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21年4月18日我参加户外平台密云探古活动,一是看看密云古城的遗存,二是看看石塘路营城的遗存,三是到黑山寺看看古堡和一个敌楼,休闲游。我们30多人一早就来到了北京密云城里。(本文作者李辛海)

百度载:北京市密云区历史悠久,距今6000年前的燕落寨雪山文化遗址,出土了新石器、陶器等文物,已有人类聚居。唐虞时期,密云地区属幽陵。《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请流共工于幽陵”,筑“共工城”。“共工城”距今4100年,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古城。
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设五郡,其中渔阳郡址在密云统军庄村南半公里之南城子,此为密云地区行政建置最早的记载。
北魏皇始二年(397年)置密云县,县治原址在今丰宁县大阁镇东北南关村,县南15公里余有高山,常年云雾缭绕,名密云山,即今之云雾山,县名来自山名。
鼓楼旁边有《密云鼓楼重建记》石碑一块,大致内容:“昔鼓楼者,制旧(应为旧制)县城之至高且居其正中也。楼始建于明,重建于清,终毁于日寇滥炸狂轰。今逢盛世……异旧地而建新楼。”从文中可见,此楼不是原楼,乃臆造,我也觉得像是城门楼的规制。

鼓楼基座很厚实,这在后面参观城墙遗址是得到印证。一般的鼓楼都是城中的孤楼,主要是报时值更,而不是作战防守,所以下面的券洞一般都是南北通道,不会有城门。根据介绍:“鼓楼中间有门洞,连接着南北大街。”看来应该没有城门,现在的城门是公园加装的。
据《京郊日报》载:“当地老人记忆,楼座东西长约十丈,南北长约四丈,高两丈有余。楼座以上建有三层高楼,高约两丈五,这在当时已很宏伟。楼上置钟鼓,钟体高大,声响洪亮,音韵悠长,为战时所用。而平时遇到火警等险情,也鸣钟示警。鼓楼中间有门洞,连接着南北大街。”文中可见,楼座上是三层高楼,可真够高的。
据《京郊日报》载:“鼓楼南街是商业街,街道很宽,道路多铺着石条,其它路面是土石铺就。城内东西大街最长,由旧城西门起,经夹道门,再连接起新城的东西两门。旧城地形北高南低,鼓楼位置处于高点。向南向东有明显的下坡。鼓楼在1933年被日寇炸塌大部,之后逐年风吹雨打,无人修复。至1937年,坍塌得不成样子,现在痕迹皆无。”可见,此鼓楼是臆造。
密云历史上归属频繁更迭,一直到2015年成为北京市密云区。百度载:1948年12月5日,密云城解放。1949年,密云县、乙化两县合并,仍称密云县,隶河北省通县专署。1958年4月,密云县改属河北省承德专署。1958年10月,密云县划归北京市管辖。
2015年11月,撤销密云县,设立密云区至今。

2004年2月5日,密云在举办迎春灯展过程中,彩虹桥(亦称云虹桥)上发生拥挤踩踏,造成37人死亡、15人受伤的特大伤亡事故。后于2004年9月4日下午重新开放。

绿釉净水瓶高24厘米,底径5厘米,最大腹径8.2厘米。瓶颈中部出檐,檐上出六瓣莲花叶和12道弦纹,下部为竹节状,共4节。瓶体上层饰7瓣莲花叶,中间及下部交错饰璎珞瑞草垂纹。罐状注口,注口下方有“杜家”二字。此瓶釉色翠绿,间或绿中泛白,色白微褐,瓶底足圈无釉,有旋痕和三个支钉印迹。
此瓶无论是釉色、釉质以及造型上都是极为精美,是少见的瓷器精品。据考古学家推测,绿釉净水瓶为净水之用,说明早在宋代密云人就有净化水源的意识,对今天我们保护水源地——密云水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这里愣把佛教的净水瓶与净化水源连在一起,也真是“有水平”了。佛教净水瓶又叫净瓶,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百度载:“净瓶,梵文叫军持。僧人随身携带,在瓶中储水,用来洗手。净瓶也是一种供具。最出名的要数观世音菩萨手里拿的净瓶,净瓶中盛满甘露,瓶中插了柳枝,象征着观世音以大慈大悲的甘露遍撒人间。”这和净化水源有何联系?无语!

