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2021-01-22 15:47:00)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中国旅游
2020年12曰19日,随户外平台组织的游古堡团到蔚县来玩,坐大巴从北京到这还挺远,3个多小时。我们今天的计划是看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南留庄镇白家庄的六个连环堡,大约下午3点左右看完后,又加餐看水涧子三堡。我们顺着418县道(孟涞线)来到水涧子三堡附近下车,穿过窄窄的村道向水涧子西小堡走去。(本文作者李辛海)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从县道下车到西小堡大约有1公里,村道两边高高的杨树,在斜阳下拉出长长的影子。水涧子三堡属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南留庄镇所辖。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路边能看到晾晒玉米的场地,都是机械化了。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终于看到了西小堡的玄帝宫了,也就是蔚县村堡中常见的真武庙,建在村里的最高处。
据载,水涧子三堡中最先建的是西小堡村,为了防止兵匪盗贼的侵扰,在村子四周筑起了堡墙,形成了一个村堡,就有了西小堡的村名。由于村子很小,堡内人丁兴旺,便开始外迁,建起了现在的水涧子西堡,简称水西堡。后来水西堡人口也多起来了,又在水西堡的东北建起了今天的水涧子东堡,形成了现在呈“品”字形的三个村堡。由于村边的一条涧沟常年有水(据当地老人介绍,涧沟的水由西北部的泉水汇成,经涧沟向南流入壶流河),所以这三个村堡都以“水涧子”冠名。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位于西小堡村北的玄帝宫,建在高高的土墩上,但是没有重修,破败的快塌了。
水涧子西堡原称水涧子中堡(明嘉靖年间)和水涧子堡(清乾隆年间),人民公社化时期,水涧子西小堡和水涧子中堡共同组建了水西堡大队,以便和水东堡大队区别。当时,中堡内居住的人口多,西小堡居住的人少,村民们一般说到的水西堡,主要指水涧子中堡。后来西小堡并入水涧子中堡,水涧子中堡便成为水涧子西堡,简称水西堡。西小堡现在基本无人居住,也没有重修,看样子是任其湮灭了算。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这是玄帝宫的泄水道,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因为小庙有围墙,又有门槛,所以需要建水道泄出庙中积水。
西小堡的建村和建堡时间没有明文记载,我从水西堡北门门匾的时间看,只能说西小堡建堡时间在明嘉靖四年(1525)之前。有文章说是明万历年间建村,也有说清乾隆年间建村,都是讹传,这两个时间都是重修水西堡的时间(有碑可证)。蔚县村堡基本都是在明代建的,由于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经常攻破外长城进来掳掠,加上匪患,为了各村自保,所以蔚县的“八百村堡”如雨后春笋,一下就铺开了。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玄帝宫的另一侧,可以看到它是建在西小堡的北堡墙上,和大多数村堡里真武庙的位置一样。玄帝宫也称真武庙,祀真武大帝(即北极玄天上帝),是道教中的北方之神,所以他的庙要建在村堡的北面。由于此地战乱不断,为了及早发现敌人,所以建高台,一则防御北方之敌,一则建庙庇佑堡内平安。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玄帝宫的山门,门匾上“玄帝宫”三字被人凿掉,估计是“破四旧”时的“杰作”。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正好一只喜鹊从屋脊上起飞,抓拍了一张起飞的一瞬。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西小堡里的民居,院墙建的有构思,土坯与砖掺着使用,由于墙基用的是砖,所以能挺立不倒。
西小堡很小,只剩下北堡墙还有残存,其余三面堡墙已经不见,古迹仅存玄帝宫,尤其遗憾的是堡门楼一点痕迹都没有。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西小堡内的一座宗祠,有重修和维护,所以保护的很好,仍在使用。由于西小堡是最早建村的,所以宗祠建在西小堡也是对的。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大门是尖山顶硬山建筑,各个部位都保护的很好,可惜锁着门,没法进去看看。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大门旁边的上马石,鼓形的柱础石等石构件,还都很好。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门洞两侧墙上的毛主席语录还清晰可见,恍若隔世。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大门外面还贴着祭礼名单,都是家族的捐款人名和款数,但是姓都不一样,也许是后人杂姓多了。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门楼山花处的砖雕雕饰十分精美,悬鱼处雕一垂莲柱。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村里的一座小门,别有古风。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西小堡很小,基本没有居民了,一片废墟,没啥可看的,我们穿过堡子东面的洼地,直接穿到水西堡。这片洼地估计就是当地人说的水涧子,现在已经没水了,夏天可能会有积水。