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湖磨石口,驴鞍岭口长城之一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21年3月7日,我参加户外平台组织的爬长城活动,今天主要是在怀柔的响水湖自然风景区,因为景区里有长城,所以也叫响水湖长城风景区,明代这里是长城中的磨石口关。我们一车50多人早晨9点多就到了景区,由于没有提前预约买票,所以出现了窗口拥堵,这里65岁以上免票,我71了,顺利通过。(本文作者李辛海)
为什么叫响水湖呢?有这样的说法:响水湖的得名并不是因为有一大片水域,而是这里的泉水多,水量大,水响如雷,故名"响水湖"。

进入景区不远有几块大石头,一块刻着“龙门”,一块刻着“连云岭长城”,一块刻着“龙吟凤鸣”,我们队员准备在这里合影,但是很多人还在购票,我就不等了,先去探看磨石口堡遗址。我来之前看了旅游图,上面有一条小路,上面标注了磨石口堡遗址和摩崖石刻,我也是第一次走,没敢招呼别人。

这座险峻的山峰位于水坝的西侧,古称“驴鞍岭”,后来人们认为此名不雅,又因为峰高入云,就改用近似音“连云岭”代替,山腰处还有一个连云洞和图腾阁。当地人又简称其“云岭”,所在的村子就叫云岭村。何时所改,尚无考证。
总之,这个地区已经开发为响水湖长城风景区,在长城关口段属于磨石口关,大坝西侧的山峰古称驴鞍岭,现在也称连云岭,所在村落为大榛峪行政村下的云岭自然村。各种说法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不要晕菜呦。
这里在明代是镇守磨石口关的守备营堡,《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乘障>载:“黄花路,隘口一十有七。渤海所下,……磨石口,永乐二年建,二道关并东山墩空,水口、通众骑,极冲。”

城堡里面基本没啥东西可看,都是树林,只有这道堡墙保存尚好,还能看出城堡的遗迹。当地老人介绍:磨石口堡是当年守城将士驻守之处。东西长80米,南北宽13.5米,砖石结构,有南门一座。但是从现在的状况看,墙体为毛石垒砌,没有白灰填缝,等级较低,也许堡门有砖甃。

继续往前走,路边有个甘露泉的石碑,在对面有一处水泥砌的方池,原来是蓄泉水用的,现在干干的没水了。这条小路在有的旅游图上写着“曲径通幽”,其实就是长城古道,通往磨石口关内外的古商道。

明朝河南灵宝的许氏家族,因“一门四尚书”而显赫一时。题者的曾祖许进,正德元年为兵部尚书,后转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祖父许论在嘉靖年间曾两度出任兵部尚书,是当朝著名的军事家。许论留下两处摩崖石刻,一处在居庸关长城景区内,俗称“穆桂英点将台”,又叫“仙枕石”的石壁西南面:
“嘉靖乙卯(嘉靖三十四年,1555)三月十二日,虏(蒙古部落)犯古北口,奉命率三镇(蓟、宣府、保定)兵二万余众,由居庸入援。廿二日虏败遁,廿五日班师取道怀来,即归阳和(阳和:祥和的气氛)。总督军务、兵部尚书、灵宝许论题。”
题字者许茂杞,其父许倓官拜户部侍郎。许茂杞本人曾任大同密云奇兵营指挥佥事
(正四品),昌镇游击都指挥,是负责协理京都皇室卫队的重要将领。

看过摩崖石刻继续往前走,需要找路上到大坝上面去,路边有一处泉水,从山体的一个洞里涌出,水量很大,哗哗很响,据称水响如雷,千米之外可听响声,故得名"响水湖",估计这就是响水湖得名之处。据测,每秒钟出水0.3立方米,日流量25937吨,水质甘甜、清爽可口,系怀柔第一大泉。
据介绍这个大坝形成的水库叫边坑水库,大坝建成于1973年,总投资325万元。由于前期准备不足,仓促上马,发生渗漏,不能蓄水。这种不负责任的工程,既破坏了长城,又浪费,不知现在是否能追责。

于是我转回原路,思索是否要生切硬爬到上面的大路。这时发现有一座废弃的红砖房,应该有路通到上面的大路,果然,在房子前面有平整的土路通到柏油大路,庆幸的怦然心动。

终于来到大路上,远眺磨石口关口的地形,两山挟一谷,果然是“天设金汤”,也就是天然形成的险固关口。两边山上各有镇关楼,山谷关口处已经建了蓄水大坝。

这是我今天走长城的示意图,我先从磨石口水关走到右面(东面)的黑三角处,没有继续往东走。磨石口水关到驴鞍岭一线的城墙,景区不让走,都在景区监视中太明显。我是从驴鞍岭左侧(西侧)的养生大峡谷上的城墙,走到左面的黑三角处(驴鞍岭口)离开城墙,最后返回响水湖景区大门停车场。图中蓝色的边坑水库其实无水,是个败家工程。

顺着柏油大路拐向响水湖大坝,山上的敌楼在长城网中标注的是响水湖西段193号敌台。

在穿过大坝时有一个检票闸机,旁边有块石刻:“磨石口关”,这是指大坝下面的磨石口水关。

在即将过大坝时,还有块石刻:“长城古道”,这是指穿大坝下面通过关口的古道。

穿过大坝往东,就是通往擦石口和北京结方向的长城,在一个垛墙上有个碑刻的砖框,石碑没有了,这个碑不大,估计是块分界碑,不需要刻很多字。

用长焦头拉近拍了一下图腾阁,一个新修过的歇山顶建筑。据说这是一个天然山洞,上下两层,高约8米,深约10余米。沿洞壁塑有“九龙戏珠”字样。二层面积约15平方米,内塑有3米高观世音菩萨像,洞外山壁刻有“图腾阁”三字。洞下方有一面积约30平方米的连云洞,内塑有金龙。
从这里可以看到关口地形,关外是一片开阔地,如文献所说:“磨石口,永乐二年((1404))建,二道关并东山墩空,水口、通众骑,极冲。”东山墩估计就是将军楼,也就是说水关(文中的“水口”)到将军楼一带“空”(地势开阔),通众骑,是防守的冲要(紧要)之地。这里所说的“二道关”也称“双关子”,长城在极其紧要的地段多建有两道关卡,但是由于建大坝的破坏,只剩下现在的水关一处了。

