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20年6月6日随户外平台组团,到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独峪乡牛邦口村的长城牛邦口关一游。我们坐大巴车顺着108国道(京昆线)来到牛邦口。(本文作者李辛海)

这里路边有两块文保碑,两块都是山西省文保单位,一块是明长城遗址——牛帮口段(古籍为“牛邦口”),一块是明长城遗址——大黑尖岭段。这个大黑尖岭的资料没查到,也许是当地人对于108国道旁边有敌楼的这座山的称呼。

这是长城网的牛邦口地图,4个红点是4个敌楼,现存3个,其中19号楼在建公路时拆没了,一点痕迹都没有。红色细线是长城碎石边墙。黄线是108国道,也称京昆线。左面那条曲折的黄线是108国道的老路,已经荒废了。右面蓝色的河,长城网叫沙河,谷歌卫星图叫独峪河,采用独峪乡的名字。黑方块是下车的地方,黑三角是我们开始爬山的地方。在茨字18号台旁边还有个小牛邦口,后面详述。
《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乘障>载:“茨沟下隘口二十二,……牛邦口,正城一道,极冲。……上二口俱嘉靖三十三年(1554)建。”《四镇三关志》万历二至四年(1574~1576)成书。这里只记述了有城墙一道,没有记述空心敌楼,从俯瞰图看,其位置是“极冲”,倒是准确。
《边城御虏图说》(万历五年成书)牛帮口条记述“牛邦口,嘉靖叄拾捌年建立,低小边城捌拾贰丈柒尺,万历元年题奉钦限修完茨字拾捌号、拾玖号、贰拾号、贰拾壹号台肆座。”这里记述的比《四镇三关志》准确详细。尤其是“矮小边城”十分贴切,看后面的图片就能体会到矮小的程度。四座敌楼记述准确,但是建口时间同《四镇三关志》有差异。
对于茨沟下隘口二十二,《四镇三关志》只说:“边城三百三十丈。”没说有空心敌楼,看来作者没来过,也没更多的资料。
真保镇修建空心敌台始于隆庆六年(1572)九月。《明神宗实录》卷五,隆庆六年九月壬子条载:“壬子,命协理京营兵部左侍即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王遴,兵部右侍郎吴百朋、汪道昆阅视边务。”阅视结束后,汪道昆于万历元年(1573)提议在真保镇创建空心敌台。
《四镇三关志校注》卷七《制疏考·真保镇制疏·题奏·閱視侍郎汪道昆創筑空心敵台疏略》载:“准兵部咨,该本部题前事,合咨阅视侍郎汪道昆、总督侍郎刘应节、巡抚都御史孙丕扬、督行镇守参将兵备等官,将紫荆、倒马、浮图峪、马水口、插箭岭等处一带边关,于诸口通虏去处,酌量冲缓,各议增设空心敌台若干座……题奉圣旨:“筑台守险,系防边要务,都依拟行。”……亲视台工规制,……井陉副使刘世昌、督同同知(也称同知都督)魏学思,东至黑石口起,西至茨沟营止。踏勘倒马关参将所辖各边台工,重复较勘。今定马水口下应建台五十五座,紫荆关下二百一十座,倒马关下九十一座……如或以程期尚远,大约工以四年为期……亦照蓟镇新例,每防计军五百分筑一台……限于万历四年完工……夫墙非台则无庇护,台非墙则无依。”
这里详细说了汪道昆等一应将领实地勘测后,建议增设空心敌台一事。文言文看起来费一些劲,但是改为白话又太长,看客还是耐心看看,很有意思。
牛帮口“茨字二十一号台”里曾经的阅视碑载:阅视蓟、辽、保定边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歙县汪道昆,于万历二年秋来此阅视。也就是说,万历元年定的“創筑空心敵台疏略”,万历二年秋天就把牛邦口的四座敌楼建成了,真快呀。(茨字二十一号台阅视碑全文见后文)
关于巡边阅视是有规矩的,不是游山玩水。《昌平外志校理》([清]麻兆庆原著,姜纬堂校理)载:“一年期满,造册、画图呈进。”就是说巡边阅视一般是一年一次,为期一年,要把边城的细节造册,说明损毁和加修,以及防御的各个方面情况,还要画成图册呈进。
《明世宗实录》卷四四六,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己丑条载:“累朝以来,凡有阙敞,即加修筑后,又专设东、西关巡关御史二员,每岁阅视,满日造册,奏缴。”这里也说道每年阅视,到期要造册,上缴。
《明世宗实录》卷二五五,嘉靖二十年(1541)十一月己丑条载:“……守中又将修筑城池、楼橹制围屏三座,绘图进上。复绘轴进东宫,并请楼名。上曰:修筑工程,例应巡按御史阅视、画图进呈,今造作围屏画轴渎进,非体也。姑令所司收贮,楼名听有司自立。”这里也提到要“绘图进上”,连敌楼起名都要皇上来定,当然最后还是“听有司自立。”
隆庆五年(1571)七月,封贡事成,边患稍宁,大学士高拱题请整饬边备,每年遣大臣阅视九边,以积钱粮、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胡马、散逆党八事……。明神宗嘉纳之,着兵部议行,部覆如议。(《虏众内附边患稍宁乞及时大修边政以永图治安疏》高拱)。这里说了要求每年遣大臣阅视九边,阅视的内容很多,不是闹着玩的。
《明穆宗实录》卷六十,隆庆五年(1571)八月乙卯条载:(隆庆五年)“八月,敕各边督抚修边备”。隆庆五年七月上奏的,八月就正式要求各边督抚巡边阅视“修边备”。
《高拱全集》《边略》卷二《挞伐纪事》记述:时张学颜因高拱推举已于本年(隆庆五年)二月巡抚辽东。奉到敕谕后,他“遵行维谨,经画周详,号令明肃。”这里说到张学颜巡边非常仔细慎重,随之“号令明肃”。
据网友讲:牛帮口茨字二十一号台内曾经存有当年的阅视碑,现在可能存于灵丘县文物部门。全文如下:
“万历二年秋,阅视蓟辽保定边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歙县(祖籍)汪道昆;
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膚施(祖籍)杨兆;
巡抚保定等府地方,兼提督紫荆等官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富平(祖籍)孙丕扬;
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屯留(祖籍)暴孟奇;
整饬井陉等处兵备,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安丘(祖籍)辛应乾;
镇守保定地方总兵官,都督佥事延绥(祖籍)傅津;
分守龙固关地方参将延绥(祖籍)赵应时;
真定府管倒马、龙固关通判单县(祖籍)侯服周;
监工新乐县丞灵丘(祖籍)孟师孔;
都察院委官、定州卫原任守备杨国卿;
管工委官定州卫领操百户李麒、马朝喜
鼎建。(见高凤山主编《三晋石刻大全·大同市灵丘县卷续编》)
为了方便读者,括号祖籍是我加的。
《明神宗实录》卷十五,万历元年七月丙申条载:万历元年(1573),兵部右侍郎汪道昆阅视辽东边务,勘得辽东全镇两年共计“修完城堡一百三十七座,铺城九座,关厢四座,路台、屯堡、门角、台圈、烟墩、山城一千九百三十四座,边墙二十八万二千三百七十三丈九尺,路壕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一丈。俱各坚固,足堪经久。”这就是巡边阅视内容的一部分,十分详细。
《太函集》(汪道昆)卷八十九《辽东善后事宜疏》载:万历元年八月汪道昆随李松亲勘所辖延边地方,“西自铁场堡临关起,东至椴木堡沿河止,计边地四百六十六里,于内为堡者二十一,为口者六十五,当虏极冲。内除大险山二百一里不通马步,不用台墙,仍中险山一百四十三里,应铲偏坡,每里约给犒赏军夫银三十两。平川漫坡一百二十二里,俱应筑墙,每里约银八十两。依墙造大敌台八十六座,大水关台二十八座,每座约银二十两。通共计银一万六千三百三十两,大约照前修工旧例已足完工。西翼山海可以巩上都,东接广宁可以藩北镇,军兵咸利,地方永安矣。(李松)并将延边地方地里,及相度边墙边台开款造册,画图贴说,呈报前来。”这里讲的是汪道昆随李松亲勘所辖延边地方的报告,要将地方地里,及相度边墙边台开款造册,画图贴说(附上说明)上报,看来阅视也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
《明神宗实录》卷五二,万历四年(1576)七月庚申条载:“庚申,阅视蓟、辽、保定左副都御史郜光先,绘各边形胜图进览。留之。”这里也讲要“绘各边形胜图进览。”
从以上内容看,巡边御史在阅视过程中,需对阅视内容(八项之多)进行造册、画图,并成为阅视的工作制度,期满回朝时进呈皇帝。从阅视碑的署名也可看出,阅视时要有当地文武官员陪同,且阅示完毕后镌刻石碑记载,共负责任。
还有一件趣事:史载,“原来京营兵每三年由皇帝派遣司礼监太监一人阅视。隆庆三年(1569)二月十四日,穆宗决定亲自大阅,故遣太监阅视事作罢,以后如例。”明朝阅视京营这么大的事,三年才一次,居然由太监一人代理,真是天大的笑话,明王朝一半是毁在太监手里。


