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中国旅游 |
2021年5月我第一次回老家河南许昌鄢陵,在亲友陪同下,于5月20日抽空到许昌著名的灞陵桥景区一游,时值下午4点多,即将闭园,游兴匆匆。(本文作者李辛海)
景区介绍:灞陵桥景区又称关公辞曹处,由三国胜迹灞陵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及古典园林组成,是《中国文物古迹游》三国战略旅游线上的著名景区。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征徐州,败刘备,伏关羽,礼之甚厚,羽虽受新恩,但不为利禄所动,忠桃园之义,辞曹归刘。操甚惜之,率众追至灞陵桥,赐金赠袍,以示丹诚。羽立桥上,以刀挑袍,长揖而去。开始了千里单骑,过关斩将的壮举。

这是景区旅游图(上北下南),上面大号的红色数字是我走过的景点,比景区标注的要少。1号是大门入口,2号是铜铸《关羽辞曹丞相书》,3号是雕塑,4号青梅亭,5号曹冲称象,6号青梅园,7号灞陵桥,8号灞陵古渡口,9号原八里桥旧址,10号关帝庙,11号戏楼,12号三官庙。下面的红线是古官道,现在的灞陵桥是新建的,所以古官道应该是从渡口转向9号八里桥遗址过河,那里的水面最窄。

一进大门是一个小广场,中间有块青铜铸的《关羽辞曹丞相书》的原文(旅游图2号位置),旁边介绍说:此文源于明景泰年间《关王辞曹操之图》碑,传为关羽离许昌时留给曹操的一封信,信中表达关羽重情守义的信仰和离曹归刘的决心。
《关羽辞曹丞相书》(其实碑文中为“关王辞曹操书”)全文为:“窃以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内。日在天之上普照万方;心在人之内以表丹诚。丹诚者,信义也。某昔受降之日有言曰:主亡则辅,主存则归。新受曹公之宠顾,久蒙刘主之恩光。丞相新恩,刘公旧义。恩有所报,义无所断。今主之耗某已知,望形立,相觅迹。求功刺颜良于白马,诛文丑于南坡,丞相厚恩满有所报。每留所赐之资,尽在府库封缄,伏望台慈,俯垂照鉴。关某顿首再拜丞相府下。”用词十分谦逊。
故事如下: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过了青梅园就来到了灞陵桥(旅游图7号位置),在桥头有一尊关羽骑马提刀的石雕,介绍说:灞陵桥(又名八里桥)始建年代不详,因关公辞曹挑袍,千里寻兄的故事而名扬天下,桥上现存明嘉靖年间复刻唐吴道子关公挑袍图碑(不是此碑),明末大将左良玉手书“汉关帝挑袍处”碑(左良玉手书值得商榷)。
黄自元(1837~1918),字敬舆,号澹叟,湖南安化县龙塘乡人,清末书法家,实业家。光绪年间,任河南道监察御史。
左良玉(1599~1645),字昆山,东昌府临清州(今山东省临清市)人。官至平贼将军、太子少保,封宁南侯。据载:崇祯十三年(1640),督军杨嗣昌荐左良玉有“大将之才,兵亦可用”,拜为平贼将军,而且左良玉长期驻守许州,此碑应该是明崇祯十三年或以后所立。
但是何人书丹却是不详,《明史·卷二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一》载:“(左良玉)长身赪面,骁勇,善左右射,目不知书。”看来左某目不识丁,字是其他人写的。古人题字一般都有下款:×××书,这里只记施银十两,不合古制。立此碑就是左良玉挂平贼将军印后给自己扬名树威。但是景区却认为是其本人所书,“国内保存甚少的左良玉手迹,……李岚清曾到此赏阅,给以(应为给予)了很高评价。”误导啊!

这里还有一碑,但不是介绍说的明嘉靖年间复刻唐吴道子关公挑袍图碑(此碑在春秋楼景区),而是明景泰年间《关王辞曹操之图》碑,就是一进景区那个青铜铸文的出处,景区工作太草率。由于此图是单线阴刻,年代久远而不清。内容大致是:图正中为关羽骑马横刀在一孔石桥上,马头朝右,关羽回首向左,刀头向左。左下有一人骑马(应该是曹操),仰视关羽,桥下波涛汹涌,背景有山云和城郭。
关于关公挑袍的故事《三国演义》是这样说的,曹操不但不准部下杀关公,而且还亲自率领部将赶到灞陵桥头给关羽赠袍送金,为其饯行。云长恐他有变,不敢下马,用青龙刀尖挑锦袍披于身上,并勒马回头称谢曰:“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遂下桥望北而去。

