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口长城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20年6月7日随户外平台组团,到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南马庄乡狼牙口村的长城狼牙口关一游。我们坐大巴车顺着207国道(乌海线)来到狼牙口村。(本文作者李辛海)

这是长城网狼牙口的地图,我们今天的行程是这样的:黄线是207国道,红色三角是我们换成小车的地方,然后先是一直开到狼牙口附近,看完狼牙口返回到茨字3号台转一下,有一些人还去了王二小纪念馆,最后回到狼牙口村,转乘大巴车离开。狼牙口村前有条河,叫南马庄河,用的南马庄乡的名字。

村口有一块全国文保碑,长城(狼牙口段)。石碑背后有一段文字:“狼牙口段长城位于河北省涞源县与山西省灵丘县交界的狼牙山上,地属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酉(刻错一字)南马庄乡狼牙口村,属真保镇倒马关路,明时设把总镇守,是倒马关西北部的一个重要隘口。狼牙口长城由狼牙隘口、敌台、墙体及山险墙等组成,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现存长城墙体总长930米,敌台3座,山险墙5300米,关口城门一座。关门内外两侧上方嵌有青石匾额两方,外侧阴刻“狼牙口”3字,内侧阴刻“狼牙险道”4字,明万历十三年(1585)立。狼牙口段长城墙体内外均用料石包砌,内填碎石黄土,白灰勾缝。狼牙口段长城属茨沟营管辖,敌台以“茨字××号台”命名,茨字号敌台形制特殊,立面中部增设腰檐,平面多为回字形,正面辟一门2箭窗,侧面为4箭窗,另外,城墙外侧还存有明万历阅视碑一通。2013年3月公布为国保,归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后面的保护范围就不写了。
明长城狼牙口属真保镇关隘。明代所筑,位于山西省灵丘县龙须台村和河北省涞源县狼牙口村交界处,因建在海拔1777米的狼牙山而得名。这个狼牙山可不是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那座山,不要搞混了。
这个狼牙山,因当地有杨家将的传说也称两狼山,民间传说宋将杨业在此败死,至今还有老令公石堂,令公石等遗迹。两狼山有多处,据考证,最可信的是山西怀仁,不仅有两狼山,还有金沙滩。在历史上,那里更是宋与辽的分界线。
古书上关于这里杨家将的传说多有记载,明崇祯五年(1632)刊本的《广昌县志》<前事录>中记载:“太尉杨业,因奸臣王侁逼与契丹战,援兵不进,业与子延玉败于狼牙口。”
乾隆版《直隶易州志》卷二<山川>载:“狼牙口,广昌县(现涞源县)西南九十里。宋将太尉杨业,因奸臣王侁逼战,援兵不进,业与子延玉败于此。今属倒马关,设兵防守。”
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北直五>载:“狼牙口在倒马关西南六十里。三关外墙至此,与内墙合为一。西北至山西灵丘县百二十里。宋嘉定十一年,金保定将张柔会兵趣中山,蒙古兵出自紫荆关。柔遇之,遂战于狼牙口、马踬(绊倒),为蒙古所擒。亦曰狼牙岭。”这里说到三关外墙与内墙至此合为一,看来狼牙口是外边与内边的交点。
狼牙古道位于狼牙山主峰西侧的一段比较平缓的山坡,是一条连通晋冀两省的古径。这里地处深山高岭,人迹罕至,古人为了生存和贸易,居然在这踩出了一条古道,同时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军事要塞,紧要等级为“冲”。明嘉靖二十年为防止北方部族入侵,在狼牙山上修筑了长城隘口,得名狼牙口。
狼牙古道又称狼牙险道
,它北起山西灵丘上寨乡的狼牙沟村,翻越两狼山西脊,经河北涞源的黄土台、刘家庄、狼牙沟门,到207国道上的狼牙口村,是连通山西、河北两省的一条通商古道,现在已经湮灭在荒山中,无人问津。
《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乘障>载:“狼牙口下隘口十二,狼牙大岭口,正城一道,嘉靖二十年(1541)建,冲。”这里属真保镇倒马关路茨沟营所辖,也是茨字号敌楼初始排号的地方,其东北与插字号敌楼(荞麦茬长城)连接。狼牙口在明代称“狼牙大岭口”。

这是狼牙口周围的长城,1号敌楼和2号敌楼都不在城墙上,是孤楼。1号台东北有一道残墙,长城网上没有,我大致加上了,它和马面之间隔着一个山头。狼牙口关一线的粗红线是有比较宽高的墙,细红线估计有些断续的残墙。

