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倒马关长城

(2020-06-30 21:12:14)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2020年6月7日随户外平台组团,到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倒马关乡倒马关城堡一游。我们坐大巴车顺着336国道来到倒马关村口,乡政府也在这里。(本文作者李辛海)
倒马关长城在336国道下到倒马关村的路口立了一块大石头,上刻“倒马关”三字,颇为遒劲。落款:2016年6月立,没有题者。旁边蓝色大巴就是我们的坐骑。我们下车后直接就往村子的东口走去,先到了倒马关城堡的东门。
关于倒马关的名称,《畿辅通志》载:“倒马故关在唐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山路险峻,马为之倒,因名。”《太平寰宇记》和《元和郡县图志》均说其“因其地山路险峭,马为之倒,故名。”明马仲锡《倒马关诗并序》载:“关有两山对峙,其路极险,相传杨六郎到此马踣(跌倒),故名。”《西关志》记载:“在上城南门外河岸磐石上,有痕状如马倒所压,故云倒马石,后人因以名关清光绪《唐县志-舆地上》载:“滱水(唐河)东出倒马关,山路险峻,马为之倒,因得名,汉置关于此。”《水经-滱水注》载:“滱水(今唐河)又东迳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势均诗(让)人高冈之病(忧)良马傅(依附,依凭)险之困行轩,故关受其名焉。反正倒马关之名都与马行进困难有关,讲的是道路难行。
倒马关长城
这是我今天所走路线的地图,可以看到有两条道路穿过倒马关堡,一条是明城路,古籍中称其为“衢”,应该是古时的通商大道,一条黄线是336国道。蓝色线是唐河,倒马关三面临水,一面靠山。我们先由336国道的下车点到东门,顺着东西穿城的明城路到西门,然后顺着西墙往南再过了336国道。这时我们分成两队,一队沿着堡墙走,一队上到南山公园的游览步道,也就是红线(我是走旅游步道的)部分,最后两队在1亭处汇合,再到2亭和碑林,还有一个倒马关敌台残墩,下到古桥,然后回到下车处上车,转了一圈。
倒马关长城
这是倒马关东城门遗址,城门洞拆了,只剩下两边的城门墩。
据倒马关文保碑介绍:倒马关下城“城池占地45万平方米,城墙长约2500米。”关城为条石和青砖筑成,堡墙大部分由毛石垒砌,东门城墙一部分为夯土心青砖包砌。据资料称:城堡有东、西、北三个城门,东门称“居仁”,西门称“由羲”,北门称“宣威”。城墙底宽6米,顶宽4米,高约10米,城门处底宽约10米。城外沟壕环绕,南面依山,东北西三面临唐河,防御地点独特,易守难攻。
倒马关长城
这是东门左面的城门墩残迹,可以看到夯土墙心和青砖包砌。
城堡东西门外各设瓮城一座,北门无瓮城。东瓮城设有南北二门,西瓮城仅设南门一座。文保碑载:“城楼7座”,这些包括三个城门的三个门楼,瓮城的三个门楼(东瓮城两门两个,西瓮城一门一个),水关一个门楼,共7座(我的分析)。
倒马关长城
东门左面的城门墩上面还有一对夹杆石,估计城楼两边各有一对。
据资料称:出西瓮城北门往西约百米处,唐河岸边设水关战台楼一座,楼下设有关门,是由下城通往上城的惟一通道。北门外原设战台楼一座,民国二十八年被洪水冲毁。文保碑也证实:“北门外原设敌楼1座,均已无存。”
城内正街(现在的明城路)宽12米,十字街正中原来建有两层的阅兵楼,楼下设有十字通道,现也无存。楼北为官署所在地,有大堂、二堂、三堂等。《唐县志》载:“城内至今仍保存清代督司衙门,正堂五间。”不知是真是假,没空查验。
倒马关长城这是东门右面的城门墩,可以看到城门的厚度,有个十米多厚。城高估计有个八、九米,如果完整的要更高一些。
资料称:下城为景泰初年(1452)建立,最初为版筑土城。成化元年(1465)修筑正城一座,周围741丈,四面包砖。成化、弘治年间相继添设月城(瓮城)、敌台、楼铺而规制益备,东、西、北门三座,水门一空,月城三座(文保碑为两座,北门无瓮城),敌楼二座,城楼七座,护城墩八座(包括角墩和马面)。
