
在南门附近还有一处少见的砖房,两门一窗,像是商店,而且是比较著名富有的商店。
镇门堡
商店三个拱券上的拔檐做的尤为精巧,第一次见到。长长的砖花,篷出葵花瓣样的檐子,还有朱砂上彩,真是不一般,没时间问问老乡,也是遗憾。
镇门堡
从侧面看拱券上的拔檐,漂亮。门头上的亮子做的也很讲究,没用直线,而用的是曲线,镶的玻璃也得是曲线边,真不好弄。
镇门堡
屋檐下的砖花,不大,但很精巧。
镇门堡
我们转回镇门堡的南门,镇门堡仅开一南门。我把南门洞用红拱线标出,红色横直线是南堡墙,一条短斜线是瓮城遗存。
镇门堡这是从另一面看南堡墙和瓮城遗存,左面红直线是南堡墙,对面的短横线是瓮城遗存,看来瓮城门开向东面。
镇门堡
这是南门的拐角处,可以看到整齐的拐角砖。
镇门堡这是南堡门的横断面,左面的拐角砖十分清晰,好像门洞口有一道檐子,不像一般的城门在外墙上直接挖券洞。
镇门堡
我们看还有时间就又到堡子里看民居。这个老宅不错,院窗是圆的,也作了拔檐,中间加了方形的木窗,在北京这应该是后花园里的窗户才做成这样。
镇门堡
从正面看这个院窗,中间加了木窗,有窗扇可以开合,真是用心不浅。
镇门堡
正房的山墙上也开了一个木框方窗,估计接着山墙的应该是个厨房(已经塌了),做好饭了,直接从方窗递到正房,不走院子。这家的房子可算是构思精巧。
村里的老宅没有细看,大约我们转了1小时,上车继续下一个古堡。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