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水西堡新修的堡墙,使用传统的夯土方式,前面是新修的牌楼,“水西堡”三字在斜阳下熠熠生辉。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顺着大路往东拐就来到水西堡堡门前,堡门对面是戏楼,新修过,干净利索。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戏楼对面的堡门楼,坐北向南。堡门上大殿为文昌阁,文昌阁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内有壁画。背面(北面)为观音殿,正殿东西建有钟鼓楼各一座。堡门楼西侧(左面)有一个小门,里面有回廊和观音雕像。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小门里的情景,小院中心是座石雕观音像一座,周围有回廊一道,都是新的。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堡门上的门匾,砖雕阳字“水涧子堡”四个字,也是让人凿了,很可惜。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从南堡门门洞看北堡门,门洞里的路面还是老的,碎石块铺就。水西堡是有南北两个堡门,当地人说是“穿心堡”,在一个不大的村堡有两个堡门,还是不多见的。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南堡门的内面,有门匾。门楼右面有小门(图中)可上楼顶,上面有座隔扇庙,南面是文昌阁,北面是观音殿。由于上城楼的门锁了,没法上去。
据说,观音殿内有一通清乾隆十五年(1750)《重修观音殿创文昌阁歌舞楼堡门碑记》的石碑,大意是:自称本堡为“水涧子中堡”,堡门外观音庙以及堡门墩台,因年久失修,墙垣倾颓。村内老人慨然公告,众筹重修,迁建观音殿于堡门墩台之上,创建文昌阁,将“歌舞楼”(戏楼)建于观音殿旧址。即现在南堡门外20米处,正对着的古戏楼一座。落款:乾隆庚午年(乾隆十五年,1750)。就是说村堡南门于乾隆十五年重修,戏楼是乾隆十五年建的。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这是南门内的门匾,阳刻行楷三个字,但是被凿了,勉强能认出“昌?门”,我猜是“昌顺门”。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南堡门的内面,可以看到这里的登楼步道不在侧面,而是在堡门楼里面,图中堡门洞右面的一个小门,这是很少见的,可惜锁着,没能一窥其中的奥妙。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堡子里的老宅门,水涧子西堡里的老宅很多还保存不错。
水西堡比水东堡略大,南北长187米,东西宽147米,占地40多亩。街巷布局整齐,南北走向为一条大街,东西走向有三条对巷,巷内宅院划分为整齐的六片居民区。古堡内共有砖瓦结构的古宅38处,过庭院落3处,每处3个院落相通,建筑风格独特,设计精巧。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个砖雕仿木结构的小院门,做工也是十分精致的。
水西堡的民间社火也是颇有名气,主要有踩高跷、耍活马(也称骑马人)、摆灯展等,俗称“耍红火”。每年的正月十五“闹元宵”,村里的社火队员人人粉墨登场,表演技艺,令人刮目相看。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个砖砌拱形的屏门,做的也是有些意思。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个比较完整的三进院子,布局十分规矩,是个典型的具有北方特点的院落。但是后院于1969年被生产队拆了,现在仅剩两进院子了。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两进院落的立面示意图和平面示意图,1.大门,2.影壁,3.倒座厢房(南房),4.前院两侧厢房,5.垂花门,6.里院两侧厢房,7.正房(北房)。所有厢房都是单坡顶,雨水都往院里流,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其实单坡顶进深小,省料,只有正房是硬山双坡卷棚顶。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正面是一进大门的影壁,左面是垂花门,通里院。从影壁右面可以看到厢房是单坡顶。单坡顶建筑多为北方所用,一是多用于偏房等附属建筑,进深浅,省工省料。二是进深浅,利于采光。三是雨水流自家,不会损害邻居的利益(这里多是土坯墙),另外屋外多是街道,水多了影响交通。四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意识。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这是从另一角度看前院的影壁、厢房和垂花门。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垂花门,后面是里院,由于没有得到主人允许,没敢进去拍。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一个废弃院子的垂花门,垂花门多是悬山布瓦顶,可惜残破了。门巷倾颓,墙垣朽败,荒草萋萋。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另一个院子,土坯的院墙都塌了,大门勉强还站着,可以看到长长的前后挑檐木连在一起,前后门脸是砖砌的,山墙是泥坯的,既省钱,又能装门面,后面对着影壁。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个院的前院很小,没有两侧厢房,只有倒座房(南房),影壁墙连接垂花门隔出里院,悬山布瓦尖山顶垂花门,做的也是很规矩。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透过垂花门,可以看到里院,像是一趟大北房,新盖的,没有了老格局。前廊柱上的雀替,雕工精美。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水西堡的北门,这在蔚县村堡中是不多的,多数村堡都是一个堡门。北堡门上建有三官庙,正殿也是面阔三间,硬山布瓦顶,左右各有偏殿一间,也许是钟鼓楼,堡门楼上建筑之多,也是不多见的。