倒马关长城
东门瓮城有两个门洞,这是朝北门洞的外口,瓮城的南门洞已毁,夷为平地。
《唐县志》载:倒马关遗址,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北60公里倒马关村,现仍保存城垣、残墙、城门、敌楼遗址,为明代成化元年(1465年)修筑。城内至今仍保存清代督司衙门,正堂五间(不知是否还在),明代与居庸、紫荆合称内三关。元设元帅,明设参将,清设四品督司驻守,为长城关隘高级军事指挥机关之一。
倒马关长城
这是东门的城墙,扒了城砖,只剩下夯土心了。
《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乘障>载:“倒马关下,所辖十四隘口,本关城堡一座(指下城),景泰三年(1452)建。上城口(指上城)城堡一座,洪武初年(1368左右)建,冲。”这里说倒马关最早为上城,明洪武初年就建了。据“建倒马关城记碑载:现在的倒马关(下城)是1452年初建土城,成化元年(1465)扩建为砖城。
倒马关长城
东门瓮城北门洞外口。
网传《三关考》(没查到此书)载:倒马关有二城,稍北者为上城,南者为下城,相去三里许。山路崎岖,按辔徐行 ,庶无衔憠之患,故以倒马为名。国家以雁门、宁武、偏头为外三关,而居庸、紫荆、倒马为内三关。西偏有警,必分列戍守于此。正德八年,由大同入犯宁武及倒马关,诸将拒却之。盖在京师肘腋间,备不可不豫,虑不可不密也。这里说明倒马关这里的战略重要性。
倒马关长城瓮城北门洞的内口。
上文提到“正德八年,由大同入犯宁武及倒马关”。另有记载:正德八年(1513)五月初四日,小王子入犯边境。……同月十二日,又有五万骑寇大同。自白羊口入,掠平虏、井坪、乾河等处,围总兵叶春、潘浩于黄土岭高山城,不久解围,趋朔州,犯马邑。巡抚都御史高友等,乞命将出师追剿。武宗诏令咸宁候仇钺充总兵官,统京营军六千人,会镇巡官守御。(小王子,孛尔只斤氏,成吉思汗十五世孙,蒙古可汗达延汗)
倒马关长城
门洞上面的门枢石和门闩石。
《读史方舆纪要》 卷十四<北直五>载:“倒马关,州西北二百二十里,内三关之一也。《关隘考》:关在曲阳县北百五十里,与唐县定州连界。古名青龙口,有二城。上城,洪武初建,属唐县巡司把截。正统初,增设官兵戍守。十四年,北敌入犯倒马关军寨。景泰二年,益兵防御。三年,议者以上城卑狭,于城南三里复筑下城,南跨横冈,北临巨水,屯驻官军。成化以来,相继增修。嘉靖二十四年,重修关城,周五里有奇,屹为巨镇。《里道记》:自关而东北,凡三口,历六十里,接保定府唐县之周家堡。自关而西南,凡十四口,历百十里,接阜平县之金龙洞口。余详重险倒马关。”    这里把倒马关的历史介绍的很清楚,土木之变时从倒马关攻入。
倒马关长城
瓮城北门洞里面有两对夹杆石立在道路两边,看起来老路不宽,在这么窄的地方立了两根旗杆,真是壮观。东瓮城有两个门洞,如果南门洞里面也有两对,再加上城门楼上左右两根旗杆,一共六面大纛,迎风猎猎,何等的威武。另外西城门和北城门还有旗子,远处一看真是一堆旌旗飘扬,十分注目。如果城堡不被破坏,那得是多么的精彩。
倒马关长城
这里可以看到瓮城的城墙用料不统一,可能当时正规的条石不够,用粗加工的石块草草砌上。
《读史方舆纪要》 卷十四:“守御倒马关中千户所在倒马关城,景泰二年设,隶真定卫。”在景泰二年初设时是所城,规模较小,只有千人左右,据“建倒马关城记碑载为土城,成化元年(1465)扩建砖城。《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建制>载:“景泰元年调茂山卫于易州,旧在府城。二年增建真定卫中千户所,守御倒马关。嘉靖二十九年(1550)总兵镇守三关,为真保镇云。”由此看来倒马关路于嘉靖二十九年设。
倒马关长城
这时河北日报拍的倒马关老照片(放在倒马关文章里),从城门洞的形制看,像是瓮城的城门,上面果然有门楼,但是现已无存。
对于倒马关的形胜,《西关志》载:倒马关:“绝壁崇岗,仰观万仞,巨川深汇,俯瞰无涯。上下两城,相为表里,南则军城储饷,北则箭岭屯兵,战守咸宜,视他关为尤险云。”
倒马关长城