这是我整理完资料以后,在地图上大致标注的密云新旧古城位置及古迹示意图(上北下南)。红1是绿釉净水瓶雕塑。红2是区政府,也是县衙遗址。红3是旧城鼓楼原址(鼓楼大街十字路口)。红4是文庙遗址(大成殿),红5是新城东门(新东街),红6是新城北城墙遗址(城后街)。红7是护城古堤遗址。地图中间南北向暗红线是旧城与新城之间的夹道(新中街),右面的南北向暗红线是新城东城墙大致位置,上面东西向暗红线是旧城与新城的北城墙大致位置。图中左面蓝色是白河,粗黄线是密关路,也是旧城西城墙和护城古堤的地方。
据《京郊日报》载,这里曾是旧县治所在,明万历二年(1574)重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与雍正元年(1723)重建修葺。当年的县治很有规模,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东衙、西衙、县狱、左右六房等,行政办公断案机构一应俱全。
《北京百科全书—密云卷》载:文庙始建于唐显庆四年(659),元代毁于战火。《密云县志》载:“县学在鼓楼东,唐贞观十二年(638)……创建,金季兵毁……”两个说法稍有出入。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重建。
据《京郊日报》载,文庙规模很大,棂星门3间,戟门3间,东西各开一角门。东西各有厢房,东厢为名宦祠,西厢为乡贤祠。中间大成殿五楹,通高约10米。后院还有明伦堂、尊经阁、学署、崇圣祠和启圣殿,东跨院有文昌殿,西跨院有节孝祠。
如今这些建筑均已拆除,仅存大成殿。现在的大成殿建在1.5米左右的高台上,有宽大的月台,汉白玉栏杆,石条基座,据说殿内梁柱还是旧物(现锁着门),现今整栋建筑修葺一新,没能修旧如旧。殿后是密云区图书馆,殿前空地开阔,左右各建一亭,供人们休息娱乐。真是不如老物有历史的深沉和厚重。

这是旧制密云新城的东城门——宾阳门遗址(示意图5号位置),城门没了,仅余城门南墩一座,里面是夯土,外面包砖。门墩东墙有块文保碑:密云县文物保护单位《密云古城遗址》,密云县人民政府2000年9月28日公布。
“密云古城遗址。密云城分两次建成,有新旧城之分(参见示意图)。旧城在西,新城在东。此处城墙遗址是密云新城宾阳门(东门)南墩台。旧城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周长九里十三步,墙高三丈五尺,阔(底宽)两丈八尺。新城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周长六里一百九十八步,阔两丈。两城之间留有南北夹道,新旧两城原有六门,分别是(新城的)宾阳门(东门)、迎薰门(又称小南门)、(旧城的)景曜门(南门)、瞻云门(西门)四门,以及两城连接夹道间的夹道门(旧城东门)和左辅门(新城西门)两门。其中宾阳、迎薰、景曜、瞻云四门建有城楼和瓮城。”另外新旧城外有护城河,深二丈,宽一丈五尺。新旧两城紧密相连,中间仅距几十米,两边城墙高大,中间显出逼仄,称为夹道。
据《京郊日报》载,最初旧城是兵民混住,建起新城后,兵民分开。旧城为文城,有知县、典史等地方行政官员办公。新城为武城,明代时曾为蓟辽总督所驻,级别至高,后来改为参将,至清初改为都司。到了清末,无武可用,新城没有了军队,民国《密云县志》载,“新旧两城统归知事管辖”。

这是老城墙的北面(城外方向)还保存着一个巨大的马面。在城墙的南面也有密云县文保碑两块,一块内容是:密云县文物保护单位《密云古城遗址》,密云县人民政府,2000年9月28日公布。一块内容与新城东门的差不多,我把不同的注出来“此处城墙遗址是密云新城北墙东段。……城墙外侧建有马面,现存一座。”

我们看完北城墙遗址,顺着城后街往西走,顶头有个云启公园。这里有个护城古堤遗址,为了保护遗址,上面用玻璃罩子覆盖。旁边有两块碑,一块是:密云县文物保护单位《护城古堤遗址》,密云县人民政府。1996年9月27日公布。另一块是《白河护城古堤简介》碑:“白河护城古堤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清康熙五十三年(1713)在原土堤基础上重修。古堤底宽5.7米,高3.5米,采用河卵石白灰灌浆筑成,北起沙河村,南至西门外,全长2676米,现遗存20米。……”
据《京郊日报》载:“旧城西北是白河,东南有潮河,两条大河流过城的两边。而白河距旧城很近,经常发大水,冲坏城墙。有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旧城西北隅为白河泛滥所圮。康熙五十二年(1713),奉圣祖特旨重修旧城。康熙五十六年(1717),南起西门外,北至四五里的沙河庄,筑起石子堤,以护城垣。堤长八百零三丈,又在堤外用木草沙石,筑起多个数十丈不等的坝,用来保护堤坝。康熙六十一年(1722)发大水,致使冲坏护堤坝一百多丈,土牛城墙坍塌,沉陷三百一十六丈八尺。治国先治水,这是古训。此时康熙自潮河回銮,亲临指示重修,并御书“川流永奠”,镌石匾额,立于堤头,建起庙宇,敬重神灵。”康熙题匾没发现有存。