据资料载,水西堡原来只有南门,随着人口的增多,与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车多人挤,只出入一个堡门十分不便。后来由村里的大户董家出资修建了北门,以疏解交通拥堵。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北堡门内面的门匾,两个阳刻篆字,被人凿掉后实在难辨。
在水西堡,村民以吴、董两姓居多,其中,董家颇有名望,据说清嘉庆年间,还出了武举人董国安。但是查了资料,清代武状元和武举人中并无此人。虽然武举人未必是真,但是由大户董家修建北堡门还是有可能的。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北堡门西侧有小巷,可通往堡门楼上。
据说,董家大院位于堡内南北大街的中部,坐西朝东。现在已经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但院落的整体布局保存完好。门洞内有一块一米长、半米宽的石板被称为跪拜石,据说是当年董国安接圣旨时在此跪拜。院内有一口水井,至今水质甘甜。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北堡门登楼的步道,上面锁着门,没能一探。
北堡门楼上建了个三官庙。据村里老人讲,水西堡的风水好,没有邪气,可以开北堡门。但是开北堡门的村堡不建真武庙,要建三官庙,供奉三官大帝,也就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北堡门外还要建一座关帝庙,请关老爷看门。如此建堡,村子才能兴旺发达。传统意识有时是根深蒂固的。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北堡门门楼上建有三官庙,这是网友拍的庙里壁画,还是很不错的,用笔一丝不苟,晕染丰富,构图完整,可惜不能亲睹。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三官庙廊下有一石碑,这是网友拍的。据传,碑文由增广生员庞怀珍书写,碑文中有述:“三官神祠,由来旧矣。……万历年间监生吴公荷重修”。这只是只言片语,没能查证,但是明万历年间重修的记载,变成了一些人认为明万历年间建村的讹传,可悲。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北堡门的外面景象,十分高大,比南堡门厚实,两侧出一阙台,对于防守堡门十分有用。
据说在三官庙东墙角上写有一句话,尚且能辨:“道光十六年(1836)六月二十三日蝗虫过。”相传当年,蝗灾爆发,蝗虫蔽日,草木俱毁,庄稼无收。董家人从外地购粮,用自家的骡马驮回,分给乡亲们,使得该村平安度过灾年。据查证,此年确有蝗灾记载: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秋,丰镇厅(内蒙)境内发生严重蝗情。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北门匾额,中间大字,双钩阴刻楷书:“水涧子中堡”,(字体欠佳)。上款单线阴刻:“嘉靖四年(1525)?月?造。”这块石匾很重要,一是说明水西堡原名是水涧子中堡,估计是从该堡的位置上定的名,西有西小堡,东有水东堡。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北堡门门匾两侧的瑞兽砖雕,像是奔牛。据说它是上古瑞兽——板角青牛,又名“兕”,为道家太上圣人的坐骑,状如牛,苍黑,板角。只有在天下大盛时,它才会在人间现世。
二是建堡时间为嘉靖四年(1525),这块匾为什么在北堡门上呢,而北堡门是后建的。这要把时间捋一下,明万历年间重修北门三官庙,清乾隆重修南门。说明明万历年(1573~1620)以前北门就建了,所以万历时能重修了上面的三官庙。那“嘉靖四年”的门匾何时来到北门上呢,我估计是清乾隆重修南堡门时,由于水西堡重新定名为“水涧子堡”,于是把老匾拆下,移至北堡门上。从南堡门匾砖雕阳字的工艺手法看,应该是清代的,明代一般都是刻石。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这是北堡门门洞上的门簪,石雕的,精细美观。
关于北堡门的修建,我还有这样的猜想,很可能是董家拆了西小堡的门楼,将材料用在水西堡北门楼的修建上,否则,这么大的工程,不是一家一户能负担得起的。我看了很多蔚县村堡,大多数堡门都在,而堡墙多有消失,西小堡的堡门一点遗迹都没有,太蹊跷了。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这是北堡门门外修建的关帝庙,也有壁画,但是锁着门,望门兴叹。
由于水西堡形成了南北门穿心堡的形式,村里也因此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风俗,南堡门为喜门,娶媳妇从南门进;北堡门为丧门,办丧事从北门出。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网友在北堡门楼上俯拍的关帝庙,只能借助别人的照片看到它的总体布局。
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这是水西堡的公交车站,后面高高的土墩是堡墙东南角的角墩。
2013年8月26日,水西堡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1月21日,水西堡村入选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白中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