在城门的对面有一块全国文保碑:长城(倒马关段),其实这个不准确,因为这里只是城堡,倒马关长城还在城堡以西挺远的地方。文保碑后面有碑文:
“倒马关段长城位于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和大石峪村。为明内长城河北段重要关隘之一。属真保镇倒马关路管辖,倒马关有上、下两城,与居庸关、紫荆关并称明代“内三关”,下城即今天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城池占地45万平方米,城墙长约2500米,环倒马关城外的山梁上,8座护城墩台现仅存基址,关城原设东、西、北三门及东西瓮城各一座,现仅存东瓮城残部。原西瓮城南门西,唐河岸边的水关上部敌楼已毁。城墙上原有敌楼两座,城楼7座,北门外原设敌楼1座,均已无存。上城大明洪武初建,今已废弃,旧址在下城西北2000米处今大石峪村上关岭上,现存有城堡基址、墩台,“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石碑一通,“雄关石壁”摩崖石刻一处,马圈城一座。2013年3月,公布为国保……”
倒马关长城这是网上的倒马关上城遗址,据说有两处,都不大。还有摩崖石刻“雄关石壁”四个大字,已模糊不清,这里我们也没去,等以后有机会再细细查看。
倒马关分上、下城,上城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也称上城口(今城已废墟)。下城是现在的倒马关城堡。据《倒马关志》载:“景泰三年(1452)因上城狭小,官军居处不便,乃于城南二里相度地势,复筑城一座,二面濒河,一面跨山,规制弘备,是为下关”。
倒马关长城
这是倒马关城堡(下城)的卫星图,红色方框中是倒马关城堡的房舍建筑区域,东西北三面有城墙和城门,北门位置不详,西门是关外方向,绿色线是城堡南城墙的大致位置,它在山上,有一段支墙通往山险,南城墙的其余遗址没看见。可以看到城堡三面环水(唐河),一面靠山(南面),为了防止敌人从山上迂回偷袭,所以南堡墙把南山圈了一大部分进来,还建了一条支墙抵住山险。
从上面地图可见,倒马关下城房舍区是一个东西向的长方形。我们只是从东门到西门,穿过叫明城路的中心街,没有在村里转。然后在西门沿堡墙上南山,南山上有新建的的游览步道,我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沿着堡墙走,一部分沿步道走。山上还有两个亭子,用红点标出,在以后的博文中会讲到。
倒马关长城
这是长城网的倒马关长城和倒马关城堡的位置图,可以看到文保碑把倒马关城堡说成是长城倒马关段是不准确的,像路城这样重要的军事单位不会放在长城一线。长城网标注的倒马关长城上没有敌楼,只有烽火台,我们只在城堡转了一下,没有去看长城。
倒马关长城
这是东门的城门墩内口,门洞已毁。
倒马关置关较早,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称其为鸿上关或鸿之塞,为中山国关隘名称。《战国策》:“赵武灵王伐中山,取爽阳、鸿之塞。”《读史方舆纪要》载: “倒马关在真定府定州西北二百五十里,山西广昌县南七十里,即战国时鸿之塞也。”
倒马关长城
我们穿过倒马关中心大道——明城路,古籍中称其为“衢”,正好碰到一家人出丧,还是传统的仪式。搭着彩棚,一家人披麻戴孝,在灵前哭跪守灵。农村就是讲究“红白喜事”。
倒马关又称鸱之塞或鸿上关,《史记·赵世家》载: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攻中山,“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华阳,盖恒山别名。鸱,徐广曰:当作鸿。亦曰鸿上关,今谓之鸿城,在唐县西北。(徐广(352~425),东晋秘书监)
倒马关长城
这是出丧一家请的哭丧大棚,搭着台子,高音喇叭放着哭丧的曲调录音,不知是否有演出。
倒马关,汉置常山关。百度载:常山关,又名鸿上关,即今河北唐县西北一百十里倒马关。《汉书·地理志》: 代郡有常山关,为古代河北平原通向北方边陲地区要隘。《后汉书·光武帝纪》载:“东汉建武十五年(39),因匈奴袭击河东地区,故徙雁门、代、上谷三郡民于居庸关、常山关以东。”说明居庸关和倒马关都是边外与内地之间的重要防御关口。
