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中国旅游 |
续接上节。
我们在宾馆吃晚餐,由于我们两辆车,100多人就餐,所以晚餐送了一只烤全羊。烤全羊是蒙古族传统名菜,为招待贵宾或举行重大庆典时的盛宴特制的佳肴。烤全羊起源于西北游牧民族,是蒙古民族的餐中之尊,要吃到它还有一套仪式。首先由专门的司仪高吟全羊赞词,高亢的赞词拖着长长的余音,还有男女蒙装演员高歌,然后是开羊,司仪用刀子在羊脊背上划一个十字,代表可以拆羊了。然后把羊端入后厨,切成片以后给每桌上菜。我尝了一下,一是比较膻,二是不太烂,我们离开餐桌时,都没什么人吃,可惜了。(吃饭没带相机,没有记录)
据介绍:烤全羊一般选用草原上膘肥、体重40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去毛后带皮腹内加葱、姜、椒、盐等佐料整体烤制成。此菜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盘内,色泽金红,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我们住的乌兰布统苏木小镇最早是建于1964年的红山军马场场部,后来形成了村落,并开发为乌兰布统景区。1991年4月19日,国务院批准为乌兰布统景区为“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经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乌兰布统旅游开发区,负责对辖区内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务行使管理职能,辖区范围包括北京军区红山军马场、原红山子乡的将军泡子和小红山子村民组及周边地区。
2005年12月又将原乌兰布统乡(元宝山牧场)整体并入开发区。2012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乌兰布统苏木(乡),与苏木人民政府并存的有元宝山牧场和红山军马场两个企业。红山军马场于60年代建场由北京军区联勤部管理。元宝山牧场建于1957年,是原商业部下属国有牧场,属县团级国有企业。牧场下设四个分场。1998年元宝山牧场划归地方管理,与乌兰布统乡合一,合属办公。
乌兰布统苏木(乡)下辖小红山子嘎查、元宝山嘎查、孤山嘎查、黄芩塔拉嘎查、浩斯敖包嘎查、葫芦诺日嘎查等6个嘎查。(蒙古族的行政村叫做“嘎查”)


第二天早晨吃完饭就坐车来到越野车车场,就是天气不太好,是一种灰蒙蒙的晴天。今天上午的节目是乘越野车穿越乌兰布统草原深处,有四个景点,一是琪琪格湖,一是红山之巅,一是白桦林,一是高山草甸。在车场又举行一次下马酒仪式,赠送了白色哈达。

这里的车队是一色的红色加长北京吉普,手动挡,没有什么花哨的设备,一车能坐7个人,这个车队是乌兰布统景区官方的,景区内除了公路外,是不允许其他车辆乱穿的。我们每人一上午4个小时的费用是150元,为了一睹草原深处的景色,认了。

我们首先来到了琪琪格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蒙语“琪琪格”是花的意思,在湖的旁边有块湿地,上面长满了紫色的小花,也许这就是“琪琪格湖(花湖)”的由来。我拍了一张湖的全景,没啥独特的地方,就是一个水泡子。
琪琪格湖距离其他景点比较远,到这里的多是景区红色越野车带来的游客,这里在乌兰布统北部30公里处,属于胡罗诺日村地界,和景点花咕噜台,花腰子山在一起。大部分从此穿越的车辆都会选择在这里停下来稍作休息。
百度载:山丁树也称山荆子(学名:Malus baccata (L.)
Borkh.):为落叶乔木,树高可达4~5米,花白色,花柱5或4,4~6朵花集生在短枝顶端。6月开花,果近球形,直径0.8-1厘米,红色或黄色。果实9月中、下旬成熟,可食用,味酸。

这是网友拍的山丁树果实,据我们的司机讲,果实很酸,这里的人秋天会摘果实,用糖腌制,冬天给孩子们吃。

这是草地上的狼毒花,资料称:狼毒花别称断肠草、山丹花等,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生于高山及草原。根系越发达,毒性越大。药用:味苦辛,性平。大毒。逐水祛痰,破积杀虫等等。

据我们的司机讲,这种花预示着草地的退化,这种花越多,这个地方草原就可能要退化了,要引起重视。

草原上还有很多黄色的野罂粟花,我们司机讲:野罂粟与罂粟只有一字之差,性状相近,但结果却有天壤之别!野罂粟出不了大烟膏。
我来到垭口的南坡下面,顺光拍了一张垭口处的白桦林的接片,还是挺漂亮的。
资料说:白桦(学名:Betula platyphylla
Suk.):落叶乔木,树干可达25米高,50厘米粗。有白色光滑像纸一样的树皮,可分层剥下来。白桦喜欢阳光,生命力强,在大火烧毁的森林以后,首先生长出来的经常是白桦,常形成大片的白桦林。白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是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我们又乘车来到高山草甸,这里有个山头,是周围的一个高点,我爬上去还有些气喘吁吁的。

我们又乘车来到高山草甸,这里有个山头,是周围的一个高点,我爬上去还有些气喘吁吁的。

这是在山顶上俯瞰下面的草原和白桦林。我们看完这里已经是快中午了,赶快上车返回驻地,因为司机还有下午的活,一路上颠簸摇晃,很快就把我们送到了宾馆。我们到街上随便吃了点饭就抓紧休息一下,下午好去公主湖。