这是网友拍到的磨石口驴鞍岭上的两段城墙,上面一段是通往水关关口的城墙,下面这段城墙下切到摩崖石刻到大坝之间的位置,也许这就是二道关的残墙,这道城墙在水关的内侧,但是我在沟底没发现有关城的迹象,这个二道关真是个谜。
磨石口是个极冲之地,战略位置重要,设有两道关卡,也是蒙古部落经常袭扰之地。史书记载:“嘉靖十一年(1532)十一月,虏十四五骑闯入擦石、磨石等口抄掠。千户谷寿、百户郭祥率众百余人袭之,虏逃窜出口,官军追杀出塞十余里时,谷寿、郭祥军陷入狤虏所设埋伏之中,全军而殁。”嘉靖二十一年(1542)六月,数万西蒙兵马东侵宣镇,蓟州巡抚都御史侯纶指出,黄花镇、渤海守御千户所等处隘口,不可无备。到了嘉靖二十二年(1543)秋,朵颜首领花当部人马攻取慕田峪关,渤海所提调刘道、蓟镇东路驻密云副总兵王继祖,与之奋战。嘉靖二十三年(1544)二月,因黄花镇擦石、磨石等口,“屡遭虏犯”,从密云镇武等营,选精兵三百人派驻渤海所,以遏阻虏冲。可以看出这一带战事频仍。
在下面有一处残楼遗址,这里是响水湖东段191号敌台。

旁边不远又有一座残楼,这是响水湖东段190号敌台。我就走到这里,没再往前走,前面是一段高高的陡峭的城墙,上去了还要折返回来,感到没必要,以后有机会再往东走通往擦石口、蝴蝶结的那一段。我们领队在这里放无人机。
我穿过响水湖大坝返回到大路上,在往景区里面走的路边,看到当年修大坝毁坏的长城墙体,下面由文保碑:长城<响水湖段>。这个断口禁止攀爬,在明显的监视之下。继续往里走,路边有座小桥,我们几个队员在这进餐休息。
百度载:由于隘口狭小,经常年流水冲磨,将两边石头磨光,故此得名磨石口,但是我在大坝内外两侧均未发现有磨光之石,也许是在建大坝的地方被掩盖了。

在水关门洞内侧往关外看,五伏五券的拱门外口门闪,塌了一伏一券。

在水关门洞内侧往关外看,五伏五券的拱门外口门闪,塌了一伏一券。
《昌平州志》也有记述:“磨石口,惟二道关并东山墩空,水口冲要,通马。其大安家坨迤西,岚儿峪各山险,通步。”这里的大安家坨和岚儿峪尚不知为何处。光绪《顺天府志》也有类似记载。
据《长城踞北.怀柔卷》之《响水磨石口》载:“从明代边关图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出,在磨石口正关右侧,还依山建有一座与关墙相接的‘袖珍小城’,很久以来当地人都把这座小城称为‘磨石口瓮城’。”但是我没发现有袖珍小城的遗迹。有人推测在景区内的停车场一带,但已看不出痕迹。百度又说:“又因此楼建有瓮城,设有两道关口,所以也称"双关子"。”这里说的却是瓮城,而非‘袖珍小城’,这个瓮城是水关的瓮城,还是二道关的瓮城?由于已无踪可查,具体如何,莫衷一是。
磨石口水关于2020年10月10日抢险加固完成,是当年全市10个长城抢险加固项目中第一个完工的。据怀柔区文物所所长张彤说:“1972年修水库时,磨石口关堡、关门已经遭到破坏,目前仅剩水关关门。由于年久失修,加上雨水侵蚀、冻涨、人为攀登损坏等原因,水关关门破损严重。”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这里除了水关,似乎还有个关门,是旱关还是二道关,不清楚。
据《长城踞北.怀柔卷》之《响水磨石口》载:“如今,磨石口二道关的关门之地已经成为空谷,两侧关墙早已坍塌,然而在遗址之地仍有明显的墙体痕迹。磨石口外的这处辅助性关隘遗址,近百年来一直被人们称为‘挡马墙’”。这段记述说,二道关建在水关口外,仍有明显的墙体痕迹,我不知道,也没发现。

我们休息完了,开始进入养生大峡谷上山,在图中左侧红圈处又有一个文保碑,内容同前。

峡谷入口处有摩崖石刻,连战所题“国医泰斗”四个字。上款:“连医师汝安先生雅属”,下款“连战敬书,壬午年仲秋”。壬午年应该是2002年。
连汝安还真是个名人,是明朝御医连成玉的第八代传人,《明史·帝卷》载:“帝劳心成疾,御医连氏成玉佐治百日,愈!”。其父亲连国正是三晋大地的著名老中医,曾是刘伯承、邓小平的保健医生。本人系中国国宝级老中医,历任解放军二炮卫生部长,国家多学科带头人。连战与连汝安的同族,并且是他的晚辈,所以欣然挥毫题字,原题字为横置。在这里刻字不知有何故事。
本节到此,下节接续。
前一篇:鹿皮关、黄峪口长城(下)
后一篇:响水湖磨石口,驴鞍岭口长城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