倒马关长城
这是做饭的大棚,弄不好还要请不少村里人吃饭,这就是“白喜事”。最后我们到了山上,还听到村里放炮,二踢脚,起灵出殡了。
倒马关又称唐关,《博物志》载:“唐关在中人(地名)西北百里,或以为鸿上关。郦道元以为鸿上关。 汉时,亦名常山关。后汉建武十五年,徙雁门、代郡、上谷民,置常山关、居庸关以东。关当常山之岭道,故曰常山关。”(《博物志》,西晋张华(232~300)编撰)
倒马关长城
村里的老民居和石头墙。
上文中所讲的“中人”为春秋鲜虞邑,在今河北省唐县西南。百度载:《左传》昭公十三年(前529):晋荀吴“以上军侵鲜虞,及中人”,即此。战国为中山国地,后属赵。《史记·赵世家》:敬侯十一年(前376),“伐中山,又战于中人”。东汉有中人亭,属中山国唐县。
倒马关长城
这是城堡的西墙的西北角,堡墙基本是毛石垒砌。
常山关所说的常山不是一座山,而指常山国。汉初吕后执政时(前187~前180年)置常山国,都元氏。公元前180年国改常山郡。西汉景帝五年 (前152) 改常山郡置为常山国,治所在真定县 (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北阜平以南,曲阳、正定、藁城、赵县以西,内丘以北地区。元鼎三年 (前114) 复为常山郡。东汉永平十五年 (72) 又改为常山国,治所在元氏县(今元氏县西北)。建安十一年 (206) 又改为常山郡。
倒马关长城
西北角还有一个小庙,门前拉着帘,没过去看。
倒马关北魏时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汉志》载:“代郡有常山关,是也。 晋太元中,拓跋硅自邺还中山,将北归,发卒治直道,自望都铁关凿恒岭至代。说者曰:铁关即古鸿上关,今为倒马关路。又,北魏武泰(500~528)初,定州为上谷贼杜洛周所围,刺史杨津请救于柔然。柔然前锋至广昌,贼塞隘口,不能进而还,即此路也。”(《汉志》即《汉书·地理志》东汉班固撰)
倒马关长城
这里应该是西门的位置,也是明城路的西口,城门已被拆除。为了保护堡墙,在路口处用青砖护砌,形成今天的样子。
关于倒马关亦名鸿山关的问题,据《水经·滱水注》载:“滱水(唐河)又东流历鸿山,世谓是处为鸿头,疑即 《晋书地道记》 所谓鸿上关。” 又 《太平寰宇记》 卷62唐县 “鸿山关” 引 《九州要记》: “中山有鸿山关者,昔项羽于此关见群鸿。”因名。这里讲得很清楚。
倒马关长城
这是336国道的西口,那个墙体就是堡墙,国道在这开了一个口子,为了保护用青砖砌上。
倒马关又称青龙口,《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北直五> 载:“倒马关,州西北二百二十里,内三关之一也。《关隘考》:关在曲阳县北百五十里,与唐县定州连界。古名青龙口,有二城。”倒马关有这么多名字真是少见,也说明此地非常重要。
倒马关长城
这是网上的倒马关的水关遗址,领队没说,我们也没去看,没做好功课。倒马关文保碑文介绍“原西瓮城南门(好像应该是北门)西,唐河岸边的水关上部敌楼(应该是门楼)已毁。”说明这个水关上面曾有城楼。
倒马关所据守的古道称为“灵丘道”,北魏于398年,436年,482年三次灵丘道北起平城(山西大同市东北,北魏时称代),南越恒山,过石铭陉,自灵丘以下,略循今唐河谷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今正定县),连信都(冀州及邺城(今河南临漳县)。在灵丘隘门山峪古有栈道。是当时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倒马关就是这条道路上的重要关隘。
倒马关长城
远眺走堡墙的队友,可以看到堡墙为碎石和夯土砌筑。
《汉志》载:“晋太元中,拓跋硅自邺(邺城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还中山,将北归,发卒治直道,自望都(今河北唐县东北)铁关(倒马关)凿恒岭至代(指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这个直道就是灵丘道。