百度载:关于公主湖的传说,讲的是相传康熙为政治利益,将最宠的、已心系李光地的三公主蓝齐格格,被迫远嫁葛尔丹和亲,途径内蒙草原,悲极而泣,泪流成湖。后来蓝齐格格与噶尔丹有了真正的爱情。雄心勃勃的噶尔丹要夺取祖业,光复元大都,和清政府的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蓝齐格格百般劝阻,两军阵前用自己弱小的身体舍身阻挡,战争仍然没有避免。人们为纪念这位不凡的女子,把原名西大泡子的湖泊称做“公主湖”。

游人们在湖边换装拍照。

这里有个不大的湖心岛,有小桥连接,旁边有碑:“同心桥上走一走,白头偕老到永久,同心岛上转一转,海枯石烂心不变。”这个小岛叫同心岛,小桥叫同心桥。

在小桥的另一侧有两块碑,小块刻着“同心桥”。大块刻着:“公元一六八八年庚?,皇帝征讨蒙古大汗噶尔丹,出征前夕噶尔丹和蓝齐儿在此话别,永结同心,海枯石烂心不变。乌兰布统之战噶尔丹战死,据说蓝齐儿思念丈夫,日夜伫立在此,她的泪水流成湖,站立的地方形成岛。后世人们为了纪念她爱情的忠贞,把湖叫公主湖,把岛叫同心岛。”
今天已经是6曰14日,2021年端午节最后一天,早上吃完饭后就退了房子,上午最后到蛤蟆坝一游,中午从蛤蟆坝直接返京。天气阴沉,有雨。
在景区的一条土路上我们停下来,我看了天气预报,上午阴下午有雨,所以忽略了草原天气的多变,就穿了一件冲锋衣,没穿雨衣,途中淋了一下。
蛤蟆坝位于河北与内蒙古交界的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境内,距红山军马场20余公里,途中要穿过通往克旗的柏油路,经过桦木沟林场,道路两边风景很好,都是松树林。我们在在景区门口验了票,休息一下,就进入景区。要到蛤蟆坝景点还有大约4公里的砂石土路,司机谨慎小心地驾驶着50人的大巴车,颠簸着开到景区附近。

景区了修了木栈道,我在上面拍了一个全景。

蛤蟆坝水库边上的白桦树,下面有几个人的钓鱼。

在栈道上走了一会,就开始下雨了,这些钓鱼的几个人纹丝不动,专心致志。

景区了修了木栈道,我在上面拍了一个全景。
蛤蟆坝的得名,据说是蛤蟆坝水库没修前,有水面百余亩,水边因有一块石崖像蛤蟆而得名蛤蟆坝。修水库时此石崖被炸毁,现在是只留其名,不见其形。

蛤蟆坝水库边上的白桦树,下面有几个人的钓鱼。
蛤蟆坝景区是一块高低起伏的平缓坡地,沟谷穿插其中。由于修了水库,所以水面比较大了。这里地貌变化比较大,增添了景色的情趣。据说秋天景色绚丽多彩,漫山遍野的红叶和明黄的白桦叶融合在一起,汇成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图画。

在栈道上走了一会,就开始下雨了,这些钓鱼的几个人纹丝不动,专心致志。
据说这里还有一个小村落,隐在沟膛里,不到跟前很难发现,我们因为下雨没有走得很远,所以没看见。
后面刻着“金蟾湖位于桦木沟国家森林公园内,湖面面积153亩,最深水位12米。湖内有一蟾形巨石,相传是康熙皇帝所封“金蟾”的化身,
“金蟾湖”地图平面来看,蟾的对面有一蛇形蛟龙,龙头入水,龙身向东南绵延直到白桦林深处。
这一蟾一龙,相对而望,惟妙惟肖,保卫着这片净土的安全”。文中说的“蟾形巨石”就是蛤蟆坝的由来,但是没看见,说是修水库炸了。
景区可能认为“蛤蟆坝”这个名字有些粗鄙,所有改了一个吉祥如意的名字——金蟾湖。其实没必要,老名字更有乡土气,叫的也顺口,所以现在大家还都称这里是“蛤蟆坝”。

这是网上的水库俯瞰图,根据上文所述,我认为金蟾和龙的位置大概如此。图中的红1,就是上图的金蟾湖石碑处,红2就应该是金蟾,红3就是蛇形龙的龙头,与金蟾相对,龙身是一条土梁,上面有条小路,蜿蜒伸向后面的白桦林。
我们到了水库处,雨暂时停了,大家都犹豫是继续往前走,还是趁着雨停回到车上。我和两个同伴决定返回车上,不冒这个险,因为还带着相机。没走几步,就又下开了,于是赶快跑到一个停用的厕所门檐下躲雨,不一会瓢泼大雨倾盆而下,这真庆幸没有快速返回(否则正在路上)。
坝上,是当地的一个地理概念,指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接的地方,地形陡然升高,形成一道阶梯状高坝,
故名"坝上",也就是蒙语里“高处”的意思。

我们一路顺利,中途在休息区买包方便面吃了,就是在进京检查站耽误了时间,大约晚上9点左右到家。
全文完。
前一篇: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一
后一篇:永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