这里有条小河,长城网叫沙河,谷歌卫星图叫独峪河,采用独峪乡的名字,远处就是茨字18号台。


《边城御虏图说》<牛帮口>载:“牛邦口,……本口附近小牛邦口次冲,万历叁年题奉钦限用大石创修上等墙叁丈伍尺,高贰丈伍尺……”。《图说》书中将茨字拾捌号台绘于小牛帮口处,与现在18号台的位置相符。因此,可以断定,牛邦口东南侧通往花塔村的谷口,即为《四镇三关志》和《西关志》中均失载的小牛帮口。进入谷口,经花塔村东南行,可达竹帛口、茨沟营、吴王口所在一带。
有人统计,茨沟营所辖“茨字”系列敌台,现尚存匾额可辨者仅13座(茨字2、3、6、9、14、16、17、18、20、21、24、25、26号台)。我们这次看了茨字2、3、16、17、18、20、21、24、25、26这10个敌台。
那么茨字号敌楼一共有多少呢?《边城御虏图说》茨沟营条中记述“……万历元年题奉钦限修完茨字叁拾陆号、叁拾柒号台贰座,改设参将壹员。万历肆年新建堡城一座……”。并将两座敌台绘于茨沟营城墙上。这张图与今茨沟营现存状况一致。今茨沟营城墙上遗存有南、北2座空心敌台,南侧者已彻底坍塌,北侧者仅存一面墙体,匾额风化,字迹漫漶。通过比对《图说》可知,该敌台应为“茨字叁拾陆號臺”和“茨字叁拾柒號臺”,由此可见茨字最大编号为三十七号。
花塔村,因山势如塔、桃花满坡而得名,这里是大同市境内海拔最低的地方。每年春天,这里是全大同地区绿得最早的地方,故称之为大同的“塞外江南”,如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我们看完茨字18号台就回到涞源县休息,明天接着走长城。
全文完。