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嘉堡

(2021-07-15 09:24:42)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2021年7月10号通过北京的户外平台,我参加了两天的游长城古堡活动。我们一车将近40人,到河北和山西一带,一共看了9个军事古堡。(本文作者李辛海)
永嘉堡
7月11日我们来到永嘉堡村,这是堡子北墙,为了交通,扒了一个口子,宽约4米多。据载永嘉堡原来只开有南门一座。永嘉堡村距天镇县城东北约20公里,位于南洋河北岸,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逯家湾镇。
据资料说,永嘉堡成村很早,元代时属天成县,称王堡屯(也有称王宝屯),明成化十七年(1481)首次建为长方形土堡,驻军,属镇虏卫。竣工后,皇家敕赐名字为永嘉堡。嘉靖三十七年(1558)重建。

永嘉堡这是《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万历三十一年1603成书 )关于永嘉堡的图文,载:“本堡设自嘉靖三十七年,万历二年砖砌女墙,通高三丈六尺,周三里四分。万历十九年始议砖包。设操守官一员,所领见在旗军二百九十八名,马一十七匹,止管火路墩十座,本堡设在边内,虽无冲口,与宣镇李信屯堡相为犄角,地塉人寡,守御为难。嘉靖二十八年(1549),虏大举曾从此入犯,直抵浑源、广灵等处,盖亦要地焉,何可以边内而少驰戒备哉。”地图中上面的曲线是长城,下面的曲线是南洋河。
文中说,此堡设在边内,没有冲口,但是地广人稀,难于防守,嘉靖二十八年蒙古部落由此大举进犯,所以在嘉靖三十七年开始建成军堡。最后一句大意是:怎么可以因为是在边内就放松戒备呢?点出建堡的关键。
永嘉堡
这是百度地图,我标上了永嘉堡(中红点)、李信屯堡(右红点)和逯家湾镇(左红点),永嘉堡北侧有条铁路线,有永嘉堡站,这是曾经的平绥线(即京包线)。南面有蓝色的河流,那是南洋河。上文中所说,永嘉堡与李信屯堡相距十里,相为犄角。
永嘉堡我们到了村口,队里有人来过这里,说是堡内已经没有老物可看,建议我们先去看西墙上的月亮门,于是大家顺着堡墙往右边走。
永嘉堡因远离长城,没有分边戍守的任务,只负责火路墩10座,堡内守军三百余名,设操守官一员。操守官为统领某地守军和操练的将领,多设于九边一带,操守官职低于守备。
永嘉堡这是北堡墙的马面,十分雄伟高大。永嘉堡除了南墙完全塌毁消失以外,其余三面墙体保存较好,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80米,墙体通高均在6~8米之间。每面堡墙现在都开有可以通车的豁口,堡城四角设角墩,各边分设两座马面,墙外均有6米多宽的护城壕。
明代大同镇一共下辖四道九路,即阳和道、分巡冀北道、大同左卫道,分守冀北道共4道。每道又分二至三路,共九路,即新平路,东路,北东路、不属路、北西路、中路、威远路,井坪路。每路辖有若干城与堡,重要的城与堡共有七十二个,因此有了大同镇七十二堡之称,其实古籍上统计的比这多多了。永嘉堡是大同镇阳和道东路七堡二城之一,《三云筹俎考》载:“此东路参将所辖也。本路将官洪熙元年(1425)设,属六守备,三操守,分边沿长九十六里四分。”
永嘉堡这是永嘉堡堡墙的西北角。
《三云筹俎考》载:“永嘉堡,嘉靖三十七年设,万历十九年砖包。设在边内,虽无冲口,然与宣镇李信屯相为犄角,止管接火墩台,然地瘠人寡,守御为难。”由于此书成于万历三十年,晚于《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所以内容多有相同。
永嘉堡从堡墙的的结构看,下面是夯土的,上面是土坯砖堆砌的,中间有一道浅色线分上下两部分。
