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2021-07-01 14:10:26)
标签:

旅游

历史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中国旅游
续接上节。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我们晚餐后不久雨就停了,我还以为篝火晚会取消了,没想到节目照常进行,我赶快抓起相机下了楼,这是演员在独唱。
我们在宾馆吃晚餐,由于我们两辆车,100多人就餐,所以晚餐送了一只烤全羊。烤全羊是蒙古族传统名菜,为招待贵宾或举行重大庆典时的盛宴特制的佳肴。烤全羊起源于西北游牧民族,是蒙古民族的餐中之尊,要吃到它还有一套仪式。首先由专门的司仪高吟全羊赞词,高亢的赞词拖着长长的余音,还有男女蒙装演员高歌,然后是开羊,司仪用刀子在羊脊背上划一个十字,代表可以拆羊了。然后把羊端入后厨,切成片以后给每桌上菜。我尝了一下,一是比较膻,二是不太烂,我们离开餐桌时,都没什么人吃,可惜了。(吃饭没带相机,没有记录)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篝火晚会演员在跳蒙古舞,我打听了一下,这些演员据说是乌兰布统苏木歌舞团的,其实还是乌兰牧骑的体制,就是每个人都是一专多能,大约十多个人,又跳又唱又演奏,演出了将近两个小时。
据介绍:烤全羊一般选用草原上膘肥、体重40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去毛后带皮腹内加葱、姜、椒、盐等佐料整体烤制成。此菜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盘内,色泽金红,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这些演员功夫不错,有专业味,动作幅度大,标准到位。
我们住的乌兰布统苏木小镇最早是建于1964年的红山军马场场部,后来形成了村落,并开发为乌兰布统景区。1991年4月19日,国务院批准为乌兰布统景区为“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经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乌兰布统旅游开发区,负责对辖区内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务行使管理职能,辖区范围包括北京军区红山军马场、原红山子乡的将军泡子和小红山子村民组及周边地区。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长时间曝光,拍的有动感。
2005年12月又将原乌兰布统乡(元宝山牧场)整体并入开发区。2012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乌兰布统苏木(乡),与苏木人民政府并存的有元宝山牧场和红山军马场两个企业。红山军马场于60年代建场由北京军区联勤部管理。元宝山牧场建于1957年,是原商业部下属国有牧场,属县团级国有企业。牧场下设四个分场。1998年元宝山牧场划归地方管理,与乌兰布统乡合一,合属办公。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演出完了就是点篝火,这是在宾馆的院子里,所以推来一个大铁盘,上面放了一些木柴,不一会就烈焰熊熊。主持人让观众手拉手围成一大圈,然后围着篝火跑。
乌兰布统苏木(乡)下辖小红山子嘎查、元宝山嘎查、孤山嘎查、黄芩塔拉嘎查、浩斯敖包嘎查、葫芦诺日嘎查等6个嘎查。(蒙古族的行政村叫做“嘎查”)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据介绍:点篝火是草原人民一种传统的欢庆形式。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发现火不仅可以烤熟食物,还可以驱吓野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于是,对火产生了最初的崇敬之情。后来,人们打猎满载而归,互相庆祝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傍晚,在用火烤熟食物的过程中,便互相拉手围着火堆跳舞,以表达自己喜悦愉快的心情,这种欢庆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就形成了篝火晚会。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最后一个动作是:在篝火快熄灭前,主持人让大家举起互相拉着的双手,从四面冲向篝火,我用慢门拍了这张颇有动感的一刻。晚会一完我就赶快回到宾馆,早早休息,今天凌晨4点半就起床,颇为辛苦。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第二天早晨吃完饭就坐车来到越野车车场,就是天气不太好,是一种灰蒙蒙的晴天。今天上午的节目是乘越野车穿越乌兰布统草原深处,有四个景点,一是琪琪格湖,一是红山之巅,一是白桦林,一是高山草甸。在车场又举行一次下马酒仪式,赠送了白色哈达。