北魏在孝文帝迁都以前,大同一直是“代、魏”两个国号并称,所以,平城又被称为代京。
倒马关长城
堡墙到另一山峰之间有一道支墙,防御敌人迂回。
灵丘道于太延二年(436年)又通莎泉(今山西灵丘西)道,这次当是在原有基础上,又加修治延长,以道出灵丘(今山西灵丘),故名。
倒马关长城
队员们在堡墙与支墙交点处观望,可以看到左面的堡墙向南山的最高点(最高的观景亭)拐过来。
《魏书·高祖纪》又载,太和六年(482)“发州郡五万人治灵丘道”。这里两处提到的“治”是指修整,其实原来的商道自古有之。
倒马关长城再把前面的地图放在这,绿线是南堡墙大致位置,1亭是最高的观景亭。
灵丘道自唐始也称飞狐道,唐建中四年(783),李晟自定州(河北)“引兵出飞狐道,昼夜兼行,至代州。”(《资治通鉴》),即走北魏灵丘道。
倒马关长城
可以看到堡墙通往1号观景亭。
《梦溪笔谈》也说到飞狐道即灵丘道。于卷二四《杂志一》载:“今飞狐路在大茂(恒山)之西,自银冶寨北出倒马关,度虏界,却自石门子(石门关,即唐河隘门关)、冷水铺入瓶形(即平型关)、枚(梅)回两寨间也 ,至代州(指北魏时大同)。今此路已不通。”这里说飞狐路走倒马关,就指的灵丘道。
倒马关长城
这是南山公园最高点的观景亭。
《读史方舆纪要》也有飞狐道即灵丘道的记载:“沈括曰:镇州(真定)通河东有两路,一曰飞狐路,在大茂山西,自银冶寨出倒马关,至代州。石晋割地与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银冶寨已不通行矣。”这里提到后来灵丘道由于割地而不通了。也提到倒马关,可见此关口把着交通要道,非常重要。
倒马关长城
亭子里杨六郎镇守边关的绘画。
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介绍倒马关日:“括(沈括)所称代州,盖谓雁门。自此亦可至汉之代郡,但非直道。今自蔚州广昌东南山,南出倒马关,至中山上曲阳县,关山险隘,实为深峭,石蹬逶迤,沿途九曲,诚控扼要地也。 宋嘉定十三年(1220),蒙古木华黎至满城,使蒙古不花将兵出倒马关,适金恒山公武仙遣将攻台州,不花与之遇,败之。既而引兵趣倒马关,金人遂以真定降。说者谓,真定之安危,视倒马之得丧也。”这里讲了灵丘道但非直道,一路上关山险隘,沿途九曲。倒马关是把守灵丘道的“控扼要地”,也是真定的门户
倒马关长城
这是网上的古地图,红线为灵丘道,中间的蓝点是倒马关的位置,正好在灵丘道的中间,灵丘道下面终点为唐县,上面终点为灵丘。地图上的黄线是飞狐道,后来灵丘道因为割地与契丹不通了,于是改行飞狐道,所以才有灵丘道即飞狐道一说。
倒马关历来为冀、晋间交通要隘。兴定四年(1220),蒙古木华黎军至满城(今河北),遣蒙古不花将轻骑三千出倒马关,与受命出攻台州的武仙(金朝名将)部将葛铁枪遭遇,葛铁枪战败。武仙迫于蒙古军势大,遂以真定(今河北正定)降木华黎。所以有“真定之安危,视倒马之得丧也”之说倒马关一失,冀中便无险可守
倒马关长城
观景亭旁边的宋将杨六郎塑像。
杨延昭(958~1014),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宋真宗时为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后因与辽兵作战有功升为保州防御使,在边防镇守20余年,辽兵甚畏。
倒马关长城
塑像旁边的《祭杨六郎祠文》石碑,这个石碑是新刻的,但是碑文是根据老碑翻刻的。此碑应该立于倒马关山上的杨六郎祠前面,据说是“现存”,但是杨六郎祠没看见。
碑文辨识如下:“祭杨六郎祠文,明监察御史肖祥曜。
人臣有不易之志,而后能垂不朽之功。将军(指杨六郎)当宋室多故,胡骑充斥,凭高负险,矢不可夺,虽长驱之志未酬,而自全之策以周。至今祭刀有石,插箭有岭,倒马有痕,六郎有城。将军(指杨六郎)之功,顾不与天地而咸休邪!今我国家奄有四海,威振万方,蠢兹小戎,时一出没,至厪(通勤)我明主西顾之念,呜呼!安得起将军(指杨六郎)于九原,而与之运筹决计,尽系犯顺(叛乱)者之头而致之内阙下也哉,虽然古今人不甚相违也,惟神有灵尚阴相之。”没有时间落款,个人断句,也许不准。