《读史方舆纪要》卷44载:“永嘉堡,嘉靖三十七年设,万历二年增修,周二里有奇。堡设在边内,与宣镇李信屯相犄角,地广人稀。嘉靖二十八年, 寇由此犯。”《读史方舆纪要》成书于清初,内容也是差不多。
永嘉堡
这是永嘉堡的西堡墙,也是开了一个大豁口,在这个马面的内侧接有一道夯土高墙,我觉得有些像是这个口子的防御工事。
永嘉堡是个军屯制的堡子,士兵们常年在这里且耕且守,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整个清朝时期,在大同地区这是很普遍的。百度载:军屯制起源于西汉时期,后来被历代延续,在明朝得到极大发展,至清代臻于完善。现在的原住村民大多是当年戍边将士的后代。
永嘉堡这是永嘉堡的西堡墙的大豁口,可以看到口里右手有一道高大的夯土墙,应该是这个口子的防御工事。南堡墙塌毁后形成了断崖,不便交通,所以其余三面堡墙都开了豁口。
明代,山西的最高军事机关创建于洪武四年(1371)正月,置大同都卫,治白羊城。洪武八年(1375)十月,更名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二十五年(1392)八月徙治大同府。永乐七年(1409)置大同镇,设镇守总兵官。成化七年(1471)设巡抚。至成化二十一年(1485),置井坪守御千户所以后,明代大同镇的卫所基本固定,共有十四个卫和一个守御千户所。
永嘉堡这是西堡墙马面的另一侧,可以看到堡墙上果然有一个“月亮门”,所谓“月亮门”就是墙友对于城墙塌毁后形成空洞的昵称。
大同镇的指挥作战系统在嘉靖年间有一次较大的变动,共分成了四级,即行都司、道、路,城堡。明代军事单位的“道”,从形式上有巡道、守道、兵备道之分,实无多大的差别,都是文官协理总兵军务的职位,分理某一段辖区的军务。路,“独镇一路者为分守”,路的指挥官为参将。城与堡为基层军事单位,因其规模的大小和重要性的区别,其长官的职务各有不同,有守备、千总、把总、操守等区别。
永嘉堡
我用长焦头拍了一个月亮门的特写。队友问我为什么会在墙上形成这么个空洞呢?我认为是这段堡墙的上下建筑结构不同形成的,上面是用土坯砖砌筑的,所以在雨水的冲刷和风化的作用下,土坯砖很容易从下面损毁,形成这样的空洞就不足为奇了,在夯土墙上自然形成这种空洞就比较难了。
永嘉堡
在西堡墙还有一段包砖尚存。
永嘉堡
这是西墙与南墙的交接处,南墙已经完全塌毁。
据载:嘉靖三十八年(1559)夏,连阴雨百余日,南洋河洪水涨溢,向北逼城。多次洪水,使得南墙屡次修缮。本堡于万历二年(1574)重修,向北扩建三分之一为正方形。万历十九年(1591)包砖,形成高12米,周1700米的规模,设南门1座。堡内建有守备署、真武庙、城隍庙及乐楼等十多处古建。还辟有大教场、小教场等军事设施。崇祯元年(1628)十月六日,因地震城墙垛口部分坍塌。
永嘉堡
我们一些人从南边进入村子,一路上没有什么古迹可看,都是一些破旧的民居。
永嘉堡在清初属天镇卫后所,清康熙年间,南洋河改道,洪水彻底冲毁南门和南城墙。因此又辟建了一座东门,无瓮城,门楣上原有“镇远”两字,门额上原有“永嘉堡”三字,现已无踪。雍正三年设立天镇县后,这里为后都辖域。至清末,堡内仍有奶奶庙、土地庙、五道庙、戏楼等十多处。北街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王氏贞节牌坊一座。民国年间,部分庙宇改建仓库、学校。全堡形成“十”字型四条主街,“井”字型八条小巷的格局。
永嘉堡
我们来到村中心位置,有一处长流水,大家忍不住都洗把凉水脸。此时正值伏天,闷热又晒,大汗淋漓,浑身的咸汗,不洗一把还腌眼睛。
永嘉堡在民国初年属天镇县一区,1949年属天镇县六区辖域,1953年立永嘉堡乡,1956年归属砖窑乡,1961年分县后属天镇县逯家湾公社,1984年属逯家湾镇至今。
