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皮关、黄峪口长城(上)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21年2月27日,参加户外平台组织的爬长城活动,是由密云鹿皮关到黄峪口一段,具体地名也就是今天的大关桥东岸到黄峪口村。我们一车30多人早晨9点多就到了大关桥桥头,由于目前是防火期,所以一下车就匆忙上山。(本文作者李辛海)
这是我们下车上山的地方,画面左手就是大关桥,公路是在东岸,右手红箭头是上山的台阶,以前曾经开辟过旅游路线,正对面红圈中有一块石碑,上刻“鹿皮关长城”五个大字,由于怕被防火的发现,匆忙上山,所以没有拍上。

这是最近拍的的石塘岭关(今鹿皮关),就在大关桥的位置,由于近年来南水北调,密云水库的水大了,把原来的河道淹了不少。

这是网友以前拍的石塘岭关,当时水流很少,可以看出“河口宽漫,通众骑,极冲。”的现象。网友在上面绘制了想象的鹿皮关复原图,可以借鉴一下,总比空想好些。图中大桥右侧有红虚线,那应该是潜在城墙的走向,上面红三角处的敌楼,就是我们走过的1号楼。

这是长城网上的长城具体走向图(上北下南),下面的红点是鹿皮关,也是我们今天的起点。最上面的红点是黄峪口,我们今天的终点,但是出现了强队和弱队,再加上冬季天短,防止天黑下山,所以弱队从黑三角处离开长城,下撤到鲇鱼沟村,少走了一截。

过了3号台的前面,城墙被断开一个豁口,有施工的缆车架。上面又有两座残台基。

今年我71了,队友给我拍了一张,在此留念。

这是4号敌台(密云549号敌台),可以看到这里也是敌台,台基条石加工粗略,而且上面没有砖楼的痕迹。

回看下山的陡崖,山背阴的残雪还依稀可见。大约是在这个山包上有个女队员走丢了,急的副领队又返回去找,腿都抽筋了,总算找到了。野山上就是容易走丢,转个方向就喊不到人了。现在是冬季,没有树叶,还好找,夏天树叶一档,再没对讲机,那可真悬了。

鹿皮关历史上称石塘岭关,《四镇三关志》对关口有这样的记载:“石塘岭关(今鹿皮关),永乐年建正关,河口宽漫,通众骑,极冲。迤东石门墩大河口,夏秋雨水阻马,打虎安、老鸭岭三墩空,通单骑,余通步,缓。”文章中的“河口宽漫,通众骑,极冲。”就指的是这里。

这是最近拍的的石塘岭关(今鹿皮关),就在大关桥的位置,由于近年来南水北调,密云水库的水大了,把原来的河道淹了不少。

这是网友以前拍的石塘岭关,当时水流很少,可以看出“河口宽漫,通众骑,极冲。”的现象。网友在上面绘制了想象的鹿皮关复原图,可以借鉴一下,总比空想好些。图中大桥右侧有红虚线,那应该是潜在城墙的走向,上面红三角处的敌楼,就是我们走过的1号楼。
据载:鹿皮关长城初建于北齐,明万历年间重修,关口为明永乐年建(《四镇三关志》),水关关口位于白河岸边的大关桥下,是明代时京师北部长城的重要关口(亦是著名水关长城之一)。

这是长城网上的长城具体走向图(上北下南),下面的红点是鹿皮关,也是我们今天的起点。最上面的红点是黄峪口,我们今天的终点,但是出现了强队和弱队,再加上冬季天短,防止天黑下山,所以弱队从黑三角处离开长城,下撤到鲇鱼沟村,少走了一截。
网上关于鹿皮关的名字,来源于两种传说,一说白河两岸悬崖峭壁山色斑驳,好似鹿皮斑纹而故名。另一说是居高临下观看峡谷中有大石如花鹿安卧,故名鹿皮关。但是据古籍载第二种说法不实。《长安客话》(明万历版)载:“原石塘岭之隂,有崖俨若鸟形,绿羽红喙,旧呼鹦鹉崖。”注意这里是石塘岭,记住为什么叫鹦鹉崖。再看《密云县志》(民国三年版)载:“石塘岭,县西北五十里,至鹿皮关五里,左襟白河,负城夹堡,为西北冲要地,有鹦鹉岩、鹿皮岩。”由此看来,鹿皮岩应是山色斑驳如鹿皮而得名。(以上文献资料由网友虫子和老萧提供)。
石塘岭关何时又称鹿皮关,尚无明确时段,应该是历史演变。明万历年间还只称有鹦鹉岩,无鹿皮岩,民国三年已称鹿皮关了,估计在清代民间已更名。
据《四镇三关志》<形胜·乘障>载:“石塘路,关寨二十三。……石塘岭下,……边城九十二里,嘉靖三十年建,隆庆元年修。附墙台三座,空心敌台五十九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这里讲了石塘岭关所辖的长城九十二里,附墙台三座,空心敌台五十九座,也讲了它们的修建时间。
据景区介绍:这里的明长城是在距今1500年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加修利用的,从很多段的碎石墙体来看,有这种可能。
关于石塘岭这里的历史战事,记载不多。《读史方舆纪要》载:“万历中,朵颜犯石塘岭,攻白马关及高家堡,官军御却之。关(白马关)北七十里有汤河,又北百里为满套儿,极冲也。自汤河上梢正南行,顺白河至石塘岭,可二百里。山恶水深,称为天险。”这里讲了石塘岭一带为“山恶水深,称为天险”,其重要意义在此。
台面上还有个带孔石墩,很可能是插狗脚木的石墩。
明·茅元仪著《武备志·狗脚木》载:“狗脚木,植二柱於女墙内,相去五尺,准墙为高下,柱上施横钩挂,以悬竹笆之属,防敌之矢石。”大意是,狗脚木的样子是,在雉堞(也称女墙、垛口、垛墙等等)内立两根柱子,相隔五尺,柱顶有钩子,用来悬挂竹笆之类的东西,防止敌人的箭石攻击。要立两个柱子,就要有配重的石墩为柱础,否则柱子立不住,这种带孔的石墩,估计就是立狗脚木用的。

过了3号台的前面,城墙被断开一个豁口,有施工的缆车架。上面又有两座残台基。

今年我71了,队友给我拍了一张,在此留念。

这是4号敌台(密云549号敌台),可以看到这里也是敌台,台基条石加工粗略,而且上面没有砖楼的痕迹。

回看下山的陡崖,山背阴的残雪还依稀可见。大约是在这个山包上有个女队员走丢了,急的副领队又返回去找,腿都抽筋了,总算找到了。野山上就是容易走丢,转个方向就喊不到人了。现在是冬季,没有树叶,还好找,夏天树叶一档,再没对讲机,那可真悬了。
本节到此,下节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