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中国旅游 |
2020年12曰19日,随户外平台组织的游古堡团到蔚县来玩,坐大巴从北京到这还挺远,3个多小时。我们今天的计划是看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南留庄镇的白家庄连环堡,最后看的是白后堡和白中堡。(本文作者李辛海)
五道将军(有各种称谓),是东岳大帝的属臣,是冥间的大神,掌管世人生死与荣禄的神祗。所谓“五道”,多指灵魂转世的五道轮回
。《道门经法相承此序》云:“五道:一天道,二人道,三禽兽道,四饿鬼道,五地狱道。”。正因为五道将军的权限大,富有正义感,所以老百姓建庙奉祀他。五道将军与专司捉鬼消灾的钟馗是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具有人情味的廉洁神祗。

这是白家庄六个连环堡的位置图,方位是上北下南,黄色方框中显示的是古堡的形状和范围,而不是整个村子。白南场堡和白中堡中间有个慈严寺。旁边有条古河,叫沙河,六个堡子择水而居,不过现在地图上已经没有这条河的标注。白后堡和白中堡在六个连环堡的最北面,两堡紧挨。
白家庄连环堡一共有六个村堡,分别是白南堡、白宁堡、白南场堡、白河东堡、白中堡和白后堡。据《蔚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大约在辽金时期(907~1234),此地开始建有一村,名为白家庄,也就是今天的白后堡村,后来又陆续分出5个村子。据载,白家庄第一个村堡(即白后堡)建于明朝弘治与正德之际(约1488~1505),最初的名字是“白家莊西関堡”(见门匾),后来5个村子也陆续建了堡子。此堡位于六个村堡的最北面,所以后改堡名为白家庄后堡,如今这个村子简称为白后堡村。
从五道庙顺路左拐就来到了白后堡堡门。这个堡门楼建筑高达12米,为两层建筑,中间为空心,正中向南有一个半圆形券门,背面开有两个拱窗,估计是瞭望和采光用的,
是个很独特的防御建筑, 也是蔚县所有堡门楼中建筑最独特、最高大的一个。
这座堡门的雕饰也是白家庄连环堡中最精美的一个。门洞上的门罩装饰繁缛,样式复杂。券门上有三个门簪,门簪上是门匾,门匾左右有瑞兽雕饰,上面饰有五踩斗栱的仿木构布瓦门檐,五朵斗栱之间的栱眼中均有花饰,左右各有仿木垂莲柱一条,极尽奢华。
门匾上款:“白家莊西关堡重修”,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上款刻了两遍,估计是一开始没算好每个字的空档,所以就又刻了一遍。中间阴刻楷书大字:“永镇门”。大字上面刻一行小字:“天啟叁年(1623)肆月吉日立”。落款也刻了两遍。第一遍刻的是(大约):“重修堡门官工?景陽,泥匠???、石匠任大友”。第二遍在其上面深刻:“天啟三年四月吉立”。有文章称门匾上款为“白家西莊西关堡”是不对的,因为上款刻了两遍,第一遍刻的“西”字正好和“莊”的草头有重叠,所以误认为是“白家西莊西关堡”,在此勘误。从门洞能看到白中堡的后墙,白后堡南堡门距离白中堡后土墙仅25米,隔着一条路。
白后堡门楼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重修。2014年11月17日,白后堡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白后堡的居民经过历代的兵燹战乱,人口曾经锐减。据这里的苏家家谱记载,当时有叫苏小公的携家眷,于明英宗年间(正统元年至正统十四年,1436~1449), 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过来,此后慢慢居民渐多,现村民苏姓者达九成以上。
白后堡的“拜灯仙”与上苏庄的“拜灯山”大同小异,都是在每年正月的十四、十五、十六三天,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吉祥如意,而举行的一种庄重神秘的民俗社火活动,只不过各自的形式有所不同。
拜灯仙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诞生于白后堡村,据说至今已有300年历史。以前,点灯所用麻油是从各家各户筹集起来的,据说谁家为灯仙奉献了麻油,家人眼睛就会发亮,所以大家都很踊跃。灯捻则是全村人一起去搓的,一上午时间,整个拜灯仙的准备工作就完成了。下午要将720个灯盏在层层木架上摆出各种神仙的图样,以及各种吉祥字样。傍晚时分,村民们喜气洋洋地穿过村巷走向祭拜场地。点灯艺人开始将摆成图案的灯盏一一点燃,一幅喜庆、神秘的仙人图像便展现在人们面前,村民们就祭拜开始。
白后堡村的 “逗火龙”与“拜灯仙”同样是这里的传统民俗活动,也是在农历的正月十四、十五、
十六三天,艺人们不仅在本村“逗火龙”,还要到邻村去表演,很是繁忙。据说举火龙的人数还不一样,平年为14人,润年为15人。龙头很重,一般为15公斤,耍龙头的需要些功夫。最大的奥妙就是无论整条火龙怎么翻转,里边的蜡烛灯头始终向上而不灭。
逗火龙用的纸龙由村里的老艺人们手工制作。 一条整龙全长12米左右,用竹条、柳木扎成龙的各部框架,外面用粗布和白麻纸裱糊。
龙须用白麻绳、龙爪用硬纸片,然后进行彩绘。
最后,将蜡烛固定到龙身内部多个位置,舞龙时点燃蜡烛即可。反正舞者需要练习,不是一般人就能干的。
百度载:古代的大户人家,在宅门前常设置两块巨石,一块为上马石,一块为下马石,下马石因语言禁忌,故同称上马石,是为骑马人准备的。
全文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