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21年5月24日我参加户外平台组织的张家口东太平山长城穿越活动,我曾于2019年8月完成了从五墩村到大境门的穿越,这次算是“接龙”(墙友对于两段长城衔接走的称呼)。我们30多人坐着大巴车早早的来到张家口大境门附近,天气晴朗,气温20多度,适于登山。

我们来到张家口清水河的东岸,大境门在清水河的西岸。图中左面的大巴就是我们的坐骑,图中红色的弧形钢梁,是清水河上的通泰桥。

我们从这个单位的大门进去(好像是鱼儿山警务室),先去看一下七里山渠的纪念碑,然后在这上山爬长城。
鱼儿山到底在哪?我有些迷糊。有人说:鱼儿山在七里山渠的源头,也有人说鱼儿山就是东太平山,但是百度地图标注的这里是东太平山,鱼儿山在它的东南面,真晕。关于鱼儿山有传说,西王母携众仙女回昆仑山途中,来到张家口上空。携带的一条天池金鱼跳了出来,头向下坠落于此,结果化为一座大山,鱼嘴位于山脚下,有汩汩泉水流出。
据说这里是七里山渠鱼儿山脚下原来的大渠闸口处,这些石碑原来就建在这里,2008年以后大渠废弃后,这些石碑移至七里山公园里,几年以后公园因城市扩建而缩小面积,石碑又回到原处。现在此处荒凉偏僻,草木丛生,无人知晓,曾在七里山公园见过此碑的人,都不知道是移到这里。

旁边还有块石碑,全文如下:“七里山大渠遗址。1958年修筑的七里山大渠工程,北起口外东窑子村西,沿太平山向南,顺建国路东侧南下至二五一医院东。再向东南进七里山,至小辛庄、大仓盖、梅家营一带,全长约23公里。1958年6月郭沫若为大渠题字“七里山渠”,20世纪末大渠废弃。”
当初建该渠是为了充分利用清水河的水源,
扩大灌溉面积,各种配套工程于1960年全部竣工。2008年因清水河水源不足,致使渠道失修, 后因道路扩建占用而废弃。

这是我们队友拍的“七里山渠”纪念碑背面,这里却刻着“蒙疆神社”,无上下款,这可是日军侵华的罪证,怎么能把正面的东西和反面的东西放在一起呢?真不理解这些人的政治水平。据查,“七里山渠”碑是利用了“蒙疆神社”碑的背面所刻,蒙疆神社原址在现在的胜利公园,现在那里建了察哈尔烈士陵园,这个石碑就利用在这了。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先后在华建立神社多达五、六百座,神社的最根本作用也就是为战争做精神上的动员:1.
煽动民族情绪的场所。2.暂存日军死者骨灰的场所。3.
各种祭典仪式的场所。张家口的“蒙疆神社”建于1940年初,称其为“蒙疆地区的总守护神”和“东亚民族的精神据点”。就是这样的物件背面刻了郭沫若的题字,真行。
据史料记载,张家口的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燕、赵两国在这一带构筑。此后经过八个朝代、2000多年,形成了不同时代纵横交错的13条长城。从明洪武六年(1373年)开始,朱元璋命大将徐达等开始修筑关塞隘口,开始了长达200多年明长城的历史。
现在的这段长城称外长城,明时称边墙。明宣德四年(1429年),指挥使张文始筑城堡,以为驻军,名张家堡,后改名张家口堡。明景泰二年(1451)始称西路。有人说成化二十一年(1485)朝廷大规模修筑了西路长城。但是《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载:“(成化二十一年,1485)初,(余)子俊巡历宣、大,请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两镇,因岁歉而止。比复出,锐欲行之。言东起四海冶,西抵黄河,延袤千三百余里,旧有墩百七十,应增筑四百四十,墩高广皆三丈,计役夫八万六千,数月可成。诏明年四月即工。然是时,岁比不登,公私耗敝,骤兴大役,上下难之。”此事未成。二十二年他就“遂落太子太保,致仕去。”所以成化二十一年大规模修筑西路长城一说,值得商榷。