这是密云旧城的历史照片,城门两边有标语,应该是解放前民国时期拍的。我觉得是旧城西门,可能是瓮城的城门。由于左面(西面)是白河河道,所以城门开向朝南。城门旁边有一条白色的弧形堤坝,那就应该是护城古堤,用白灰粘结。它的旁边还有一道堤坝,如上文所说“又在堤外用木草沙石,筑起多个数十丈不等的坝,用来保护堤坝(石堤)。”

石塘路村由密云区石城镇所辖,坐落在密云水库西部,距密云城区25公里,2008年度被评为“北京最美的乡村”。石塘路城堡在长城网上的编号是密云50号城堡。

这是村中心的钟鼓楼遗址。旁边有两块全国文保石碑,不知为什么被绿色网布保护起来,看不到内容。上面还有一块说明牌,内容如下:“钟鼓楼遗址。此钟鼓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63~1620),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石塘路)为当年蓟镇西协四路之一。下辖23处关砦,东自陈家口堡,西至亓连口关,城段延伸125公里,负责95座敌楼的设防和兵力部署,民族英雄戚继光将军曾在此镇守。北100米为总督府,南100米为石塘岭,此楼为石塘路城之中心。历史古迹,重点保护。石塘路村委会。”

这是网上的石塘路城堡全国文保碑:长城<石塘路城堡>,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旁边还有块简介碑,全文如下:“石塘路城堡位于石城镇石塘路村,建在白河主河道西侧,是驻军的城堡,明代属蓟镇西协石塘岭路,统辖石塘路,上控鹿皮关,属边关要塞。该城堡北城为旧城,建筑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南成为新城,修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城堡平面呈正方形。城中部现存鼓楼一座(残址),砖石结构,鼓楼门洞墙体基础为3至8层条石砌筑,上部砖砌。城堡内现存四眼古井一口。”
石塘路村的“石塘”源于石塘岭。而这个”路“则是明代守边的一级军事组织。明代镇守长城一线的九边十三镇,就是十三个军事组织,称之为“镇”,大约是军区一级。“路”是“镇”的下一级,相当于军分区,“路”的下一级就是各关口和堡砦。
明隆庆二年,蓟镇增设东协、中协、西协三名副总兵协助总兵镇守蓟镇段长城,石塘路为西协四路之一,由于这个军事组织负责石塘岭一线的长城,所以就以“石塘”为名,叫石塘路,总部就设在石塘岭营城(今石塘路村)。此村最早叫石塘岭营城堡,是军事单位,后来演变为村庄。
关于石塘岭堡,《四镇三关志》载:“石塘路关寨二十三,……各路营城堡,……石塘岭营城堡一座。”这里只记录有城堡一座,但是没有始建年代。
资料说,石唐岭城堡原呈正方形,周长2000米,共置4门。城内中心有钟鼓楼一座,东西分设文武衙署。北门门额石匾
“石塘岭”,南门门额石匾
“石塘路”。还有一门门额为“左辅雄关”。且在城墙上建有垛口,备有滚木礌石,土造铁炮。四周旌旗林立,刁斗高悬。