倒马关长城
前面是第二个亭子,旁边有一个巨大的残墩,长城网上标的是“倒马关敌台”,也许曾经是座敌楼。
杨六郎祠碑是何时所刻?根据碑文是明代监察御史肖祥曜撰写的,而肖祥曜于嘉靖二十年(1514)巡按居庸关时建了叠翠书院,由此来看杨六郎祠碑应该建于嘉靖年间。
倒马关长城
近观这个墩台残址,是个正方形残基,四周条石扒没了,只剩下毛石心。
《谒杨六郎祠》(明)御史 袁凤鸣
“祭刀石上光犹射,插箭岭头气尚豪。
胡虜至今心胆落,寒松夜夜共猿号。”
祭刀石即祭刀岭,涞源西南四十里。相传杨延昭在此祭刀。有碑题曰:六郎祭刀之石。)
袁凤鸣,明湖广辰州卫人,嘉靖十七年进士,擢江西道御史。曾巡视居庸关,建议加强边防。
倒马关长城
这是南山公园第2个观景亭。
《谒杨六郎祠》(明)御史 桂荣 
“插箭将军山有祠,英雄可歎不同时。
夕阳荒草黄云起,犹见灵风捲铁骑。”
桂荣,明江西上饶人。以举人入仕,历官至监察御史。
倒马关长城
第2个观景亭下面又有一块石碑,全文如下:
“大明新建宋将杨公业杨公延昭父子忠节庙碑记;
忠节有庙,所以祀宋赠太尉代州刺史杨业,高阳关副都部署加团练使杨延昭父子者也。祀之者谁,御马监太监赵公昇、杨公金、守备阎公崇,用所治地而建庙焉。
忠臣义士照耀史册者豈必杨氏父子,而关之得名倒马,实自延昭败契丹始,是乌得弗祠杨公祀之,又天理之在人心,随所感而见也。宋家三百年基业实天启之,有如业本北汉旧臣,而竭忠宣力,卒破辽人。副潘美拔四州,其骏功足尚也。真宗时,契丹猖獗,延昭当之而有余,杨氏一家两朝赖之,而况于当时,世德之臣与守文之,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者哉。嗟乎!夷狄之为中国患久矣,朝廷有道四境宁谧,杨氏父子皆足以应时变,及其后世罔德卒困于外夷,辽破而金兴,祸作矣。当是时也,武夫健将不少于天下,兵革财用不困于曩时,忠义之气不损于人心,而独无杨氏父子出于其间者,何哉?愚于是重有所感,而杨氏父子所遭之不偶然,岂不益可尚邪!杨公奉命有兵戎之寄(害?),凡所以思患预防、率励士心者,无所不尽祀。杨氏父子使人入其境,而思追踪其美,是有益于边防也。甚大昔(者?)表忠观碑,苏子瞻为之,杨氏之忠节与钱氏同在一时,何其盛哉。顾予菲薄不足以彰厥美,姑为之纪岁月云。庙成于正德十四年五月,碑立于正德十五年五月二十六日。翰林院编修刘泉撰。”(个人断句,有些字碑刻者可能辨识不对)
倒马关长城
碑额:重修庙记。
这个庙叫宋将杨公忠节庙,明正德十四年(1519)建在倒马关上关岭半山腰上,为北宋名将杨业、杨延昭父子而建。石碑立于庙前(这里是仿刻碑),明正德十五年(1520)所立。碑文中对杨家父子拒关抗辽、保家卫国之事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据说此庙至今犹存,香火旺盛。
撰写人刘泉(1491~1533),明江西安福人。正德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嘉靖初,预修《武宗实录》。
倒马关长城
走过忠节庙碑,下面是建倒马关城记碑,此碑原在何处不详,原碑据说现存倒马关乡政府院内。碑文如下:
“建倒马关城记。钦差文林郎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澶渊(祖籍)侯英撰。
倒马北连飞狐诸邑,南拥镇阳列郡,控扼华夷,诚中原雄关也。国初惟设巡检司,未遑命将守之。正统己巳(1449) ,北虏犯边,朝廷忧之,乃命内臣卢公义、都督刘公聚、参将颜公彪,都指挥陈公友握兵来戍。咸谓关城狭隘,难屯多军,谋徙,乃随山相宅。抵关东南三里奇,名曰桑园(倒马关古称桑园),地形高平,山阜渐远,遂卜焉。既而都宪(都御史)彭公谊都。