这就是新建的灞陵桥,其实这个灞陵桥只是个讹传。百度载:霸陵,是汉孝文帝刘恒和窦太后合葬陵寝,有时写作灞陵。灞,即灞河。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许昌这里的古桥原来叫八里桥,原址也不是建在这个地方。
关于八里桥,清乾隆年间的许州知州甄汝舟作《八里桥》怀古诗,云:“野水洄堤浸柳条,道边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清代时已经对灞陵桥做出更正。甄汝舟修编了乾隆版《许州记》。

在新建的灞陵桥旁边还有一座钢架平桥(旅游图9号位置),据我的亲戚说,这里是原始的八里桥遗址。这座桥始建于何时无考,据介绍,这座石砌三孔拱桥于1962年毁于洪水,1991年,文物部门对原桥遗址进行挖掘清理,发现桥基为元代构件,上部为明、清建筑。现该桥的残件已经移到了关帝庙内的后花园处,重新拼建起来。(参见后面关帝庙中的图片)
这里的八里桥如何就成了灞陵桥呢?有考证:最早在三国中提到灞陵桥的是,元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本的《三国志评话》(现藏日本),里面提到:“却说曹相引败军回长安,请关公赴宴。曹操说颜良之威。”这里把许昌说成是长安(今西安),于是有了后面的“先使军兵于霸陵桥两势埋伏。”的说法。在明代嘉靖壬午(1522)本《三国演义》中延续了元本的说法:“关公约回数十步,立马于霸陵桥上望之。”包括左良玉的碑刻都说这里是灞陵桥。
灞陵桥的说法到了清代有了变化,毛宗岗得《三国演义》古本,对罗贯中原著进行删改,即成120回本,它取代旧本广为流行。他发现灞陵桥的名字用得不对,将其隐去了。说:“关公曰:“便是丞相铁骑来,吾愿决一死战!”遂立马于桥上望之。”不提桥名。其实在清代已经对于灞陵桥的错误有了广泛认识,在关帝庙“修建八里桥关帝庙记”碑(大清康熙六十一年)中有明确考证。(详见后面)
现在既然已知这个灞陵桥是错误的,为什么还叫呢,无非是为了旅游,而且历史上确实这样叫过。

从古渡口接着往里走就看到了关帝庙(旅游图10号位置),前面有两块碑,这个关帝庙是全国文保单位,级别很高。左面石碑正中刻着“许昌关帝庙”,下面是国务院2013年3月公布。右面石碑刻着“关帝庙简介”:关帝庙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三进院九殿一阁,是全国与关羽真迹有关的八大关庙之一。庙中文物展示了后人对关羽“忠、义、仁、勇”精神的崇敬,尤其是大殿内把关羽与曹操同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从古渡口接着往里走就看到了关帝庙(旅游图10号位置),前面有两块碑,这个关帝庙是全国文保单位,级别很高。左面石碑正中刻着“许昌关帝庙”,下面是国务院2013年3月公布。右面石碑刻着“关帝庙简介”:关帝庙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三进院九殿一阁,是全国与关羽真迹有关的八大关庙之一。庙中文物展示了后人对关羽“忠、义、仁、勇”精神的崇敬,尤其是大殿内把关羽与曹操同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一块是《关帝诗竹》碑,碑额“关帝诗竹”,中间是两竿细竹的图案。左方一竹,竹茎从半腰向右斜,竹叶下垂,似经雨淋,人称“雨竹”;右边一竹,竹茎挺直,竹叶倾斜,如风吹拂,人称“风竹”,因此又称关帝诗竹为“风雨竹”。各地关帝竹诗碑的图案大致相同。
竹子叶拼成一首五言诗,“ 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并将原文刻于竹子的左下角。竹子右下角有小字:“弘治二年(1488)十月十八日,扬州淘河获出环钮,共重二斤四两,其文曰汉寿亭侯之印”。竹子右上角有一个角杆,挂着一方大印。至于明代出土关羽大印,至今是个传说,不再细说各种传闻。
相传竹诗图为关公所作。刘备在徐州战败和关羽失散,关公在下邳城外土山被围,为保护刘备家眷并伺机寻找刘备,于是有了“土山约三誓”。带了两位嫂嫂“降汉不降曹”。在得知刘备的下落后,决心去找刘备。当关羽向曹操辞行时,曹操不愿让关公离去,装病不见。关羽无奈,只得挥笔作了一幅丹青竹诗图,以竹喻志,以画藏诗,表明心志,托人送给曹操,作为辞行之信,挂印封金,千里寻刘备去了。