这是四眼井下面,原来的四个小圆眼被破坏了,估计是后人觉得井眼太小,打水不方便,所以砸坏了四眼石板。古人为什么要弄四眼井呢?那么小的眼怎么提水?水桶下去需要摇动桶身,桶口低于水面才能打上水来。这么小的井眼真不好弄。不过这种多眼井比较多见,石景山上就有好几个双眼井。
石塘岭营城堡里还有各种军事设施,如校军场、演武厅,以及嘉靖年间修建的储存军粮的广丰仓等。此外,营城内庙宇众多,如城隍庙、关帝庙、玉皇庙、圣人祠等,每逢年节,各庙都有庙会,非常热闹。
清《畿辅通志》记:“石塘岭关在密云县北五十里,有城(指石塘岭堡),周二里有奇,旧设参将驻守。本朝改设都司佥书。其西北为黄崖口,有堡。”
石塘路嘉靖三十年(1551)设参将,清《密云县志》载:“(石塘岭堡)国初都司驻之。乾隆五年(1740)改置守备。道光二十三年(1843)置把总戍之。”民国《密云县志》补记:“把总裁,城废。”估计在清末石塘岭堡的把总裁撤了,不再设管理机构。后来居民繁衍成村,仍沿用古名,改为石塘路村。
马营堡原称骠骑堡。清初《读史方舆纪要》载:“石塘岭西北有骠骑堡。”清《昌平山水记》载:“白马关西南四十里为石塘岭,其西北有骠骑堡,有水关,白河从堡西北塞外来,经石塘岭,下密云县,其东北有石佛堡。”光绪版《密云县志》载:“石塘路城西五里有骠骑堡,白河由口入边南流。”这些古籍都说是骠骑堡。
但是骠骑堡在明代的《四镇三关志》中没有记载,而且名称与周边城堡有着明显不同,明代的关口和城堡基本是取当地地名。但是骠骑堡在清初就已存在,所以建堡时间应该是在明代,估计是个小堡子,不很重要,所以《四镇三关志》没有记入,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多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四镇三关志》出版以后新建的,所以名字与众不同。《密云县普查登记在册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载:“马营城堡遗址,明,石城镇石塘路村。”
骠骑堡建在石塘岭关与石塘路营城之间,其作用不言而喻,就是石塘岭关和石塘路营城太重要,如果关口突破后就是一马平川的河滩地,敌人很快就直接攻击到石塘路营城,这中间加一个骠骑堡,能起到缓冲作用。
骠骑堡呈长方形,据说,东西墙长200多米,南北墙长不足200米。城墙由大块毛石垒砌,下面有二层条石。骠骑堡何时变成马营堡,估计是在清末、民国时期了。骠骑和马营都有马的意思存在,也许这里曾驻着骑兵?或者是圈马的堡子,为了叫着顺口容易理解,当地人就渐渐叫成了马营堡,现在尚无证可考。

