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接上节。
我们沿着崖壁继续往前,前面又是一个保存不错的敌楼,俗称望河楼。
这里有一个陡崖,挺深。

队友在探头往下观察。

这是陡崖的全程,基本有松树和岩石棱槛可用,小心就行。

前面又有个石缝要攀,以前的队友在树上挂了一个瓶子,提示在此上去。

前面来到了13号敌楼(密云538号敌台),俗称望河楼,保存挺好,也是个3*3眼的规格。这个敌楼楼口也挺高,没有上去。

我们要从敌楼下面,靠近悬崖的一侧穿过去,下面是万丈深渊,小路只有30公分左右,墙友称其为“擦边过”。我是走过以后回拍了一张,走时要全神贯注,看好脚踏的地方,降低重心,扶靠里侧,不敢乱看。

这是队友拍的“擦边过”。

城墙在这里有一处铺房的残址,用碎石垒了一个小墙圈。
古时,城墙上是要寻守值班的,《四镇三关志》关于这种铺房有记载:“每守夜台垛,各轮一人,敲梆传筹。遇警,以所备柴薪,预积墙外,燃火通明,城上不露虚实。”

前面是14号敌楼(密云539号敌台),首先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吐水嘴。这是用一块方形长条石整体雕出的,嘴流很长,因为墙体有收分。嘴流底部雕出圆形,嘴尾保持方形,这样有配重,防止从楼上掉下来。见过很多吐水嘴上面的垛墙都没有了,但是水嘴不掉下来,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14号敌楼(密云537敌台),残损的厉害,没啥可看的。

过了14号楼,又有一个烽燧的残堆,算是15号台,长城网标注密云536号敌台。

前面又要翻一个险要的山头。

前队已经在山上散开爬坡了。

经过一段攀岩,这里又有一个“擦边过”,一侧是深谷。

这是队友拍的,30公分窄窄的小路上还要往上爬,下面就是万劫不复的悬崖,除了集中精力,别无他选。
上面又是在岩石缝里穿行。

每个人都要紧贴崖壁,利用各种借力点交错上行。

山顶上又是一堆乱石,算是16号敌台,长城网标注密云535号敌台。
在这个山头上远眺前面的道路,隐藏在荆棘丛中,远处雾霭中隐约能看见几个敌楼的身影。

继续往前有一座残楼,算是途中的17号敌楼,标注的是密云534号敌台。我们在这里休息进餐,领队给我们拍了一个合影,左一为本文作者,这些人是后队了。

这里是途中的18号敌楼(密云533号敌台),敌楼塌圮的只剩下了1/4,也应该是3*3眼的规格,一个楼门保存完整。

这是仅存的一些拱廊。

远处能看到令人惊喜的匾额楼,楼体保存完好,一块白色的门匾十分醒目。

要想去看匾额楼还要经过考验,一块几乎光光溜溜的垂直岩石挡在面前,可以借力的点很小。前面队友在攀爬,下面的队友在用手机拍摄精险一幕。

这是我在攀爬时,队友给我拍的,可以看到脚能踩得地方很小,万一一滑,不堪设想。

翻过了险境,迎来的美妙一刻,这是途中的19号敌楼(密云532号敌台),也称后齐楼(11路军),3*3眼的规格,由于楼口较高,没有进去查看。
这是楼门上的匾额,上面双钩阴刻楷书:“石白鲇鱼顶五十三號臺”,字体比较拙。没有上下款,没有花边。
文中的“石白”意思是石塘岭到白马关这一段的缩略语,“石”字在前面,就是说这段由石塘路石塘岭所辖。“鲇鱼顶”是敌楼所在的地名,山下有鲇鱼沟。“五十三號臺”是石塘岭关所辖敌楼的整体序号。这种编号比真保镇的“插字××号台”、“茨字××号台”要科学,能清楚明了敌楼的很多信息。

过了匾额楼,就是途中的20号敌楼(密云531号敌台),这个敌楼塌的只剩下一些残墙,没有去看。

在不远的地上有一块石板,上面没字,也许是这个敌楼的门匾,有识之士怕被破坏,把它反扣了。当时就我一人,估计一人之力翻不过来,着急赶路,就没查看。

这里来到途中的21号敌楼(密云530号敌台),又是个匾额楼,俗称胡家楼(11路军),楼体保存基本完好,3*3眼的规格。从楼口下面新鲜的痕迹看,这里以前有台阶。由于楼口较高,没爬上去看。

门上石匾,双钩阴刻楷体“石白石浒溝五十二號臺”,门匾文字的解读参看前面。但是有一个问题,在五十三号台和五十二号台之间还有一座残楼,没有排在序号之内,也许是后建的,那块没有翻看的石板可能可以解答其中的奥秘。

过了第二个匾额楼,前面又有一个石条残堆,算是途中的22号敌台(密云529号敌台),残破厉害,又在荆棘丛中,擦边而过。

前面是途中的23号敌楼(密云528号敌台),我们弱队经过的最后一个敌楼,
我记载的敌台和长城网记载的敌台标注对照了一下,基本符合情况。我们从敌台左侧的城墙豁口穿过,离开城墙一线,转入下撤路线。

这是这个城墙豁口,我们从这越过城墙。墙体有碎石垒砌,没有灰浆,夕阳余光斜照在上面,染成金黄色。这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钟,还有两公里的下山路要走,我们弱队还是要抓紧时间了。

我们路过一处微波站的铁塔,这是一个明显的下山标志。

开始了一大段碎石下山路,由于长时间下陡坡,腿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好几个队友大腿出现抽筋现象。

终于看到了鲇鱼沟村,红圈处是接我们的大巴车,大家不由自主加快了下山的速度。
百度载:鲇鱼沟村
西临长城,地处关公山南侧。因二道山沟内有两个石洞,状似鲇鱼嘴,故名。

这是村里的门牌号,西湾子村是行政村,下辖自然村鲶鱼沟。
百度载:鲇鱼沟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有一年连降暴雨,人们在一条小河内发现了鲇鱼。这个村原来叫西沟村,此后人们就改称该村为鲇鱼沟。但从那以后,此地再没发现过鲇鱼。然而,鲇鱼沟这个名称却流传下来,“鲇鱼沟里没鲇鱼”也成为当地人的一句笑谈。
这是村口公路边上的西湾子村介绍,原来等我们的大巴车开走了,因为这里没有停车的地方。于是我们这些老弱病残只能拖着疲惫的双腿又走了1公里多,才上到车上。
这是我们走全程的《六只脚》轨迹记录,我们弱队大约走了10公里,爬升730多米。
最后我们下午5点45发车,到北京7点多。今天的体会是路程爬升多,上上下下。二是险处很多,需要大家协力。三是难走,经常走碎石墙,下山碎石路,费脚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