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这里的车队是一色的红色加长北京吉普,手动挡,没有什么花哨的设备,一车能坐7个人,这个车队是乌兰布统景区官方的,景区内除了公路外,是不允许其他车辆乱穿的。我们每人一上午4个小时的费用是150元,为了一睹草原深处的景色,认了。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我们首先来到了琪琪格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蒙语“琪琪格”是花的意思,在湖的旁边有块湿地,上面长满了紫色的小花,也许这就是“琪琪格湖(花湖)”的由来。我拍了一张湖的全景,没啥独特的地方,就是一个水泡子。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这是琪琪格湖西侧的湿地,地面上是一疙瘩一疙瘩的草墩,草墩下面是黑湿泥,有些像沼泽,但是没有水,走的时候要注意踩在草墩上。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这是湿地上的小紫花,非常统一的一大片,独特而漂亮。队友们散成一大片,纷纷走进花海,低头拍照,晚去的很难能拍到没有人的空景,到处都是人。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美女们在花海中徜徉,摆姿势拍照。
琪琪格湖距离其他景点比较远,到这里的多是景区红色越野车带来的游客,这里在乌兰布统北部30公里处,属于胡罗诺日村地界,和景点花咕噜台,花腰子山在一起。大部分从此穿越的车辆都会选择在这里停下来稍作休息。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草原中弯曲的小河沟。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琪琪格湖旁边的草原小河。乌涂涂的天气,实在没啥拍摄的兴趣。我们在这玩了一个小时,由于时间较短,没能四处走远就上了车,继续草原深处之旅。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下一站来到了“红山之巅”的景点,也就是眼前的这座不高的小山,这个景点没有查到相关资料。司机说可以上山看看周围的景色,我是觉得这山没啥特点,就没上去,而是往对面的草原走去。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草原中的窝棚架子,估计曾经是放牧人的栖身之所。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草原中的山丁树,正在开放着白色小花。
百度载:山丁树也称山荆子(学名:Malus baccata (L.) Borkh.):为落叶乔木,树高可达4~5米,花白色,花柱5或4,4~6朵花集生在短枝顶端。6月开花,果近球形,直径0.8-1厘米,红色或黄色。果实9月中、下旬成熟,可食用,味酸。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这是网友拍的山丁树果实,据我们的司机讲,果实很酸,这里的人秋天会摘果实,用糖腌制,冬天给孩子们吃。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这是草地上的狼毒花,资料称:狼毒花别称断肠草、山丹花等,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生于高山及草原。根系越发达,毒性越大。药用:味苦辛,性平。大毒。逐水祛痰,破积杀虫等等。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据我们的司机讲,这种花预示着草地的退化,这种花越多,这个地方草原就可能要退化了,要引起重视。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草原上还有很多黄色的野罂粟花,我们司机讲:野罂粟与罂粟只有一字之差,性状相近,但结果却有天壤之别!野罂粟出不了大烟膏。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资料称:野罂粟(学名:Papaver nudicaule L.):多年生草本,株高20~50厘米,具乳汁。这种黄色的野罂粟为光果野罂粟(原变型),分布于中国北方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多地。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草原上的白桦林。我们在这里转了一阵子,就上车到下一个景点白桦林。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我们来到了一处白桦林,但是这片白桦林在南面的山坡上,拍摄时是逆光,我没有上山,而是沿着林边往东走,那里有一所白色的房子。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这是一座废弃的用白塑料布搭的棚子,估计是夏季放牧的栖身之处。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我从这里顺着小路来到一处山脊的垭口,到处是自然腐朽的白桦树,据我们司机讲,白桦树没有什么用途,很容易腐朽。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我来到垭口的南坡下面,顺光拍了一张垭口处的白桦林的接片,还是挺漂亮的。