这是能在网上找到的唯一一张石塘岭堡的堡门照片,不知何时所拍,但是已经是彩色照片了。从照片的光线来看,应该是南堡门。堡门洞下面是条石,拱券是砖砌,从建筑材料看,和鼓楼基本相似。另外南堡墙是在1976年修铁路时毁坏的,所以此张照片应该是76年以前的。
我们队友都在水边休息时,我和另一位队友去找一块城堡的石匾,被村民视作石塘路村的“传家宝”。一路打听到是保存在南城的老牛家。非常可惜,据牛显金讲三天前,文保部门来人将石匾取走了,还给了1000元的奖励,所以我没有拍到石匾的照片。
这是网上的石匾照片,上面双钩阴刻“左輔雄關”四个大字(放大可辨),专家根据石匾所在位置和重量,判断是石塘岭城堡南门门匾(估计是外匾,内匾是石塘路),其印证了石塘路城堡重要的军事地位,历史价值颇高。
经测量,匾额长154厘米、宽51厘米、底部厚约25厘米,向上逐渐收窄,边沿有斧凿痕迹,字面四边雕刻有卷草纹饰。据老牛讲,10多年前,他在村中发现有人要用这块匾额砌坝,他将其讨要回来藏在家中保管。
我认为“左輔雄關”的含义是:北京城坐南朝北,密云就是京城的左面,所以有“左辅”之称,密云古城门就有“左辅门”。“雄關”即指石塘岭关,清代《密云县志》誉石塘岭关为“密云首险”,所以称其为“雄关”不足为过。
关于戚继光曾驻跸石塘岭堡之说,是有可能的。他曾写过《石塘岭鹦鹉岩》诗二首。
其一 :“翠羽丹崖敞碧天,飞来风雨不知年。肯饶寸舌呼余粒,惟有精神倚暮烟。”
其二:“侧身天地欲言难,故向空山戢羽翰。雨后千林争起色,月中片石怯生寒。更无金锁惊春梦,似有清音落暮滩。一自边城留幻迹,陇西云树几凋残。”看来戚继光对于石塘路还是情有独钟的。
传《四镇三关志》作者刘效祖也有《石塘岭鹦鹉崖》诗:“原是关西鸟,何因塞北看。千年留胜迹,万里恣飞翰。影落金塘净,光生玉壁寒。从军有陇客,只恐报书难。”
明代河南灵宝许家三杰中的许倓,也作了关于石塘岭的《塞上曲》诗一首(见《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三十二卷目录):“古北关前月似霜,石塘岭下塞云黄。 鸣笳刺刺边声起,
多少征夫尽断肠。”许倓,字静夫,曾任户部郎中,湖广衡州知府。嘉靖年间在户部任职时,经常到京畿巡边瞭哨,写下许多与长城有关的诗篇。
据《京郊日报》载:“新营城南山坡上,万历年间增修了一座“南楼”,其南面依山,北面傍水,当地人称为“链船楼”。相传石塘岭堡像条船,如遇洪水,这条船极易漂走,修了南楼便如下了一条锚,把船牢牢地拴住,船也就无法冲走。实际上,南楼是座瞭望台,便于观察敌情,固守边城。”确实,这座楼更多的用途是瞭望与报信,因为石塘岭堡建在河滩边上,地势很低,西北有长城能随时报信,南面有山挡住视线,信息不灵,所以建此敌楼十分必要,尤其石塘岭堡是军分区一级的路城。
百度载:石塘路站位于中国北京市密云区石城镇双石路,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四等站,建于1976年。客运已于2008年停办。现在每天有六趟火车经过,如果要坐火车来,只能买前一站的票,然后再补票到石塘路站。
明代诗人唐顺之作《夜上石塘岭关》诗一首:“白河入口石塘城,上流元自古开平。岩立星辰孤堕影,野清刁斗空传声。戍楼倚月横吹动,虏帐烧腥远火明。魏将殒身曾此地,边人话及尚沾缨。(正德末年魏参将祥难被于此)”“魏将殒身”一事是讲明正德十年(1515),蒙古朵颜部来袭,明参将魏祥偷袭敌营失利被俘,威武不屈,大骂敌酋,被乱箭射杀的悲壮故事。
关于此事,《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载:“
(正德)十年夏四月,朵颜把儿孙(蒙古朵颜卫领主)自鲇鱼关(今黄崖口)毁垣入马兰谷,杀参将陈干,命都督桂勇讨之。巡抚顺天都御史王倬谋曰:“敌知吾兵屯西,必东入。”乃命指挥叶凤伏山下,敌果入,伏发,败之。把儿孙遣杜秃等来请贡,且献马赎杀陈干罪。兵部尚书王琼持议,必以把儿孙偿干,乃罢兵予贡。把儿孙辄谩言,呼杜秃等去。竟予把儿孙贡,班师。亡何,复入寇,参将魏祥全军殁,终正德世不能讨。”此文讲述了参将魏祥殒身之事。
此事在《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二百三十二)也有记载:“<薊州鎮>正德以來、部落既蕃、朵顏獨盛。……把兒孫深入擄掠、動稱結親,迤北恐嚇,中國參將陳乾、魏祥,俱以重兵,前後陷沒。”看来此事在当时还是比较轰动的。
唐顺之还有另一首《石塘道中》诗:“高城落月雁飞斜,数亩沙田稻亦花。路绕曲河十八度,人栖踠石两三家。堠烟山霭争明灭,戍笛秋声并惨嗟。闻道松亭遣探骑,时时愁被熟夷遮。”讲的都是边关戍守之情。
这里是密云区溪翁庄镇黑山寺村的地面,寺庙有个介绍:“大云峰寺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806~
820),唐宪宗(李纯)委托高僧选址建寺,游遍北部山川,发现这处溪水潺潺之地,于是建寺,俗称黑山寺。由于山上荆条繁茂密集,曾名荆山禅寺。宋代曾重修重建,改名云峰禅寺。后毁于文革时期,2003年爱国华侨佛界厚德大行夏荆山长老率众佛门道友,开始复建这千年古刹,并更名大云峰禅寺。”
曾有游客重建前来访:“黑山寺村得名于平顶山山脚下的一座废庙,现在只存殿基,四周青松环抱,因几乎没有游人打扰,所以环境幽静得很。”
据当地村民讲,云峰禅寺后面的山,每逢下雨时,山体就变成黑色,所以称为黑山,而云峰禅寺也就俗称为黑山寺了。
黑山寺堡,因为旁边有黑山寺村而得名。黑山寺堡明时称大良峪寨,因此寨北面有条山谷叫大良峪而得名,此堡为戍守大良峪口而设。
《四镇三关志》载:“石塘岭下,……大良峪寨,永乐年(1403~1424)建,通步,缓。”此堡已有600年的历史了,堡墙挺整齐的,估计是最近重修过。
老乡说,为了保护这座城堡,把堡里的村民都迁了出去。堡子的西北角上有一个角楼的遗迹,保存相对完好,是当时兵士站岗放哨的地方,在东北角和东南角各有一个小门,是后来村民们为行走方便,自己扒开的。堡子的正门在南墙正中的位置上,只有一门。
我们看完后返回大云峰禅寺门口,大约5点左右坐车返回城里。今天属于休闲游,看了不少零散的地方,对于密云区的明长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全文完。
前一篇:佩尔格(Perge)古城之一
后一篇:张家口东太平山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