戎公亨,赵公宣后先区划,版筑土垣。天顺丁丑岁(1457),彭、戎、赵俱回京。厥(阙?)后守备紫荆关都指挥左公能相代兼督,因土城圮于风雨,非经久计,谋诸阮公会监察御史张公海,欲环砌以砖,由是计丈数、揣高低、度厚薄、议远迩、量事期、计徒庸、虑材用、输糇粮、督工趋、事工未毕,亦各回天顺。甲申岁(天顺八年1464),大选武职,举重臣,素有闻望者居其职。以斯关为王畿右掖,故以都帅王公信敕来守,下车后威惠大行,百废咸举,毅然以建斯城为己任。亲董其役,故工役靡下,踊跃自效,若子弟、趋父兄,事然。成化纪元(1465)春三月落成,建城门有三,东西北各一焉,门上有楼,如其门之数。南则门与楼俱缺焉,城中通衢,创坊牌四,东曰居仁,西曰由义,宣威其北,振武其南也。衢之东北创政府,以出今府之左,则察院以实,按边宪臣也。衢之西北创祠,以奉神祠。之西则公馆,以延往来贤士也。示以公宇翚飞,照耀丹碧,雉堞环缭,隐约敝亏。既补帑藏廪庾之类,靡不以次告,完公乃捐俸,砻石请予撰文记之。予奉。
敕按边行部所过斯关城,盛概曾揽其一二,夫城之西有水,曰唐河,自关迤逦而来,环绕城北,复转而南,向则城之东也,南则随山峰巅铲削为城,三面距河有碧流,清湍映带左右,南面对山,多浮岚飘翠,布列上下,其气象万千,不可名状,真能捍御胡骑而屏翰王室矣。诸葛武侯有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若斯。城之建,其可谓上昭圣天子威德,下以为斯人立命者乎。威震远人,功垂社稷,迨与斯城咸休于无穷矣。是为记。
成化元年(1465)岁次乙酉春三月吉旦。
倒马关都指挥王信建。”(个人断句)
倒马关长城
从上面碑文看,倒马关建城也是几起几落,曲折多舛。明建国初期在倒马关上城建了巡检司,巡检司在元、明、清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属捕盗官,类似派出所。“正统已巳”即明英宗朱祁镇十四年(1449) ,土木堡之变虏由倒马关入,朝廷这才命内臣卢义、都督刘聚、参将颜彪,都指挥陈友带兵来戍。四位将领估计带兵不少,所以上城太小,于是在“关东南三里奇,名曰桑园”的地方另辟下城。开始是版筑土垣,天顺丁丑岁(元年1457),彭、戎、赵俱回京,又由紫荆关都指挥左能替代监督,结果土城被风雨侵蚀塌了,监察御史张海开始环砌以砖,工程未完也回顺天了。天顺八年(1464)又有王信奉敕来守,“毅然以建斯城为己任”,这才于成化元年(1465)建成砖城,前后用了16年。《读史方舆纪要》 卷十四载:“嘉靖二十四年(1545),重修关城。
倒马关长城
走过建倒马关城记碑,又有个“宋将杨六郎镇守之处”的石碑。上款:正德十五年(1520)岁次庚辰春三月吉旦。下款:钦差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沈俊书。
据合肥进士统计表载:沈俊,正德六年(1500)进士。还有另外一条消息:河北沧州吴桥发现明嘉靖年间(1522~1566)墓志,由“赐进士第、文林郎、陕西道监察御史合肥沈俊”撰写墓盖上的字。看来这个沈俊1520年是直隶监察御史,1522年后为陕西道监察御史。其余资料没找到。
倒马关长城
这是网上的原始六郎碑。
"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碑被当地人称为"六郎碑",为纪念杨延昭(六郎)镇守三关(唐县的倒马关,阜平的龙泉关,易县的紫荆关)的功绩而建。这个碑原址不在这里,据说在倒马关城西3公里的马圈山(“马圈梁”)上,倒马关隧道附近。文保碑说在今大石峪村上关岭上。
倒马关长城
过了六郎碑,有一块碑林简介,全文如下:“建倒马关城记碑、六郎碑、杨业父子忠节庙碑、祭杨六郎祠文碑,是反映倒马关历史文化最重要的四块碑记,皆为明朝所立,现存倒马关境内,经五百余年的风雨侵蚀,如今碑体残破,字迹模糊。为传承古代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倒马关乡政府复制四碑,将倒马关文化浓缩在倒马关公园,以供游览者观瞻。倒马关乡政府立,2004年11月。”
倒马关长城
过了碑林介绍,在一座小桥旁边有一座药王庙,这个庙是在原址上复建的。这原来也是个老庙,而且还颇为灵验,前廊里贴满了祈愿的红纸,现在也是香火旺盛。