资料说:白桦(学名:Betula platyphylla Suk.):落叶乔木,树干可达25米高,50厘米粗。有白色光滑像纸一样的树皮,可分层剥下来。白桦喜欢阳光,生命力强,在大火烧毁的森林以后,首先生长出来的经常是白桦,常形成大片的白桦林。白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是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我们又乘车来到高山草甸,这里有个山头,是周围的一个高点,我爬上去还有些气喘吁吁的。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这是在山顶上俯瞰下面的草原和白桦林。我们看完这里已经是快中午了,赶快上车返回驻地,因为司机还有下午的活,一路上颠簸摇晃,很快就把我们送到了宾馆。我们到街上随便吃了点饭就抓紧休息一下,下午好去公主湖。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下午我们来到公主湖景区,这时天色有些阴沉。在公主湖景区入口不远,立着一尊身着蒙装的女人雕像,旁边还有弓箭和马鞍。前面有碑,全文如下:“帝女和亲,噶尔丹乡,观望月泪,潸潸断肠,倾泄一壶,水嵌在乌,兰布统间。”此文无断句,4字一行原抄如此。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雕像特写,据说纪念的是康熙大帝的三公主蓝齐格格。
百度载:关于公主湖的传说,讲的是相传康熙为政治利益,将最宠的、已心系李光地的三公主蓝齐格格,被迫远嫁葛尔丹和亲,途径内蒙草原,悲极而泣,泪流成湖。后来蓝齐格格与噶尔丹有了真正的爱情。雄心勃勃的噶尔丹要夺取祖业,光复元大都,和清政府的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蓝齐格格百般劝阻,两军阵前用自己弱小的身体舍身阻挡,战争仍然没有避免。人们为纪念这位不凡的女子,把原名西大泡子的湖泊称做“公主湖”。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拍了一张公主湖的全景,其实这个湖的景色也是比较平淡。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游人们在湖边换装拍照。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这里有个不大的湖心岛,有小桥连接,旁边有碑:“同心桥上走一走,白头偕老到永久,同心岛上转一转,海枯石烂心不变。”这个小岛叫同心岛,小桥叫同心桥。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在小桥的另一侧有两块碑,小块刻着“同心桥”。大块刻着:“公元一六八八年庚?,皇帝征讨蒙古大汗噶尔丹,出征前夕噶尔丹和蓝齐儿在此话别,永结同心,海枯石烂心不变。乌兰布统之战噶尔丹战死,据说蓝齐儿思念丈夫,日夜伫立在此,她的泪水流成湖,站立的地方形成岛。后世人们为了纪念她爱情的忠贞,把湖叫公主湖,把岛叫同心岛。”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从侧面拍同心岛。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湖边有棵白桦树匍地而长,煞是有趣。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带着狗的游客在湖边悠闲小憩,远处的小房子和静静地湖面,还真有些欧洲田园风味。我们在这转了大约两个小时,5点准时上车返回驻地,明天就要离开这里返京了。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这是蛤蟆坝景区里泥泞的土路,坑洼不平。
今天已经是6曰14日,2021年端午节最后一天,早上吃完饭后就退了房子,上午最后到蛤蟆坝一游,中午从蛤蟆坝直接返京。天气阴沉,有雨。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在景区的一条土路上我们停下来,我看了天气预报,上午阴下午有雨,所以忽略了草原天气的多变,就穿了一件冲锋衣,没穿雨衣,途中淋了一下。
蛤蟆坝位于河北与内蒙古交界的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境内,距红山军马场20余公里,途中要穿过通往克旗的柏油路,经过桦木沟林场,道路两边风景很好,都是松树林。我们在在景区门口验了票,休息一下,就进入景区。要到蛤蟆坝景点还有大约4公里的砂石土路,司机谨慎小心地驾驶着50人的大巴车,颠簸着开到景区附近。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景区了修了木栈道,我在上面拍了一个全景。
蛤蟆坝的得名,据说是蛤蟆坝水库没修前,有水面百余亩,水边因有一块石崖像蛤蟆而得名蛤蟆坝。修水库时此石崖被炸毁,现在是只留其名,不见其形。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蛤蟆坝水库边上的白桦树,下面有几个人的钓鱼。