这里就是狼牙口关,城门洞深掩在草丛下面,门洞不大。
据《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军旅,营伍·主兵>载:“狼牙口营,嘉靖三十二年设,把总一员领,守口官十一员。额兵七百七十五名。”
狼牙口下,忠顺官一员,军七十三名。定州卫操余官一员,操余二百九十名。额兵三百六十三名

狼牙口关城门洞,比较低矮,建造的粗略,石块加工不是很精细,没有很多石灰勾缝,几百年不倒就不错了。

内口门额石匾,双钩阴刻“狼牙险道”4个字,字体与外口题字相同,为同一人所写。上款:“钦差整饬井陉等兵备兼理马政驿传、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喬嚴鳳(最后一字估计是)”,落款:“万历十三年(1585)岁次乙酉中秋吉旦立”。
这是网友拍的楼内景象,看来这和1号楼一样,没有中室,是个敞楼。
“万历秋阅视。
蓟辽保定边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歙县汪道昆。
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潍县刘应节。
巡抚保定等府地方,兼提督紫荆等关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富平孙丕扬。
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屯留暴孟奇。
整饬井陉等处兵备山西提刑按察司副史高陵刘世昌。
镇守保定地方总兵官都督佥事延绥傅津。
分守倒马关地方参将大梁刘世恩。
真定府管倒马、龙固关通判泽州郭志仁。
监工原任守备保定刘松。
监工原任守备定州杨国卿。
狼牙口把总真定杨思明。
领操管工定州百户赵汝廉,百户李麒。鼎建
曲阳县石匠楊進廣、符世等。”
通过狼牙口历史记载的三个时间点来看,《四镇三关志》提到的最早,嘉靖二十年(1541)建,当时只建了正城一道,也就是一道城墙。

司机告诉我们就从路边上,从另一边下。我们就从路边攀岩而上,虽然没路,但是有石坎,还好爬。

司机告诉我们就从路边上,从另一边下。我们就从路边攀岩而上,虽然没路,但是有石坎,还好爬。
第二个时间点是阅视碑所载:“万历秋阅视。”这里不清的两个字只能是“年”,也就是万历拾年以内的年份,估计这时建了两个敌楼,因为这里是茨字1号和2号楼,所以应该建的比较早。
第三个时间点是狼牙口关的题字:“万历十三年(1585)岁次”,说明万历十三年重修了狼牙口关城。
从三个时间点连起来看,就是这样的:1.嘉靖年修了一道城墙,作为狼牙口的防御工事。2.万历初年建了两个敌楼,由于它是为了加强关口的防御,所以没有建在关城一线城墙上。1号楼建在了关外的要道上,一方面可以增加瞭望的范围,一方面作为关口的前沿。2号楼建在关口的西南,可以瞭望到那个方向山下通道的情况。3.万历十三年重修了狼牙口关城,加修了边墙。一个“冲”要的关口防御就比较完整了。而3号敌楼建在关内的要道旁边,那就是最后一个纵深据点了,因为从不同方向突破的敌军,最后都要从这里入侵,所以在这里建了一个敌楼。
在右面石壁上能看到王二小纪念碑亭,这个地方叫石湖旮旯。
据说王二小就是把日寇引到这里,八路军在这“关门打狗”。这是拐弯处的石门(从里往外看),可以看到这里的险要。由于死胡同在拐弯以后才能看到,所以日本鬼子不知道就走了进去。王二小就被日寇刺伤在沟口处。
“王二小,男,公元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1939年逃荒到抗日根据地南马庄乡狼牙口村,放牛为生,参加儿童团。1941年9月16日晨,进犯狼牙口之日寇,抓住正在放牛的王二小逼其带路,为掩护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后方机关和伤病员,王二小机智勇敢地将日寇引入八路军伏击圈,歼灭日寇40余人,王二小壮烈牺牲在日寇刺刀下,年仅13岁。一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从此响彻大江南北,王二小的英雄形象也为全国各族人民所传颂敬仰。中共涞源县委、涞源县人民政府。一九九七年九月十六日立。”
王二小烈士之墓位于附近刘家庄村的山坡上,不在这里。当时王二小还没死,战士们把他和伤员送到刘家庄后方医院抢救,抢救无效牺牲了,葬在了刘家庄。萧克当年是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王二小牺牲后,《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进行了相关报道。词作家方冰、曲作家李劫夫根据这篇报道,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作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都会唱这个歌,大江南北,家喻户晓。
狼牙口的活动基本如此,用了小半天的时间就结束了,大家上车奔向下一个景点。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