这是1937年拍的在张家口堡的城楼上远眺大境门方向,可以看到东太平山和西太平山之间有一片山口平地,那就是大境门(当时没有高楼,视野清晰),按照《四镇三关志》的说法应该称张家口关,可是一个通大川,地形平漫、通众骑的极冲之地。

这是1937年版的张家口地图,其中大境门和东太平山的局部,这张地图发行不久后,日寇就占领了张家口。图中左面,红1是大境门,红2是西境门(小境门),下面的方城是来远堡,蓝色是清水河。图中右面是山地,有小字注:东太平山,大字是我标的。上面标出了长城的走向位置,红点是我们大约登城的地方。
这是《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明万历三十一年成书,1603)中的张家口一带地图,可以看到红1是张家口堡(俗称下堡,当地人称堡子里),红2是抚夷厅(现已无存),红3是张家口关(大境门)处的马市,可以看到城墙之内,两个马市依靠城墙并在一起,北面向关外各开一个关门,南面各开一便门(明万历四十一年改建为来远堡)。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张家口堡)“本堡筑于明宣德四年(1429),嘉靖年展修之,万历二年(1574)始包以甃。周四里,高三丈五尺。初设操守,后改设守备,所领见在官军一千二百九十五员名,马骡四百五十匹头。分边沿长三十一里有奇,甃石包砌过半,高二丈。边墩五十八座,火路墩三十一座。内灭虏台等极冲。边外狮子屯一带,酋首青把都、和罗气等部落驻牧。本堡乃全镇互市之所,堡离边稍远,恐互市不便,乃甃垣于其口,每遇开市,朝往夕还,楼台高耸,关防严密,巍然一巨观焉。堡人习于虏市,远商辐辏(意:聚集)其间,每市万虏蚁聚,纷纭杂错,匿奸伏慝(邪恶),竊(窃)为将来隐忧。故开市必道(一定是)将往莅焉。”文中提到此处是“全镇互市之所”,由于“堡离边稍远”,所以在关口筑墙为交易场所(乃甃垣于其口),开市一定要有军官前往,十分重视马市的安全保卫。

这是大境门关口的特写图,西境门是明代原始的关门,由于历史沉积,已经埋入地下。红框为来远堡遗址,是从马市改建的。从上文得知张家口建堡是明宣德四年(1429),当时这里应该有边墙,可能是借用燕赵长城的遗存。“嘉靖年展修之”,这时应该是重修了这里的长城,才有了上图中的长城,嘉靖到万历年间是明代大修长城热火朝天的时期。
有人说顺治帝入关当年(清顺治元年1644),即明崇祯十七年,把张家口长城扒了一道口子,建起了大境门。这种说法不准确,应该是把原来西面马市的关楼拆掉(由于埋入地下,通行不便),扩建为大境门。
来远堡(也称上堡)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完成于次年十月。汪道亨万历四十年(1612)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看到互市之地处于东西太平山之间,认为“上谷延袤千三百里,未有若此山之扼要而雄峙也”,“山川之险,险与敌共”。于是上书建议在马市城垣的基础上建堡,加强防御体系。他在任时“缮修亭障,抚辑边人,塞上无警。”
据汪道亨所题碑刻《张家口新筑来远堡记》载:(来远堡墙)“四正曲直,延長一百四丈四尺,平高三丈,上加女墻五尺,下掘底,壘石為基,加瓴甓其上,有跨水一隅,傲江南澤國之制。(水关)臨河築堤,鑿趾鐫地,甃甎砌石,劖兩崖,嵌三洞,截斷岸以虹橋,繞溯洄以雲雉,內用板閘,啟閉因時。……(城墙四角)環堡四隅,為戍樓者各一,內為公署者二,為營房者三百,為祠廟者二,為八角亭者一,為棹楔於衢者一,外撫賞廳三楹,觀市廳二所,司稅房二十四桁,其余閭閈道路,井井秩秩。”