蛤蟆坝景区是一块高低起伏的平缓坡地,沟谷穿插其中。由于修了水库,所以水面比较大了。这里地貌变化比较大,增添了景色的情趣。据说秋天景色绚丽多彩,漫山遍野的红叶和明黄的白桦叶融合在一起,汇成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图画。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在栈道上走了一会,就开始下雨了,这些钓鱼的几个人纹丝不动,专心致志。
据说这里还有一个小村落,隐在沟膛里,不到跟前很难发现,我们因为下雨没有走得很远,所以没看见。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我冒着密集的小雨,顺着栈道到了一个高处,这里有一块石碑,正面刻着“金蟾湖”三字。
后面刻着“金蟾湖位于桦木沟国家森林公园内,湖面面积153亩,最深水位12米。湖内有一蟾形巨石,相传是康熙皇帝所封“金蟾”的化身, “金蟾湖”地图平面来看,蟾的对面有一蛇形蛟龙,龙头入水,龙身向东南绵延直到白桦林深处。 这一蟾一龙,相对而望,惟妙惟肖,保卫着这片净土的安全”。文中说的“蟾形巨石”就是蛤蟆坝的由来,但是没看见,说是修水库炸了。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这是蛤蟆坝水库,右面是水库大坝。
景区可能认为“蛤蟆坝”这个名字有些粗鄙,所有改了一个吉祥如意的名字——金蟾湖。其实没必要,老名字更有乡土气,叫的也顺口,所以现在大家还都称这里是“蛤蟆坝”。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这是网上的水库俯瞰图,根据上文所述,我认为金蟾和龙的位置大概如此。图中的红1,就是上图的金蟾湖石碑处,红2就应该是金蟾,红3就是蛇形龙的龙头,与金蟾相对,龙身是一条土梁,上面有条小路,蜿蜒伸向后面的白桦林。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这是远山上的积雨云,像烟一样在山沟里飘荡。
我们到了水库处,雨暂时停了,大家都犹豫是继续往前走,还是趁着雨停回到车上。我和两个同伴决定返回车上,不冒这个险,因为还带着相机。没走几步,就又下开了,于是赶快跑到一个停用的厕所门檐下躲雨,不一会瓢泼大雨倾盆而下,这真庆幸没有快速返回(否则正在路上)。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大约我们等了半个小时,大雨停了,天气放晴,我们三个悠闲的开始回到停车处。这是我们的两辆大巴车,现在分为男用和女用,分开换下湿衣服。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我穿着速干的冲锋衣,问题不大,就在周边拍照,远处树下我们领队和队员在拍照片,近处的积水挺有意境,拍了一张。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用长焦头拉了一个近景。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远处山上的云烟,真是漂亮。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我们两辆大巴车在半晴的阳光下,衬着阴云显得很亮。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队友在草坪上旋转撒欢。我们等齐了人,整理妥当后上车返京。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我们在景区大门口又停了一下,上厕所,准备途中减少停车次数,因为这是端午节最后一天,怕堵车。我在周边又拍了一张。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我们上车出发不久,就是大雨滂沱,我透过车窗拍了一下雨雾中朦胧的公路上,梦境一般。这里是坝上的塞罕坝林场,两边的松树长得真好。
坝上,是当地的一个地理概念,指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接的地方,地形陡然升高,形成一道阶梯状高坝, 故名"坝上",也就是蒙语里“高处”的意思。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百度载:塞罕坝地名中的“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全名可译为“美丽的高岭”。塞罕坝东西长51.46千米,南北宽17.84千米,区域平均海拔高度1500-2067米,面积20029公顷。在辽、金时期这里称作“千里松林”,清朝在此设立"木兰围场", 作为皇帝狩猎之所,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就一个字——“美”。
乌兰布统草原游记之二
这是我们团的合影,最后一排右数第4人歪头蓝色上衣者是本文作者。
我们一路顺利,中途在休息区买包方便面吃了,就是在进京检查站耽误了时间,大约晚上9点左右到家。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永嘉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