从“建倒马关城记碑”的记载看,倒马关城有一个看点,就是中心十字街四面各有一个牌坊,类似北京的四牌楼(文保碑没有记载),这可是一般城堡中少见的,四座牌楼“东曰居仁,西曰由义,宣威其北,振武其南也”,这与三个城门的名字相同。同时大路东北建衙署,左面是察院。大路西北建神祠,西面则是公馆,供往来贤士住宿。像是一座小城市。
倒马关长城
庙前有块小影壁,贴着“药”字。
“建倒马关城记碑”的各位人物也是非同小可:
撰稿人:侯英(1430~?),直隶大名府开州(今河南省濮阳县,澶渊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市西)人,明朝政治人物。天顺四年(1460年)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三十三名,赠监察御史。
立碑人:王信(?~1486),明代大将。正统中期(约1442),王信袭宽河卫千总。成化元年(1465),积功升为都指挥佥事。
卢义,淳安卢溪(今里商乡)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举进士,累官刑部郎中。
刘聚(?~1474),直隶大名府清丰县(今河南省清丰县)人。明朝军事将领。
倒马关长城
一块雕花碑座散落的庙前。
颜彪有这样的记载:成化五年,总兵官都督同知颜彪,主持修筑完成了宣府镇的墩台、边墙及壕堑。让宣府镇的边墙长度从正统十四年的110里,延长到十一万四千六百丈。
陈友(?~1460  ),直隶滁州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人。明朝初年名将。正统十四年(1449),陈友随明英宗北征瓦剌,明军兵败于土木之变。随后,明代宗继位,陈友参与了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军,至晋升为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
张海(1436~1498)明德州人,弘治二年(1490)拜兵部右侍郎,进左侍郎。
彭谊(?~1497)广东东莞人。景泰六年(1455),边防告急,彭谊升右佥都御史,奉敕提督河北的紫荆、白羊、倒马等关。
倒马关长城
药王庙前有两块碑,一块是“重修药王庙碑记”,落款:大清道光十二年柒月。后面人物的官阶有:御前侍卫特授倒马关等处地方都间府(也称都监府,相当于武装部),左哨司厅,右哨司厅、铁岭口汛经制委厅。(清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看来这里一直是军管堡。
倒马关长城还有一块碑,上款:创建药王庙碑记。落款:钦差分守倒马关地方……,其余字迹漫漶,难以辨识,字焉不详,估计是明代的。
倒马关长城
庙前有座古桥,没有栏杆,只建了一些矮小的望柱,提醒路人哪里是桥边。
倒马关长城
下到沟底一看,这是一座非常有趣的桥,大拱里面有个小拱,上下两个拱。
倒马关长城
而且这个大拱还有高低两种,好像不是一次建成的。我认为桥洞里面的碎石拱券是后加的,因为这个桥洞比较细高,用料都是碎石,稳定性就差。为了加固做了下面的小拱,撑住左右的横向压力。又做了上面的碎石拱,撑住顶部的压力。这样既不妨碍泄洪,又能稳定桥体。这个小桥很重要,是通往敌台和南城墙的通道,也是上香的通道。
倒马关长城
这是桥拱上面的神兽,这里一般是蚣蝮(b xià),龙生九子之一。形似鱼非鱼,好水,有名避水兽。也有称是螭。
倒马关长城
过了古桥就下到了村里的水泥路上,路边的影壁上还画着神像,左面的是公路车神,右面的是三路财神,贴纸上写着“四季发财”。
我们在路边休息了一会,等齐了队友就上车去看下一个景点。对于倒马关城堡的印象是毁的太多,村民说,当年修保涞公路的时候,倒马关城各城门和城墙上的大量条多被拆去建倒马关大桥,关城古迹大部分也被毁坏了。
看历史记载,这里是多么雄伟壮丽、景色优美,称其“屹为巨镇。最后用倒马关碑记中的话来结束:“河有碧流,清湍映带左右,南面对山,多浮岚飘翠,布列上下,其气象万千,不可名状,真能捍御胡骑而屏翰王室矣。”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