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沟、草滩长城(上)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20年9月19日我随户外平台组团50多人,从北京坐大巴车到河北涞源的乌龙沟长城一游。这段长城,以前我曾从煤窑村穿越到乌龙沟,这次听说有从乌龙沟到草滩的长城穿越,不由得想去接龙,不留空档,而且听说这是涞源长城出境,接涞水大龙门堡长城的一段,就更想去看看。(本文作者李辛海)
我们今天要走的这段长城,是从乌龙沟口到草滩村一段。这一段前半程有5座敌楼,后半程据说只有墙体,没有敌楼,而且很多断崖,路途艰难。过了草滩村以后就没有墙体了,以险制塞,下一个长城接续点是涞水的大龙门堡。
我们领队的计划是:大家分为强弱两队。强队是从下车处,到乌龙沟口上墙,走到草滩,穿越整段长城,大约17公里。弱队从下车处,到乌龙沟口走完5座敌楼,在高压铁塔处下撤(爬墙大约5公里),走公路回到早上下车处,是一个回环,大约16公里,然后上车后去接强队。我今年70了,还要拍照片,当然是走弱队。

这是我们今天爬墙的示意图,我们是在黄线108国道上下车,穿过乌龙沟堡,走村间水泥公路到达乌龙沟口,从那里上墙,往东北方向沿长城走。据介绍:从乌龙沟口到暖水村有5个敌楼,此后到东团堡乡里沟村东北的山梁上,以山险为障。从山梁上至乌龙沟乡草滩村西,约三华里,为石砌城墙,再无敌楼。再往东北约六华里,进涞水界,涞源长城最东端至此为止。
涞源县是革命老区、扶贫开发“三合一”重点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河北省环首都扶贫开发示范区重点县),所以这里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民风非常古朴实在。
乌龙沟乡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东部,距县城27千米,辖9个行政村,乡政府驻乌龙沟村。

这是西水泉的出水口,最下面的条石上刻了一道双弧花纹,这会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避水兽趴蝮民间最简单的表达。百度载:趴蝮(读b xià),亦名蚣蝮(gng fù),又称霸下等,是神话中龙生的九子之一,头部有点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更接近于兽类,头顶有一对犄角。
传说龙生九子中的趴蝮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券洞顶端,也被雕成建筑上滴水的兽头,是古桥的守护神。

这里是长城乌龙沟口的地形,左面是绝壁,山顶有城墙。下面红圈处是长城乌龙沟关口所在,原来的古道现在改为公路,这里应该有一座镇关楼和关门,因为修路拆没了,只剩下敌楼条石基址。右上面是这段长城中的1号马面和城墙,它和下面的关城之间有墙体连接。
据《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乘障>载:“乌龙沟下,隘口五。乌龙沟口,堡城一座,正城一道,极冲,嘉靖二十四年(1545)建。”以前我去过乌龙沟堡,但是“乌龙沟口”在哪?“正城一道”也没看到,心里充满疑惑,这次才真正知道了“乌龙沟口”,看到了“正城一道”,并非虚言。
明代长城关口的布局基本都是这样:关口建在长城城墙一线,而城堡都建在关口内,距离城墙一线有一定的距离,从乌龙沟堡到这里估计有个4公里左右。
《四镇三关志》说这里为“极冲”,确实如此:一边是古道,一边是河流和崖壁,关口又建在峡谷的急转弯处,选址也是极佳,不愧为“极冲”之地。