永嘉堡
村中新建的凉亭。
新中国初期,永嘉堡内居民始有拆迁,三年困难时期(1960~1962),堡内开始大规模拆除古迹。七十年代初,生产大队拆了大寺建露天剧场1座。八十年代后,村民多移往堡北铁道路北居住。另外,村东偏北1.5公里的一个孤岗上,尚存7米高的烽火墩1个,我们时间有限没有去看。
永嘉堡
这就是七十年代初,生产大队拆了大寺所建的露天剧场。
永嘉堡北面有一条铁路,那是京包线,曾经的平绥线,清宣统三年(1911),铁路从永嘉堡北侧通过,距东北城角仅十余米。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曾经乘火车到永嘉堡,开始了进攻天镇的侵略战争。我对此十分诧异,抗战初期鬼子居然能坐火车进攻咱们,为什么不破坏了呢,也许阎锡山舍不得。
永嘉堡
村中的老屋。
抗战时期天镇战役的经过大体如下:1937年日军逼近山西,阎锡山准备搞个大同会战,向驻守山西天镇、归第七集团军傅作义节制的第61军(军长李服膺)发电令,“在原线坚守三天,拒敌西进。”为大同会战争取时间。
9月2日,日本关东军右路主力混成第十五旅团于晚间乘火车抵达天镇县东陲永嘉堡,左路主力混成第二旅团沿怀安—天镇大道进至天镇县内的史家窑一带,至此,日军已入山西境内。
9月3日,保卫天镇的战斗打响了。日军混成第十五旅团先锋部队1500余人,携野跑20多门,向李服膺61军的前沿阵地发起了猛攻。
9月4日清晨,李服膺又收到阎锡山电令:“续守三天,掩护大同会战。”3天又过去了。9月6日,日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猛攻。同时,瓦窑口至盘山一线吃紧之际,李服膺命驻守天镇县城的三九九团务必固守城池7天,以配合阎锡山所说的“大同会战”得以从容布防。
永嘉堡
这是东墙的豁口,据资料说,这里曾辟有东门。
天镇战斗延至7日下午,国军全线溃败,盘山失守。9月12日(农历八月初八)凌晨,日军终于攻占了晋北东大门天镇县城,并在天镇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大惨案。三天杀害百姓2300余人,其中绝户的有百余家。李服膺率残部转进至应县雁门关途中,阎锡山命他赴太和岭口参加军长级会议。1937年10月3日夜里11点左右,阎锡山在省府大堂审讯李服膺,并以擅自撤退枪毙了李服膺,死时年仅47岁。
 李服膺是抗战爆发后第一个被处决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三个多月后,山东省主席兼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韩复榘在武昌被处决。这两人终年都是47岁。
永嘉堡
这是在东口的外面看这个口子,可以看到对面堡墙的横截面,有夯筑板的印迹,而不是随意刨开的不规则断面,说明这里可能真是开有东堡门。
关于天镇之战,日本防卫厅研究所战史室编著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一书中是这样写的:“从9月5日开始攻击……天镇县城之敌仍旧孤立而顽强地进行抵抗,没有退却,11日(日军)才攻占县城。”可见李服膺是孤军奋战,抵御两个日军旅团的进攻,坚持了将近10天,比起韩复榘,死的冤。
永嘉堡
这是北堡墙上老乡掏的窑洞,结果掏露了天了。保存多好的堡墙,当年夯土的质量真好。
永嘉堡
北墙豁口处,闲坐着的老乡,可能家里比外面热。
我们1天半要看9个堡子,所以时间很紧张,而且这些堡子也没什么古迹可看,大约转了不到1小时就赶快上车,赶往下一个景点——瓦窑口堡。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