这是二进院子的古碑,一共有四块。这块碑是《创建关帝挑袍碑记》,落款:康熙二十六年(1687)岁次己巳冬十二月吉旦。由河南道御史常翼圣撰文,侯选学正田生玉撰额,候选县丞王维新书丹。碑文记述许州太守甘文炳巡视中,有感乡绅王弘道“施财值(置)地”,在灞陵桥西创建关帝庙的善念,发动众人支持,并命令王弘道督办此事,终使关帝庙落成于灞陵古道边的经过。看来灞陵古道就在关帝庙前。

这块碑已经考证了灞陵桥应为八里桥的理由。滋水源于陕西蓝田境内灞源乡,春秋时秦穆公为了炫耀其霸业,改名为灞河。文中说“献帝都许昌,非秦地也,霸陵无可考。”所以此桥应该是八里桥,许昌誌书是这样说的。


这块碑是《重修壩桥、关圣帝庙、增建文昌帝君阁记》,落款:乾隆五十一年(1786)岁次丙午孟冬月之上浣。许州知州李炜撰文并丹书。碑文记述河南巡抚毕沅巡视途中在许州暂驻,知州李炜奉毕沅命重修关帝庙,并增建文昌帝君阁。工程历时三月,于当年十月完工,使关帝庙形成了文昌帝君(文)与关圣帝君(武)二圣并祀的格局。这里又称“壩桥”,反正大家知道怎么回事就行。

这是武财神殿,门前的牌子上写着“武财神与许昌”,内容简述如下:关羽“博学经书,擅长算学”,在辞曹时“创设账簿”,把曹操所赐钱财按“原、收、出、存”附一账册,这种记账方法对以后的商业记账法产生深远影响。他的信义清白之举,构成了“仁义”“公正”“义中求财”的价值观,后人把他视为别于赵公明、比干的“武财神”。

在武财神殿门口地上嵌了一个算盘,旁边有文解释:传统珠算有一种算法为“孤雁离群”,最后面的一和前面的九九九八间隔三档,像一只离了群的孤雁而得名。传关羽辞曹时,将算盘拨成“孤雁离群”的样子置于案上,向曹操表明自己像奋力归群的孤雁,义无反顾。
这是殿内的关羽塑像。
其中有“创建关帝行宫碑”刻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大意是:千百年来崇祀、思慕、感慨者皆有,独于此未见行宫,今于灞陵桥右,以捐俸之资,由乡耆王弘道创基督成关帝行宫。这是创建许昌关帝庙最早的记载。
还有一方石刻“移集呈稿”,原嵌于关帝庙山门内东山墙,刻于清同治十年(1872)冬,记载了八里桥集市几经迁徙,由衰致盛的过程。商人们秉承关帝仁义为本,买卖公平,信誉第一的信条,使得集市繁荣昌盛。

这是从青泥河八里桥遗址上移来的八里桥,由残件和新件组合而成。有说明牌:灞陵桥原貌,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遗留桥长21米,三孔,砖石结构,青石雕八仙望柱,及辞曹书、挑袍图等,为国内独有。1962年桥毁于水,此桥为原桥部分遗存修复。桥上的廊庑是后加的,破坏了原始状态,成了廊桥。

这是灞陵古道上的石牌坊(游览图10号与12号之间的位置),介绍说,此名曰:“始出五关牌坊”,为三间五楼不出头式青石建筑,位于庙前古官道上,与灞陵桥相呼应,是关羽千里寻兄始发地的标志性建筑。应该是新建的,刻工十分新鲜。最上面是“灵佑”二字,下面横梁是“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下面额匾“协天显威”

在牌楼的西侧,与关帝庙隔壁,有许昌三官庙一座(游览图12号位置),为许昌市文保单位,由于刚到关门时间,没能进去看看。介绍说:三官庙与关帝庙西侧毗邻,据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施茶碑记载,万历二十九年(1601)三官庙重建,占地十余亩,为道观。从游览图上看只有一进院子。
三官庙旁边还有一块介绍:据《许昌三官庙施茶碑记》记载,自明代开始,每至夏季,附近村民便于庙前官道旁结社施茶,虽是凉茶一碗,却是向善为善,助人之心使然。由此可知,当年官道上定是车水马龙,摩肩接踵,人流不息,加上寺庙戏楼,热闹繁盛景象可见一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