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堡(水涧子西堡)、西小堡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中国旅游 |
2020年12曰19日,随户外平台组织的游古堡团到蔚县来玩,坐大巴从北京到这还挺远,3个多小时。我们今天的计划是看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南留庄镇白家庄的六个连环堡,大约下午3点左右看完后,又加餐看水涧子三堡。我们顺着418县道(孟涞线)来到水涧子三堡附近下车,穿过窄窄的村道向水涧子西小堡走去。(本文作者李辛海)
据载,水涧子三堡中最先建的是西小堡村,为了防止兵匪盗贼的侵扰,在村子四周筑起了堡墙,形成了一个村堡,就有了西小堡的村名。由于村子很小,堡内人丁兴旺,便开始外迁,建起了现在的水涧子西堡,简称水西堡。后来水西堡人口也多起来了,又在水西堡的东北建起了今天的水涧子东堡,形成了现在呈“品”字形的三个村堡。由于村边的一条涧沟常年有水(据当地老人介绍,涧沟的水由西北部的泉水汇成,经涧沟向南流入壶流河),所以这三个村堡都以“水涧子”冠名。
水涧子西堡原称水涧子中堡(明嘉靖年间)和水涧子堡(清乾隆年间),人民公社化时期,水涧子西小堡和水涧子中堡共同组建了水西堡大队,以便和水东堡大队区别。当时,中堡内居住的人口多,西小堡居住的人少,村民们一般说到的水西堡,主要指水涧子中堡。后来西小堡并入水涧子中堡,水涧子中堡便成为水涧子西堡,简称水西堡。西小堡现在基本无人居住,也没有重修,看样子是任其湮灭了算。
西小堡的建村和建堡时间没有明文记载,我从水西堡北门门匾的时间看,只能说西小堡建堡时间在明嘉靖四年(1525)之前。有文章说是明万历年间建村,也有说清乾隆年间建村,都是讹传,这两个时间都是重修水西堡的时间(有碑可证)。蔚县村堡基本都是在明代建的,由于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经常攻破外长城进来掳掠,加上匪患,为了各村自保,所以蔚县的“八百村堡”如雨后春笋,一下就铺开了。

这是玄帝宫的另一侧,可以看到它是建在西小堡的北堡墙上,和大多数村堡里真武庙的位置一样。玄帝宫也称真武庙,祀真武大帝(即北极玄天上帝),是道教中的北方之神,所以他的庙要建在村堡的北面。由于此地战乱不断,为了及早发现敌人,所以建高台,一则防御北方之敌,一则建庙庇佑堡内平安。
西小堡很小,只剩下北堡墙还有残存,其余三面堡墙已经不见,古迹仅存玄帝宫,尤其遗憾的是堡门楼一点痕迹都没有。
据说,观音殿内有一通清乾隆十五年(1750)《重修观音殿创文昌阁歌舞楼堡门碑记》的石碑,大意是:自称本堡为“水涧子中堡”,堡门外观音庙以及堡门墩台,因年久失修,墙垣倾颓。村内老人慨然公告,众筹重修,迁建观音殿于堡门墩台之上,创建文昌阁,将“歌舞楼”(戏楼)建于观音殿旧址。即现在南堡门外20米处,正对着的古戏楼一座。落款:乾隆庚午年(乾隆十五年,1750)。就是说村堡南门于乾隆十五年重修,戏楼是乾隆十五年建的。
水西堡比水东堡略大,南北长187米,东西宽147米,占地40多亩。街巷布局整齐,南北走向为一条大街,东西走向有三条对巷,巷内宅院划分为整齐的六片居民区。古堡内共有砖瓦结构的古宅38处,过庭院落3处,每处3个院落相通,建筑风格独特,设计精巧。
水西堡的民间社火也是颇有名气,主要有踩高跷、耍活马(也称骑马人)、摆灯展等,俗称“耍红火”。每年的正月十五“闹元宵”,村里的社火队员人人粉墨登场,表演技艺,令人刮目相看。

这是两进院落的立面示意图和平面示意图,1.大门,2.影壁,3.倒座厢房(南房),4.前院两侧厢房,5.垂花门,6.里院两侧厢房,7.正房(北房)。所有厢房都是单坡顶,雨水都往院里流,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其实单坡顶进深小,省料,只有正房是硬山双坡卷棚顶。

正面是一进大门的影壁,左面是垂花门,通里院。从影壁右面可以看到厢房是单坡顶。单坡顶建筑多为北方所用,一是多用于偏房等附属建筑,进深浅,省工省料。二是进深浅,利于采光。三是雨水流自家,不会损害邻居的利益(这里多是土坯墙),另外屋外多是街道,水多了影响交通。四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意识。
据资料载,水西堡原来只有南门,随着人口的增多,与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车多人挤,只出入一个堡门十分不便。后来由村里的大户董家出资修建了北门,以疏解交通拥堵。
在水西堡,村民以吴、董两姓居多,其中,董家颇有名望,据说清嘉庆年间,还出了武举人董国安。但是查了资料,清代武状元和武举人中并无此人。虽然武举人未必是真,但是由大户董家修建北堡门还是有可能的。
据说,董家大院位于堡内南北大街的中部,坐西朝东。现在已经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但院落的整体布局保存完好。门洞内有一块一米长、半米宽的石板被称为跪拜石,据说是当年董国安接圣旨时在此跪拜。院内有一口水井,至今水质甘甜。
北堡门楼上建了个三官庙。据村里老人讲,水西堡的风水好,没有邪气,可以开北堡门。但是开北堡门的村堡不建真武庙,要建三官庙,供奉三官大帝,也就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北堡门外还要建一座关帝庙,请关老爷看门。如此建堡,村子才能兴旺发达。传统意识有时是根深蒂固的。

据说在三官庙东墙角上写有一句话,尚且能辨:“道光十六年(1836)六月二十三日蝗虫过。”相传当年,蝗灾爆发,蝗虫蔽日,草木俱毁,庄稼无收。董家人从外地购粮,用自家的骡马驮回,分给乡亲们,使得该村平安度过灾年。据查证,此年确有蝗灾记载: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秋,丰镇厅(内蒙)境内发生严重蝗情。

这是北门匾额,中间大字,双钩阴刻楷书:“水涧子中堡”,(字体欠佳)。上款单线阴刻:“嘉靖四年(1525)?月?造。”这块石匾很重要,一是说明水西堡原名是水涧子中堡,估计是从该堡的位置上定的名,西有西小堡,东有水东堡。
二是建堡时间为嘉靖四年(1525),这块匾为什么在北堡门上呢,而北堡门是后建的。这要把时间捋一下,明万历年间重修北门三官庙,清乾隆重修南门。说明明万历年(1573~1620)以前北门就建了,所以万历时能重修了上面的三官庙。那“嘉靖四年”的门匾何时来到北门上呢,我估计是清乾隆重修南堡门时,由于水西堡重新定名为“水涧子堡”,于是把老匾拆下,移至北堡门上。从南堡门匾砖雕阳字的工艺手法看,应该是清代的,明代一般都是刻石。
关于北堡门的修建,我还有这样的猜想,很可能是董家拆了西小堡的门楼,将材料用在水西堡北门楼的修建上,否则,这么大的工程,不是一家一户能负担得起的。我看了很多蔚县村堡,大多数堡门都在,而堡墙多有消失,西小堡的堡门一点遗迹都没有,太蹊跷了。
2013年8月26日,水西堡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1月21日,水西堡村入选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全文完。
前一篇:白中堡
后一篇:水东堡(水涧子东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