夯土墩的一侧连着一条毛石垒砌的长城,向山上延伸过去,这是我们今天要走的方向。
从清代来远堡平面图可见,来远堡设两门,西南门曰“永顺”,北门曰“来远”。紧邻永顺门,设有总管署,是管理官员办公的地方;在来远堡城墙西北角上,设讲市台,每次开市讲市之时,都会通报市场行情,宣布贸易法令。此外,来远堡内还设有观市厅、兵房、司税房、抚赏厅、城隍庙、新寺,市台庙等建筑机构。
关于来远堡的得名,汪道亨说:“今茲城成,而皇靈遠蕩,聲教遠敷,數千裏款闕納盡,至此如歸,了不知霜露雪霰之推殘,謂之來遠可乎?即以名城,吾亦竊奉尼父之訓矣。”尼父(孔子)之訓也许就是指“近者悦,远者来。”
《张家口新筑来远堡记》为一通碑刻,汪道亨所题,第一句“癸丑春”,即指明万历四十一年春,文中又说“於(当年)秋七月伊始,至九月而土工畢;又於明年三月始事,至十月而工竟畢。”就是说在第二年十月全部建成。此文为汪道亨建来远堡后所题。
《四镇三关志》与《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两书对比,可看出两位作者对于长城防卫的表述,侧重不同。《四镇三关志》侧重对于各个关口地形防御的描述,《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则是侧重于关口后面军堡的描述。

领队特意交代,这里附近有两块刻字石块,一块是三角形的,一块是长方形的,让我们注意观察,这还是今天的作业,拍到的人有红包。队友终于在这里发现了刻字石块。(为了保护,就不讲具体位置了)

领队特意交代,这里附近有两块刻字石块,一块是三角形的,一块是长方形的,让我们注意观察,这还是今天的作业,拍到的人有红包。队友终于在这里发现了刻字石块。(为了保护,就不讲具体位置了)

这块三角形石块上刻着:“揽头车承交,三工八号。崇祯六年(1633)分。”大概意思是“揽头”即包工头车承交。“三工八号”是承包工程编号。“崇祯六年分”即崇祯六年分包。从时间上看这应该是重修,这一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河北。
这种包工头所留的刻字还是不多的,比官方的阅视碑和工事碑、修城碑要少。除了这里两块,在黄崖关还有一块,原文:“小甲乌阿令下,边匠二名,时元,黄早,迤东修四丈。”大概的意思是,小甲(封建时代承办乡里事务的甲长)乌阿(姓名)命令,工匠二人时元,黄早,在此向东修四丈城墙。这些石刻都是在砌墙的石块上刻的,不是加工过的石碑。

我们来到张家口段长城的最高点,据说这里是鱼儿山,这里路边有块残碑(图中红圈处),当时没注意拍,整理图片时才发现。山顶上有个巨大的方形储水罐,这是为绿化荒山准备的,每个储水罐基本都建在每个山头上,之间有铁管连接。

这是队友拍的残碑:“张垣之巅”,上款:海拔一二四三米。下款:2008年4月。这是张家口一带最高的山,“张垣”是张家口城市的别称,“垣”为城垣的意思,也是指城墙,也可理解为张家口一段的长城。
据介绍,为了绿化荒山,市政府经过10多年的努力,引水上山,植树造林,现在的鱼儿山已是满山青翠。如今满山的山花就是多年努力的结果。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提到“边墩五十八座,火路墩三十一座。”有边墩和火路墩之分,这里的敌台应该是边墩,在边墙一线建的墩台,是作战用的。远离边墙一线的墩台为火路墩,即烽火台,是传递信息用的。

刚才同路的两个小伙子鼓动我别走了,就从这下撤吧,再等一个腿脚慢的女队友就撤。其实这时才下午2点左右,还剩2公里,足可以和大家一起下山,但是又觉得一路上没啥可看的,还挺难走,于是就和他们提前下撤了,最后大约有6个队友是从这里下撤的。这是队友给我们三个在下撤点合影,左面是本人。

最后我们就是在这个大门出来的,是个叫“博翠天宸”的楼盘,对面是我们这的一个加油站,我们在这等大队来接我们。大约下午5点左右,我们全部上车,返回北京。由于我的六只脚软件记录中时断时续,轨迹不完整,就不在这显示了。
全文完。
前一篇:密云、石塘路堡、黑山寺长城
后一篇:许昌灞陵桥(八里桥)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