这是镇关楼旁边城墙残址,公路从中穿过,可以看到这里曾经有过关城门洞。对面残基下面巨大的石块和上面城墙的碎石块不一样,只有建城门才会用这么规矩的大石块。最上面是一个战台,领队称它是1号马面,可以看到上面的吐水嘴和墙体与雉堞之间的拔檐,保存尚好。
《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乘障>又载:“乌龙沟下,隘口五。……边城共六千五百六十五丈,附墙敌台八十五座,空心敌楼七十一座,隆庆五年(1571)至万历二年(1574)节次建。”这里说的是乌龙沟营堡所管辖的长城距离和附属建筑,我们今天所走的是乌字5号敌楼到乌字1号敌楼。
这是乌龙沟关口的另一侧,是我们下午返回时拍的,可以看出关口位置建在峡谷的急转弯处,非常险要,和长城石峡关关口的地理位置和建设方法十分相似,都是一面绝壁一面连墙,都是在山涧的急转弯处。
《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军旅,营伍·主兵>一节载:“乌龙沟营,嘉靖二十三年(1544)设,把总官一员领,管总官一员,额兵四百五十一名。”从上述记载看来,乌龙沟营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设,堡城是嘉靖二十四年(1545)建,城墙和敌楼是隆庆五年(1571)至万历二年(1574)节次建。整个时间顺序就清楚了。
《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军旅·器械—兵器,火器>一节又说:“乌龙沟营,盔甲四十一副,兵器三千一百二十九件,火器四千一百九十七件。”可见当时的火器要多于冷兵器。额兵四百五十一名,但是兵器多出好几倍。
网上载:“公元1547
年(明嘉靖二十六年)筑乌龙沟城堡”,这是不实的,别再误传,还是古书所说准确“堡城一座,正城一道,极冲,嘉靖二十四年(1545)建。”
《四镇三关志》书中的“形胜”指地形有利的地方,“乘障”指防卫的屏障,在这里加以说明。
乌龙沟营的主官是“把总”,百度载:是明代及清代前中期陆军基层军官名,在明代属京营、边军系统,秩比正七品(相当于县官),次于军中统率千名战兵的千总(相当于守备),麾下约有战兵四百四十人。兵员与古书记载的“额兵四百五十一名”相差无几。
《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夷部·入犯>载:“……(北虏)一路从洪州、蔚县、广昌(涞源)县进入,可犯浮图峪、白石口、插箭岭地方。”“刘效祖曰:紫荆关以浮图峪为外户,倒马关以插箭岭为外户,浮图峪南隃插箭岭只六十里,烽堠相顾,视宣大外边,此为枳槿之区耳。”这些记载中均未提到乌龙沟,所以乌龙沟一段长城可能未受战火洗礼。

明代,涞源段的长城属内长城,也称内边,宣(化)大(同)一线为外长城,也称外边。由于明代中后期外边常受北虏的侵扰,突破外长城后就如入无人之境,所以在隆庆到万历年间修筑了内长城,加强对蒙古各部落的防御,乌龙沟长城就是内长城中的一段。

敌楼内部塌了一半,还有一边的箭窗回廊是好的。但是它的中室上面没有拱券顶,四壁是平直的(见图中右面的砖墙),上面应该是架木梁,铺木板,再建楼橹。

敌楼内部塌了一半,还有一边的箭窗回廊是好的。但是它的中室上面没有拱券顶,四壁是平直的(见图中右面的砖墙),上面应该是架木梁,铺木板,再建楼橹。
明代中期,内边的防御只重“守在关隘与堡城”,关隘城堡多在景泰二年(1451)至隆庆二年(1568)所建。《广昌(涞源)县志》载:明代嘉靖十九(1540)、二十、三十二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俺达屡犯中原,寇云中,抵广昌(涞源),叩紫荆、倒马、直逼京畿。所以隆庆末年到万历初年才开始建城墙和空心敌楼。

幸存的一趟箭窗,可以看到这个敌楼的规格是穿堂楼,连城墙的南北两侧是一门两箭窗,另外两侧是4箭窗。由于镇关楼已毁,规格不清,还有5号楼(乌字1号楼)是三面4箭窗,一面1门2箭窗,以外三座敌楼外部规格基本一致。

从北面看2号楼,还发现2号楼上面的雉堞望孔是长方形的,其他的敌楼雉堞上的望孔都是圆的。
本节到此,下节接续。
后一篇:乌龙沟、草滩长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